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遂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诏令A议下B诸老先生C未能言D谊尽为之E对F人人G各如其意H所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与“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中的“属”意思相同。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正朔,指每年的第一天,正即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每月的第一天。农历以冬至后第二个月为正月。
D.“谊追伤之,因以自喻”与“君子喻于义”(《论语·雍也》)中的“喻”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才华出众,他十八岁时在当地就很有名气,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后来又被文帝征为廷尉。
B.贾谊向文帝上奏议,希望改订历法,改变服饰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
C.文帝想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但是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和诋毁,文帝后来也就疏远了贾谊。
D.文帝再次征召贾谊,对他的才华备加赞赏,于是拜他为梁怀王太傅,这让贾谊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2)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5.班固认为贾谊“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2024-01-03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中、万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解,积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解之义,益附焉。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倨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雒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雒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雒阳豪居其间,乃听之。”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用。 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辱解                         以:用
B.吾儿不                         直:价值
C.皆解之义                      多:称赞
D.争                            为:被
2.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吾闻雒阳诸公在此间A多B不听者C今子幸D而听解E解奈何F乃从他县夺人G邑H中贤大夫权乎!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折节,意思是指降低自己的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向行为,此处指郭解降低自己身份由奢入俭。
B.箕倨,两股着地两腿前伸,形如畚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姿,后亦用于指傲慢不敬的姿态。
C.践更,古代徭役制度。成人每年按国家规定到指定地点更替服役,轮到的可以出钱雇人代替。
D.夜半,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又称子时、三更、三鼓、丙夜,时间是从23 时至次日凌晨1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解身材短小,做事干练,遇到让自己不愉快的人,就亲手将他杀掉。对朋友也很仗义,愿意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
B.郭解的外甥仗着舅舅的威势,在酒席上强行灌酒惹怒他人,被人拔刀杀死;郭解在了解原委之后却放走了那个人。
C.郭解每次出入,别人都会躲着他,但有一人不仅不躲,还对他无礼。门客想杀掉这个人替郭解出气,但被郭解阻止。
D.太史公认为郭解虽相貌普通,口讷少言,但有侠士风范。这让城中少年及附近的贤人豪杰十分仰慕,争着为他效力。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
(2)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6.请概括郭解被“言侠者皆引以为名”的原因。
2024-01-03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皋陶曰:“帝德罔,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节选自《尚书·大禹谟》)

材料二: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材料三:

故十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镒,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镒。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皋陶:舜的臣子,主管刑罚律令,苏轼在这里误用为尧之臣。②四岳: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③《书》:即《尚书》。④楼季:战国魏时善于腾跳的勇士。⑤牂:(zāng)母羊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主施赏A不迁B行C诛无赦D誉辅E其赏F毁G随H其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愆:过失,罪过。与《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中“愆”意思相同。
B.忍人:性情狠戾之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忍人”意思不相同。
C.劝:在“爵禄不足以劝”“劝学”“惩恶劝善”“劝课农桑”中“劝”的意思完全相同。
D.仞:与“寸、尺、咫、寻、丈、常”一样,都是以人体为标准来作为长度单位。伸直两条胳膊的长度为“寻”,“一寻为仞”,“倍寻为常”。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大禹谟》中皋陶认为人民都能守规矩,不犯官家的法纪,是因为帝王治理民众非常宽大,宁愿失职,犯不遵守成法的错误,也不滥杀无辜的人。
B.苏轼认为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极力主张赏罚中坚持仁慈宽厚的原则,用仁人君子的道理对待天下,使天下人都归向仁人君子的行列。
C.在苏轼看来,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作刑具,并非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有积极作用。
D.韩非子以楼季、跛牂为喻,又用对比把比喻组成两个对立体,说理形象通俗,安排严密紧凑,成功地推导出了君主应当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的结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2)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镒,盗跖不掇。
5.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如果韩非子穿越成为主考官,他可能会对苏轼的观点提出什么质疑?苏轼该如何为自己辩解?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末作, 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 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美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 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 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后作G不足以用自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 指从事, 这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中的“事”词义相同。
B.归,指亲附,这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中的“归”词义相同。
C.本,指事物的根本,与《大学之道》中“物有本末”中的“本”词义相同。
D.贵,指崇尚,这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管仲看来,治理国家要先使人民富裕,这样才易于治理,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让田地荒芜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B.管仲认为,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C.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这说明他理解中的天是自然之天,未明白管仲真正要表达的是统治者应以民为天。
D.晋文公同咎季对话,并将对话内容告知车夫,在车夫的建议下,他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要修建屋室也不能以耽误农事为代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5.两则材料关于治国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后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节选自《毂梁传》有删改)


