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基础性、战略性生产要素,成为决定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9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是中国实施数据安全监督和管理的一部基础法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国家数据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数字经济的治理能力。

随着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安全保护立法也成为大国竞争和争夺数字经济领先地位的重要标志。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数据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损害个人隐私,攫取破坏和滥用数据资源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安全。许多国家都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逐步开始实施相关法律,加大了数据安全治理力度。同时,在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38.6%,居世界第二位,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构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完善数据安全治理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安全法)的实施,将改变长期以来对数据的重搜集、轻保护现象,树立全民数据安全保护理念,为企业数据安全保驾护航,全面提升政府数据安全保护和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和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摘编自《数据安全保护的中国方案》光明网2021.9.13

材料三: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移动应用(App)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白皮书》,APP已超过网站成为主要的流量入口,人均安装APP数量接近60个。因此也带来诸多安全问题,特别是收集个人信息不合规的情况在增加。用户在安装,使用App时都会发现APP请求授权取得对设备的相应权限,并请求获取相关个人资料等信息。App取得权限后获得的信息,许多都是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APP用户和APP运营者,都面临着如何处理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数据合规问题。

国内外的大数据安全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式大数据攻击,防护措施仍然显得不够充分。其原因是传统的安全防护观念以及技术无法满足大数据安全防护的需求。其中密文计算技术,数据泄露追踪技术的发展仍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难以解决数据处理过程的机密性保障问题和数据流动路径追踪溯源问题。

(摘编自《数据安全,后互联网时代的盛宴》腾讯网2021.9.27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于202191日起生效施行。当前,大数据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战略资源,对国家治理能力,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各项技术应用背后的数据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近年来,有关数据泄露、数据窃听、数据滥用等安全事件屡见不鲜,保护数据资产已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在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的时代背景下,数据安全治理更倾向于动态保护。

在技术设施领域要持续提升数据安全的产业基础能力,构筑技术领先、自主创新的数据基座,确保数据基础设施安全可靠。不断强化数据安全领域关键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芯片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加强密码技术基础研究,推进密码技术的成果转化,确保基础软件自主可控。同时,要健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法律法规在数据安全主权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国家地方省市以及各行业监管部门关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已颁布5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数据安全法》的出台,也预示着我国数据开发与应用将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

(摘编自《如何保障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人民网2021.8.4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及预测每年增长的绝对数值都超过一千亿元。
B.2017~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一万亿元。
C.2017~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同比增长率有所波动,但增长比例均超过20%
D.2020年全球数据泄露数量约350亿条,比2017~2019年数据泄露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8.6%,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
B.近年来,全球数据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许多国家都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加大了数据安全治理力度。
C.《数据安全法》的实施,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对数据“重搜集、轻保护”的现象,保障了中小企业数据安全。
D.近五年来,我国政府关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已颁布50多部法律法规,强化了在数据安全方面的保障作用。
3.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将如何更好地保护数据信息安全?请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人未归”“想柴扉”,照应标题的“怀江南故人”,表现诗人身在曲江心在江南的思念之情。
B.早春时节“水寒”“烟暖”,诗人通过对比写出了故乡的早春之景,为后文情感的抒发营造了氛围。
C.颔联写故园之柳、南来之雁,诗人展开想象,有如回到故乡,读来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
D.颈联写诗人极目远眺,思念之情正如离离原上草一样延伸,更显邈远,音信阻隔更让人情思绵绵。
2.此诗尾联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2-04-13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曾于千万年前做出过一项规定,至今仍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执行当中:任谁都不可以长生不老。为了弥补死亡带来的缺憾,大自然给予所有生物另外一项权利——繁殖,并推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形式。其中的无性繁殖,就是我们所说的克隆。以自我克隆的方式进行的繁衍不涉及任何基因交换,母体是什么样子,生出来的孩子也是什么样子。它们对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得结婚这类法律条文完全置之不理,是一种独立的自己嫁给自己的繁殖方式。

克隆在动物界比较少见,但并不是没有。一些档次比较低的动物,如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等就自觉放弃了有性繁殖,而选择最为直接,也最为到位的二裂、多裂、断裂等自我复制的方式来繁衍后代。

