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是选修课。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这时庄无因走了进来。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不觉走进了图书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从“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刚好碰见了,”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

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近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上午,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她犹豫地张口说道:“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1.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江防先生讲授《楚辞》,“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说明还有很多青年学生在教室静心读书,以期“知识救国”。
B.对于从军还是读书,无因和孟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青年学生怯懦与勇毅的区别。
C.在表明从军的决定后,盂嵋和母亲都流下了眼泪,孟嵋流泪是因为愧对母亲,而碧初则是舍不得女儿。
D.之薇的母亲开始反对她从军,后来转变态度,前后的变化真实生动地表现了普通人国难当前深明大义的形象。
2.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弗之“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反映了他支持女儿但又心有不舍的复杂心理。
B.小说注重场景描写,如江昉上课、图书馆笔谈等,将人、事、境融为一体,多层次、多角度表现人物。
C.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缝补长衫舒缓平和,图书馆笔谈紧张激烈,孟家话从军又回归平静。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事,充分展现了以孟嵋为代表的青年学子及以弗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3.小说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小说塑造了孟嵋、李之薇等青年学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他们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学习。
2022-07-0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述怀(节选)

魏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魏征投奔唐朝之后,准备出关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残部之前,所以此诗又名《出关》。②九逝魂,这里指旅途遥远而艰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准备出关去山东之前,前四句的景物描写是虚写,想象了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
B.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诗人要报其知遇之恩,故面对荒凉的沿途景象和艰辛的旅途,诗人并不感到担心害怕。
C.九、十两句赞美重诺守信行为:诗人借此表达要像季布那样,一诺千金;像侯赢那样践言而舍生。
D.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景物描写意境雄浑,情感抒发悲壮而不消沉。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乌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这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了。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孳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象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了出来,不但使我们领略诗情,同时也让我们如睹画境。诗句写成对联或条幅挂在壁上,美的享受不亚于画。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

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来自动物、植物——梅花的枝丫、摇曳着残叶的枯藤、斑豹的跳跃、猛虎的利爪。凡自然界的种种的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家所模仿,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某种灵感,以造就某些特殊的“书体”。

如果一位学者在一棵枯藤之上看到了某种美,它那不经意的雅致,枝头弯弯曲曲,几片叶儿悬挂其上,漫不经心,却又恰到好处,他就会把这种种的美融于自己的书法之中。如果另一位学者看到一棵松树树干弯曲、树枝下垂而不直立,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和力量,他也会将这种美融入自己的书法风格。于是,我们就有了“枯藤”和“劲松”的笔法。

这些动植物的外形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蕴藏着一种动势。每一棵树的外形都显示了一种韵律,它源自某种生命的冲动,它暗示了一种朝某个方向的运动,一种向某个地方的延伸。

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中国书法的美在动在不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

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单纯的平衡匀称之美,绝不是美的最高形式。中国书法的原则之一,即方块字绝不应该是真正的方块,而应是一面高一面低,两个对称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也不应该绝对相同。这条原则叫作“势”,代表着一种冲力的美。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节选自林语堂《不懂书法,别谈中国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旭的草书富有意境,既抒写情感又表现自然界的物象,“因情生文,因文见情”,情感与形象互相交融。
B.书者借助笔墨,用抽象的点、线、笔画使“字”表现客体形象的骨、肉、筋、血,从而让“字”有了生命感。
C.中国书法家通过模仿自然界的种种韵律,造就了不同的“书体”,同时也赋予了中国书法一种动态美。
D.中国书法的“势”是书法家通过改变汉字的对称结构,使汉字的造型不再平衡匀称而获得的一种冲力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有了情感的融入,书法家笔下的文字就成为表现生命的单位,升华到艺术境界,成为美学的对象。
B.赵子昂先习画鼠形数种,是为了准确表现“为”字所象之形,以达到“书者‘如’也”的效果。
C.中国文字起源于客观物象,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意境丰富,因此中国书法能让人如睹画境。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中国书法所星现的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都跟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中说:“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B.孙过庭的《书谱》有这样的论述:“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C.评论家认为北魏《张猛龙碑》“古朴典雅、险绝竣逸,其中字体似有倒塌之势,却又能很好地保持平衡”。
D.虞世南在其《笔髓论》中有云:“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2-07-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07-06更新 | 12432次组卷 | 27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项脊轩志》)

(二)