【注】①寤生:胎儿脚先出来,难产。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称呼国君(郑伯)。按照《春秋》笔法,凡杀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称他为国君,不再以兄弟相称,含有贬抑之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A为郑伯者B宜C奈何D缓E追逸贼F亲G亲之H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与“非能水也”《劝学》中“水”的用法不同。
B.“君将不堪”的“堪”意为经得起、承受得住,与“疲惫不堪”中的“堪”含义相同。
C.“请以遗之”与“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两句中“遗”的含义相同。
D.《毂梁传》也称作《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生庄公时难产,姜氏不喜欢庄公,更宠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请求让共叔段做太子。
B.祭仲认为共叔段掌管下的京邑规模不合乎规定,劝说庄公要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但庄公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C.共叔段将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暗归自己管辖,后来又把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D.颍考叔建议庄公挖一条地道直到看见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姜氏见面,这样就不算违背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
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不义不昵,厚将崩。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毂梁传》作出“贱段而甚郑伯也”的理由。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节选自韩愈《进学解》)

[注]①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②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昔者A孟轲B好C辩D孔道E以明F辙G环天下H卒老于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担心、忧虑,与《六国论》“诸侯之所大患”中的“患”意义相同。
B.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C.逮,及、到,与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中的“逮”意义相同。
D.绝,超越,与魏学洢《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中的“绝”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当今圣上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之人,哪怕只具备一个优点、有一点才艺都会被录用。
B.韩愈告诫弟子,不仅学业要精进,德行有所成就,还要关注有关部门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公平公正。
C.韩愈认为,载入圣人行列的孟轲、荀况都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自己不被重用,更不需要抱怨。
D.文章表面是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实际上以问答形式抒发自己不遇之感,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②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5)弟子认为先生在很多方面颇有成就,请分条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天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材料二:

西伯既卒,武王即位,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伐。”

武王已克殷,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厚赋税A以B实鹿C台之钱D而盈钜E桥之粟F益收狗G马奇H物I充仞J宫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公,周代指司马、司徒、司空,是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B.祓斋,祓除秽恶,斋戒沐浴,古代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
C.矜,夸耀,与《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相同。
D.毕,全都,与《阿房宫赋》中的“六王毕”的“毕”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纣王天资聪颖,耳聪目明,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并且自我满足于拒绝臣下的谏劝和掩盖自身的错。
B.纣王易怒残暴,因为九侯之女不喜淫乐,就将其杀害,并且迁怒于其父,将位列三公的九侯杀死后剁成肉泥。
C.西伯无辜被囚,他的门臣们求取了大量绝色美人和奇珍异宝进献给纣王,以期纣王能够解除对西伯的囚禁。
D.武王谨小慎微,第一次孟津会盟,尽管诸侯都认为可以进攻,但他认为此时攻打有违天命,于是立刻撤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2)武王已克殷,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
5.请结合材料,分析武王的人物形象。
2023-12-28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奚谓以其所以乱者治?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世之所谓贤者言正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初假吏民奸诈之本,而求端悫其末,禹不能以使十人之众,庸主安能以一国之民?彼而党与人者,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上举一与民,民主位而向私交。民倍主位而向私交,则君弱而臣强。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卖其城。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见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

(节选自《商君书·慎法》)

