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棋王(节选)

阿城

车厢里靠站台一面的窗子已经挤满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另一面的窗子朝南,冬日的阳光斜射进来,冷清清地照在北边儿众多的座位上。两边儿行李架上塞满了东西。我走动着找我的座位号,却发现还有一位精瘦的学生孤坐着,手拢在袖管儿里,隔窗望着车站南边儿的空车皮。

我的座位恰与他在一个格儿里,是斜对面儿,于是就坐下了,也把手拢在袖里。那个学生瞄了我一下,眼里突然放出光来,问:下棋吗?倒吓了我一跳,急忙摆手说:不会!他不相信地看着我说:这么细长的手指头,就是个捏棋子儿的,你肯定会。来一盘吧,我带着家伙呢。说着就抬身从窗钩上取下书包,往里掏着。我说:我只会马走日,象走田。他已把棋盒拿出来,放在茶几上。塑料棋盘却搁不下,他想了想,就横摆了,说:不碍事,一样下。

就在这时,车厢乱了起来。好多人拥进来,隔着玻璃往外招手。我就站起身,也隔着玻璃往北看月台上。我的背被谁捅了一下,回头一看,他一手护着棋盘,说:没你这么下棋的,走哇!我实在没心思下棋,就硬硬地说:我不下了。这是什么时候!他很惊愕地看着我,忽然像明白了,身子软下去,不再说话。

车开了一会儿,车厢开始平静下来。有水送过来,大家就掏出缸子要水。我旁边的人打了水,说:谁的棋?收了放缸子。他很可怜的样子问:下棋吗?要放缸的人说:反正没意思,来一盘吧。他就很高兴,连忙码好棋子。对手说:这横着算怎么回事儿?没法儿看。他搓着手说:凑合了,平常看棋的时候,棋盘不等于是横着的?

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忽然大叫:棋呆子,你怎么在这儿?你妹妹刚才把你找苦了。没想到你在我们学校这节车厢里,气儿都不吭一声。你瞧你瞧,又下上了。棋呆子红了脸,没好气地说:你管天管地, 还管我下棋?走,该你走了。就又催促我身边的对手。我这时听出点音儿来,就问同学:他就是王一生?同学睁了眼,说:你不认识他?哎呀,你白活了。你不知道棋呆子?我说:我知道棋呆子就是王一生,可不知道王一生就是他。

王一生大名鼎鼎。我们学校与旁边几个中学常常有学生之间的象棋厮杀,渐渐地,几乎每次冠军就都是王一生了。我也就知道王一生外号棋呆子,棋下得神不用说,而且在他们学校里数理成绩总是前数名。可我不信人们说的那些王一生的呆事,觉得不过是大家寻逸闻鄙事,以快言论罢了。

听说呆子认为外省马路棋手高手不多,不能长进,就托人找城里名手近战。有个同学就带他去见自己的父亲,据说是国内名手。名手见了呆子,也不多说,只摆一副据说是宋时留下的残局,要呆子走。呆子看了半晌,一五一十道来,替古人赢了。名手很惊讶,要收呆子为徒。不料呆子却问:这残局你可走通了?名手没反应过来,就说:还未通。呆子说:那我为什么要做你的徒弟?后来呆子认识了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被老头儿连杀三天而仅赢一盘。呆子就执意要替老头儿去撕大字报纸,不要老头儿劳动……

这时我旁边的人也明白对手是王一生,连说不下了。王一生便很沮丧。我旁边儿的人说:据说他下棋可以不吃饭?我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这种傻劲。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不会下棋,不解棋道,但我相信有像王一生那样的棋呆子。我欣赏王一生对下棋的看法: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呆在棋里舒服。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王一生一个人和几个人赛棋,连环大战,在胜利后,呜呜地哭着说: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是的,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胜乎己。弈虽小道,可以喻大。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今成事业者都需要有这么一点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