除了它们之外,还有些动物也不需要通过高科技手段就可以进行自我复制,比如蚜虫。蚜虫在一些未经历农药洗礼的纯绿色蔬菜和棉花叶子上比较常见。这种虫子个头很小,但数量极多,经常密密麻麻地爬满菜叶和棉叶的背面,在我国北方又被称为腻虫。它们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无性繁殖。如每年11月正是雌雄蚜虫交配的高峰期,如果碰巧在雌蚜方圆几分米的距离内找不到雄蚜,这些伟大的母亲就会开始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无性繁殖,克隆自身。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雌蚜虫克隆的速度和数量都相当惊人。我国昆虫学家朱弘复教授计算了一下:在北京,一只雌棉蚜自6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150天中,假定它克隆的后代全部都能存活,并且能正常繁殖,经过10代克隆,能繁殖出6.7×1020只子孙。直观点说,如果一只棉蚜的大小约1平方毫米,那么一只棉蚜在一年内克隆出的后代就可以在整个中国版图上平铺60层。倘若让这些蚜虫头尾相接,可以从地球到太阳排350万个来回。好在蚜虫也有天敌,最终没能统治地球。但不可否认,因为有了自我克隆这项特殊的本领,就繁殖而言,蚜虫是动物界毫无疑问的冠军。事实上,蚜虫如此尽心尽力地克隆出一大堆孩子,并非出于本意,而是感染了一种叫作沃尔巴克氏体的病菌。感染了这种病菌的雌蚜,到了一定时期,不需要异性伴侣的配合就可以进行孤雌生殖

其实,自我克隆对有的动物而言也不只是繁衍后代这一个目的。在紧急情况下,这也是它自救的法宝。在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名为沙钱的奇特生物,当它的幼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或预感到有危险时,它能够在24小时之内克隆自己的身体,从而实现逃生。克隆后的沙钱会形成多个蓓蕾状的胚胎,并发育成新的具有相同基因特征的沙钱幼体,但分离的克隆体比原来的幼体小许多。母体沙钱克隆之后,身体仅为最初的一半大小,而没有危险出现时,这一奇特的现象便不会发生。自我克隆后的沙钱不仅保存了其基因的延续性,也因为身体变小而有效躲避了鱼类的掠食,是一项获得了双重收益的好工程。

在大自然延续物种多样性的努力中,动物的自我克隆毋庸置疑也是它救赎之旅的重要环节。在先生存,再发展宗旨的引导下,通过自我克隆这种方法,大自然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为原本平淡的世界增添了许多色彩。

(摘编自赵建伟《克隆:动物的自我救赎工程》)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克隆这种方式进行繁衍,生出来的孩子的形状、大小甚至基因等跟母体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B.蚜虫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其繁殖能力在动物界堪为冠军。
C.蚜虫能够无性繁殖,克隆自身,是因为感染了某种病菌。受感染的蚜虫,每到11月就会自我克隆。
D.克隆是动物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它合乎“先生存,再发展”的宗旨,能有效地延长动物的生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克隆对动物而言也不单单只是为了繁衍后代,在紧急情况下,它也可以用来自救,保全自己。
B.第4段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雌蚜虫150天繁殖的后代的具体数量,说明雌蚜虫克隆的速度和数量都相当惊人。
C.本文在说明动物的克隆的过程中,除了平实的讲述之外,还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使文章富有幽默感,给人以深刻印象。
D.本文逻辑清晰,先引出说明对象——动物的克隆,然后举例具体说明动物克隆的目的,最后在尾段收束全文。
3.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请举例分析。
2022-04-13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泸县二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至大宛。大宛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可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此指汉武帝刘彻使用的年号。
B.郎,是尚书郎、著作郎等的通称,也是对某种职业的称呼,文中指后者。
C.拜,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用于授官或通过一定的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D.持节,“节”指代表皇帝身份的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为联络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历经曲折找到大月氏,而此时大月氏占领大夏的部分土地,没有报复匈奴之心。
B.张骞从大月氏回国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抓获,后逃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汉朝对西域的国策提供了建议。
C.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去往西域的道路将变得畅通。汉武帝接受了张骞招纳西域各国为藩臣的建议,派张骞携带财物,再次出使西域。
D.乌孙的朝中大臣长期以来都畏惧匈奴,加上不了解汉朝,因此拒绝与汉朝交好,但张骞分别派副使与西域其他国家建立了来往关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2)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
2022-04-0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辅国本飞龙小儿,粗闲书计,给事太子宫,上委信之。辅国外恭谨寡言而内狡险,见张良娣有宠,阴附会之,与相表里。建宁王倓数于上前诋讦二人罪恶。二人谮之于上曰: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上怒,赐倓死。于是广平王俶及李泌皆内惧。俶谋去辅国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见建宁之祸乎?俶曰:窃为先生忧之。泌曰: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俶曰:先生去,则俶益危矣。泌曰:王但尽人子之孝,良娣妇人,王委曲顺之,亦何能为!

