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选文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遣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一、五章)

(选文二)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

1.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B.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C.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倍/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D.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庶人: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B.乘:古代指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C.孝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合从连衡:合从,采取离间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连衡,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敌人的策略。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樊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一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4.把选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2)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5.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
2023-07-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2 .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宝玉挨打后,黛玉前来探望,两个眼睛肿得桃子一般,满面泪光,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红楼梦》)
B.屠维岳使用软化、开除、升迁等多种手段,“和平解决”了厂里的怠工闶潮,暂时解除了吴荪甫的后顾之忧。(《子夜》)
C.觉慧创办了《黎明周报》,被祖父责骂,祖父吩咐觉新严加看管。觉慧不听觉新的劝告,执意要办下去。 (《家》)
D.在爱斯梅拉达将要被抬上囚车时,伽西莫多借助绳子从圣母院墙上滑下,打倒刽子手的助手,把她抱进圣母院。(《巴黎圣母院》)
E.涅赫柳多夫认识了许多像西蒙松这样的犯人,但还是鄙视他们。他为马斯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不快。(《复活》)
2.(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这孺子”是谁?请简述“几损我一员大将”这一情节。
(2)阅读下面的《欧也妮·葛朗台》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好孩子,你救了父亲一命,不过,你只是把父亲给你的东西还给父亲,咱们现在两讫了。”
“父亲”是谁?请简述“你救了父亲一命”这一情节。
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2016-11-18更新 | 5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3 . 阅读下面的《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2016-11-17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的题目。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教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记·曲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自己的首领位置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2)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2020-12-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翻译下列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020-04-0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3月线上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节选自《老子·第二十九章》)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外篇·田子方》)


注:①观于臧:在臧地巡视。       ②瘳:原意为痊愈,在文中指百姓生活安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文中“文王欲举而授之政”与《五石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的“举”字含义不同。
B.丙文中“寓而政于臧丈人”与甲文中“知皆扩而充之矣”的“而”字用法与意义不相同。
C.丈夫,在文中是指成年男子,在古文中还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现在所说的“丈夫”指妻子的配偶。
D.属,在古文中有多种意思,在“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中为“叮嘱”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中老子认为天下是“不可为、不可执”的。如果依靠强制措施来治理天下、执掌天下只能招致失败,最终失去天下。
C.丙文中周文王梦见了面黑长须、骑杂色马的贤人要他将政事托付给臧地老者,于是在第二天让他的大夫们占卜后就迎接臧地老者并授以政事。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儒家与道家各有自己的天下观,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两学派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
2023-11-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1-12高二下·福建福州·期末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2015-06-02更新 | 335次组卷 | 5卷引用:2011-2012学年福建省福清东张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二)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概括上面两个文段孔孟思想的共同点。
(2)孔子和孟子论述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评析。
2017-03-1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福建省普通高中高三高职招考押题卷二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有删减)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四章,有删减)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有删减)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德行A仁者B王C王不D待E大F汤以G七十里H文王I以J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敖”,同“遨”,闲游之意。这里的“怠敖”之人即后文所说的“自作孽,不可活”之人。
B.“由是观之”的“是”,指的是代词“这”,与《老子》四章中“自是者不彰”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的“贼”,指伤害,与《墨子》“贼爱其身,不爱人”中的“贼”字的用法不同。
D.四海,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材料二里的“天下”亦有国境之内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孟子指出依靠武力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需要有强大的国力做支撑;而以德征服却可以使人心悦诚服。
B.材料一,孟子指出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因此能做到天下无敌,那么称王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C.材料二,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D.材料二,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孟子认为君主想要称霸天下,做到天下无敌,可以怎样做?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2023-11-2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清市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愚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B.古人尊对卑、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者自称时,一般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名表示亲昵或自谦,称字表示尊敬。
C.“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孔子之楚”与“牛何之”(《齐恒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2024-04-2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