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46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宗元,贞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贬至永州十年,后又至柳州,此诗写于贬谪柳州期间。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柑橘树。③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橘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从爱柑写起,起句叙事平平,但从“手种”“二百株”等词句中,足见诗人对柑橘树之喜。
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
C.颈联遥想柑橘开花结果的热闹场景,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不知届时自己是否还在此地的复杂心绪。
D.诗人将一颗不平静的心隐藏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形成了“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2.清人姚鼐评价此诗时有言:“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请结合尾联说说理由。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士奇,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令受否来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称善。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宽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帝悦。十二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英宗即位。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皇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
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冰《书》礼》易》乐》《春秋》。
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礼部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与他们斗争,并因此被关押很久。
C.杨士奇为人正直,维护朝臣。他劝谏皇帝遵行即位时颁布的诏书,宽恕曾经忤逆的臣子;又为虞谦辩白,还帮弋谦免罪
D.杨士奇忠君报国,然而治家不严。他深受数朝皇帝的信任,肩负重任;儿子杨稷傲慢凶暴,最终因为欺凌、杀人而被逮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2)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
2023-06-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二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人格追求。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23-03-28更新 | 275次组卷 | 4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基础性、战略性生产要素,成为决定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9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是中国实施数据安全监督和管理的一部基础法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国家数据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数字经济的治理能力。

随着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安全保护立法也成为大国竞争和争夺数字经济领先地位的重要标志。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数据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损害个人隐私,攫取破坏和滥用数据资源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安全。许多国家都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逐步开始实施相关法律,加大了数据安全治理力度。同时,在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38.6%,居世界第二位,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构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完善数据安全治理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安全法)的实施,将改变长期以来对数据的重搜集、轻保护现象,树立全民数据安全保护理念,为企业数据安全保驾护航,全面提升政府数据安全保护和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和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摘编自《数据安全保护的中国方案》光明网2021.9.13

材料三: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移动应用(App)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白皮书》,APP已超过网站成为主要的流量入口,人均安装APP数量接近60个。因此也带来诸多安全问题,特别是收集个人信息不合规的情况在增加。用户在安装,使用App时都会发现APP请求授权取得对设备的相应权限,并请求获取相关个人资料等信息。App取得权限后获得的信息,许多都是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APP用户和APP运营者,都面临着如何处理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数据合规问题。

国内外的大数据安全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式大数据攻击,防护措施仍然显得不够充分。其原因是传统的安全防护观念以及技术无法满足大数据安全防护的需求。其中密文计算技术,数据泄露追踪技术的发展仍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难以解决数据处理过程的机密性保障问题和数据流动路径追踪溯源问题。

(摘编自《数据安全,后互联网时代的盛宴》腾讯网2021.9.27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于202191日起生效施行。当前,大数据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战略资源,对国家治理能力,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各项技术应用背后的数据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近年来,有关数据泄露、数据窃听、数据滥用等安全事件屡见不鲜,保护数据资产已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在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的时代背景下,数据安全治理更倾向于动态保护。

在技术设施领域要持续提升数据安全的产业基础能力,构筑技术领先、自主创新的数据基座,确保数据基础设施安全可靠。不断强化数据安全领域关键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芯片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加强密码技术基础研究,推进密码技术的成果转化,确保基础软件自主可控。同时,要健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法律法规在数据安全主权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国家地方省市以及各行业监管部门关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已颁布5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数据安全法》的出台,也预示着我国数据开发与应用将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

(摘编自《如何保障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人民网2021.8.4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及预测每年增长的绝对数值都超过一千亿元。
B.2017~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一万亿元。
C.2017~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同比增长率有所波动,但增长比例均超过20%
D.2020年全球数据泄露数量约350亿条,比2017~2019年数据泄露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8.6%,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
B.近年来,全球数据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许多国家都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加大了数据安全治理力度。
C.《数据安全法》的实施,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对数据“重搜集、轻保护”的现象,保障了中小企业数据安全。
D.近五年来,我国政府关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已颁布50多部法律法规,强化了在数据安全方面的保障作用。
3.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将如何更好地保护数据信息安全?请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然而二者间却紧密相连。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以及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正因为此,在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诗与画成为中国文人表达情志的两种重要手段,是故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关于诗画关系的经典表述。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基。中国诗与中国画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它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高度的文化同一性。从文者、习画者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往往也只得其表,难取其实。同理,欣赏者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在优秀的中国诗词与中国画面前,也将难以体味出其丰富的内蕴与妙处所在。