肃宗乾元元年春二月癸卯,以殿中监李辅国兼太仆卿。辅国依附张淑妃,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势倾朝野。三月,甲戌,徙为成王,戊寅,立张淑妃为皇后。张后生兴王佋,才数岁,欲以为嗣。上疑未决,从容谓考功郎中知制诰李揆曰:成王长,且有功,朕欲立为太子,卿意何如?揆再拜贺曰:社稷之福,臣不胜大庆。上喜曰:朕意决矣。庚寅,立成王俶为皇太子。

二年春二月壬子,月食。先是,百官请加皇后尊号辅圣,上以问中书舍人李揆,对曰:自古皇后无尊号,惟韦后有之,岂足为法!上惊曰:庸人几误我。会月食,事遂寝。后与李辅国相表里,横于禁中,干豫政事,请托无穷,上颇不悦,而无如之何。

太子詹事李辅国,自上在灵武,判元帅行军司马事,待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及还京师,专掌禁兵,常居内宅。制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毕,辅国追诣银台,一时纵之。三司、府、县鞫狱,皆先诣辅国咨禀,轻重随意,称制敕行之,莫敢违者。宦官不敢斥其官,皆谓之五郎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李辅国用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B.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C.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D.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朔日,与朔日相对应的农历每月第一天为晦日。
B.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常用“社稷”代表国家。
C.尊号,古代尊崇帝后或其先王等的称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不需避讳。
D.敕,古代帝王的诏书、命令,有敕书、敕命、敕符、敕许、敕封、奉敕、宣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辅国外表上看起来恭顺谨慎、沉默寡言,但内心狡猾、阴险,肃宗为太子时李辅国在太子宫中供事,肃宗十分信任他。
B.肃宗听信李辅国和张良娣的谗言,赐李倓死,消除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头之患,此事件也引起广平王及李泌的恐慌。
C.张皇后想立兴王李佋为太子,肃宗对此犹豫不决,征求李揆的意见,李揆赞同肃宗的想法,立成王李恪为太子。
D.朝廷中的百官请求给张皇后加“辅圣”的尊号,肃宗询问李揆后,非常震惊,恰逢出现月食现象,加尊号之事就停止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
(2)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毕,辅国追诣银台,一时纵之。
2022-04-08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泸县二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太公钓渭图

刘基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弃元朝官职,回归乡野时。②熊兆,相传周文王将出猎,使人占卜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遣汝师以佐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并没有具体描绘画面景物,重在写心言志,托物寄兴。
B.首联上句写宫廷宴饮之乐,下句写姜太公垂钓之孤,群酣与独钓,引人深思。
C.颔联表现了姜太公在垂钓之时的心境,即视富贵如浮云,心静如水的心态。
D.尾联“轩裳如固有”暗含高官显贵天命所定之意,整联语言消极,含有落寞之味。
2.此诗的思想情感既凄恻激愤又慷慨激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1-12-07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后迁江苏按察使。

四十八年,江苏巡抚,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鹏翮请责前任巡抚于准及思恭偿十六万,馀以官俸役食抵补。上曰:江南亏空钱粮,非官吏侵蚀。朕南巡时,督抚肆意挪用而不敢言。若责新任官补偿,朕心实有不忍。命察明南巡时用款且奏。伯行又疏奏各府州县无著钱粮十万八千,上命并予豁免。

五十年,江南乡试副考官赵晋交通关节,榜发,士论哗然,舆财神入学宫。伯行疏上其事,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按治,伯行与噶礼会鞫,词连噶礼,伯行诸解噶礼任付严审,噶礼不自安,亦拉伯行七罪讦奏。上命俱解任,鹏翮等寻奏晋通贿俱实,拟罪如律;噶礼交通事诬,伯行应夺官。上切责鹏翮等掩饰,更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覆按,仍如前议。上命九卿再议,明日,召九卿等谕曰:伯行居官清廉,若无伯行,则江南必受噶礼朘削几半矣。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敌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噶礼官,命伯行复任。