材料二: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出恰当的字母。
世A之B所C谓D贤E者F言G正H也I所J以K为L善M正N也O党P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使……显贵,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字意思相同。
B.资,凭借,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资”字意思不相同。
C.御,治理,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御”字意思不相同。
D.倍,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以任用贤人为例,阐明了国君依照法度来提拔臣民,才可能减少小人施展巧诈、臣民倾向私交的情况,利国利民。
B.商鞅认为如果树立了官民进行欺诈的根本,是不该希望他们长出端正诚实的枝叶的,以此告诫君主不能用乱国之法治国。
C.君主运用法度治理国家能够让百姓相互监督,依附坏人但不损害他人,进而达到喜爱而不偏私、憎恶而不贬损的至高境界。
D.韩非子以穿衣和吃饭对人的生存的影响来类比申不害和商鞅二人的学说对治理国家的影响,使说理通俗易懂且具有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2)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5.韩非子说申不害、公孙鞅二家之言“不可程”,请简要说明原因。
2023-12-14更新 | 2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战,大败,保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求行成于吴。吴许之。越王去会稽,入官于吴,三年,吴王归之。大夫种始谋曰:昔者吴夫差不顾义而愧吾王,种观夫吴甚富而财有余;其大臣好相伤,莫能信也;且夫吴王又喜安逸而不听谏细诬而寡智信谗谀而远士希须臾之名而不顾后患。君王盍少求卜焉?越王曰:善。卜之道何若?对曰:君王卑身重礼,以素忠为信,以请籴于吴,天若弃之,吴必许诺。于是请于吴。将与,申胥进谏曰:不可。夫王与越也,接地邻境,仇雠敌战之邦,非吴有越,越必有吴。且夫君王输之粟与财,财去而凶来,是养寇而贫邦家也。不若止。请籴也,将以此试我,以求益亲,安君王之志。我君王不知省也而救之,是越之福也吴王曰:我卑服越,有其社稷。勾践既服为臣,为我驾舍,却行马前,诸侯莫不闻知。今以越之饥,吾与之食,我知勾践必不敢。申胥曰:忠谏者逆,而谀谏者反亲。吴王不听。申胥曰:臣闻狼子野心,仇雠之人,不可亲也。太宰嚭从旁对曰:申胥为人臣也,辨其君何必翙翙乎?申胥曰:嚭何惑吾君王也?嚭无乃谀吾君王之欲,而不顾后患乎?太宰嚭申胥。吴王乃听太宰嚭之言,果与粟。申胥叹曰:于乎嗟!君王不图社稷之危,不听辅之臣,而信谗谀容身之徒,是命矣!以为不信,胥愿廓目于邦门,以观吴邦之大败也。越人之入,我王亲为禽哉!吴王以申胥为不忠,赐剑杀申胥。居三年,越兴师伐吴,吴王遁而去。越追之,至余杭山,禽夫差,杀太宰嚭。越王与之剑,吴王乃旬日而自杀也。

(节选自《越绝书·请籴内传》)

材料二: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行成:订立合议。③卜:本为占卜,此指试探。④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⑤太宰嚭():本名伯嚭,任太宰,故称太宰嚭。⑥翙翙(huí):本为鸟飞声,此指多,即指伍子胥话太多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吴王又喜安逸A而不听谏B细诬C而寡智D信E谗谀F而远士G希须臾之名H而不顾后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先秦诸国国君以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宋代大夫和医生开始产生联系。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中华民族最为重视土地和粮食,因此社稷又代指国家或朝廷。
C.短,文中两处“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前者作动词,意为(地位)低于;后者作形容词,意为时间不长。
D.弼,意思是“辅佐”,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拂”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战败,派文种前去与吴王议和,并使其入吴宫侍奉三年,管理吴王车驾屋舍,在吴王马前退步而行,如此谦卑越国才得以保全。
B.吴王轻信寡谋,前有勾践谦卑示弱意在试探,后有伯嚭阿谀迎合假意奉承,他都只看表面,不能识人,也不能对形势做出正确判断。
C.作为忠臣贤士,伍子胥竭忠尽智极力进言,反对请籴,却被赐死;太宰伯嚭嫉贤妒能,却得到吴王信任。
D.材料二中所阐述的先汉与后汉兴亡原理,在越兴与吴亡的历史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印证,值得后人深思与借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君王不知省也而救之,是越之福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越王勾践能够灭吴成功是因为做到了哪些方面呢?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主A至瓜步B坏C民庐舍D及E伐苇F为筏G声言H欲渡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元嘉”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是指宋文帝的年号。
B.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还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就是干支纪年法。
C.处置,有“安排、处理”和“处罚、惩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指江湛一人全权安排处理军事要务。
D.“魏人缘江举火”的“缘”是“趋向,走向”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北伐一事,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是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事后,宋文帝对此深表后悔。
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
C.魏主逼近建康时,京城内外戒严,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军队,并命令众将把守重要渡口,陈军江岸。
D.魏军渡河后乘胜追击王玄谟,伤亡惨重。第二年春天,魏军又渡过长江,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随后撤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2)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5.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