有人告诉我,阿城把道家思想糅进了小说。《棋王》里的确有一些道家的话。但那是捡烂纸的老头的思想,甚至也可以说是王一生的思想,不一定就是阿城的思想。阿城大概是看过一些道家的书,他的思想难免受到一些影响。

阿城是有师承的。他看过不少古今中外的书。外国的,我觉得他大概受过海明威的影响,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国的,他受鲁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似乎还受过废名的影响。他有些造句光秃秃的,不求规整,有点像《莫须有先生传》。但这都是瞎猜。他的叙述方法和语言是他自己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云: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说得很好。阿城的文体的可贵处正在不取诸邻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

阿城是敏感的。他对生活的观察很精细,能够从平常的生活现象中看出别人视若无睹的特殊的情趣。他的观察是伴随了思索的。否则他就不会在生活中看到生活的底蕴。这样,他才能积蓄了各样的生活的印象。可以俯拾,形成作品。

只有在今天,现在,阿城才能更清晰地回顾那一段极不正常时期的生活,那个时期的人,写下来。因为他有了成熟的、冷静的、理直气壮的、不必左顾右盼的思想。阿城业已成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青年作家,循此而进,精益求精,如王一生之于棋艺,必将成为中国小说的大家。

(节选自汪曾祺《人之所以为人》)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了知青离开城镇时在车站分别的情景,既交代了时代背景,也为王一生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独具匠心,“放出光”“很可怜”“搓着手”等细节描写体现了王一生非要与人一决高下的急切愿望。
C.小说写“我”与王一生的初见时,用一“精”字形象地体现出他的瘦,而独用一个“孤”字彰显他的与众不同,文字朴实、精炼,颇见笔力。
D.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串联情节,使得小说更显真实性。
2.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一生的棋道,干将、莫邪的故事启示我们,沉溺于某事,全力去拼搏,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
B.作者引用《庄子》中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既诠释了王一生成为棋王之因,也寄寓着他对阿城的厚望。
C.作者认为,阿城能“不取诸邻”,自成一派,是因为他把道家思想糅进了小说里并能兼采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之长。
D.如要获得成熟冷静的思想,除了作家自身的努力追求和学习之外,时间的沉淀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3.历史上许多非凡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阮籍的“颓”、米芾的“癫”、李白的“狂”、黄公望的“痴”等。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谈谈棋呆子王一生的“呆”的深层意蕴。
4.《二十四诗品》中的“俱道适往,着手成春”,是说写作需要利用多种道路并行追寻,才能使文章格调自然清新。而阿城的作品可谓“着手成春”,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归纳他取得这样的成就所凭借的“道”有哪些。
2022-03-08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赛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日。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颔联写诗人因“不才”“多病”而被明主弃用、故友疏远的凄凉之景。
D.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2-03-0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變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人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这段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材料,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对此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2022-03-07更新 | 254次组卷 | 2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我们至今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目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境线。

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是对人类有害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生病更危险更可怕。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的生命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待着。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待的地方。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说来,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液。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做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疾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注】①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总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常认为细菌是疾病的肇事者,然而,细菌致病并非常规,只有人生病时,细菌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外毒素。
B.有些细菌能够让人生病甚至死亡,但对于大多数细菌而言,致人生病也会让它们遭受噬菌体侵袭,它们的生命更危险。
C.大多数细菌总是一门心思吃喝,以便获取满足其他生命形式需要的能源,它们相互依赖,不可分离,是一种共生关系。
D.人得病,虽然有细菌产生病毒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人们对细菌的存在做出强烈的反应所致,人们更多的是自作自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说明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和态度,揭示中心,并引出下文对细菌和人类疾病二者关系的说明与分析。
B.第三段画线句子用类比的方式说明细菌的毒素并不是为了危害人体而产生的,人类得病是细菌遭到噬菌体侵袭产生毒素所致。
C.第六段加点词“旁观者”“流浪汉”“陌生客”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澄清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
D.细菌对人类其实是漠不关心的,细菌致病往往是因为它与人类无法共生,然而人们并不信任自身的防御机制,总是极力扼杀细菌。
3.《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自出版以来,至今畅销不衰。请根据本文,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022-03-0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来,写诗、读诗再度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诗歌创作繁荣发展也好,诗歌变成文化领域的装饰品或媒体炒作的焦点也好,都需要我们自觉审视其被大众热潮遮蔽的问题盲区:泱泱诗歌大国以几千年的诗道精神为荣,而今置身全球化的时代语境和传播媒介日益多元的文化语境之中,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正是基于对此问题的考量,提出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尤显必要。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屈原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与高洁的人格,李白豪迈不羁的人生追求、奔涌驰骋的想象力与卓然傲世的个性,杜甫忧国忧民、普济天下的胸怀……中国古代诗人主体精神与诗歌的对应关系足以为当代诗人提供借鉴。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首要的是培育和充实诗人的主体精神,自觉弘扬时代精神。而今步入“微时代”,信息庞杂、泥沙俱下,商业娱乐日渐盛行,消费至上理念广受追捧,种种诱惑与压力之下,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失去了对诗歌精神和旷达志向的诉求,也失去了书写和表达的价值标杆。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

