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 . 下列各句中,引用准确,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毕业三十年的老校友回到母校,深情地对老师说:“恩师,感谢您当年垂念,‘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真怀念过去的校园生活啊。”
B.爷爷八十寿宴上,李明给爷爷祝酒,恭敬地说:“爷爷,感谢您对我的关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您老人家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C.某君安慰失意的朋友,动情地说:“兄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万别灰心!”
D.某同学给外地的朋友写信,信里写道:“前日,在后街遇到令尊大人,我感觉就如见到你一般,真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023-09-2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三)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地接触,①      。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裹挟了他,亲昵地簇拥了他。他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清澈的水面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吸引着蜻蜓,常常来点水回眸。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②       。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③      ,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文中写自己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古运河,为什么先用第三人称“他”来写,而不是直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感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2-12-2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他的全部行为,在正统派的眼里,就是两首《西江月》词写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然而,(     )这却须要认真解读。

曹雪芹一再提醒读者:“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这句话虽然是对贾瑞照风月鉴说的,但也是读《红楼梦》的一把钥匙,不过并不是一股脑儿把全书都从反面来读就算符合作者之意了,其实作者并没有那么简单,作者只是说《红楼梦》在某些事情上、某些话语上或某些诗词上,不能光看其正面,而要仔细寻绎其更深的内涵,甚或竟要从反面去理解,才能悟其真意。可见,这两首《西江月》词,只要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才能得作者之意。

(节选自冯其庸解读《红楼梦》,有改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寻愁恨(mì)             辜负光(sháo)             无双(xiào)             纨绔膏粱(wán kù)
B.寻愁恨(nì)             辜负光(shào)             无双(xiào)             纨绔膏粱(wán kà)
C.寻愁恨(nì)             辜负光(sháo)             无双(xiāo)             纨绔膏粱(wán kù)
D.寻愁恨(mì)             辜负光(shào)             无双(xiāo)             纨绔膏粱(wán kà)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确实赋予了这个形象以这样的思想内涵。
B.作者究竟赋予这个形象以怎样的思想内涵呢?
C.作者是否赋予这个形象以这样的思想内涵呢?
D.作者确实是赋予这个形象以相反的思想内涵。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要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就能得作者之意。
B.对于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有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才能得作者之意。
C.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有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才能得作者之意。
D.对于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要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就能得作者之意。
4.《西江月》两首词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请从中选择用得最好的一种加以简析。
2022-07-18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不仅实现了破圈层传播,更在国内外掀起一波“中华典籍热”。

精雕细琢,让写在古籍里的中国故事“活”起来。节目组经过近一年的酝酿策划与反复打磨,数十次咨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近200名专家学者,邀请“读了一辈子”相关典籍的权威学者参与创作,每期整理几百万字资料,保证了节目中史实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以节目首期《尚书》为例,节目组就请教了65位相关专家,查阅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修改了53次剧本,使得服装、道具、化妆、背景音乐等每个细节都丝丝入扣。

为提升节目质感,主创团队创新设计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多元叙事模式,突出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让多种艺术形态交相辉映、兼容混搭,将晦涩难懂的典籍语言创造性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舞台故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老戏骨倪大红将年逾九旬的“护书人”伏生的语速、神态、动作演绎到极致;李光洁一人饰演老中青三个时段的宋应星,留下了袁隆平和宋应星跨越时空“握手”的难忘场面;王洛勇用一场极具感染力的泪别,诠释出《橘颂》中的浓浓家国情。这一切都在总台主持人撒贝宁担任的“当代读书人”角色引导下完成,其代入视角和共情能力对受众加深理解古籍内涵和精神大有裨益。同时,专家学者以“看剧人”身份现场解读,畅谈感受,更容易引发受众共鸣,开启一场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

创新创意,让深藏典籍的中国精神“火”起来。典籍里蕴含的中国精神有我们要大力弘扬的“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了将弘道之人刻画好,主创团队在遴选核心人物上下了大功夫。例如节目从《尚书》中遴选出嗜“书”如命的伏生,讲述了他幼年学“书”、晚年讲“书”、家中藏“书”、穿越看“书”的故事,表现其一生护“书”的执着;《孙子兵法》以作者孙武和好友伍子胥的视角,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和平基因;《徐霞客游记》表现了徐霞客秉持母亲的愿望纵横天地之间,不计朝暮、不畏山海的理想与豪迈。主创团队跳出典籍,重点刻画核心人物,通过人物领悟典籍里的中国精神,让观众不由自主沉浸其中,看完后热血澎湃、泪流满面。

技术赋能,让典籍激发的中国力量“涌”出来。首先是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开创性打造沉浸式四度叙事空间。其次是融合电视文艺拍摄、戏剧拍摄、电影拍摄三种拍摄手段,以影视级置景、道具、灯光、分镜头脚本的标准,使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级影像。这种将技术、艺术、思想、内容叠加杂糅的探索体现了一种创造力,其所产生的深厚文化内涵、精品戏剧展现和电影级画面呈现,让更多观众感受到强大的中国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后持续引发现象级传播。它对于主流媒体探索典籍当代化传播,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人心,用文艺提振行进在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借鉴意义。

(摘编自唐经刚《“典”赞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籍里的中国》是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不但实现了破圈层传播,还在国内外掀起一波“中华典籍热”。
B.《典籍里的中国》以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保证了节目中史实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细微处见真章。
C.《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多元叙事模式,呈现出了较好的节目质感。
D.《典籍里的中国》技术赋能是指环幕投屏,实时跟踪,融合电视文艺、戏剧、电影等拍摄手法的新科技手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节目首期《尚书》为例,在论证中使用准确的数据,诠释了节目组“精雕细琢”的专业精神。
B.文章对比撒贝宁和专家学者的角色身份,以突出多元叙事模式促进观众理解古籍内涵和精神的作用。
C.文章列举节目中的伏生、孙武、伍子胥、徐霞客等人物,赞扬节目组“以人弘道”的构思独具匠心。
D.文章分析了《典籍里的中国》成功的原因,除了“精雕细琢”外,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节目组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经典搬上荧幕,让观众爱上了典籍并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B.中华典籍是中国精神的有形载体,主创团队聚焦典籍,着力讲述典籍里的故事,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C.《典籍里的中国》让观众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D.《典籍里的中国》这个文化节目的热播,标志着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创作重心。
2022-05-0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二模(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①_________。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②_________,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要从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开始。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③_________。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判断句概括前三段的主要内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