先生在孕时,家数见祯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先生有光。熙甫,其字也。九岁,能成文章,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以选贡入南太学。岁庚子,张文毅公考士,得其文,谓为贾、董再生,将置第一,而疑太学多他省人,更置第二。其后八上春官,不第。于是读书谈道于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岁乙丑,余文敏公当分试礼闱,得其文,示同事,无不叹服。既见熙甫姓名,相贺得人。廷试,入三甲,选为湖州长兴县令。长兴在湖山间,多盗而好讼。听讼时,引儿童妇女与吴语,务得其情,事有可解者,立解之,不数数具狱。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大户鱼肉小民者,按问无所纵舍。尝梦两人头飞来啮臂,若有所诉。明日,有提两人头,自言奴通其妾,辄渐以闻。熙甫令罢去,潜踪迹之,实欲纳奴妾耳,遂论如法。通判顺德,具疏乞致仕,辇下诸公不为上。熙甫至顺德,为土室蓬户,读书其中,不类居官者。庚午入贺,太仆寺留熙甫纂修寺志,遂引先生为南京太仆寺寺丞。旦夕且致大用,又阁中藏书,多世所未见,方欲遍观以尽作者之变。亡何,不起矣。天下士闻者,莫不悲之。

先生于书无所不通,然其大指,必取衷六经。而好太史公书,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然先生不独以文章名世,而其操行高洁,多人所难及者,余益为之叹慕云。

(节选自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扃牖而居                      扃牖:关闭窗户
B.有神护者                      殆:恐怕
C.其光                         属:连接
D.不数数具狱                      数数:屡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B.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C.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D.有重囚/母死当葬/熙甫纵之归/治葬事/毕还就狱/有劝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负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用以指画和记录君命或上奏内容。
B.庚子,干支历的一年,“庚”为天干,“子”为地支。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配合,用于纪时。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礼闱,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而得名。应考者为举人,录取者称“进士”,第一名称“会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曾九上春官,屡败屡试,这与年少时祖母对他寄予厚望,背负着重振家声的重任有关。
B.归有光天资聪颖,还未成年就在项脊轩苦读,后曾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其道德文章备受推崇。
C.归有光体恤百姓,审判听讼,不用官话而用吴语,以方便百姓申诉,对鱼肉百姓的大户绝不姑息。
D.归有光晚年获重用,任太仆寺寺丞,本想借机博览阁中藏书,不久却一病不起,让天下读书人为之感伤。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3)熙甫令罢去,潜踪迹之,实欲纳奴妾耳,遂论如法。
2022-07-0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节选)

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

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注】①“故拾遗陈公”指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年轻时常在金华山观后读书。曾任右拾遗,直言敢谏,后遭迫害,冤死狱中。②“仙人”,指访道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既点明了金华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金华山高峻雄伟、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象。
B.五、六句视听结合、融情入景,“日色死”写出环境的死寂,“有馀哀”烘托诗人的感伤之情。
C.七、八句写善女信男求仙访道,道观香火旺盛,与“陈公读书堂”的冷清构成鲜明的对比。
D.“石柱仄青苔”与《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异曲同工,都写出了环境的荒凉、冷清。
2.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022-07-0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因革新失败,刘禹锡被朝廷贬谪,先后置于朗州、连州、夔州及和州等地。此诗作于由夔州刺史赴任和州刺史途中。②王浚: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③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一“下”即“收”,表现了胜利者摧枯拉朽的气势。
B.颔联写眼前所见之景,“铁锁沉江底”“降幡出石头”,写出了双方的强弱对比、战争的方式和结局。
C.“山形依旧枕寒流”,诗句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山水相依的景象,又寓情于景,蕴含丰富。
D.本诗将历史、景物和情感糅合在一起,三者相映相衬,营造了苍凉的意境,给人沉郁顿挫之感。
2.诗歌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资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十七年,疾甚。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有删减)


注:①隐大子:指李建成。

(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征书檄   典:主管B.既闻征所为,召之   促:立刻
C.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   下:向下D.仁者播其   惠:仁爱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B.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C.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D.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始置于秦代,太子出行时为先导,唐代沿称,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
B.贞观,年号名称。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明清时期亦有以年号作为皇帝称呼的,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陛下”后来演变为臣民对帝王的尊称。
D.三驱,三匹马牵引的车驾。古时帝王田猎出行时阵容浩大,车驾豪奢,魏征提出“三驱以为度”,劝谏帝王戒奢从简。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经历坎坷。他年幼命途多舛,处境悲凉。曾先后受任于元宝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和李世民。
B.魏征正直敢言。当身为皇帝的李世民责备魏征令他们兄弟相争时,魏征却直言若太子听从自己的建议,便不会有杀身之祸。
C.魏征尽忠职守。他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积极进谏,共上奏二百多条奏章,全都切中事理并合乎太宗心意。
D.魏征胸怀社稷。他以隋朝灭亡的教训劝谏太宗知足节用;他劝谏太宗“十思”,并为其描绘了治国理政的美好图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022-07-06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木头的树

蔡楠

高木头替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他宁肯死掉也不愿意把双腿锯掉。

高木头的腿有毛病。去医院住院时,医生说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需要截肢。“不——”高木头在病房里大喊,“我不,我还要靠双腿走路,还要靠双腿干活呢!”

