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 道试题
20-21高三上·山东青岛·开学考试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该诗中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
2.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10-19更新 | 304次组卷 | 35卷引用:古诗词诵读单元学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众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交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时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的“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发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坚决。
B.诗的颔联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联呼应。
C.颈联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尾联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鲜明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由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2023-04-18更新 | 99次组卷 | 7卷引用:第五单元学习任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疑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                       或师,或不焉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吾尝跂望矣                                 犹且从师问焉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022-02-05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0课 (1)劝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在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绽放出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上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前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细细密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中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贫乏的生活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涌到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活动,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中的分量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在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也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的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引用余光中说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作者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2022-02-01更新 | 322次组卷 | 4卷引用: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3-14高一·全国·课后作业
小阅读-课内 | 较易(0.85) |
名校
5 .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022-01-31更新 | 203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08课 (2)登高-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之一,另外“二苏”是其父苏辙和其弟苏洵。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2022-01-31更新 | 1398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6课 (1)赤壁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19-20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021-10-26更新 | 65次组卷 | 8卷引用:第16课 (2)登泰山记-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18-19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8 . 《自己之歌(节选)》及《树和天空》两首诗歌,诗人在选取意象时有何不同?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比较。
2021-09-27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3课 自己之歌-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8-19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9 . 娜拉为了自己的幸福奋力挣脱束缚,毅然出走,有人评价这是带着诗性正义的理想结局。那么,娜拉出走后的心理,如果要用《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来表达,你会选择哪一首诗?并说说你的理由。
2021-09-27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3课 自己之歌-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7-18高一下·吉林·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泪。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