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1 . 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 还有成语“    ”也源出于此。
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2022-01-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最后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文本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极,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于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急王上》)

文本三:

孟于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为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①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盂于者,无观之他,亦观谢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晋国:这里指魏国。战国时韩、赵、魏三国,系由晋国分出,称为“三晋”,故魏国自称为晋。②比:为,替。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翻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官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从,同“纵”;衡,同“横”。
B.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C.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点明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的,而是从最粗浅的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译文:
(2)人能充其无欲为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译文: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10-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 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情近而畅乎A远B察一物C而贯乎D多E治一物F而万物不能乱者G以身本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11-29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语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政治伦理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文中是郑文公的谦称。
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D.“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而后文的“民”指普通百姓。
3.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佚之狐说“师必退”,一个“必”字显示佚之狐说得自信和坚定,体现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甲文晋文公面对秦国立场的突然转变,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角度阐明不进攻的理由,表现出他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C.乙文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D.甲乙两篇文章在劝说他人采纳自己的意见时有较多相似之处,如两者均站在对方角度进行游说,都抓住对方未来的利益进行游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左传》重视“礼”。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记叙中,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本文在其他地方,有无体现“礼”的思想?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解。
2023-09-15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5 .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章句上》)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礼记·中庸》)

1.“亲亲而仁民”与孔子_______的待人基本原则相一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达到了儒家______思想的绝佳境界。
2.习近平指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在实现这一愿望过程中,我们能吸取哪些经验。
2021-12-0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

【注】①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②艴然:恼怒的样子。③镃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B.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C.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D.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古人喜欢在“子”前加别的字,来表达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先子”指对已逝世的长辈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
B.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有时身份很高、地位特殊的大臣死也可称为“崩”。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置邮,用车马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置、邮、传三字,同为传递之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公孙丑的询问,孟子并不急于正面回答,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
B.孟子认为“以其君霸”的管仲和“以其君显”的晏子都是“不足为”的,表现了孟子贤能、高傲的形象特点。
C.孟子在层层推进之中,向公孙丑阐述了“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的治国之道。
D.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孟子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方式,从而使得说理深刻、透彻,有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2)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5.孟子认为文王灭殷当时的困难有哪些?请用原文中的话作答。
2023-04-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普高)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比:替②洒:同“洗”,雪耻。③耨:nòu,除草
1.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        以小易大,彼知之
B.来之,则安之          东封郑,又欲肆其东封
C.谁与王敌             人之力不及此
D.为象人而用之也        还也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皆且为所虏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百姓之不见保
C.王无异于白姓之以王为爱也
D.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意思是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替战死的人洗雪前耻。梁惠王的这句话实则是希望孟子能给自己提供战胜别国的方法。
B.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对于以人形俑殉葬的人,孔子尚且严厉指费,那么统治者以政杀民,更应该被指责。
C.文段使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以用器物杀人与用暴政杀民作对比,以施行仁政之后国家的社会局面与敌国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社会局面作类比。
D.孟子规劝梁惠王实行仁政以收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将无敌于天下。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021-04-1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卫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材料二;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材料三:孟子曰: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①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②成章。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1.第一则材料中“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艺”的意思是__________
2.综合以上材料,试分析儒家对君子“志于道”的认识。
2021-12-0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言,得养生焉。”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如《尚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B.“方千里者九”是指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C.“孝悌”是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为善事父母,“悌”为爱护晚辈,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D.“庖丁”是指名为“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也可解释为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天下仕者皆欲立王之朝        而刀刃若新发
B.无恒产有恒心者                      今人有大功击之
C.因固然                                   还也
D.然后从而刑                            吾闻庖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两文都是古代诸子文中的名篇,前者是对话体议论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后者是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的“养生”主张。
B.节选两文都是古代说理文名篇,孟子通过取譬设喻论证霸道的不可行,委婉含蓄地引出王道措施;庄子通过夸张、对比、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追求的解牛之“道”。
C.节选两文语言特点鲜明,前者文词富赡,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浩然,逻辑严谨的特点;后者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D.节选两文分别代表儒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倡“以民为本”,庄子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2023-09-14更新 | 3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八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一)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必闻。”

(节选《论语》)

(二)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

(《庄子   养生主》)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 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 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B.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C.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D.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起源于西周采用的分封制,就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 ,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B.“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C.“宗庙”,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天子、诸侯庙左而右寝,大夫则设于门中左侧。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后成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D.“老聃”,姓李名耳,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读书人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才能通达,只有通达了,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B.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C.庄子借这个故事想表达,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对于肉体生命不必过多在意,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D.三篇选文都看出作者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政治思想,内容充实,论证的条理清晰,充分展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真谛、精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2)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