诗歌精神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伴随近现代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诗歌屡被推上历史舞台。肩负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伊始,诗人们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如闻一多以民主精神和民族道德感跋涉于中华复兴之路的赤子情怀,戴望舒在个体自救、民族自救中寻访生命价值的现代意志……岁月如河,基于现代经验之上的民族精神,映射出个体担当历史的主体性行为。新世纪以来,网络诗歌喧嚣沉浮,平庸的气息弥散,在短视的利益机制和大众文化中,如何恪守诗歌信仰,创作出有气象、有骨气、抒发灵性和真诚、远离浮躁空洞的诗作?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高扬富有时代感、主体性的民族精神,应该是努力的方向。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近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明,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可是,我们仍然缺少能传播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缺少震撼人心、经得住历史淘洗的经典诗作。立足世界诗歌版图,以开放的视野和魄力,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这是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丧失了活力,就诗歌而言,其实真正丧失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

(摘编自孙晓娅《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来,诗歌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一度被遮蔽的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这个问题便凸显在大众面前,引发了大众的考量。
B.当今时代,诱惑多,压力大,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放弃了对诗歌价值的坚守,因而构建诗人的主体精神就十分必要。
C.在近代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诗歌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使命,这时期的诗人勇于担当,所写诗歌的主题都是民族救亡。
D.如今,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成为世界的文化共识,汉语诗歌已被世界广泛认可,我们现在所缺的就是卓越的大诗人和经典诗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当今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这一被遮蔽的问题,并以此为立论前提,提出了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的观点。
B.文章从培育诗人的主体精神、发掘民族的精神内涵、立足世界的文化视野三个方面分层论述了如何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
C.文章认为诗品即人品,以屈原、李白、杜甫的诗品为例,论证了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是构建诗人的主体精神这一观点。
D.文章先总后分,在提出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的论点后,逐层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每个分论点中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只有秉持诗心,恪守诗歌信仰,才能够抵制喧嚣,追求真诚,才有可能创作出有气象、有骨气的作品。
B.积极进取、关注现实和弘扬时代精神是诗歌创作的永恒追求,也是诗人努力的方向,即使时代变迁也不能放弃。
C.那些创作出震撼人心、经得住历史淘洗的经典诗作的诗人都是能够立足世界诗歌版图,吸取世界诗歌精华的人。
D.构建诗歌精神,激活汉语诗歌创作的潜力与诗人的求索精神,将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无限深远的空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醉红粱

周晓枫

2018年的夏天,在四川泸州,我看到漫无际涯的高粱。高粱,像燃烧燎烈的火把,像夏天滚烫的钨丝。这些生长在北纬28度的庄稼,是用来酿酒的糯红高粱。

我平常滴酒不沾。只是偶尔失眠,百方无解,喝一口红酒——也就眼药水瓶那样的量,我就能很快不省人事。我开玩笑说,幸亏房屋面积小,要不然,在厨房里喝酒,走不到卧室的床边。

