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被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暴君代A作B坏C宫室D以为洿池E民无所安F息G弃田H以为园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处在大道败坏的年代与社会中,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B.孟子将杨、墨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D.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5.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4-01-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

材料三:

(1)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①颗:音sǎng,额。

(2)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 以瞽瞍为父而有舜; 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 而有徵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孟子曰:                                    

【注】①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端;②瞽瞍:舜的父亲,目亩,心术不正,无父道;③微子启、王子比干:二人均为商末贤臣,前者是纣王长兄,后者是纣王叔父。

——节选自读本《性善之辩》

材料四: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 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 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 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 岂不难哉!

【注】①镆铘(mò yé):又作“莫邪”,古代宝剑名;②骥骜 (jì   áo):古之良马,与周穆王“八骏”之一的“绿耳”齐名。

——节选自读本·《察今》

1.材料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凡举事A必循法B以动C变法者D因时而化E若此F论G则无过H务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指走向、趋向。“就有道而正焉”的“就”表示靠近、接近,两者用法不同。
B.与,同“欤”,表示疑问。材料二中的“请与之”,《六国论》中的“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三个“与”的词义都不一样。
C.乎,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材料二中的“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庖丁解牛》中的“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三个“乎”的用法不一样。
D.殇子,指未成年而死的人,这属于古代的亡称。古代还有寿称,如女子十三岁称“豆蔻”,十五岁称“及笄”,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五十岁称“知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就跟水不分东流西流是一样的,孟子同样以水作比,认为水虽然不分东流西流,但要分往上流和往下流,水往下流是水的本性,善也是人的本性,有些水往上流,是由于外界形势对它的改变。
B.《察今》认为治国一定要有法,也一定要变法,不变则乱,乱则失国。而变法的依据是世道,犹如良医治病,病万变,药也万变,如果病变而药不变,那么,从前的“寿民”,只能变成“殇子”。
C.《察今》中认为不敢妄议变法的和对古法亦步亦趋的人,都是不可取的,作者用良剑和良马反面论证,他们只知道追求高古之名,而不讲究实效,这样的人无法成为君王的千里马。
D.《庄子》和《察今》都长于借助寓言说理,都增强了说理的趣味和效果。不同的是《庄子》的寓言婉曲达意,有丰富的解读空间;《察今》却用“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点明寓言寓意,一语破的,发人深省。
4.翻译教材和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3)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5.材料三(2)中,孟子会如何解答公都子的疑问?请结合材料一回答。
2023-10-2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德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瞂鉣,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往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国家发政,夺民之,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材料二: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告子》)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师A徒唯毋兴起B冬行C恐寒D夏行E恐暑F此不可G以H冬夏为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资财,费用,与《老子》四章中“当其无,有车之用”的“用”意思相同。
B.事,侍奉,与《〈论语〉十二章》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
C.三军,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与现代三军的意义完全不同。
D.是,这,与《孟子·公孙丑上》中“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的“是”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者认为战争可以让他们获得战胜的名声,让他们获得利益,因此即使荒废百姓的收益也要发动战争。
B.墨子认为大国统治者舍弃自己本来就缺少的人民,增加自己本来就多余的土地,不是治国的要务。
C.宋牼听说秦楚交战,打算前往楚国,希望通过陈述交战不符合仁义之道来劝说秦、楚两国停止战争。
D.孟子认为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心怀仁义而去掉利害来互相对待,这样能够使天下归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两则材料中,墨子和孟子都不同意发动战争,其原因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2024-02-29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而已矣。成覵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今滕,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餌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B.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C.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D.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道一而已矣”与“相与为一”(《过秦论》)两句中的“一”含义不同。
B.“绝长补短”与“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
C.“固所自尽也”与“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尽”含义相同。
D.“然友反命”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性善,开口不离尧舜,他赞同颜渊的观点,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都像那样。
B.对滕文公想办好父亲的丧事,孟子很是肯定,他主张守礼尽孝,实行三年的丧礼,并说从天子到庶民,夏商周三代都如此。
C.面对朝臣百官反对行三年之丧,担忧百官不能尽心竭力辅佐自己,滕文公善于寻求外援,再次派然友登门向孟子求教。
D.滕文公听从了孟子的建议,行不他求,亲身示范,居丧庐五个月,不曾颁布任何命令和禁令,最终赢得了百官和族人认可。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选自《论语·颜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选自《老子·第十一章》)

