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各项对【甲】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颜渊和仲弓说仁,分别是从独处的角度和处世的角度来说的。
B.文中的“邦”,是指诸侯国;“家”,古代是指普通百姓的家。
C.子夏并没有直接回答樊迟的问题,而是大发了一番议论,委婉地启发樊迟。
D.文中的“汤”,是商朝的开国之君;伊尹,是商汤的大臣。
2.下列对【乙】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之者乎               (做,实践)
B.己所不欲,勿于人                         (施加)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                      (帮助,接济)
D.士不可以不                                (弘扬)
3.下列各项对【乙】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
B.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
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4.下列关于【丙】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5.把【甲】和【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020-11-29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一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数罟不入A洿池B鱼鳖不可C胜食也D斧斤以时E入山林F材木G不可胜用也。

2.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思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的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河”字与《鸿门宴》“将军战河北”的“河”字义相同。
C.凶,谷物收成不好。与《齐桓晋文之事》的“凶年免于死亡”的“凶”字义不相同。
D.衣,名词活用为动词。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晋军函陵”的“军”字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认为对于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材料一中,孟子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反对过度开发,这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极其相似。
C.两则材料中,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和人民都尽心了;齐宣王则认为自己昏聩,没有善待百姓,于是向孟子请教。
D.两则材料中,孟子虽然面对的是不同诸侯国的君王,但其向他们展示的推行王道施行仁政的蓝图,几乎没有区别。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梁惠王上》)
(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
5.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孟子推行王道施行仁政的措施。
2024-07-1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囚,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以乱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帛食肉                                衣:穿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D.未之有也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以乱易整,不武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1-04-10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5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2)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孽孽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䐨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①术:方法。②容光:细小的缝隙。③科:坑洼。④成章:通晓文理。⑤达:通达。⑥孽孽:勤勉不懈的样子。⑦䐨率:拉弓的标准。⑧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以下对选段(1)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前行。
C.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界。
D.孟子旨在告诉人们,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侥幸而获得的。只有通过平时有步骤、有条理的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2.以下对选段(2)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赞赏“道”是伟大而美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许难以勤勉地追求。
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严词以对,他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冲高或者追求“道”有困难就降低标准。
C.君子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人对“道”的追求,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D.孟子将君子比作“大匠”“后羿”,以说明君子是不会贸然改变“道”的标准的。君子站在道路的中央,发现资质能力都很强的人,就带领他们学习“道”。
3.结合这两篇选文,谈谈该怎样进行“道”的教与学?
2022-07-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两则节选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选项中,关于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清高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对老师的恭敬态度。
B.曾皙没有直接指出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C.孟子例举了霸道的种种危害之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于是孟子水到渠成地推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即“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D.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不会犯的错误。
2.孟子从哪些层面提出“仁政”的主张,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3.孔子对曾点之志,喟然而叹。面对孟子所推崇的“王道”蓝图,你觉得孔子会作何评价?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2024-07-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而至者,命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文本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诸子,信乎?曰:然。”“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节选自韩愈《对禹问》)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其传不得A圣人B而争C且乱D孰若传诸E子F虽不得G贤H犹可守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衰,指衰微、衰败,与《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中的“衰”意思相同。
B.致,指到达、抵达,与《劝学》“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意思相同。
C.知,指了解、知晓,与《〈论语〉十二章》中的“知者不惑”中的“知”意思不同。
D.数,指规律、定数,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启很贤明,能继承禹的传统,而益辅助禹的时间短,给予百姓恩惠不多,启最终得到君位,与天命有关。
B.有人认为尧和舜都把帝位传给贤能的人,但是禹却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据此提出禹是否不如尧和舜贤明的疑问。
C.韩愈指出禹之后数百年才出现大恶和大贤之人,他们是不可能每一代都出现并被传给帝位的,来论证传子的合理性。
D.在韩愈看来,孟子内心认为圣人不会偏私自己的儿子来祸害天下,却又无法求得圣人的解释,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2)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
5.对禹传位给自己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理由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9-0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8 .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 “西丧地于秦” “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1-10-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题目,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耨(nòu):锄草。②梃:棍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同“横”。
B.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C.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1-11-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锄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C.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D.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秦始皇之前君子的自称,春秋战国时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C.“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D.“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外来之敌。
D.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教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021-10-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