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2022-03-25更新 | 385次组卷 | 25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客有曰:齿而损脾,枣益脾而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

1.下列文言文断句正确的是(     
A.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B.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C.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D.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益:好处B.损:损伤C.狎:开玩笑D.倒:倒闭
2021-12-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故乡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日熟悉并且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婉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隐隐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浓郁的花香甚至弥漫于林间。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让我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为本文划分结构,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第②段中,“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的原因是什么?(     
A.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
B.因为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C.因为那里出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
D.因为我家后面的梅林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
3.第②段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4.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5.下列不属于“已经消失的东西”的一项是(     
A.老家屋后的梅林B.树下静卧的水牛
C.充满欧陆风情的教堂D.水泥地封糊的地面
6.作者从多角度描写消失景物,下列不属于描写角度的项是(     
A.听觉B.触觉C.视觉D.嗅觉
7.下列对“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历史的源、民族的魂,文化的根。
B.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C.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产生冲突时,只考虑发展。
D.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毁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永久的遗憾。
8.下列不属于作者对“消失的故乡”的感情的一项是(     
A.失望B.哀伤C.痛惜D.忏悔
9.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B.散文C.记叙文D.议论文
2021-12-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4 .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谁(主宰)沉浮             何时可(摘取)
B.山不(讨厌)高             采采(茂盛的样子)芣苢
C.鸡鸣桑树 (顶端)        枉用相(存在)
D.峥嵘(不平凡)岁月          向天(纵横)
2021-12-2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5 . 下列各项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虎瑟兮鸾回车B.月明星稀,乌鹊
C.开荒野际D.云青青兮欲
2021-12-14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6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行路难》《早发白帝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D.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主要作品有《论持久战》《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2021-12-14更新 | 43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B.乱花:纷繁的花。
C.没:没有,完结。D.行不足:百游不厌。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与四周之景,后一句侧面写湖水之色。
B.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C.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所见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
D.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卖炭翁》《琵琶行》《行路难》等。
B.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C.此诗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D.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即景寓情。
2021-11-0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元祐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祐五年徙知灜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②改火:古时钻木取火,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称为“改火”。③秋筠:指的是秋天的竹子,代指为人气节高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
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
C.词人以古井、秋竹作比,表达了他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人格的赞赏。
D.“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出词人惆怅、感伤的心情。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以                 明:明白B.无以                 致:达到
C.无以广                 广:增长D.不能                 治:修养
2.为文中划线的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D.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文是一篇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C.“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D.“俭”是此文的核心词语,“淡泊”“宁静 ”都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反面表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021-11-0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变大,爬出来时已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而它们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偶然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3.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21-11-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