为学者日益,为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选自《老子·第四十八章》)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螤斛【注】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注】斔()斛:计量单位,这里指与本国标准不同的度量衡。

1.下列对材料甲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非恶其声而然也”与“交相恶则乱”(《兼爱》)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B.“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两句中的“是”含义相同。
C.“为道者日损”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D.“凿户牖以为室”与“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虽然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对“仁”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总体上他认为“仁”的境界并非不可企及。
B.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本性中善的因素,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天性是“仁”“义”“礼”“智”等道德的开端。
C.道家重视“无”,《老子》中以具体事物为例生动阐释了“无”的作用,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巧妙表现了“无”的境界。
D.大臣及父兄对文王重用臧丈人的做法表现出不安,为了安抚众人,文王通过编造“梦见良人”的故事使他们相信这是“先君之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5.材料丁所讲述的故事体现了材料甲、乙、丙中儒道两家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3-11-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B.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C.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D.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国君的自称还有“孤”“朕”等。
B.“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与今天的泛指不同,古时的“河”大多专指黄河;“江”大多专指长江,“江阴”,就是长江南岸地区。
C.“庠”和“序”都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庠序”是地方乡学。
D.“诗书”这里指的是儒家的典籍《诗经》和《尚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尚书》,又称《书经》。《诗经》《尚书》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比起别的国家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方面更加费尽心力,但是他的国家却不见人口增多,所以他感到疑惑。
B.孟子主张统治者要行“仁政”,也就是行“王道”。行“王道”有两个阶段:一是顺应自然,满足人民基本生活保障;二是要大力发展生产,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孟子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C.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武力,靠战争来扩张土地,追逐利益的时代,注定了孟子的以德治天下的主张并不受统治者的待见,虽然这样,孟子却能践行自己的人格主张,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
D.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连用排偶句,气势充沛;表现在内容上是举例子,摆事实,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莩”却归罪年成不好时,摆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事实,说服力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021-10-1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周霄曰:“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汤居毫,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渠盛也。’汤使毫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复仇也。‘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已矣,何待来年?”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威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其A杀是童子B而征之C四海之内D皆曰E非F富天下也G为匹夫H复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皇皇如也”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B.牺牲,文中指供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用来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C.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亦泛指天下。
D.速,指迅速、赶快,与苏洵《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霄询问古代君子是否做官,孟子不但肯定地回答,还引用《传》上的记载和公明仪的言论加以佐证,指出士失掉官位就好比诸侯失去国家。
B.汤居住在亳地,与葛国相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祖先,汤多次帮助他,送他牛羊,派人替他耕种,但他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残暴无道。
C.万章担心宋国施行仁政会遭到齐楚两国厌恶甚至攻击,对此,孟子以汤征葛为例说明如果行仁政就会受到百姓拥护,完全没有必要畏惧齐楚。
D.戴盈之表示目前赋税太轻,要提高税率,征收关市赋税,等到明年就完全实行。孟子以攘鸡为喻,指出这样做不合道义,定会加速国家灭亡。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孟子是怎样看待“卿”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3-10-1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合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3-14高三·安徽·阶段练习
8 .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2019-07-11更新 | 183次组卷 | 12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乙】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海之而已。”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之者                  宴酣之,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                            寒暑易节,始一反
C.一日                                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                  尔来二十有一年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023-09-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鹰鹿攸伏,鹰鹿灌濯,白鸟鹤鹤。主在灵沼,于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三)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春秋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分。这里梁惠王称“晋国”是按旧称,实指魏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B.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C.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墨翟。
B.叟,指老的男人,《愚公移山》中有“河曲智叟亡以应”,也用作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C.千乘,一车一马为一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因饥饿而死。
C.虽然文王用了百姓的力量来兴建高台池沼,可百姓却非常高兴。孟子讲这个故事,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D.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因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所以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021-10-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