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8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7-31更新 | 324次组卷 | 56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郑航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释:①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B.“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2.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苏 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②络丝娘:指缫丝的女子。③垂白:老人。④捋青捣麨软饥肠:把没有成熟的青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充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B.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C.下阕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旱逢雨而喜悦醉酒。
D.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2.对比上阕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3-03-04更新 | 259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洹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坟场救人

茹志鹃

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给怔住了。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啊?人哪?——喏!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

“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

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

“孩子,我们快回。”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选自《关大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直接动力。
B.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C.关大妈的儿子桂平牺牲后,他的革命战友倪老虎坚持敌后斗争,遭到清剿大队的追捕,中弹受伤后,冲进了桂平新坟附近的草丛中。
D.“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有“她都气糊涂了,可能又晕过去了”的潜台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坟场救人》为题,直接点明作品叙写的中心事件,这样拟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这小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关大妈祭坟、关大妈忆儿、关大妈救人、关大妈与倪老虎回家分别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C.小说引人入胜,先后三次用拟声词“叭”“砰砰”“叭”描写清剿大队追兵的枪声,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故事氛围,使读者的心越揪越紧。
D.“穷鬼滩”是关大妈与倪老虎的交汇点,小说通过她智救革命者的故事,着力展示她与清剿大队斗智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的品质。
3.小说中写关大妈应付清剿大队盘问时,“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这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小说开头和情节展开后有多次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022-12-06更新 | 295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普通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窗前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赏析颔联的精妙。
2022-11-18更新 | 429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睛,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这唯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到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与后文驴对上等兵的心平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驯驴方法的高明。
B.小说在内容处理上详略得当。下士驯驴一笔带过,上等兵驯驴与驴融洽相处却花了大量笔墨,使人物性格更鲜明,中心更突出。
C.小说选择上等兵与驴的故事来写军旅生活,反映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展现了当代军人有情有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D.小说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虽然没有运用任何表达技巧,却给人余韵悠长的阅读感。
2.有人说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标题用得好,小说为之增色。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3.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驴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09-22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禹州市北大公学禹州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吊炕许福元

吊炕,就是将土炕吊起来。行吗?去了“吗”就行。……

斗子峪乡新上任的党委靳书记眼睛一亮,盯着吊炕转来转去。很有兴趣地听泥瓦匠现场解说。

靳书记是农村出身,对土炕有天然亲切感。忙问:“那你这节能吊炕和传统土炕,有何区别呢?”

“靳书记您请看这吊炕:就是砌砖腿做烟道当过梁,上铺水泥板,将炕悬起来,……炕沿四周镶上白瓷砖,跟睡双人床似的,土炕不土。”

“连工带料,一盘吊炕多少钱能拿下来?”

“长两米乘宽两米的,七百块钱,足矣。”

“七百块钱?还不够买一吨大同块原煤的呢!”靳书记转身对县电视台摄影记者说,“为国家节约不可再生的能源。这是一个亮点。”

当天晚上,县电视新闻就播出了,靳书记下到基层农民家中做调研,为农民办实事。帮助农民建新型节能炕——吊炕,节约煤炭资源,云云。

第二天,本县时讯的报纸,也刊登了通讯、照片及编者按语,说领导干部,就要像靳书记那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第三天,市里报纸的郊区版做了跟踪报道。

第四天,县委书记做出批示:此是利国利民之事,资金要向三农倾斜。请财政局研究,出台相关经济鼓励政策。

第五天,鼓励农民做吊炕的奖励政策出台了。每家农户做一个吊炕,补助九百元。

半年以后,靳书记因政绩突出,就升迁到县发改委,任副主任。有人说和吊炕有关,也许吧。

斗子峪乡又新来的尚书记有大专学历,学的专业是环境保护。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就将吊炕给烧掉了。

他历数吊炕的几大罪过:“烧掉植被,污染环境,制造一氧化碳,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贻害子孙,阻碍可持续发展。”最后对记者强调:“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这不符合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亮点。”

电视,这回是市电视台;报纸,这次是市委机关报;批示,这位是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都支持尚书记的高论。

很快,这回是市财政出台奖励政策:每拆掉一盘土炕,奖励一千元。

三个月以后,尚书记又上调了,任县环保局局长。有人说与吊炕有关,也可能。

尔后,斗子峪乡这次新来的是石书记,村委会主任出身。说来也怪,上任伊始,他也瞄准了吊炕。

石书记用了一个月时间,一个人跑遍了全乡十八个村庄,考察四百盘吊炕的使用情况,最后在乡党委扩大会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农村,吊炕还是很需要的。在城乡接合部,大多数是不需要的,很多农户是候鸟型的,冬天搬进楼房,春天又搬回农村平房。好多户得了双份钱:大喇叭一喊,报名登记说搭吊炕,先得一个九百;大喇叭又一喊,报名登记说拆吊炕,又得了一千。实际上,好多家根本领了材料就没做。有的户,搭了吊炕也没睡。全县这好几百万,不是打水漂了吗?这好几百万要放在农村改水、修路和帮助农村失学儿童,会更有意义吧。”

“我们是做基层工作的,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我们必须把线认真地穿到针鼻里去。所以,我们的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最后,石书记提议:我们以乡党委的名义,写一个关于吊炕的调研报告,送给上级领导做参考。我看到一个资料,利用秸秆粉碎,做光能秸秆气化炉的能源,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干事不要起哄,一哄而起,一哄而下。也不要轻易上电视,登报纸,咱们干点实事得了。

到现在,石书记在斗子峪乡都干两年多了,还没有一点高就升迁的迹象。其实,靳书记、尚书记和石书记本来就是初中时的老同学,一次聚会时,靳书记和尚书记都替石书记惋惜:“论真本事,你都在我们之上,可你怎么就抓不住亮点呢?”

石书记淡然一笑,“要亮点干吗?刚才有雾,你们来时开车才打开雾灯;白天有霾,自然会亮起大灯;摸黑夜行,才需要灯笼火把。这都是亮点。现在晴天白日,阳光灿烂,到处都是亮点啊。”

靳书记、尚书记听了,似懂非懂。但还是关切地对石书记说:“咱们是老同学。我们说实话,到现在,这吊炕就如十五个吊桶,还在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你呢?”

石书记听毕,头往椅子后背一仰,哈哈大笑:“我心中本无吊桶,何来七上八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靳书记极具经济头脑,他觉得搭吊炕代价低,又能为国家节约煤炭资源,就到基层农民家中做调研,帮农民建新型节能的吊炕。
B.尚书记很注重环境保护,他认为吊炕破坏环境,加速气候变暖,不符合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他的高论得到了县领导的高度支持。
C.石书记经过考察认为,好多户报名搭吊炕先得九百,又报名拆吊炕再得一千,且领了材料也没做,搭吊炕也没睡,不如将资金放在农村改水、修路和帮助失学儿童。
D.小说写靳、尚二书记把吊炕作为亮点,博取媒体和领导的重视,职位快速高升,可他们的心中却如十五只吊桶一样,七上八下的。
E.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靳、尚、石三名书记对吊炕的不同态度,故事情节简单,人物语言描写到位,小说极富戏剧性和讽刺意味。
2.小说主人公石书记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两段写了石书记与靳书记、尚书记的对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22-08-10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经济开发区黄泛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两首诗都描写了“月”,但却分别表达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甲】诗中的“月”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中的“月”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022-07-2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油田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