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初王士祯咏扬州瘦西湖曾有诗云:“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两句诗真把瘦西湖的神韵写活了。造园家非常注意这香影的创造,香影是无形的,然而无形是为有形勾勒出一种精神气质。没有这无形的追求,园林就成了空洞的陈设。瘦西湖是有精神的,创造者在无形上做文章。香,是创造者所扣住的一个主题。瘦西湖四季清香馥郁,尤其是仲春季节,软风细卷,弱柳婆娑,湖中微光澹荡,岸边数不尽的微花细朵浅斟慢酌,幽幽的香意,如淡淡的烟雾,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游人匆匆一过,就连衣服上都染上这异香。唐代诗人徐凝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那微风明月之夜,漫步湖边,更能体会这幽香的精髓。不过近年随着湖边不断的休整,微花细草少了许多。煞是遗憾!但仍不失大家风韵。这里很少有繁花艳卉的袭人,只有淡香幽影的缱绻。不像我所见到的有些公园,春夏秋三季,几乎是花海,各种花,南腔北调,中姿西式,堆砌在一起,浓香扑鼻,众香混和,游人似乎经受不了这样的浓浓气息,倒有些昏昏欲睡了。此不合所谓“花香不在多”的古训。

——选自《曲院风荷》

1.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读来音韵婉转,让人颇感雅致。其中有一个结构与其他三个不同,你能发现吗?(     
A.软风细卷B.微花细朵C.浅斟慢酌D.淡香幽影
2.下面就这段文字的探讨,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良志先生以美学家的视角,点出了瘦西湖独特的精神气质——无形的香影,并且在下文以对比的方式,将某些公园堆砌的花海浓香让人昏昏欲睡,反衬出瘦西湖清雅幽香的神韵。
B.文中划线句的标点使用错误了,“此不合所谓‘花香不在多’”中的“此”指代的是上文中混杂浓郁的花香使人昏昏欲睡的不良体验。
C.这段文字中有许多词语运用得很灵活,让人颇觉新意,比如“氤氲”一词原本是动词,而在“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一句中已经形容词化了。又比如“南腔北调”原本是指语言的发音,而文中却用来形容混杂的各种花香。
D.“没有这无形的追求,园林就成了空洞的陈设。”这一句是假设复句;“煞是遗憾!但仍不失大家风韵。”这一句是转折复句。
3.提到美的精神与气质,不禁令我们想起了初中课文中学过的知识,下面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的写法,使一个个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我们能感受到周亚夫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人格之美。
B.为了塑造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深邃之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先抑后扬,先写托尔斯泰整体长相“丑陋”,再反转突出其眼睛的不凡。
C.鲁迅的小说《社戏》以外来少年“我”的眼光,为我们展现了水乡平桥村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敦厚和睦的民风之美;梁衡的《壶口瀑布》则为我们从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汹涌奔腾、声震天地之美。
D.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借庭下月色之美,表达了旷达的情怀;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借赞叹醉翁亭的秀丽之美,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022-07-20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飞翔。

④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一点一滴地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于庄子,乃至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庄子之所以会飞翔,是因为他极少牵绊,所以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庄子是那样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混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他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的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多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笔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的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戴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般的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没有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他的死亡,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致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代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
B.文章第④段中说“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于庄子”,是因为庄子的文章让作者怡悦与自在。
C.文章在突出庄子本身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情的同时,还强调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时代造就了庄子的灵魂,庄子彰显了时代的精神。
D.文章谈的虽然是历史上庄子和屈原的“飞翔”,但其目的是引起今人的思考,希望现代社会多一份宽松与自由,希望现代人多一份怡悦与浪漫。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特点和他的人格精神。
B.“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摹的理想世界中附着其不自由的色彩。
C.文章由鸟儿的飞翔联想到庄子的“飞翔”,再联想到屈原的“飞翔”,行文深入浅出,脉络自然清晰,内容丰富厚实。
D.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由此得以深化。
3.本文题目是“庄子,会飞翔的人”,但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请谈谈你的理解。
4.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
2021-04-19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三组 是推荐给南京一中高一学生的阅读书目,文学社为每组书目拟了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大地上的事情》《瓦尔登湖》《一个人的村庄》《遥远的向日葵地》
第二组:《曲院风荷》《美的历程》《文心雕龙》《林泉高致》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围城》《红楼梦》
A.自然回响 美的沉思 人间百态
B.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C.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D.人间天堂 它山之石 故事新编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韦偃:唐代画家,善于画马。②歘(chuā):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偃知道杜甫喜欢自己所作的画,在离开杜甫之前为他画了一幅画,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B.“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句写韦偃所画的骏马非常逼真,转眼之间,就即将奔驰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C.尾联作者由画中马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
D.本诗首联写画马背景和缘由,颔联写作画经过,颈联描写画面内容,尾联抒写感想,脉络清晰。
2.诗歌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技之高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只蝴蝶只顾嬉戏,撞在蛛网上。一只蜜蜂忙着采蜜,撞在蛛网上。它们挣扎了许久,被蛛丝越缠越紧,再也动弹不得。蝴蝶叹口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没能掌握方向!”蜜蜂叹口气说:“都怪那眩眼的阳光,使我没能看清蛛网!”

A.不能只埋头工作,还要抬头看路。B.沉迷游戏常常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C.外部环境往往会影响事物命运。D.遇到问题,要主动从自身找原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某校为弘扬儒家、墨家思想,特将新建的两栋大楼命名为“归仁堂”、“兼爱楼”,若欲彰显命名宗旨,则川堂悬挂的字幅依序应是: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B.上善若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 的腰还壮哩! ”
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话?请简叙事情的经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