但来泸州收割高粱,我兴致盎然。镰刀的柄尺长,刃是弦月形的。我一一割断茎秆,我握住的籽穗越来越丰盈沉实。在这块最适合制造蒸馏酒的中国版图上,雨水和汗水滴落,天上的阳光和眼睛里的希望之光闪烁,我们才有这样红色的丰收。江河天成,生生不息;夏收高粱,春酿美酒——所以我们此时收割,是对未来的准备。经过泥窖发酵,经过酒洞洞藏,这些高粱将成为年轻的酒,成为老熟的琼浆。

高粱发酵,是在古老的泥池泥窖里。窖泥取自长江回水湾的五渡溪,那里的泥质黏性强。工艺古老,工具也古老:云盘架、云面、石缸、冰桶和牛尾巴。它们每年出酒数次,酿造历史距今四百多年,这些器物,这些窖池,经过数千次使用,它们上面叠印着无数劳动者秘密的指纹。

酒有五行,金木水火土。金,是收割高粱的镰刀,是翻动酒糟的铁锹。木,是高粱的植物属性,是烧煮的柴。水,是酿酒的泉。火,是烧起的焰。土,是发酵的泥池泥窖,是蒸煮的云甑和藏储的陶坛。五行聚汇,这是最美妙的化学。酒看起来澄澈清透,它汇聚五色:来自高粱籽的红、高粱叶的绿、高粱秆的黄,来自泉水的水晶白,来自窖泥的炭黑。它汇聚五味,既有甜和辣,也有微量且必要的苦和涩,缭绕其间是沉实的香气。

悲欢交集的酒啊,放着是凉的,喝下是热的……把丰富的一切压进酒浆,素不饮酒的我喝下半杯,喉头和胸腔万马奔腾。我明白了,酒就是内心的洪水。童话里有神仙水,现实中有酒,喝下去可身经百战或百变。有人平常寡言,三杯过后,酒力拆除了自设的樊篱,大开户腐,风月入怀,似乎所有相遇的都是亲人。酒,无论甘澈还是绵甜,无论清雅还是凛冽,只要酒杯在手,都可以邀约朋友,或对月独酌、无畏孤独。对善饮者来说,酒是一种日常而美好的梦游。如果说一枕黄梁,是梦醒时分破灭了的浪漫主义,那么一醉红梁,就是微醺时刻魔幻的现实主义。

血粒般的高粱,血性般的高粱酒……高粱,既是粮食也是酒;就像文字,既是灵魂的粮食,也是情感的酒浆。其实酿酒与写作的过程,诸多相似。多余的粮食才能酿酒,酒,服务于精神的享乐。在履历与汇报之外,多过基础功用之外的文字表达,才能构成文学。从高粱上打下穗实,酿酒最初取自朴素的粮食;从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写作的灵感潜伏在看似平淡的柴米油盐与春夏秋冬。进入藏酒洞,浸透空气的沉着酒香,让人不饮自醉。酒坛器形巨大,每坛盛纳的酒液都有2000斤,而这样的巨坛,竟在洞中绵延七公里之远。洞壁和坛体都布满益生菌团,使这里像是神秘而潮湿的肠道系统,这是酿造的必经过程;就像写作者曾把素材储存在沉默而幽暗的内心,让它们默默酝酿与成长。气候和储存条件,都影响酒的口味和品质;就像即使相同的题材,因为写作者不同的性格、经历和处理,会形成迥异的作品风格。我们每个人都在国窖1573的实验室里,用基础酒和调味酒,尝试调制自己偏爱的美酒配方。观察量杯,晃动摇瓶,注射针剂,就此产生千变万化。调制的酒体澄澈,无悬浮和沉淀,在看似透明里,却已蕴藏粮香、窖香、沉香以及难以言说的万物。我们在文学世界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寻找恰切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搭配合适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调整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和联合结构,安排人物、事件、场景和意义,让作品变得新颖、丰富、奇妙甚至复杂,产生意犹未尽的回味。

