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不再参与其中,处于次要地位。
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3.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0-15更新 | 398次组卷 | 72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住在城市里的菜鸟

余继聪

(1)我这城里,土地已经不多,不过,很多人和布谷鸟等鸟类还是依然习惯记着农历,记着一个个节气。

(2)节气一到,便不知道从哪里走出几个农民模样的老人,扛着几把不大用得着的旧钝锄头,在宽大的柏油路边,把一星半点的残存土地锄挖出来,种上几簇辣椒、茄子、洋芋、豆子或者一两蓬南瓜。

(3)这是一些丧失了土地,却依然对土地很眷恋、很怀念,依然忘记不了自己是个农民,到了一个个节气,手指和骨头里便要像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的人;如果按现今年轻人的说法,他们就是些土得掉渣的菜鸟。城市年轻人不会对泥土、庄稼和农历、节气有什么感情;看着土地的消失,他们不会有痛彻骨髓的难受。

(4)但是,节气一到,乡村鸟儿们便要如期来临了。布谷鸟,每到芒种立夏前后,就要飞进城里的树上来叫,好像要把忘记了稼穑耕耘的城里人也叫到乡下去播种。一些老人,听到它们的叫声,大概还能突然想到曾经耕耘播种过的农田和时光,大概会想到被埋葬到城市的水泥下面、柏油路下面的曾经的庄稼地,想到那些早已被扔进了墙角甚至被当作垃圾扔掉了的农具,然后发出几声无奈的叹息。年轻人,对布谷鸟的叫声大多无动于衷,或者误解了这辛勤的鸟儿,总以为它是在唱一首抒情的歌,而不明白它是要催促人们赶快稼穑耕耘。

(5)还有乡村里的麻雀、八哥、云雀、戴胜鸟、黑头公公、白头公公、鸽子,也会飞进城来,落在城里的树上。我觉得它们是我的老乡,没有忘记我,感觉它们很亲切。甚至会有乌鸦,也飞进城里来,在阴雨连绵的深夜里,在隔壁的龙江公园的树林里叫。童年生活在乡下时,夜里听见乌鸦叫,我们总是心惊胆战的,常常躲在被窝里,蒙着头,瑟瑟发抖。这黑色的鸟,喜欢出没坟场,觅食腐尸,很容易叫人想到死亡,叫人感到它的身影和叫声恐怖。现在住在城里,听到乡下来的乌鸦叫,竟然也会觉得它是老乡,不再那么厌恶它,甚至觉得像见到乡亲进城来一般亲切了。

(6)其实我也是一只住在城市里的土鸟、菜鸟,生活在大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将近20年了,依然土得掉渣,每一个节气来临,手指和骨头缝里总是会如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有一种想拿起农具、光着脚板踩进泥土温柔深厚的胸窝的冲动。

(7)人家调侃我,说我是一只菜鸟。我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8)我喜欢于周末或者傍晚,踏着阳光,去有一星半点土地的柏油路边,看那些残存的土地,看几个老人握着锄头或者镰刀在那里忙碌,看他们侍弄一簇簇辣椒、茄子、豆子、韭菜、香葱,或者一株株包谷、一茎茎南瓜藤蔓。慢慢欣赏着,我心里很舒爽,很惬意。别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一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学者模样的中年男人,竟然呆立在路边,那么着迷地看几个土农民在侍弄土地。他们不明白,我虽然戴眼镜,着西装,像个城市的知识分子,其实心里依然浸透着浓烈的泥土气息。

(9)我总觉得,自己与这些已经不多见的农民模样的老人,离这些泥土和庄稼比较近,而离西装革履或者浓妆艳抹的城市人比较远。

(10)已经是多雨的季节,又进入了暑假,终于清闲了。乘坐公交车,很快可以到西山或者东山脚下,然后独自往上爬,静心体会那一种宁静、自然、闲适与惬意。

(11)渴望见到泥土,渴望踩上泥土,渴望见到山林,渴望见到村庄和庄稼,就是我这样的住在城市里的菜鸟骨子里的强烈愿望。

(12)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老人早早起来,爬上西山去锻炼身体,其实也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所谓新鲜空气,主要就是富含泥土气息、森林气息、庄稼气息、村庄味道的空气。老人们爬上山顶,就看见了与城市这边完全不同的风景和世界——乡村,因此心情很好。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很多老人站在山顶,一边活动腿脚,一边欣赏山那边的村落、人家、炊烟、田地、牛羊,他们就回忆起自己的美好童年和青年时光。有的老人站在山顶,情不自禁,拉开了嗓子,对着山那边的乡村世界,对着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小村庄“咿咿呀呀”地叫起来,吼起来,唱起来,好像要把自己的美好童年叫回来,把已经作古躺在老家后山上的老母亲老父亲叫醒.……

