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 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加句读处的字母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虽,文中意为“虽然”,与“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兼爱》)中的“虽”含义相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还造一剑称为“莫邪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材料二结尾刘向用了三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
5.材料二中刘向认为学习的意义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12-02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县市区省级示范高中温德克英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综合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罐,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苏武传》)

文本三: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有肥肉,厕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享,此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腐,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庸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意思是辜负,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负”相同。
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皇宫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率,意思是全部、全都,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率”不同。
D.戒秋,是华夏部落对西北方向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圣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须明察天下动乱的根源,而其根源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以至于互相损害。
B.在李陵看来,苏武的母亲被关押,而皇帝又年事已高,法令无常,苏武即使回到汉朝,也不会得到善待,因此没有必要为汉朝守节。
C.从文本三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混乱,杨朱、墨翟的言论影响很大,孟子感到担忧,竭力捍卫圣人的学说,使胡言乱语的人不敢兴风作浪。
D.墨子和孟子根据各自的立场,对当时的社会乱象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治理主张,以期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5.墨子、苏武、孟子在君臣如何相处这一问题上,观点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推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第二章》)

材料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三: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第八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2.下面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我知言,我养吾浩然之气。   在亲民,在止于至。(《大学》)
B.敢问夫子乎长?   其声而然也。(《孟子》)
C.非之心,智之端也。   自见者不明,自者不彰。(《老子》)
D.故君子莫大乎人为善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之。(《庄子》)
3.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辨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③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墨子》)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⑤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⑥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孟子》)⑦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⑧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⑨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A.①⑦/②④⑤/③⑥/⑧/⑨B.①⑦/②⑤/③⑥/④/⑧/⑨
C.①⑦/②④⑤⑨/③⑥/⑧D.①⑦⑧/②④⑤/③⑥/⑨
2023-01-1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天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支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B.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C.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D.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7-08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福州八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其卒必。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

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路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审己》,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之王A皆不肖B而恶C王D之贤也E因相与F合兵G而攻王H此I王之J所以亡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求诸己,指反省自己的过失。“诸”兼有“之于”的意思。
B.困,困顿,与《〈礼记〉二则》“教然后知困”中的“困”词义不同。
C.亡,逃亡,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亡”词义相同。
D.固,原本,与《六国论》“理固宜然”中的“固”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身端正,天下人自然就会归服他;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国的基础在于家,家的基础在于个人。
B.水源出于山却流向海,不是水厌恶山却喜欢海,是高低的地形使它这样,以此说明事物的表现是有原因的。
C.圣人往往超过一般人,他们不看重国家的兴亡和个人修养的好坏,而重视国家兴亡和个人修养好坏的原因。
D.齐侯不确定送来的岑鼎是否为真,他不相信鲁君却信任柳下季,为此鲁君贿赂柳下季,柳下季感到为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2)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5.越王授遭祸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3-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哀公问政。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文本二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脩者也。见不脩行,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脩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疆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脩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注释:①[丰末]枝叶繁茂。②[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做事能力日益加强,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接之A肌肤B华发C隳颠D而犹E弗舍者F其唯G圣人乎!
2.下列对文中如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意思相同。
B.“庶民”指民众、平民。古代百姓的别称常见的有布衣、白丁、白身、氓隶、黔首、苍生、黎氓等。
C.“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的“昆弟”指兄和弟,常用来比喻关系亲密如兄弟般友好,与“从弟”意思相同。
D.“见毁”中的“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与后文“见廉”“见义”“见爱”“见哀”中的“见”的意义用法一样。
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指出,治理政事的方法不仅要树立仁爱之心,更要获得贤臣,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德行。
B.孔子认为,只有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够知道如何治理别人,进而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
C.墨子不仅认识到修身是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阐述了修身对于他人具有的影响作用。
D.墨子强调了“志”和“言”两者之间的重要性。他认为内在品质不能牢固确立,结局必定危险。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修身”,但实现的途径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3-24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万章下》)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注释]①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色匆忙。
1.“临事而惧”的“惧”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结合第一、二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的处世态度是________。(用四字短语概括)
2.第二则材料主张“可以仕而仕”,第三则材料则说“不仕无义”,两者矛盾吗?请结合后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2-02-1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闽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漫微,正涂堕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王大道A陵迟隳废B异端C并起D若杨朱E墨翟放荡之言F以干时GH众者非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夙,会意字。除了有早晨的意义外,还有早起劳作,以示恭敬的意思。此处是早起之意。
B.以为,把……作为。与《国风·卫风·氓》中“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以为”词意相同。
C.倨,形声字。从人,居声。本义为傲慢。与成语“前倨后恭”中的“倨”词性和意义均相同。
D.四海,天下。与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的“四海”词性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著书7篇,其中既有集结达官显贵子弟公孙丑、万章这些人的疑难问答,也有亲自撰写行为规范之类的言论。
B.孟子天生品质善良,少时因孟母而得以迁到良好教育环境中学习,长大后拜在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下学习。
C.孟子生于战国,当时各个国家往往凭借武力发动战争,以争夺利益,因此君主选才往往偏好擅长权术谋略的人士。
D.孟子认为如果说一个人具有不忍人之心,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想与孩子父母拉关系,也不是想在乡邻中博取声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概括文本一和文本二中关于孟子思想的相同点,并结合文本简析。
2024-01-2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为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壁、隋侯之珠,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子墨子使管黔游高石子于卫。卫君致禄甚厚设之于卿高石子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者。去而之齐,见子墨子曰:“卫君以夫子之故厚我,今去之,卫君无乃以石为狂乎?”子墨子曰:“去之苟道,受狂何伤!古者周公旦非关叔,辞三公,东处于商盖,人皆谓之狂,后世称其德,扬其名,至今不息。且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去之苟道,受狂何伤!”高石子曰:“石去之,焉敢不道也!昔者夫子有言曰:‘天下无道,仁士不处厚焉。’今卫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则是我为苟啖人粮也。”子墨子说,而召子禽子曰:“姑听此乎!夫倍义乡禄者,我常闻之矣;倍禄而乡义者,于高石子焉见之也。”

