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文本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爱其身,不爱人,故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以治A天下为事者也B不可不察C乱之D所自起E当察F乱何自起G起不H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兵车,“万乘”指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万乘之国”是大国。
B.“皆起不相爱”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相”字意思相同。
C.“贼爱其身”与“故贼人以利其身”两句中的“贼”字意思不同。
D.家,指大夫的家族或封地,与“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中的“家”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这与《论语》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是相通的。
B.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过多追求利益会导致身死国亡,因为君主不讲究仁义单纯追求最大利益会直接刺激士庶人起来消灭君主。
C.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具体体现在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D.墨子的论证看似繁琐,实际上他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有不慈者乎?
5.孟子与墨子分别是儒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观点有什么相通之处?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1.孟子见梁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梁惠王死后的谥号。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B.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C.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地。
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周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齐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022-07-3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满洲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滕定公。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注】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作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2)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

4 .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注释】①:地名,在渭水边。②钓莫钓:身子在钓鱼,心不在钓鱼上面。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B.自者也   贼:伤害
C.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D.为学者日   益:好处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吾尝终日思矣
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D.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请买其方百金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2023-01-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衡;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展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指身边的人。与《水浒传》第十六回“你左右将到村里去”的“左右”意思不同。
B.察,观察、仔细看。与文本一“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用法相同。
C.僻,邪僻、不正。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中的“僻”意思不同。
D.习,在文中指习惯法度约束。与《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习”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统治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节选自《公孙丑·章句上》)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由汤至于A武丁B贤圣之君六七作C天下归D殷久矣E久则F难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确实、实在,与成语“诚惶诚恐”的“诚”意思相同。
B.以,辅佐,与《过秦论》“以为桂林象郡”的“以”意思不同。
C.通,精通,通晓,与《报任安书》“通古今之变”的“通”意思相同。
D.从,同“纵”,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的“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不喜欢被拿来和管仲相比,他认为管仲受到齐桓公的信任,行使国家政权那样久,然而功绩少。
B.公孙丑疑惑周文王那样的仁德却没有能够统一天下,认为他不值得学习。孟子却认为没有人比得上周文王。
C.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常常防范功利这个罪恶的根源,他认为事情都依据功利去处理,一定会招致怨恨。
D.孟轲周游列国,到了大梁,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认为他的思想主张迁阔,不能处理实际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
(2)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5.孟子的王道思想在当时没有被齐宣王、梁惠王采用,原因是什么?
2024-03-14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各题。

(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

(二)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三)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四)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孟子·万章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B.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C.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D.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指古代君主祭祀的社、稷二神,依字形判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B.“贼义者谓之残”与“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两句中的“贼”的词性和含义相同。
C.“民之归仁也”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两句中的“归”的词性和含义相同。
D.“天与之”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两句中的“之”的词性和含义均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孟子指出,一个人居于天子或国君之位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只有百姓拥戴,才能居于这个位置;若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天子或国君之位,也失去了成为天子或国君的合理性。
B.夏桀和商纣是孟子常用的反面论据,他们背弃仁义,让百姓对其离心离德,百姓如同被獭驱赶的鱼、被鹯驱赶的爵(雀),而施行仁义的商汤、周武王则赢得民心,百姓纷纷归附。
C.孟子以尧舜禅让为例,认为一个人能否得天下,一要看上天是否接受,二要看百姓是否接受。此说似乎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从孟子的根本立场看,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向背。
D.孟子的论说常常层次井然,明畅通达又曲折有致。例如第三段中,他先从“失天下”一方面由笼统说到具体,转而又从“得天下”一方面由具体说到笼统,层层演进,错落有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有删改)

文本二: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武王诛纣,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


【注】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杨朱、墨翟:战国时人,杨朱主张“我”为中心;墨翟主张“兼爱”“非攻”。③闲:捍卫。④诐:偏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粟”,谷子,去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这与成语“沧海一粟”中的“粟”的含义相同。
B.“加”,在文中是“更”的意思,与《游褒禅山记》“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加”的含义相同。
C.“相”在文中是“辅佐”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嬉戏莫相忘”中的“相”的含义不同。
D.“诸侯”,是中国古代对帝王的称呼,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世代掌握着统辖区域内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孟子开门见山直接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强调自己并不是天性喜欢辩论,论辩实在是为情势所逼。
B.文本二孟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看得十分透彻,他对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杨朱和墨翟两家学说进行了批评。
C.文本二孟子在文章的末尾举大禹、周公、孔子三圣的事例,充分说明了他们的“好辩”也是出于不得已。
D.文本一和文本二都阐述了君王要施行“仁政”,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道理,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古时候“万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夷”是古代对东部少数民族的统称,文中的“夷”泛指与华夏相对的中原以外的民族。
C.文中“置君面后去之”和《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两句中的“置”的含意不相同。
D.“合从”,即“合纵”,是指齐国以外的六国联合起来以攻强齐,“合纵”成功则称王于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能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怜惜百姓,其政策能令百姓拥护。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能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范“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之始,为防止祸乱之根,他很少言及利,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主张不被各国诸侯采用,因为诸侯们视能攻善伐之人为强者,认为孟子的仁政不合时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2)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如之何其可也?
5.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023-07-2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九江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0-02-17更新 | 28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