(13)应该说,我还不算老,不过感情却很像这些老人。那一个个散卧在山窝山沟里的小村庄,就好像是我们童年躺过的一只只小摇篮,又好像我们童年曾经放牧过的一头头水牛,那么惬意、那么自然而随意地咀嚼阳光,反刍岁月。

(14)我是一只飞进城里的菜鸟,夜夜梦里的场景总是村庄。前不久的一天下午,天气突变,下了一场冰雹,我知道“雹打一条线”,一想到老家的庄稼可能遭灾,就有些心疼。后来了解到这场冰雹只落在了市里,周边县没下冰雹,禁不住高兴了好几天。

(15)我们都是一些乡村飞进城里的鸟,眷恋乡村。到老来,依然在城市里痴情地为童年的乡村唱着赞歌。

(《散文选刊》2019年第5期)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指和骨头像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揭示了庄稼人与庄稼之间的相关性,形象地写出他们对节气农事的深刻记忆和敏感反应。
B.第(11)段连用四个“渴望”表达出作者走向大自然的心境,语言简洁朴素,情感真挚自然,排比句凸显了作者对于土地和乡村的深情厚意。
C.文章从乡村与城市的环境特点、老年人与年轻人对土地节气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城市化进程的担忧。
D.文章用朴素自然又不乏文采的语言描绘了一系列饱含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将记叙、描写、抒情等融为一体,体现了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2.如何理解“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的深刻含意?
3.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鸟儿”这一物象?
2023-09-2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7-31更新 | 326次组卷 | 56卷引用:甘肃省玉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 “研课标读教材”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二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人格追求。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23-03-28更新 | 283次组卷 | 42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好处。
B.“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C.“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这既写出了父亲田间劳作时的“邋里邋遢”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
D.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视频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3.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11-30更新 | 440次组卷 | 27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田家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都城长安。长安多杏树。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
B.“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
C.颈联写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陡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D.“帝乡千万树”浮现于诗人脑海中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时南宋偏安一隅,抗金鲜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字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篇用“赤壁”“一番怀古”直接点题,非常醒目;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万骑”“千艘”两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表现了吴蜀联军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和高昂士气。
C.“今如许”三字,转折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词人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所引发的感慨喷薄而出,令人震撼。
D.词人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也无心观赏,将满腔的时代伤感融入对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直抒胸臆,言辞激烈。
2.赤壁之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话题之一,不同的作者对其有不同的解读。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主题不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美冥鸿


【注】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宦游时曾登临此楼,写下了这首诗。②钟呗(bài):寺院诵经声。③冥鸿:飞入远天的鸿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因想观赏美景而来到这多景楼上,徘徊倚阑,凭高四望,万千气象自与心目相通。
B.颔联“浮”和“入”两个动词化动为静,分别写出了波光云影中显现碧瓦红楼,霞光山色掩映着黄昏远天。
C.颈联写月光浸染的淮南原野上,飘荡着佛寺晚课的钟声梵唱;航行万里的大江帆船,将凌驾强劲的海风。
D.尾联写尽管老境渐至,衣襟上落满了尘土,可一颗心和一双眼,仍然在艳羡那高振健翮、远翔天宇的飞鸿。
2.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何不同?
2022-10-18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御街行

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注】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晏几道故地重游作此词。②饶:充满,多。③慵去:懒得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满游春路”中的“雪”代指春天的“柳絮”,用了借代的手法。
B.“朱户”就是“朱门”,即红漆的大门,古诗文中一般用来指富贵人家。
C.词的上阕写景,居高俯视:下阕由景及情,情景融合,写出了作者的怀人之情。
D.结尾化用崔护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意含蓄,咀之无穷。
2.请简析本词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2022-07-24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名高地有了名(节选)