③境界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所崇尚的追求。伴随禅宗思想的演进,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更上层楼。中国诗与中国画在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正与此有极大关系。禅宗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使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代表人物首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王维的诗与画充分体现了对空远静寂的境界的追求。王维以禅境入诗境、画境。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当然,中国诗与中国画对境界的追求,与道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主张,儒家诗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等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④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文人画家群体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们的诗与画主情,突破了唐代以前中国诗、中国画以叙事、再现为主的特点。苏东坡以诗的形式阐述绘画道理时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回过头来,我们再品读苏东坡的诗,欣赏苏东坡的画,正如其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一言一语,一笔一墨无不关乎情,形似显然不是他所在意的。在传统儒家诗学看来,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创作者往往注重通过比兴的手段,引发人的思考,笔不到意到,或笔在此而意在彼。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是中国诗词与中国画共同的表现手法。因为对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进而荒寒之境,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席位。

⑤由此可见,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现代学者钱锺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者和欣赏者,都需要在传统哲学诗词绘画三方面融会贯通,才能在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作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编自冯朝辉《孪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与中国诗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但其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
B.儒释道三家学说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本,也是诗与画崇尚追求境界的重要因素。
C.唐以前的画家文人只重视把叙事和再现作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时有所改变。
D.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创作者只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融会贯通,就能创作出诗画精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诗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关系,并引用经典表述加以论证,总领下文。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和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
D.二至四段采用层进式结构,阐述了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共同根基追求和表现手段,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诗词绘画充分体现了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
B.传统儒家诗学认为,作为表情达志的重要手段的诗与画,往往运用比兴来达到“主情”的目的。
C.中国诗与中国画都以“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为主要表现手法,因此它们堪称“孪生姊妹”。
D.文人读书写作之余近墨,或画家创作闲暇之时撰文,作诗,都是其情发意至时的一种自然流露。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2022-12-08更新 | 292次组卷 | 94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越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读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但作者却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以及一套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需要我们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作深刻的研究,认清乡土社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这是由本书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它不是一本文学类的作品,而是一本以论述为主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有些什么呢?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文章中多有体现。

比如《无讼》一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例,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断划分出了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作者写这些,一是为了论述清楚乡土社会血缘的特点   二是为后文写地缘的特点作铺垫,因为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必然有本质不同的地方,地缘社会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大方向。

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纵的方面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方面则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有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丰富有力,往往在横的方面展开过多,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这样来读,也就不难理解内容了。

(摘编自戴庆华《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针对中国人“愚、弱、穷、私”四大痼疾,提出要依据中国乡土社会的地域特点及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来进行治理。
B.《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论著,共有十四章,它不属于文学作品;虽以论述为主,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C.《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论著,有时语言通俗易懂,如文中所讲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案例,形象生动,有文学性;但文中也不乏晦涩难懂之处。
D.《乡土中国》阐述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血缘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展开,主体部分从时代背景、文体等多方面阐述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具体方法。
B.本文运用例证法,举《无讼》一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在写法上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的特点。
C.文章在分析《血缘与地缘》时先概述其首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再概括作者写这些的两个目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D.《乡土中国》在论述方式上通常纵横交错,纵的是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是对事实与案例的综合与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全书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
B.《乡土中国》在论述时有时往往横的方面展开较多,读者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不对文章前后对照就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C.在乡土社会里, “讼”的发生是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 因为乡土社会里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
D.《乡土中国》一书,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质,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对推进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8 . 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失其所与,不知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022-12-03更新 | 40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海长