一瓶酒要经过历练,如同一个人要经过考验。高粱上演着变形记,脱去表层皮壳,经过锤炼、磨砺、蒸煮、幽闭和点睛般的调校,它们从饱满的谷物,变成迷人的酒液。这是象征和隐喻。也许每个人都是一棵岁月里的庄稼,酝酿生命为酒,辛辣而芬芳。让我们能够记住自己的源头:高粱般的朴素生长;让我们能够创造自己的远方:酒般的丰富韵味……让我们永不丧失,蕴藏其中,那克制或释放的激情。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2018年第11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在四川的所见和独特经历,为下文写“我”的所思所感作铺垫,以所见的真实性映衬所感的真实性。
B.文章以“酒”为写作对象,写酒的酿制、饮酒后的感受、酒的联想,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
C.“酿酒与写作的过程,诸多相似”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高粱与文字的话题,又引出下文二者相似点的写作。
D.文章写高粱成熟、丰收、收割、发酵、洞藏直至成酒,意在通过这一复杂的变形过程,曲折隐喻人生境界提升的不容易。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是象征和隐喻”的含意。
3.作者说“酿酒与写作的过程,诸多相似”,请概括作者的写作观。
2022-03-0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义龙新区(包含顶效镇)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搒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咸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曰:“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迁”是中国古代官吏任命、调动、升贬常用词。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是中国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同样的词还有“致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仁轨爱好学习,才华出众。他在劳动之余,就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来巩固所学知识,终成饱学之士。后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其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理解,提升为咸阳县丞。
C.刘仁轨体恤百姓,重视生产。太宗秋收还没结束时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征用征用劳役,即使节省,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从容出动。
D.刘仁轨谦虚恭敬,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弹劾侮辱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会不计私仇,不仅如此,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
(2)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
2022-03-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绝壁上的青羊

申平

老葛发现绝壁上的那只青羊已经好几天了,但是那只青羊一点也不知道。它每天照例在绝壁上时隐时现,在凸凸凹凹、石缝荆棘中找草吃。

这天青羊又出现了。它如履平地在峭壁悬崖上穿行,一点也没觉出今天和每天有什么不同。当它跃上一个平台,欣喜地吃着上面的嫩草时,它忽然觉得有点不对了,它嗅到了一股味道,对,是那种比老虎豺狼更恐怖的味道。它惊恐地抬头四望,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它犹豫徘徊,猛地感到一条后腿被什么给缠住了。它低头一看,知道大事不好。套子!它被猎人下的套子套住了。青羊拼命挣扎,但越是挣扎,套子就勒得越紧。青羊只好不动,静待那最危险时刻的到来。不知过了多久,青羊听见绝壁上面有响动,接着,一个人拽着绳子下来了。这个人就是老葛。老葛一看套住了青羊,不由喜出望外。他喊了一声:太好了,这回我儿子有救了!

青羊听见老葛的喊声,立刻回应了一声绝望的哀叫。它使出平生力气猛地一挣,未果;随后就把自己的身体弯成一张弓,把两只犄角变成两把利剑,杀气腾腾直对着老葛,做好准备给他以致命一击。老葛一看青羊这架势,就有点害怕。他的脚不敢踏上平台,就那么悬在壁上想办法。说起来老葛并不算是个猎人,只是小时跟他爹上过几次山罢了。后来他爹死了,也禁猎了,他除了偷偷摸摸地套过几只野兔解馋外,根本就没打过什么大牲口,更没有打过青羊。要知道,绝壁上的青羊那可是神物,凡是能挂住雪花的地方它都能上去,你说它神也不神?可是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不得不铤而走险了。