(摘编自《墨子·耕柱》)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①欣:动词,指挖土。②关叔:即管叔,周武王的弟弟。③商盖:古国名。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内。
卫君致A禄B甚厚C设之D于卿E高石子三朝F必尽言G而言H无行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墨子弟子对墨子的尊称,其中第一个“子”和材料二中的“叟”都表敬称。
B.贵,是看重的意思,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中“贵”字的用法不同。
C.倍义,文中与“乡禄”相对,具体意思分别指的是“违背道义”和“向往俸禄”。
D.家,指卿大夫的封地,与《兼爱》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中的“家”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诸侯所说的和氏璧、隋侯珠等都不是良宝,只有使人口增多、社稷安定的“义”才能称得上良宝。
B.墨子在回答“为义孰为大务”这一问题时,以筑墙为喻说理,阐明“为义”就是要根据个人特长尽其所能。
C.高石子离开卫国后被卫君指责为狂妄,墨子却称赞他符合道的原则,认为行义不能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D.梁惠王认为孟子会有对国家有利的高见,孟子却用重义和重利的不同结果回应,告诉他如何正确对待义和利。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卫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则是我为苟啖人粮也。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5.请根据两则材料和《<论语>十二章》,分别概括墨子、孟子和孔子对“义利”的看法。
2024-03-16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天祥传

①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②开庆初,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稍迁至刑部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报。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迁尚书左司郎官,累为台臣论罢。

③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④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

材料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①(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②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③“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④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配:配合辅助。②袭而取之:从外入内突然攻取得到它。③慊:满意,满足。④正:在文中是“止”的意思。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乞斩宋臣,以人心(      )          (2)今日矣,予助苗长矣(      )
2.以下各项中,句末“也”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吉之吉水人也B.非义袭而取之也
C.无是,馁也D.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3.以下四项都是文言特殊句式,其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累为台臣论罢B.吾深恨于此
C.南乡拜而死D.行有不慊于心
4.把材料一第③段画“ ”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5.材料一第③段画“       ”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6.材料二第④段用寓言说理好在哪里?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7.材料二中孟子对浩然之气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分析材料一中文天祥所为是否符合孟子的这些看法。
2024-01-20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期末试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