陆颖墨

当林之江成为一名海军少将,率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在大洋彼岸每一次升起国旗,他都会想起那次升国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第一次走出第一岛链,西昌舰是指挥舰。在驾驶舱里,见习航海长林之江很纳闷,听到编队正在突破第一岛链的报告时,舰队司令员肖远并没有像大家一样兴奋,古铜色的脸反而变得凝重。

肖远是西昌舰的老舰长,多次参加过海战,他的许多故事在海军中流传。林之江在舰艇学院读本科时,肖远是他们的院长。作为第一代航海硕士,半年前他分配到了舰队的航海处当参谋,跟着也是刚当上舰队司令的肖远下过两次部队。

没想到这次出航,他临时调到西昌舰,给航海长当助手。一周前起航,肖远就知道了林之江是舰艇学院第一代硕士,记住了他的名字。在舰队机关里椿之江也许只能遥望,而在逼仄的舱室林之江时常能清楚地听到肖远的咳嗽和呼吸声,他开始放松了。昨天早上经过第六海域,林之江兴奋而又崇敬地问肖远,当年海战后游回海岸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那儿。肖远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转过头去看着海面。

肖远一离开驾驶舱,林之江赶紧把航海长拉到一边,问肖远为什么不愿意提到那场海战。航海长叹口气,压低声音告诉林之江:那次海战中,肖远在水中挣扎,突然有人喊他,艇长失血过多,很快变得虚弱,他竭尽全力命令肖远,记住,一定要回去,一定要开上国产的大军舰

很长时间里,别人赞扬肖远这段悲壮的历史时,他总是沉下脸说:能游回岸的海军,算什么海军!林之江似乎明白了:他是怪那时我们的舰太小太落后了。

正沉思间,林之江忽然听到航海长说:你看!他顺着指向看去,右侧海面上出现了三艘外国军舰,和编队拉近了距离,像是伴随航行。

舰长参加完会议,来到驾驶舱,正式通知,在出第一岛链后的第一个清晨,在指挥舰西昌舰举行升旗仪式。舰长对航海长和林之江说:升旗时间就看你们的了。

因为军舰是向西航行,每航行一段都会变换时差。那么只有精准测算出太阳升起时军舰的到达点,才能在航行中让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那时候我们的军舰出航,靠的还是传统的惯性导航,通过高速陀螺的运转,用牛顿力学原理推算确定军舰的位置,从而把握航向。测算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推算的精确度。

满天繁星,北斗星很亮。航海长和林之江马上对着北斗星勘测起来。通过对恒星的勘测,也是一种有效的定位法,可以对惯性测算进行验证。

海面上那几艘外国军舰依然在伴随。航海长郑重地把明天的升旗时间报了上去,很快通知到了各个部门,明天清晨北京时间五点十五分起床,五点四十五分升旗。

熄灯时,有一艘伴航的外国军舰发来信号:晚安,中国海军。听到报告,肖远也让西昌舰用灯语回了一个相同的问候信号。林之江特别关注信号员回复。他还特地查看了一下对方刚才发信号的时间,正是这边测定的当地时间九点三十分,舰艇例行的熄灯时间。对方的军舰是装有GPS的,这就印证了我们这边的测量相当准确。想到这儿,林之江有点小小的得意。

回到舱室,林之江命令自己马上睡着。他想到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这句歌词,很快自己就真的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宽大的后甲板上,已经有不少人在列队,水兵的队伍都已经列好了。军乐队在忙着试音,一会儿升国旗时他们要奏国歌。

林之江满头大汗,昨晚对表时,他和航海长对的是北京时间,所以计算今天的时差同样提前了三十八分钟。一个低级错误,意味着要提前半个多小时升旗。

此时东方丝毫没有要日出的意思,他看了一下启明星的位置,更加确定了自己的错误。他又无助地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海上,那三艘外国军舰像睡着了似的,丝毫没有关心这边的反应。