医生就给他打了一支杜冷丁。医生说:“我只管你暂时不疼,但不管你以后不疼,更管不了你的生命。”高木头拐着双腿走出了医院,他在大街上喊道:“我宁肯死掉也不把双腿锯掉!”于是他在棺材铺订购了一口棺材。

其实高木头不想死,他期待奇迹出现。他四处求医找药,但是奇迹并没有来到高木头身边,病情愈发严重。他的脚趾开始脱落,腿肚子溃疡,肌肉开始坏死。老婆和儿女们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截了肢。

高木头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为治病,家里欠了十几万的债。孩子们都已辍学打工去了。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他趁老婆孩子不在家,喝了老鼠药爬进了棺材里。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却没死。老婆把他拖出了棺材,狠狠地骂着,高木头你这个没良心的,死都不会死,你干嘛给自己喝假药?

死不了怎么办?那就得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就得给自己找点活。只有干活挣钱还账才是活下去的理由。

高木头请人在轮椅的后面做了个后备厢。他就滚动着这个特殊的轮椅开始捡垃圾。废旧纸、破塑料,矿泉水瓶子……每天都能捡一后备厢。有了一点积蓄,他找到了村委会。他说:“白洋河大桥以北的堤坡不能再随便取土了,大堤都挖没了,要是来了洪水怎么办?我给咱看着吧!我也不要工钱,你们就和水务局管事的说说,我承包两公里的堤坡,种树,种速生杨,承包费照交!”

村里和他签了合同。高木头就在苗圃场订购了树苗,带上了特制的镐头铁锹,爬到了堤坡上。他扔掉了轮椅,摘掉了假肢,露出了粉红的嫩肉。他摸着那肉,愣了一下神,然后就用绳子将空空的裤腿缠上。他就坐在了地上,开始挖坑。高木头的手就成了脚。他坐在地上,一锹一锹地挖着。堤坡上都是胶泥土,坚硬得很。手又不能像脚似的那样去踩锹,他就把短短的锹把拄在肚子上,用身体的力量推动铁锹。肚子累了,受不了了,他就换个方式,拿过镐头一下一下地刨。阳光照过来,还有风沙吹过来。高木头的脸上有了汗有了土有了泥,汗水流下来,在新挖的土上,一砸一个窝儿。

坑挖好了,高木头种上了第一棵树。他拎着塑料水桶,爬着去白洋河里取水。他的腿没了假肢的保护,嫩肉被胶土硌得生疼。那疼是坚持不住的疼。他伸手去摸腿,前面失去了依托,人一下子就滚到了河沟里。从河沟里上来,水桶也灌满水。他拉着拧上盖子的塑料桶,一下一下地往堤坡上挪。手腿麻木了,他就用下巴磕着地,头带领全身继续努力蠕动。他的身后是一溜湿淋淋的红水印。爬上来了,他把水灌进了树坑。小树吸了水,冒出了嫩芽。高木头也觉得自己真正地从棺材里爬出来,像小树一样,活过来了。

高木头开始了长达8年的种树生涯。8番寒暑,他用坏了的铁锹有几十把,磨烂了的手套堆成了小山,两条曾经细皮嫩肉的残肢也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堤坡变成了一片树林,绿荫覆盖,鸟雀鸣唱。林下连着白洋淀的古洋河水,波平如镜,清澄透明,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惊得蛙声一片。高木头在堤坡的树林里爬着,走着,转悠着,他搂着粗大的树干,像搂着自己的儿女。

不,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树不让他生气,儿女却让他生气。这不,长大了的儿女带着一支砍伐队来树林里找他了。儿女说:“爹,你看这树大了,该用它换钱了!”高木头把轮椅转过去,背对着儿女说:“咱们的债务不是你娘和你们都还上了吗?还急着要钱干什么?”儿女说:“我俩在城里每人按揭了一套楼房,想用这钱交首付呢。爹,你看,这3000多棵树,最小的也值100块呢!”