五十二年,江苏布政使缺员,上以湖北护家使牟钦元任。未几,伯行劾钦元匿通海罪人张令涛署中,请逮治。会刑部檄搜缉海贼馀党,崇明水师捕渔船,验船照为合涛兄元隆所领。伯行欲穷治,是时令涛在噶礼幕,元隆称病不就逮,狱未竟而死于家。上命总督赫寿察审,赫寿庇令涛,以通贼无证闻;复命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按其事,鹏翮等奏元隆、令涛皆良民,请夺伯行官。上命复审,且命伯行自陈,伯行疏言:元隆、令涛通贼,钦元庇匿,致案久悬。臣为地方大吏。杜渐防微,岂得不究?既命解任,鹏翮等仍以伯行诬陷良民、挟诈欺公,论斩,法司议如所拟。上免其罪,命伯行来京,旋授户部侍郎。

雍正元年,擢礼部尚书。三年,卒,年七十五。遗请崇正学,励直臣。上轸悼,赠太子太保,清恪。

(节选自《清史稿·张伯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
B.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
C.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
D.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考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疏,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伯行疏上其事”“遗疏请崇正学”中的“疏”以及《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疏”都是此意。
C.文中“调”“夺”“擢”三个词语在古代都与官职变动有关系。“擢”指升官,“夺”指削去官职,而“调”多指官职的平行变动。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比如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张伯行的谥号是“清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伯行为官清正。他敢于跟徇私枉法的人作斗争,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幸而康熙皇帝是个明白人,虽曾免去他的职务,但每次都是在关键的时候保护他,才使他得以很好地发挥作用。
B.张伯行善于变通。在任江苏巡抚时,正赶上康熙皇帝准备免去地方财政因自己南巡时造成亏空的赔偿,张伯行趁机将各府州县无处落账的钱粮一同报上,结果皇上一并免去了赔偿。
C.张伯行铁面无私。江南乡试舞弊案牵连到和他一起审案的噶礼,他要求对噶礼解职严审,噶礼也罗织罪名参劾他,结果双双被免。在审查结果对张伯行不利的情况下,皇上最终还是恢复了他的官职。
D.张伯行深受器重。江苏布政使缺员时,皇上亲自提拔任用牟钦元补任,但张伯行却死抓住钦元藏匿罪人一事不放。张令涛等人上奏认为张伯行该判死罪,是上不仅没有治张伯行的罪,还提拔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行欲穷治,是时令涛在噶礼幕,元隆称病不就逮,狱未竟而死于家。
(2)元隆、令涛通贼,钦元庇匿,致案久悬。臣为地方大吏,杜渐防微,岂得不究?
2021-12-0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笑的蝉

海雨佛

①一阵秋风吹过,我眼见着那只蝉从老树上跌落下来。它仰面朝天,一动不动。

②这时夕阳正在挣扎,但很快就化为西天一抹残红,这抹残红美得柔和而又庄严。

③我以为那只蝉一定是死了,没想到走到它跟前时它动了起来,莫非它刚才只是迷醉于夕阳那悲壮而又坦然的谢幕?它试图翻过身来,一次,一次,一次。又一阵秋风吹过,借着风力它终于翻了起来,尽管翻起时折了翅膀。真是落也秋风,起也秋风。仿佛一切都是宿命。

④它扇动了一下翅膀,确信自己再也飞不起了,便拖着断翼向前爬着。一片与其同时被秋风吹落的梧桐叶挡住了去路,这次它没有希冀秋风的帮助,想努力能过去。但它已没有足够的力气,只好艰难的退了下来。也许它认得这片叶子,甚至年轻时它们是朋友。它在这片叶下躲避阳光、雨和天敌,还曾用歌声来赞美它的清丽。如今叶子和它都已衰老落地,却成为它的障碍,再也越不过去。难道一切都是宿命?

