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2-13高三上·福建泉州·期中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尽心上》
  【注】①易: 治理、整治。②菽粟:大豆和小米。
1.从选段来看,孟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先使老百姓 ,才能让老百姓 。(用原文词语回答,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
2.孟子并非只空谈“礼义兴邦”,也多次谈到经济问题,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孟子对此问题的几项措施。
答:                                                                     
                                                      
2016-11-18更新 | 8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14-15高三上·福建福州·期末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阐明“仁者无敌”的意义。“王天下“不在乎土地大小,只要国君施行仁政,百姓就会归顺。
B.施行仁政要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占用农时,发展生产,让老百始温饱无优,不陷于水深火热中。
C.孟子认为百姓有时间深耕细作,温饱无优,就会心向国君,武器再简陋也能同仇敌忾打胜战。
D.教化百姓也是施行仁政的重要内容,教民以孝梯忠信等做人的道德修养,人民会用这些侍奉父兄尊长。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这段文字说明有德行的人是如何对待困境的?
2014-11-18更新 | 47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14-15高二上·福建泉州·期中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囿:园林。②刍荛:割草砍柴。③雉兔:捕鸟猎兽。④郊关;这里指梁惠王的国都郊区。
1.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2.请结合上述有关“囿”的文段,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014-12-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1-12高三·福建龙岩·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两题。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1.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在孟子看来,指的是:                       
2.孟子引用《太甲》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句,旨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2012-03-22更新 | 79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2届福建省龙岩一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
14-15高二上·福建泉州·期中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谈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设:邪僻,不正。
1.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谈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2.孟子为什么说自己“好辩”是“不得已”的?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14-12-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0-11高二下·福建福州·阶段练习
6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用原文的词句填空。
孟子认为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限填1字),否则,就会“□”(限填1字)。他还认为“□□□□” (限填4字)是可耻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2012-04-10更新 | 99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福建罗源一中高二年级三月考试语文科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