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儒家重要伦理范畴,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类只求私利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从反面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的,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3-14高三·安徽·阶段练习
2 .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2019-07-11更新 | 183次组卷 | 12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孟子》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內交于孺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天下可之掌上                    运:命运
B.恻隐之心,仁之                 端:萌芽
C.其君者也                              贼:伤害
D.足以四海                              保:安定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忍人”是不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善良、慈爱的心。
B.文章开始,孟子首先从性恶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C.孟子指出,天性和后天的道德品质之间有内在联系,对儒家思想有发展。
D.孟子通过一系列类比和比喻,充分说明了观点,期望人们去扩充、发扬。
2024-02-06更新 | 2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淳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想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煮病莫熊兴孔子进诵弦歌不衰。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牧,指在牧区中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
B.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字,因排行第二,故名仲尼。
C.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D.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隐士,因不满时政,剪发佯狂不仕,故称楚狂接舆。也有人说是楚国贤人,为了避世而装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梁惠王上》一章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孟子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B.孟子采用寓言说理,用枯苗得到充沛的雨水而浡然复兴,来说明人君不嗜杀,百姓就争相归附。
C.孔子陷入困境,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这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D.楚狂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其所唱之歌比孔子以凤而讽之,孔子想找他说话,他却不给孔子机会。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2021-07-1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选自《孟子》)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
2.孟子是___________(朝代)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3.写出一个世间流传的与孟子求学经历有关的成语,并指出这个成语说明了什么因素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
4.依据文意,说说孟子认为滕这样的小国谋求自保的方法。
2023-06-1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健坤潇湘&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认为,______是“行王道”的基础,______可以促进“王道”的形成,若能做到两者而不称王的,还未曾出现过。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修文德”的重要性。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1)(齐宣)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2)(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3)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释】唐、虞、三代: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B.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C.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这里就是《诗经》,《诗经》也叫《诗》《诗三百》,儒家经书之一。
B.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而锱铢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
C.北海,古人认为天下有四个大海,北海居其一,指齐国北边的大海。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富有一定的同情心。通过对话可以看出,齐宣王很同情禽兽,但不大同情老百姓,不能分清轻重、长短。
B.齐宣王先听进劝谏后又悔而弃之。齐宣王好像谦恭,能听从孟子的劝谏,但最终没能采用孟子主张,也没有任用他。
C.孟子的社会理想是美好的。孟子把其社会理想描述为: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当时的诸侯国多崇尚攻伐。秦楚魏齐等国皆务于合从连衡,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而这与孟子的主张背道而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2021-07-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晋:韩、赵、魏三家分晋,称为三晋,因此,梁惠王自称魏国为晋国。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胜:尽。
C.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
D.壮者以暇日其孝弟忠信       修:编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其粟河内             南辱
B.斧斤时入山林             使不得耕耨养其父母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
D.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此率兽食人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A.仁者谓之贼B.庠序之教
C.西丧地于秦七百里D.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也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B.甲文中孟子的“王道”理想就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乙文中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
D.乙文中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少赋税,发展生产,重视教化,就可以对抗秦楚。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曰故仁者无敌。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021-01-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语句并回答问题。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


(1)将上面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2)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2021-03-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于”字用法跟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寡人之B.颁白者不负戴道路
C.青,取之于蓝,而青D.移其民河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王无岁(归罪)B.河内凶(黄河以北)
C.弃甲曳而走(士兵)D.有饿殍而不知发(同“途”,路上)
3.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孟子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治天下。下列各句没有体现“仁政”内容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021-04-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冶城职业学校(奉新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职高4、5班、专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