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编著修订而成。
B.“夷狄”,“夷”是古代对东部少数民族的称呼;“狄”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夷狄”后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中的“罪”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王无罪岁”的“罪”意义和用法相同。
D.“距杨墨”中“距”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4.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022-12-30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古代的乡学,殷(商)代称庠,周代称序,后也用来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B.孝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子项:孝,即服从,孝顺父母;悌,即敬爱兄长。
C.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D.《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编订而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孟子认为,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B.选文一孟子强调不正视社会混乱和百姓困苦的原因,将责任归咎于糟糕的时代,这相当于用刀杀人,却归咎于武器。
C.选文二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D.选文一运用了排比和比喻手法,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措施及实现王道的正确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022-12-15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王笑而不言。

……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世称“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B.《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一般指今天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D.太山,即泰山,位于今山东省,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海,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四海”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
B.选文中所说的“不为”和“不能”,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C.孟子主张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
D.梁惠王问政于孟子,孟子用比喻手法,以理喻之,并以情动之,表达仁政理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3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务本A本立B而道生C夫本D不正者E末必倚F始不盛者G终必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殷代叫序,周代称庠,后人又用庠序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B.《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与《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C.“与”,在此处为连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用法不同。
D.“孰处而西”中的“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城北徐公美”的“孰”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
B.河间献王“仓廪实,知礼节”的主张,契合了孟子先发展生产再兴办教育的王道理念。
C.晋文公能颁布相关法令,说明他真正理解了住在咎季西边的老臣墙坏不筑的根本原因。
D.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侧重于重视农业生产,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2)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2023-10-1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有删改)

文本二: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武王诛纣,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


【注】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杨朱、墨翟:战国时人,杨朱主张“我”为中心;墨翟主张“兼爱”“非攻”。③闲:捍卫。④诐:偏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粟”,谷子,去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这与成语“沧海一粟”中的“粟”的含义相同。
B.“加”,在文中是“更”的意思,与《游褒禅山记》“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加”的含义相同。
C.“相”在文中是“辅佐”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嬉戏莫相忘”中的“相”的含义不同。
D.“诸侯”,是中国古代对帝王的称呼,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世代掌握着统辖区域内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孟子开门见山直接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强调自己并不是天性喜欢辩论,论辩实在是为情势所逼。
B.文本二孟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看得十分透彻,他对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杨朱和墨翟两家学说进行了批评。
C.文本二孟子在文章的末尾举大禹、周公、孔子三圣的事例,充分说明了他们的“好辩”也是出于不得已。
D.文本一和文本二都阐述了君王要施行“仁政”,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道理,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凶”意思相同。
B.“邻国之民不加少”与“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刀忍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发”意思不同。
D.“退而与万章之徒……”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相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5.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2023-09-0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0-02-17更新 | 28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文本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B.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C.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D.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强调君王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是相对的概念。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庠”,周时称“序”,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用庙号。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高祖”,第二代多为“太宗”。
D.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指出解决温饱后,还要让孝悌的观念深入民心,如果能让百姓丰衣足食、老有所养,天下百姓就会归顺。
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
C.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一方面需要薄徭省赋,发展农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
D.孟子的王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太宗“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观点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一致性。
4.把下列题目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
2022-11-3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墨者夷之,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姑暇之。盖归,反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材料二: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戚族人,五月。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同也。若以尊卑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亲伯父、宗兄而卑子也。逆孰大焉?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也必求焉,伪亦大矣!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节选自《墨子·非儒》,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孟子曰A夫夷子信B以为人之亲C其兄之子D为若亲E其邻之赤子乎F彼有G取尔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文中意思是通过、经由,与成语“因材施教”中“因”的意思不同。
B.亡,文中意思是死亡、不在人世,与《墨子·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相同,
C.赤子,文中指婴儿,因身体发红,故称赤子。也指纯洁善良的人,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D.期,文中指期服,意思是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的丧。古时服丧的期限会因为亲疏的不同而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两家思想迥异,观点存在不同之处。
B.材料一中孟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夷之曾厚葬自己的父母,与夷之自己的主张并不一致,
C.材料一中夷之是墨家的门徒,听了徐辟转告的孟子话语后,他依然坚持己见,内心不为所动。
D.材料二中墨子认为儒家的《礼》维护“亲疏”和“尊卑”的标准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2)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5.请简要说明儒家和墨家关于“爱”的主张有何异同?
2024-03-11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颡:额头。②伪:通,人为。③文理:条理,秩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无分于东西            信:确实。
B.犹水之下也               就:靠近,引申为流向。
C.生而有恶焉               疾:疾病。
D.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残贼:残忍暴虐。
3.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材料一中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进行分析说理。
B.公都子列举了关于人性善恶的三种主张,孟子对三种主张都进行了驳斥。
C.孟子认为人之四心与生俱来,但成人后相距甚远,差别在于有没有追求。
D.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却可以通过礼义教化的手段使之向善的方向发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5.关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什么见解?请简要概括。
2023-10-1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