林之江心里明白,其实有很多双好奇而又警觉的眼睛,在注视着这边的一举一动,他们肯定有些摸不透中国海军为什么起这么早。

立正!值更官一声口令。林之江不由心头一紧。随着这声口令,肖远和编队指挥部领导从左舷大步走上了后甲板。

稍息!值更官口令。肖远站到了指挥官的位置,其他人也在各自指定的位置站定。

千钧一发,不能再等了。林之江大喊一声:报告!这声报告,像道闪电划破上空,全体在场官兵都很诧异地寻找这道闪电的出处。

出列!值更官下达口令。林之江出列,迅速跑到肖远面前,报告自己测算时间上误差三十八分钟。

在场的人都听到了,空气一下子凝固了。肖远背对着东方,那古铜色的脸上在渐渐变弱的星光下看不出表情,这让林之江更加紧张。

肖远沉吟片刻,很快不紧不慢地开口,声音里透出一丝少有的轻松:嘿,既然起了个大早,就不能赶晚集。肖远看了一下表,说:已过去两分钟了,给你三十五分钟,搞一个军乐联奏,全体大合唱,留下一分钟调整,而后奏国歌升旗。

马上,军乐响了起来,联奏曲第一首按惯例,是《人民军队忠于党》。跟着肖远,大家都大声唱了起来: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唱着这首歌,林之江的眼睛有点湿润。这么大的事,肖远这么轻轻松松就化解了。

林之江极目远望,月亮在天边的海上,银色的月光洒满甲板,内心充满着不安和愧疚。他终于鼓起勇气,把目光投到肖远脸上。林之江在肖远的眼角发现一丝闪烁的泪光。

啊威武的舰队,啊人民的海军,我们骄傲地航行在海上……,伴随着激昂的旋律,联奏结束了。

东方既白,甲板片刻宁静。敬礼!值更官口令。

后甲板上所有人都抬起头来,仰望着舰桥上方的主桅杆。国歌响起,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同时,一轮太阳从天边海面上跳了出来,冉冉升起。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林之江再也控制不住,任由眼泪哗哗流了下来。分秒不差,国旗升到了旗杆顶,迎风飘扬。

这时,外国军舰发来了信号:致敬,精确的中国海军!

林之江留下来了,在西昌舰当航海长。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林之江成为一名海军少将,率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在大洋彼岸每一次升起国旗”,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写后发生的事。
B.“肖远是西昌舰的老舰长,多次参加过海战,他的许多故事在海军中流传”,交代了肖远过去的一些经历,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C.“那三艘外国军舰像睡着了似的,丝毫没有关心这边的反应”,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外国军舰安静的样子,表明人们都在安睡。
D.“林之江的眼睛有点湿润”“林之江再也控制不住,任由眼泪哗哗流了下来”,两次描写林之江流泪,但流泪的原因不尽相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3.在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过程中,舰队司令员肖远带给林之江不少疑惑与意想不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2-12-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言是不可信的,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现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但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比如,很多人都说,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的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恩格斯也认为,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上学时从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也有很多人把《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当作历史书来读。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文学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其实,文学中虚构的真实有时比现实的真实更鲜活,更可靠。中国过去一直否认小说的地位,把小说视为小道、小技,显然是一个文学错误。

那些现实中的材料、物证,都是速朽的,经由虚构所达到的。理、精神的真实,却可以持续地影响后世。曹雪芹生活的痕迹早已经不在了,但他创造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现在读起来还如在眼前,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因此,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还要有小说家所书写的历史——小说家笔下的真实,可以为历史补上许多细节和肌理。如果没有这些血肉,所谓的历史,可能就只剩下干巴巴的结论,只剩下时间、地点、事情,以及那些没有内心生活的人物。历史是人事,小说却是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呢,写的更多的是小民的生活史——这种生活,还多是俗世生活。俗世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史记》也运用了很多文学笔法,来增添历史写人叙事的魅力。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写霸王别姬时项羽唱歌的情景,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项羽本纪》里很著名的一段。项王哭了,怎么个哭法?眼泪是数行下,不是一行,是好几行往下流,旁边的将士也跟着哭,哭到什么程度呢?连脸都仰不起了。画面感多强啊,但这不是历史,而是文学。

