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等待)我后(君主,王),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

1.给画波浪线的文言句断句(     
A.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B.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C.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其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师生的交谈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以礼治国的理念,也表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
B.孟子以雄辩著称,《齐桓晋文之事》典型地体现了他善辩的交谈艺术,成功地宣传了他的仁政主张和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表达了他所期待的社会理想。“保民而王”是全文的核心所在,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思想,性善论是其在人性认知方面的主要理论。
C.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被称为“老庄哲学”。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庄子》亦称《南华经》,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其文以寓言的形式说明只有反复实践,掌握其客观规律,才能运用自如,最终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并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固有规律的道理。
D.《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解释孔子所编订的《春秋》的著作,故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丘明另撰有《国语》,《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后世称左丘明为“文宗史圣”。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必须注意在关键的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生动地再现了庖丁娴熟的解牛技术,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时,“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孟子整体上是反战的,但对那种救民于水火的正义征伐则持肯定态度,这是孟子的权变通达处,这样的主张根本上也是源自孟子的民本思想,以及其仁政、王道理念,一切都是从造福人民这个出发点开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
2023-07-0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杭州二中树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材料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材料三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铺啜也。”

(《孟子·离娄上》)

1.材料一中“贼”的意思是________;材料二中成语_________说明了士应当“弘毅”的原因。
2.对照三则材料中儒家对“士”的操守要求,说说当代学子应具备哪些品格。
2019-12-11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11月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晋:韩、赵、魏三家分晋,称为三晋,因此,梁惠王自称魏国为晋国。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胜:尽。
C.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
D.壮者以暇日其孝弟忠信       修:编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其粟河内             南辱
B.斧斤时入山林             使不得耕耨养其父母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
D.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此率兽食人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A.仁者谓之贼B.庠序之教
C.西丧地于秦七百里D.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也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B.甲文中孟子的“王道”理想就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乙文中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
D.乙文中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少赋税,发展生产,重视教化,就可以对抗秦楚。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曰故仁者无敌。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021-01-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材料一具体体现了孔子______的为政观,材料二具体体现了孟子______的为政观。
2.结合材料二,联系实际,简要评析孟子的为政思想。
2020-11-2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5 .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 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B.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C.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D.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是厉民而自养也,得贤   恶:哪里
B.是率天下而               路:在路上奔波
C.树五谷                      艺:技艺
D.或相什                      伯:百倍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廪府库,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一般称贮谷的建筑为仓,贮米的建筑为廪,国家贮文书档案的建筑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
B.冠,古代的冠是一种装饰,用来束发,带冠表示礼貌。古代汉族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后因以“加冠”指满十八岁,也称“弱冠之年”。
C.釜甑爨。“釜”,圆底而无足,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甑”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如同现代的蒸锅;“爨”可以说是一幅生火煮食图,也指灶头。
D.国,古代指都城,后引申为“国家”;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粟,通称“谷子”或“小米”;五谷,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相向孟子转告了许行的话,认为滕文公虽然是一个的贤君,但他还不懂得治国的真道理,因为滕文公不仅没有和百姓一起从事农业生产,反而建造了仓库,占有了百姓的财物。
B.孟子认为,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劳心,一种劳力,劳心者统治他人,劳力者被人统治,这是一种社会分工,但是滕文公不去从事农业劳动也是有不足之处的。
C.本文雄辩有气势,逻辑性强,有说服力。孟子抓住农家学说的基本观点,利用其理论的薄弱环节,由小及大,由彼及此,由表及里,步步紧逼,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D.孟子联系生活实际,先提出正面论点;然后列举圣贤业绩,从正面阐述国君贤否,不在亲耕;最后以劳动价值不同说明物价不同的合理性,批判了对方的绝对平均主义。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课内文言文翻译。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1-05-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齐宣王)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欲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疾:憎恨
B.然后从而                                     刑:刑罚
C.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张罗网
D.是故明君民之产                              制:规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异邹敌楚哉/季氏将有事颛臾
B.无恒产有恒心者/今夫颛臾,固近于费
C.愿夫子辅吾志,明教我/王好战,请战喻
D.故民之从也轻/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何以伐为B.无乃尔是过与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句读之不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B.孟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其善于论辩、 富有气势的特点。
5.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020-12-0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金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今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                           罔:没有
C.故民之从之也                                        轻:容易
D.俯不足以妻子                                        畜:养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吾妻死年所手植也
B.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龟玉毁椟中
C.有仁人在位                                        激于义而死者也
D.今制民之产                                        其下圣人亦远矣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先阐述“王道之始”的做法,然后指出“王道”的根本措施,最后批评统治者的错误做法,从而阐述了他的治国之道。
B.乙文中孟子认为国君如果不能制恒产以养民,等百姓犯了罪再去处罚,这是“罔民”;并顺势劝导齐宣王要制民之产,安定民生。
C.孟子论辩时善于把握对方心理,连用数量词将宏伟蓝图生活化、具体化,极具诱惑力;同时用语短促有力,善用排比,气势恢宏。
D.孟子善用比喻论证,如选文中所用“非我也,兵也”以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等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而深刻。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材料二: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 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死, 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梩而掩之。掩之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注】①墨者:信奉墨家学说的人。夷之:姓夷名之。②姑:与方言璧(gǔ)字同,用嘴吸血。嘬(chuài):咬,吃。③颡(sǎng):额头。泚(cǐ):出汗。④蔂梩(léi lí):盛土的箕和挖土的锹。⑤为间:停了片刻。⑥命:接受教命。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泚A也B非C为人D泚E中心达F于面目G盖归反H蔂梩而掩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孺子,儿童、幼儿。古代也可以指天子、诸侯的继承人。材料一中指前者。
B.乡党,指家乡、同乡,与现在所说的“党同伐异”“党群”的意思不一样。
C.施,指实行、实施,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的“施”词义不相同。
D.信,的确、确实,与“掩之诚是也”的“诚”,用法和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 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B.材料一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材料二面对孟子的挞伐,夷之运用求同思维用自认为是儒墨公认的主张来为自己辩驳,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D.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比喻、假设、对比等论证方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材料二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5.材料二所述为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儒墨之辩”。结合材料概括儒墨双方的论点,并指出孟子是抓住了夷之哪一种逻辑错误进行批驳的。
2023-11-1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1-22高二上·浙江·期末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

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①德不回②,非以干禄也。(《孟子·尽心章下》)


[注]①经:行。②回:违背。
朱熹曾点评上述两则材料:“内外者也。”请从“内”“外”的含义及关系角度分析上述两则材料。
2021-03-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04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王之好       鼓:弹奏
B.今王田于此       田猎:种田打猎
C.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举:全、都
D.举疾首    蹙: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暴见       为之未有
B.王尝语庄子好乐       保四海
C.则齐国庶几乎       请问
D.吾王好鼓乐       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孟子是如何向“王”推行“与民同乐”的主张的?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2023-10-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