老葛打量着青羊,他活到40多岁还第一次看到活的青羊。这家伙除了毛是青黑色的,其它和常见的山羊好像也没多大区别。但是据说青羊浑身都是宝,它的骨肉治跌打损伤有特效。老葛记得小时候他扭了腰,只喝了一盅滴入青羊血的酒,立马就好了。他的儿子瘫在床上好几年治不好,现在青羊给他带来了希望。可是怎样把青羊从绝壁上弄上去却是个问题。又不敢去喊人,怎么办呢。

老葛开始跟青羊说话。他说青羊啊,你不要怪我,我真的是被逼无奈啊!你知道吧,我家原来也是村上的富户哩,可是自从我儿子摔坏了腰,我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这年头咱农民真是生不起病啊,对咱态度好坏咱都能忍,关键是那药贵得吓死人啊,万把块钱三下两下就没了。我花了十几万,把家底都折腾光了也没给他治好。现在我是一贫如洗啊!孩子说爸爸,咱别治了,就这样吧。你说我这当爹的能忍心吗。这不,我就来找你了……

老葛说到这里眼睛有点发潮,他奇怪青羊好像是听懂了他的话,因为它那弓着的身子逐渐放松了,头也抬了起来。它瞪着一双灰黄色的眼睛开始打量老葛。它似乎在说:你这个人啊!你儿子有病就来害我的性命,你也太不仗义了吧。你难,那我们青羊容易吗!为了躲避猛兽和你们人类的杀戮,没办法我们都躲到这绝壁上来了,可你们还是不依不饶,非要把我们赶尽杀绝,你们好狠毒啊!

老葛看着青羊的眼睛,他很快就明白了它的意思,脸上不由一阵发烧。他又说:好我的青羊哩,我知道你恨我,那你就恨吧,不行下辈子我变青羊救你。你乖乖的,我用绳子把你捆住拉上去,你还能多活一会,不然的话,我只能在这里把你杀死,唉,我可从来没有动过刀啊,你千万别逼我啊!

老葛说着,一只脚已经踏上了平台,现在它和青羊只有几步之遥,彼此能清楚地听见对方的呼吸甚至心跳声。老葛忽然看见青羊的眼睛里流出泪来,它随后又岔开后腿,哗哗地撒了一泡尿。青羊一撒尿,老葛看清楚了,这是一只怀了孕的母羊,后腿间的两只奶都已经鼓起来了。老葛的心就咯噔了一下。他想怎么会这么巧呢,怎么偏偏就是一只母羊呢!如果我为儿子杀了它,那就等于害了两三条性命啊。哎呀呀,那样可是造了大孽、缺了大德哟!

老葛软软地坐下来,他忽然想哭,但是嘿嘿了几声却哭不出眼泪来。他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冒着摔死和坐牢的危险捉到了一只青羊,却偏偏是个母的,老天爷这不是成心跟我过不去吗!老葛猛地跳了起来,喊了一声还他娘的管那么多!就从怀里掏出了一把刀子,他呲牙咧嘴一步步走向青羊,又喊了一声你活该、活该!刀子就闪着寒光刺了出去……

待老葛再次睁开眼睛,他发现平台上早已不见了青羊,只剩下被挑断的套子躺在那里。老葛点了点头,对自己伸出了一个大拇指。他吐了口痰,抓住绳子开始往绝壁上爬。才爬了几步,他就觉得自己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他把绳子在腰间缠了几道,就那么挂在绝壁上大口大口地喘气。朦胧中,他似乎听见耳畔有青羊的叫声,随后青羊的叫声又幻化成了村长的声音,他在喊:老葛,你的胆子也忒大了,你还敢来绝壁上捉青羊,你这是犯罪、也是找死你懂不懂!你家的事你不要急,现在开始搞合作医疗了,还有村里乡里也一定会帮你想办法的……老葛往上看,却没有看到人,也不知这声音是真是假。