老舍

进了三月的门儿,远处高峰上的积雪虽然未见减少,近山山脚下的驿谷川[注]却起了点变化:还冻着冰,可是每当晴明的晌午,河中就漾出水来,把冰上一冬的积尘与积雪冲洗开一些,显出些颜色不同的沟沟道道来。这给我们的战士带来说不完的麻烦和困难。小河的一举一动都惹起战士们、特别是后勤部队的密切注意。他们必须随时想出应付的办法来,而后冒着最大的危险,付出最大的体力劳动,忍受那常人绝不能忍受的痛苦,去执行那些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难怪运输连的一位老班长,常若桂,每每这么说:这条该死的河就是咱们的绊马索!虽然这么叨唠,每遇到较大的战斗的时节,常班长可没落过后,总是去要求最艰难的任务。每逢他在路上遇见电话员谭明超的时候,必定说几句关于驿谷川的事。

小谭才十八岁。看样子,他并不怎么壮实:细条身子,相当的高;窄长秀气的脸还没有长成熟;特别像孩子的地方是在嘴上,不在左就在右,嘴角上老破裂着一小块,他常常用舌尖去舔一舔。看神气,他可绝不像个孩子。每逢炮弹或敌机从他的头上飞过,他总是傲慢地向上斜一斜眼,然后微笑一下——只有饱经世故的中年人才会这么微笑。

跟常班长一样,他永远不肯落后,哪里的任务最艰难,他要求到哪里去。现在,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战斗,他的任务仍然是极艰苦的,他担任驿谷川渡口的查线接线工作。敌人的炮火日夜封锁着这个渡口。空中的和水里的电线随时被炸断,他得去检查修理。他的瘦长的身子上已受过许多次伤。他不但知道电话是部队的耳目,而且保证使这耳目永远灵通。当他看到手上的、臂上的、腿肚子上的伤疤的时候,他会那么老练地一笑,心里说:现在虽然还不是英雄,这些伤疤却是能作英雄的根据。

他心中的模范人物是每战必定立功的,在驿谷川东边的前沿阵地守备了一百多天,在二月初撤到河西去的一营营长,贺重耘。

像冲破坚冰的春水,青春的生命力量与愿望是源源而来,不受阻扼的。谭明超切盼有那么一天,打个大仗,他给贺营长当电话员。想想看,和英雄营长坐在一处,替营长传达一切命令,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这有多么光荣!他的想象使他兴奋得要跳起来欢呼!

一个青年怎可以没有荣誉心,和由争取荣誉而来的想象呢!谭明超真的遇见了他所敬仰的贺营长,当一营调到后面去调整的时候。他坚决地清楚地向营长说出他的心愿,说出他正在练习掌握步话机。

说完,他以为营长也许像敷衍孩子似的敷衍他两句。哪知道,营长是那么诚恳、谦蔼、亲热,不但注意地听了他的话,而且详细地问了他的姓名、年岁、哪里的人和他的工作,并且鼓励他要在业务上努力学习。至于将来有没有机会带他到战场去,营长不能马上肯定,那要看作战时节,兵力怎样配合。好好地干吧!我记住你的名字!

出自英雄之口的这些热情恳挚的鼓励,使这青年敬礼的手好像长在了眉旁,再也放不下来。

营长走了两步,又回头笑着说:我参军的时候比你还小两岁呢!

这短短的一段情景中的每一细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深深地印在这青年的心里。从这以后,每逢值班的时候,他不再用以前常进去的小隐蔽洞,而始终在河滩上,紧守着渡口的电话线。小洞子离渡口还有三十来米远,他不愿跑来跑去,耽误时间。干粮随身带着,渴了就嚼一块冰——他纳闷:为什么吃冰还压不住胃火,嘴角依旧烂着那么一小块儿呢!只在拾起不少炸断的碎线的时候,他才跑回小洞,储藏起来。他珍惜那些碎线,像战士们珍惜子弹那样。

黄昏以前,敌人向渡口发了几排炮,炮一出口,谭明超就听得出,是哪一种炮,和要往哪里打。炮到,他轻快地卧倒;炸过后,他马上接线。地上、冰上、空中(空炸),弹片乱飞,可是他好像会找弹片的缝隙,既能躲开危险,又能紧张地工作。拾了些碎线,他就往小洞那边跑。

(有删改)


【注】〔驿谷川〕位于朝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记述了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战士们的故事,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季节、地点和环境。
B.谭明超是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担任查线接线工作认真负责,敢担重任。
C.谭明超在贺营长那里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在值班的时候,为了完成任务,全然置安危于不顾。
D.战士们生活条件恶劣,健康也深受影响,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却处处透着积极乐观。
2.有人评价小说塑造了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英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小说的行文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022-07-2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