高木头就又把轮椅转过来,看着已经成年的孩子们。他说:“种树的时候我是想有一天能用树换线。可现在不了。我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这白洋河,这鱼儿,这鸟儿,需要这样一片树林。还是留下吧,留下比砍了重要!”

儿女们早就和商家谈好了价钱,他们不砍就没有了面子,当然也没有了房子。他们就带着砍伐队绕过高木头,向树林深处走去。高木头就扔了轮椅,立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双腿又健康如初了。他跑到人们的前面,大声喊道:“你们谁敢动我的杨树,我就动谁的脑袋,然后自己削下自己的脑袋,反正我的棺材早就准备了多年了——”

众人惊在了那里。他们看见一把磨秃了的铁锹攥在高木头的老手上,寒光一闪一闪的。

寒光一闪一闪的铁锹后面,是高木头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高木头双腿被截肢以后,自杀不成,他老婆骂高木头“死都不会死”,由此可以看出老婆的冷漠、无情。
B.文章写高木头拖着残疾的双腿独自在堤上艰苦劳作的过程,既表达了对高木头的赞美,又暗含对其家人的批评。
C.小说以“腿病截肢”为开端,以“捡废品包堤”为发展,以“艰辛种树”为高潮,以“舍命护树”为结局。
D.高木头转动轮椅的动作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第一次有对儿女的愧疚和不满,第二次则体现了其护林决心的坚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高木头残疾的腿由粉红的嫩肉变成厚厚的老茧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形象,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堤坡变成了一片树林,文章运用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树林生机勃勃的景象,也烘托了高木头愉悦的心情。
C.小说叙述高木头在艰苦的劳作中获得新生,他像爱儿女一样爱树木,为后文写高木头“舍命护树”作铺垫。
D.小说以全知视角叙事,通过高木头及其儿女对树的态度的对比,展现不同的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
3.小说开篇与结尾都写高木头“以死相逼”,这对人物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4.小说原题为“高木头种树”,后来作者把题目改成“高木头的树”,这样更改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2-07-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般人对于礼乐有一个肤浅而错误的见解,以为礼只是一些客套仪式,而乐也只是弦管歌唱。孔子早见到这个普通的误解,曾郑重地申明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儒家论礼乐,并不沾着迹象,而着重礼乐所表现的精神。礼乐的精神是什么呢?统观《乐记》的几段话,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情之不可变;礼的精神是序、节、中、文、理、义、敬、节事,理之不可易。程伊川也说:“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和的意义源于音乐,就拿音乐来说,“声成文,谓之音”,一曲乐调本是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声音配合起来的,音乐和谐不和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它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即中国语所谓“文”。就一个人的内心说,思想要成一个融贯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就一个社会说,分子和分子要和而无争,他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

“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乐之中有礼,礼之中也必有乐。礼不可以无乐,犹如人体躯壳不可无灵魂,艺术形式不可无实质。

就偏向说,虽是“仁近于乐,义近于礼”,而就本原说,乐与礼同出于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孔子说得很明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则内和而外敬,内静而外文。就其诚于中者说,仁是乐,就其形于外者说,仁是礼。所以礼乐是内外相应的,不可偏废。

礼乐相遇相应,亦相友相成。就这两种看法说,礼乐都不能相离。“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素,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偏”,《礼记》一再警戒人只顾一端的危险。一个理想的人,或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

——摘编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材料二: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夏商周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壁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治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礼不是客套的仪式,乐不是管弦歌唱,礼乐不是具体的事物和行为,而是抽象的精神。
B.一首乐调由许多不同的声音配合起来,如果配合没有条理秩序,这首乐调就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乐中有礼,指乐的精神要通过礼的条理秩序来实现;礼中有乐,指礼的条理秩序要能表现乐的精神。
D.“生生而条理”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把这种宇宙观融入和运用到生活中,便成就了诗书礼乐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是融贯的系统,人格是完美的有机体,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条理秩序的人,到达胜境。
B.三代成为礼器和至宝的玉器和铜器,体现了古人希望在美的形式中,表征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文化意识。
C.从“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可知,古人制作鼎不是为了烹煮食物,而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敬爱及天人合-一的思考。
D.两则材料的礼乐观有显著差异,论证的侧重点也不同,材料一侧重礼乐对教化的作用,材料二则侧重对生活的作用。
3.下列对“礼”“乐”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一的“礼”“乐”的精神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夫乐,若人开口出声,有好有恶,善者致吉,恶者致凶。
C.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
D.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2-07-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