老葛就继续挂在绝壁上。他穿着青色的衣服,远远看去,活脱脱是一只青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写老葛发现青羊好久了,而且青羊“一点也不知道”,为下文情节的发展造成了悬念。
B.第二段写青羊被套住,交代了老葛捕猎青羊的直接动机是给儿子治病,为后文写放走母青羊做铺垫。
C.第四段写老葛很难把青羊弄上去,但“又不敢去喊人”,说明他心存顾虑,怕别人抢走自己的成果。
D.老葛发现青羊怀孕,于心不忍,最终割断了套子放走了它。“你活该、活该”中的你应该是指老葛。
2.小说的结尾两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申平的动物题材的小小说,注重象征手法的使用和宏大主题的有效表达。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2-02-2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吴之振序其《宋诗钞》云:“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这一论断极为扼要地说明了宋代诗人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在他们以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大师,作为他们学习的对象;但同时,这些大师的存在,又迫使他们求变求新,不同前人,使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大师。其结果是产生了出于唐又异于唐的宋诗。那么,宋代诗人是在哪些方面显示了他们的特色呢?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先提出并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苏轼)、山谷(黄庭坚),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又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这些话虽有贬意,却道出了宋诗不同于唐诗的重要内涵,并且指出苏、黄是宋诗改变唐风的代表性人物。

首先,严羽指出宋人以文字为诗。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打破,对于墨守成规的人来说,无疑地会被认为是一种生疏可疑的异端而加以反对。但如果我们不从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出发而从作品本身出发,就可发现,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富有思辨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歌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情况,一是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宋人大量的政治诗、咏史诗最能证明这一点。其次,许多议论,特别是当它们被以比喻来表达时,也充满了生动活泼的形象,而并非枯燥无味的说教。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

严羽还论及宋人以才学为诗这个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宋代诗人多数是博学之士,他们的高层次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诗的创作中,从而出现了作者以才学为诗、作品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这是宋诗的又一特色,但这一特色的优劣,则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未能详悉。但我们即使找到它们有那么多的“来处”,也无须沾沾自喜,因为“用事而不使人觉”,也就近于或同于“胸臆语”,即创作了。

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虽不始于宋人,但确实是到了宋代,才在创作实践中解决了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也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这个问题。而这正是通过“以故为新”的手段来实现的。苏、黄都曾提出“以故为新”。这个“故”,恐怕不只是诗人们已经再现的生活,用过的材料,也应当包括他们创作的历史经验在内。六朝人也曾以才学为诗,被钟嵘《诗品》所指斥,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宋人腕底出现的典故,却远比六朝人精切,巧妙;而唐人所开创的诗歌散文化与思辨性的道路,到了宋代,也有长足的延伸。

(摘编自程千帆《读宋诗随笔·前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诗出于唐而又异于唐,有着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等重要内涵,深具特色。
B.宋人以文为诗,打破了将文多作为思想载体,而诗多作为感情载体的创作传统。
C.宋诗善发议论是为了突出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这在政治诗和咏史诗中有体现。
D.来人以才学为诗,这与当时提倡文治、尊崇博学的文人士大夫的社会风气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吴之振的经典论断引出了宋诗出于唐诗而又异于唐诗的观点。
B.文章对宋人以才学为诗的评析,以用典为例褒扬了宋人对此的探索。
C.作者借助严羽观点来品评宋诗,文章多是对前人观点的解释与强调。
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行文结构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承认来人写诗是下了功夫的,却终究还是不如前人的创作。
B.宋人以文字为诗,但因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其议论也非枯燥的说教。
C.如果读者能够读出一首诗中的典故,那么足以证明这首诗的创作具有高超的技巧。
D.虽然宋诗体现出了明显的散文化与思辨性倾向,但这一创作道路是由唐人开辟的。
2022-02-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诗人离别家乡、奔走仕途,见到新春伊始到仲春异乡的节物气候而惊喜不已,心情喜悦。
B.诗歌中间两联在描写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中原春天的怀念。
C.尾联中“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无意间触发到诗人心中的思乡之痛。
D.全诗用原唱同韵来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结构谨严缜密,全诗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
2.诗人在颈颔两联中描写了怎样的江南春景,有何表达效果?
2022-02-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