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2015·福建泉州·一模
1 .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②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孟子·离娄上》)


【注】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②处:居住。③菑:同“灾”。
(1)孔子和孟子各从什么角度谈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____________
(2)对于“不仁”,孔子和孟子共同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泉州五中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15-16高三上·福建龙岩·期末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②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
【注】①谅:诚实。②便辟:阿谀奉承。③挟:倚仗。
1.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
                                                                                
2.请分别简述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
                                                                                
2016-11-18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13-14高二下·福建泉州·期末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125次组卷 | 5卷引用:2013-2014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2014高三·福建·专题练习
4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注】,而道不行,耻也。”(《孟子·万章下》)
【注】本朝:朝廷。
1.孔子和孟子对职权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的认识?
2.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罪”和“耻”的?请简要分析。
2019-01-30更新 | 4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37练习卷
13-14高三上·福建三明·阶段练习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①(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②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解] ①子莫:人名。
1.从语段①看,杨朱主张“        ”,墨翟主张“          ”。
2.结合语段②,分析孟子反对与提倡的观点。
2016-11-18更新 | 611次组卷 | 8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11月学段考试语文试卷
13-14高三·福建泉州·阶段练习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②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③必志于彀: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
1.上面选段的言论,包含对教育者的哪些要求?请简要说明。
2.作为受教育者,从上面选段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哪些为学启示?请简要说明。
2016-11-18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15-16高三上·福建三明·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②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
1.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2.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三明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13-14高二下·湖南衡阳·期末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第二》)
③“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④“立孝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敬》)
1.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条概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
2.请联系当前生活实际谈谈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2016-11-18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高中毕业班会考语文试卷
14-15高三上·福建泉州·期中
9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①,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论语·阳货》)
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
【注】廉:棱角。这里形容人的品行方正有威严。
1.这两个选段是围绕哪一个话题展开分析的?
2.孔子和孟子两人分别强调了什么观点?
2016-11-18更新 | 137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4·福建·一模
10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对曰①:“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⑤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这是孟子对齐宣王说的一段话。②旅:众。③徂莒:此处指来侵的敌众。④笃:厚;祜:福。⑤对:答。
(1)孔子和孟子对于“勇”的认识的角度有何不同?
(2)请联系上面语段,谈谈你对“大勇”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高三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