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论》)

(乙)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义袭:偶然之间想到道义。 ②慊(qiè):满足,满意。③正:中止。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B.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C.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D.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古代推行的道德准则。其最初是宗教祭祀中的规矩,经孔孟及后代的儒家不断充实,成为了一套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制度。
B.“众”的古字形像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是许多人,引申为许多,又引申指一般的、普通的。甲文中“众”用的是引申义,不同于《师说》中“今之众人”的“众”。
C.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常因此特指孔子。文中是弟子公孙丑对老师孟子的称呼。
D.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在孟子看来,义与“仁、礼、智”是人应该具备并且天性里所固有的四种道德品质。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荀子用陶人、木匠“为器”作类比说明礼义生于圣人之伪,乙文以宋人“助苗”譬喻说明养浩然之气的误区。
B.荀子认为“生于性”和“生于伪”的区别在于感觉到了能否自发完成,像人喜好美色、爱好音乐、爱吃美味、喜欢财利、喜欢舒适等都属于“生于性”。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D.孟子认为,“浩然之气”需要把“义”和“道”结合起来,通过长期的外在修养才能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4.翻译划线句。
①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②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5.甲文中“异而过众”的圣人与乙文中“养浩然之气”的夫子,从某种角度看有相通之处,请结合荀子和孟子的思想,简要分析其异同。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庄子•让王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B.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C.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D.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B.“庠序”:“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D.“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句中的“所用养”,是与“所养”对言的。“所养”指土地;“所用养”指人,即当地民众。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B.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
C.《庄子•让王篇》从更深层上体现了道家出世无为的哲学思想,其中有消极的人生思想,我们要辩证扬弃。
D.《庄子•让王篇》恰当使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语势,使内容更明确,说理也更具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5.结合所节选的两段文字,请你谈谈孟子对“称王”、庄子对“待民”各持什么态度?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B.数罟,指细密的渔网。“数罟不入垮池”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思想相近,都体现了儒家的“仁”。
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之所以“以战喻”是因为知道梁惠王好战。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孟子长于论辩,请结合文本赏析孟子的雄辩艺术。
2022-04-27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4 .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并,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孩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孔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名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让之心   辞让:谦进推让B.为学者日          益:好处
C.自者也     贼:伤害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不仁,如礼何
B.不足取天下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而钓莫钓            “恕”乎!
D.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非所以内交于孩子之父母也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D.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擦乎!
2022-12-0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材料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材料三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材料四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曰,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用自己的话概括人与人之间交往应当本着什么原则。
2.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谈谈两则材料察人的方法有何不同?
2022-01-1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暨首考模拟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材料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


【注】①时:随时而变。
1.材料一中的“谅”意思是_________,材料二中的“狷”意思是_____
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孟子这样评价的理由。
2021-05-18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Z20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 庶几乎民有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下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

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B.自者也       贼:伤害。
C.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       瘳:治。
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通“嘱”,嘱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B.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叫“家”。
C.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说”是其“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的基石。
D.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
6.关于姜太公归周,孟子在《离娄》《尽心》中两次提到:“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请简要分析孟子如此表述的意图。
2023-02-0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材料二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非其民不使;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B.誉于乡党               要:求取
C.乡党朋友                  乡党:同党D.其君者也               贼:伤害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B.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D.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
B.“姑舍是”中的“舍”指抛开、放弃,与《劝学》中“锲而舍之”的“舍”意思相同。
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职务,与《论语·阳货》中“迩之事父”的“事”意思不同。
D.“治则进”中的“治”指国家治理得好,与《大学之道》中“家齐而后国治”的“治”意思相同。
4.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出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使禾苗受到损害,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C.公孙丑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是称得起圣人这一问题,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给以了委婉的回答。
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6.从材料二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2023-12-2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告子:姓告,名不害,战国时哲学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乎长                                 之心,义之端也
B.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以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
C.无若宋人                                        若火之始
D.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C.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D.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在古代,一般指重病。但是在《论语》《左传》等上古早期文献中的“病”指的是生病的状态,比如文中“今日病矣!”,指的是身体疲倦、惫困之意。
B.宋人,为殷商后代,受到周人的歧视,被讥为“蠢殷”“顽民”。因此,在先秦旧籍中,宋国人经常是被嘲弄的对象,如宋人“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等。
C.贼,《说文·戈部》:“賊,败也。从戈,则声。”“贼”的本义是残害、伤害,如“自贼者也”。又引申指偷东西的人,如《兼爱》“贼爱其身,不爱人”。
D.夫子,旧时是对学者或者学生对老师的尊称。乙文“敢问夫子恶乎长?”和《五石之瓠》“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夫子”都是尊称,有着相同的情感色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人皆有不忍之心”是人的本能。有关“四心”和“四端”的论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说理铺张有力。
B.孟子讲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是为了说明养浩然之气必不能操之过急,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不然最终只能事与愿违,不但无益反而有损。
C.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如他的《劝学》,勉励大家通过后天学习,逐渐趋于善。而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天性就有四心四端,后天的学习没有那么重要。
D.孟子养浩然之气的过程,就是通过长期的“直养”,扩充人心固有的仁义礼智这四端(源于人心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从而形成一种精神道德之气的过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2022-10-1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二)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选自《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B.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C.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D.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泛指天下,与古文中的“四海”“八荒”“宇内”同义。
B.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大伯、虞仲俱为大王之昭。
C.黍稷,黄黏米和不黏的黍子,这里泛指五谷。
D.丙子,十二月初奕正逢干支的丙子;朔,农历每月初一日。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遮遮掩掩的微妙的神态,极尽生动之妙。“可得闻与”,表现了宣王欲争霸天下的强烈愿望。
B.孟子明知故问,以口腹声色之娱等一系列排比式的内容来揣度宣王的心思,形成说理的顿挫态势,然后道破其“大欲”,从而产生摇曳生姿的效果。
C.宫之奇看清了晋国的狼子野心,抓住晋虢的地理关系和假道的严重后果对形势作了透辟的分析,并有力地驳斥了虞公提出的“吾宗”和“神据”。
D.选文一孟子借邹楚之战的比喻,表明霸道的方式不可取,选文二宫之奇引用《周书》中的句子阐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2021-04-30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