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乙】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杵: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②深造:高深的造诣。③资:积累。④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之者          宴酣之,非丝非竹 (欧阳修《醉翁亭记》)
B.必有我师                    积土成山,风雨兴 (荀子《劝学》)
C.一日                       虽有槁,不复挺者 (荀子《劝学》)
D.亦教诲之而已矣          进亦忧,退亦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的“书”本指《尚书》,后泛指书本,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
C.【甲】“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文中“子曰”的“子”指孔子自己。
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做事没有恒心;“左右逢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有褒义和贬义两种用法,含褒义时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含贬义时用于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取巧。
C.【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D.【甲】文所选的言论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乙】文所选言论主要强调治国之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023-10-2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节俭
D.王无                       罪:怪罪,归罪于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和“孤”“不谷”一样,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即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黄河以内,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C.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后泛指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
D.孝悌,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的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归罪于荒年,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本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选自《论语·颜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选自《老子·第十一章》)

为学者日益,为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选自《老子·第四十八章》)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注】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注】斔(yǔ)斛:计量单位,这里指与本国标准不同的度量衡。
1.下列对材料甲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非恶其声而然也”与“交相恶则乱”(《兼爱》)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B.“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两句中的“是”含义相同。
C.“为道者日损”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D.“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与“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虽然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对“仁”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总体上他认为“仁”的境界并非不可企及。
B.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本性中善的因素,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天性是“仁”“义”“礼”“智”等道德的开端。
C.道家重视“无”,《老子》中以具体事物为例生动阐释了“无”的作用,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巧妙表现了“无”的境界。
D.大臣及父兄对文王重用臧丈人的做法表现出不安,为了安抚众人,文王通过编造“梦见良人”的故事使他们相信这是“先君之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5.材料丁所讲述的故事体现了材料甲、乙、丙中儒道两家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3-11-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皋陶[gāo yáo],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皋陶又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的说法。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 “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2020-01-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人燕,取之            伐:攻打
B.累其子弟                 系:捆缚,拘禁
C.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
D.今又地而不行仁政   倍:违背
2.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B.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C.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D.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②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6 .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造成的后果必定是“    1    ”。
2.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共同看法,有什么意义,请简述。
2019-12-2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季氏将伐颛臾》表现了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体现了其“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
B.《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易经》《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C.《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对受压迫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D.《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通过爱斯梅拉达的送水来表现人性美,讴歌人性美,呼唤人性美;通过观众前后态度的转变展现人性的复杂,即人性之中美与丑是对立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美与丑可以相互转化,人性美才是人类的希望,人们应该追求和拥有美的德行。
2016-11-18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2016级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