⑤它休息了一会儿,改变了方向,边爬边张望着。我想它一定是在寻找什么。

⑥它在寻找什么?是居高声自远的过去,还是雨花显灵姿的青春?秋季里本已困顿的我又增添了几分困惑。不管怎样,它的寻找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在它的目光中寻找到它想寻找的东西,因为那可能正是我想寻找的东西。

⑦终于,我和它的目光相遇,立即被它目光中那复杂到极致的单纯和接近于绝望的坚毅所震撼!那一刻我明白,它是在寻找死亡,并且不仅是死亡本身还包括死亡的方式。或许它是从夕阳那悲壮而又坦然的谢幕中得到启示:一种合适的死亡方式代表着对生命的尊重!

⑧我知道它要死在树上。它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在它苦求而不能得时邂逅了两道知心的目光。它也知道我读懂了它的目光,并且会帮助它完成这个愿望,于是再不犹豫的向我爬来。我不忍再让它消耗过多的精力,伸手把它捏起来放在另一只手上,刚一松手它又奋力向前爬起来,像是要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表演。它越过了我的感情线又冲向了我的智慧线,突破了我的智慧线又奔向我的生命线。生动的在我手上演示了一个仁者——智者——悟者的升华过程。然后它停下来,冲我微笑了。

⑨我居然遇到了一只会微笑的蝉!我分明看到它在冲我微笑,并且不仅冲我还冲着那黄昏和世间。我也对着它微笑,并且不仅对它微笑还对着这暮色和炊烟。

⑩这实在是奇妙的机缘,让我感受到了难言的禅悦。古人将造得音同形近,莫非其意在此?

⑪我跳起脚尖,尽力把它放在树的高处。它又向上爬了几下,再也爬不动了,就用爪子紧紧抓住树干,静静默默的死去。它不怕秋风再将它吹落,那只能吹落它的躯壳,它的灵魂依然在树上。因为临死前,它完成了最彻底的一次蜕变。

⑫痴立树下的我也开始了静静默默的思索。

⑬蝉,在西方人的眼中是害虫,这是一种偏颇的人本位意识使然。在中国人的眼中,蝉可爱的多。众所周知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而在中国文人眼中蝉亦有五德:寄藏、候时,顺数、应节、合机。汉代时人们常用玉雕的蝉放在亡者口中,称之曰:含。其理在于中国人视死若生,喻亡者具十全之德。

⑭其实玉德也就是君子德,自不必多说。蝉德也可解为乾龙德。我们用《易经》中的乾卦来表述蝉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最早时它在地下做隐者,遁世无闷,如潜龙;经雨露滋润,不断成长和积累力量,如见龙;寻找可以依存的根本,不断的向上,警惕的躲过险境,如渊龙;居合适之位,不畏苦痛的蜕变,长出美丽透明的翅膀,如飞龙;自鸣得意,大唱知了,心怀不足,居高而傲,如亢龙。亢龙必有悔,方知自己飞不过数丈,命不过一秋,翅膀透明也并非天使,食风餐露亦难成神仙。于是大多在迷失与悔恨中死去。正所谓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者也。

⑮所以说不是所有的蝉都会微笑,不是所有的蝉都能悔而有悟,成为蝉中的禅者。用坦然死亡来赢取生命的尊严,用抛弃躯壳来获得灵魂的自由。遇到它,我无疑是幸运的!也许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生命中的那只蝉,却常常会忽略。没有忽略它,我更是幸运的!

⑯恕我贪得了,若我足够幸运,我会成为那只蝉——会微笑的蝉。虽然在我面对死亡时会不会像它一样有所追求又静默坦然,我还不能确定。虽然死亡究竟是生命的终结还是延续,抑或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我还没想明白,但我依然会感激那只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夕阳残红柔和又庄严,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意境,为下文写折翼之蝉奔赴死亡奠定了情感基调。
B.文章第12段“痴立树下的我也开始了静静默默的思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蝉转入抒发感悟和思考。
C.文章第14段用乾龙德来解释蝉德,运用排比、拟人、夸张、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写了蝉一生的蜕变过程。
D.本文写作思路清晰,先引出写作对象“微笑的蝉”,再由“蝉”引发议论,最后抒情言志,极具哲理色彩。
2.面对蝉,作者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题为“微笑的蝉”,开头几段却用了大量文字描写蝉的挣扎前行,这样写有何作用?
2021-12-05更新 | 103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的特定节令,浓缩了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华,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感与智慧,以及对天、地、人的感悟。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民族对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细微体认,也是共同文化身份的维系。它们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塑造着我们的记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也就是说,随着时节的变化,自然界的阴阳也在随之转化,而随着万物的变幻,人们的心里也产生了情感的波澜。刘勰将自然与情感或者说艺术的关系解释得明了而深刻。