历史的真实有时需要借助文学的真实来强化。读历史著作,可以认识很多历史人物;读文学著作,也可以结识很多文学人物。有一些历史人物,当时很重要,但没有文学作品对他的书写,慢慢就被世人淡忘了;相反,一些并不重要的历史人物,甚至无关历史大势的人物,因为成了文学人物,一代代相传,他反而变成了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陶渊明,一个小官,对当时的社会进程可谓没什么影响,但因为文学,他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早已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了。

文学把历史的真实放大或再造了,即便世人知道这是文学叙事,也还是愿意把它当作信史来看。而更多的文学人物,历史上查无此人,完全出自作者的虚构,可由于他们活在文学作品里,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也就成了历史人物了。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虚拟人物,但读完《祝福》你会觉得她比鲁迅的夫人朱安还真实。祥林嫂的悲哀和麻木,被鲁迅写得入木三分,之后我们只要在生活中遇见类似的人,自然就会想起祥林嫂,甚至会直接形容一个人像祥林嫂似的——此刻,在很多人眼里,祥林嫂已不再是文学人物,而成了历史人物。

看《红楼梦》,就更是如此了。像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人物,谁还会觉得他们是虚构的呢?一旦理解了他们的人生之后,你就会觉得他们在那个时代,是真实地爱过、恨过、活过的人。由此可见,文学所创造的真实,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也成了我们精神中的一部分。这就是文学历史化的过程,文学不仅成了历史,而且还是活着的历史。

(摘编自谢有顺《小说中的心事》)

材料二:

我也常在写小说时把背景设置在某些久远的年代,比如《檀香刑》。我的家乡山东高密,在清朝末年曾发生过德国人把青岛变成殖民地,然后在胶东半岛修建胶济铁路的真实历史事件。由于修建铁路迫使老百姓不得不搬迁祖坟,农民孙文遂率领老百姓出来反抗,但最终被清政府和德国军队联合镇压并将其枭首示众。我以这个素材为基础,再加以改编,演绎成长篇小说。

这部历史小说由修建胶济铁路、孙文抗德、高密猫腔和虚构的刽子手这些因素凝合在一起。谈及与当时历史真实的相符程度,我也很难确定,因为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但会查阅很多资料和照片,通过这些方式努力得到当时真实情况的验证。历史题材与其他题材的小说不同,作家在写作前需要为历史事实做案头的准备工作。作家的心理推断力非常重要,如果某些情节明显是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强加于古人,这样的历史小说便无法令人信服。

既然作家是活在当下的人物,那么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必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其中最大的矛盾在于真实的历史状况与作家主观想象之间的矛盾。作家写历史小说,要千方百计让自己的主观想象能跟那个时代的人的想象一致起来。作家的创作还要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心理需求,然而,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对时代的想象,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但历史事件在口头传述与文本记载中,作者的想象与主观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写乌江自刎,项羽在乌江边上自言自语,怨天尤人,这样的情景司马迁是如何得知的?所以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作家的虚构和想象也会很多。

(摘编自莫言《文学中的历史和真实》)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相比,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有着巨大的不同,它是一种虚构。所以,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言是不可信的。
B.我们不能忽视小说的地位,经由虚构所达到的心理、精神的真实影响深远。曹雪芹创造的人物以及他们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现在读起来还如在眼前。
C.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可能只剩下干巴巴的结论,只剩下时间、地点、事情,以及那些没有内心生活的人物。小说家可以增添历史躯体的血肉。
D.一些并不重要的历史人物,因为文学反而变成了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在当时社会毫无地位和影响的陶渊明,现在却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都认为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的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而读《水浒传》却不能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
B.很多的文学人物完全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没有此人,可由于他们活在文学作品里,被写得入木三分,有人把他们当成了历史人物。
C.莫言的《檀香刑》是历史小说,莫言认为历史小说在情节处理上不能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强加于古人,所以作家写作时应该摒弃推断。
D.莫言认为,当下的作家在写历史题材小说时必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其中最大的矛盾在于作家的创作难以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心理需求。
3.两则材料都列举了《史记·项羽本纪》里的例子,在内容和目的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2-12-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