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齐,长子死;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其民,王往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一:全,都;洒:洗刷。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遗憾
B.愿死者一洒之                         比: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            悌:敬爱长辈
D.彼陷其民                                溺:落水,引申为“深渊”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长子死                      斯天下之民至
B.王往征之                  不王者,未之有也
C.恐美人迟暮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东败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魏国的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都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B.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甲文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C.乙文中孟子认为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D.两文都指出了梁惠王“不王”的问题所在,甲文是梁惠王“罪岁”,乙文则是梁惠王“夺民时”“陷民溺”。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②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018-07-2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同“勿”,不要
B.养生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D.涂有饿殍而不知            发:分发粮食
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反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陈述“民加多”的措施、道理与应持的态度。
B.孟子采用排比的手法,给渴望民众拥戴的梁惠王描绘出“仁政”之后百姓安居殷富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孟子运用比喻论证,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并指出统治者实行“王道”时所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
D.孟子说理环环相扣,说理逻辑明晰,气势逼人。选段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019-11-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强取
D.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然不王者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涂有饿莩不知发
D.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孟子正面阐述了他“民本”、“仁政”的治国之道,步步推进,气势恢宏。
B.“王道”之始,在于养民。做到不违农时,保护资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C.“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在安居乐业的基础上“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化。
D.文末以“刺人而杀之”为喻,用对比手法批驳了统治者“人死罪岁”的观点。
2019-11-0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8-19高一·浙江·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座序之教,申之以老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乐者,民亦乐其乐;优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齐景公间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③。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④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②转附、朝舞:均为山名。③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④《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       蓄养B.涂有饿莩而不知        打开粮仓赈灾
C.于是始兴补不足       征发D.君何尤        喜欢、爱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七十衣帛食肉       齐景公问晏子B.河东凶亦       今也不
C.斧斤时入山林       天下D.树以桑       乐民乐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以打仗打比方是向梁惠王说明“移民移票”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B.甲文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暴政。因此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了。
C.乙文人们要得不到别墅里居住游玩这种乐趣就埋怨君主,固然不对;但作为百姓的君主而不能与百姓一起欢乐,也同样不对。只有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才能拥有天下称王。
D.乙文孟子借晏子之言引用夏谚是为了批评一游一豫的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的做法,赞扬齐宣王的善纳忠言,广施仁政,成为蓄君。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2019-10-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语文109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5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乘于河内;河东凶亦。察邻国之政,无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也。”

曰:“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荒年
B.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逃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同“捡”,拾起
D.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错过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修文德来之                                 申之孝悌之义
B.填然鼓                                               斯天下民至焉
C.察邻国之政,无寡人之用心者             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河东凶亦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最后一段文字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实行王道从而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2019-11-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语文092.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战喻。填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有战乱
B.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胜:尽
C.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打开官仓
D.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   罪:责怪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                   鼓之
B.弃甲曳兵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王好战,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
D.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文章感情充沛,爱憎分明,辞锋犀利。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五十步笑百步”“弃甲曳兵”等。
B.孟子的王道分两个阶段:使民无憾的王道之始和富民兴教的王道之成。养生丧死无憾,可以说是温饱阶段;到了“衣帛”“食肉”,则可以说是达到富裕阶段了;更重要的是大办教育,申之以孝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了。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孟子揭露邻国国君的行为,梁惠王“移其粟于河内”,说明他并不是“不知检”、“不知发”的人。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本文彰显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2016-12-13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浙江省嘉兴市七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9高一·浙江舟山·专题练习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不如地利        自云先世避秦
B.地利不如人        至若春景明
C.环而攻之而不     此所谓战于朝廷
D.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委而去之
3.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有划定的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B.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要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的强大是不行的。
4.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2019-10-3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语文108
8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纫秋兰以为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了
B.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C.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五亩之宅,树之
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C.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填然鼓

,目似瞑,意暇甚
4.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16-12-13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9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梁患王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些成不好,荒年
B.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几张渔网
C.不千里而来                                 远:以…….为远
D.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尽心耳矣                                 用亡郑以陪邻
B.涂有饿莩不知发                    求救国之策
C.亦将有利吾国乎                    作《师说》贻之
D.千乘之国弑君者                    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甲乙两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段,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段,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实行仁政。
B.甲文运用排比和对偶,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也”。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加强了论辩的力量。
C.乙文中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D.乙文孟子针对梁惠王的提问,果断拦截,先从正面申明自己的观点,再从反面申明自己的观点,运用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让梁惠王明白“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的道理。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019-12-0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语文126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材料三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涂相对应的字母。
彼夺其民A时B使不得C耕耨D以养其父母E父母冻饿F兄弟G妻子H离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在孟子看来,羞恶之心是义的根本,需要扩而充之。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仁义备受孟子的推崇,与“礼、智、信”一起称为“五常”。
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孝悌”指对父母要孝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们救助落水儿童不是为着要来结交父母、博取名誉或者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而是出于怜悯之心,以此论证人都有仁的萌芽。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神秘高深,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其论证简洁明了,不用空虚的道理支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11-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北G2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