而二十四节气则在自然、生命、情感、智慧之间建立了一种辽远苍茫的诗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这些节气本身就是一幅幅迷人的画卷:春江水暖、草长莺飞,麦浪起伏,桃李满园、大雁南飞……这样的美让人心旷神怡、遐思翩翩,这是动美也是静美,是壮美也是优美,是诗情也是画韵,是天籁也是人文。正是这种饱满诗意的存在,才使二十四节气的书写者们有了不断打开这种诗意的可能。

物候的变化,节气的更替,在作家的笔下,牵连的不仅是词与物、情与思,还有念兹在兹的故乡和久远清晰的往事,它们次第盛开在记忆的世界中。在他们那里,二十四节气不是简单的时间变化与气候节点,而是承载着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并以不同的言说方式彰显其情感、想象与力量。在于坚《春至兮归我故乡》一文中,春节也同样是一种力量,召唤着人们不顾辛劳地从城市回到顽固守旧的父老乡亲的老宅里,回到大地,回到故乡,回到诗意的栖居地。在沈念的笔下,小暑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他一年中唯一的节气,因为可以和小伙伴猛子一起捉蟋蟀、玩蟋蟀、掏燕窝、摘莲蓬,还有溺亡后的猛子娘那无比温暖慈祥的表情,那些过往封存在时间的底片上,似乎没有留下任何印痕,可向光即可见影,闭上眼睛,我还看得见

在这些节气的书写中,大地和故乡是关键词,故乡的人与事、悲与欢,故乡的风情与民俗、记忆和想象,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凝结着他们的感情,同样也在塑造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简单的日常生活到人生的价值选择。

而在对节气与故乡、大地关系的书写中,有挥之不去的怀念与追忆,也有充满忧患的反思与批判。……。农用语转工业行话,遂大地层层剔尽,河流越显纤弱……填塞河流、沟渠、湿地,筑超级体重的大坝,楼盘,酷热难熬,年复一年,不察原委。杨键在《清明》中以充满人文情怀的笔调,对家乡水道、老桥、桑树和人情味的消逝进行了书写,父母、自然,本性,其实都是我们的归处,这三样在我们这个时代都遭到了空前的毁坏与遮蔽,从中可以感受到激愤与忧虑之情。这种反思和批判的背后是一种对古老文明的致敬,一种对人与大地、自然,故土之间诗意关系回归的期待。

二十四节气,是祖先的耳语,是民族风情的标识,是来自广袤大地与辽阔星空的深远记忆,是源自生命大地的动人智慧。这些在不同方式的文学书写中得以艺术呈现。这是一种对生命与大地的诗意象形,一种对古老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追寻,鲜活、深情、悠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节令,代表着古老的农耕文明,影响着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
B.二十四节气的书写者创作了大量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使二十四节气成了诗意的存在。
C.作家笔下的二十四节气不再是时间变化与气候节点,而是承载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D.工业化以后,人与大地、自然、故土之间的诗意关系遭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破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结构清晰,以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发端,以二十四节气在文学中的艺术呈现收束,首尾呼应,逻辑严密。
B.文章引用《文心雕龙》的话论证自然变化会对人们情感产生影响,为下文论述节气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C.文章诗意地呈现作家们对古老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追寻与怀念,理性地表达对现实的反思,艺术感和现实感交织。
D.文章主体部分由古及今,逐层推进,展示了传统与现代不同的生活方式,为人们走出当下的困境指明了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我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而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B.只要人类自觉顺应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生活就会变得更富有诗意,更加丰富多彩。
C.二十四节气如一幅幅迷人画卷,但作家笔下,节气与故乡,大地的关系并不都是美的。
D.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诗意追寻,对乡土的眷恋,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过去,否定当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从多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景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C.《故都的秋》包含一种清、静悲凉之美;本文描写的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D.江南的冬天也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蓬勃的生气,所以作者说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2.本文引用“暮雨潇潇江上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4.本文富有艺术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1-12-04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