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①数詈:细网。②发:开仓赈济饥民。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材木不可A胜用B是使民C养生丧死D无憾也E养生丧死F无憾G王道之始也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喻,指打比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喻”,意为知晓、明白,两者意思不同。
B.胜,指尽、完,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和“不胜枚举”中的“胜”词义均不同。
C.庠序,古时,殷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后以“庠序”泛指学校教育。
D.孝悌,孝指尊敬老人,悌指顺从兄长,与“忠、信、礼、义、廉、耻”,并称为儒家八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梁惠王认为自己能够在发生饥荒时,妥善地安置百姓、调运粮食,已经对国家尽心尽力了,因此对本国人口没有增加感到困惑。
B.孟子非常擅长用比喻说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来启发梁惠王,指出梁惠王治理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过其他诸侯。
C.孟子认为无论是耕种土地、砍伐树木,还是捕捞水产,都应当注重可持续性,尊重万物的生长规律,取之有度,不能肆意妄为。
D.孟子介绍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之后,指出梁惠王治理的魏国狗彘吃人食、饿浮遍野却无人治理,以此来敦促梁惠王实行王道。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孟子认为君主要想让“天下之民至焉”,需要采取哪些治国措施?请简要概括。
2024-02-25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①菹[jù]:多水草的沼泽地带。②诐[bì]:不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文字古奥典雅,与后文提到的《诗》《春秋》同属“五经”。
B.周公,辅佐周武王,曾诛杀纣王,平定叛乱,驱赶猛兽,使百姓安宁。“周公吐哺”的典故就出自于他。
C.《春秋》,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编年体史书,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D.恣,在本文“诸侯放恣”中是“放纵”的意思,与《将进酒》中“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恣”语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天下大势是太平与动荡交替,以远古时期大禹治水,平定灾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例,而写此文时国家正处于乱世之中。
B.尧舜为代表的的圣主薨逝后,取而代之的是暴君,他们生活奢靡,还坏屋毁田,破坏生态,引来猛兽栖居,甚至率领猛兽以人为食。
C.孔子作春秋的原因是当时社会混乱,不尊礼法,孔子呼吁人们遵循周礼,拨乱反正,但这本来是君主的责任,孔子也因此遭人诋毁。
D.公都子认为孟子热衷辩论,而孟子梳理历史、结合现实来反驳公都子:善辩并非本意,是与孔子一样肩负端正人心的使命而为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根据孟子所言,乱世之中盛行的两种学说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孟子对此如何看待?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王曰:“大哉言矣!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恕,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删改)

材料二:

齐桓,其事行也,险污淫汰也,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於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

或曰然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诈心以胜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大君子之门哉!

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有灾缪者,然后诛之。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于成王,则安以无诛矣。故道岂不行矣哉!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厚于有天下之势而不得以匹夫老。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有删改)


【注】①倓(tán)然:安然不疑的样子。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或曰A然而仲尼之门B五尺C之D竖子言E羞称乎F五伯G是何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为能,只有……才能够之意,与其在“惟士为能”中用法相同。
B.厥,代词,与苏洵的《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的“厥”含义相同。
C.节,即关键之意,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的“节”含义不同。
D.乎,相当于“于”,文中表示被动,与“不拘于时”的“于”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两国交往,面对小国要讲求仁德,遵从天命。以仁德待小国,才能安定天下。面对大国要讲求智慧,敬畏天命,这样才能安定自己的国家。
B.孟子认为作为君王应该好大勇摒弃匹夫之勇。他认为《诗经》中所记载的周武王兴兵灭莒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的行为是大勇,而文王反对霸道也是大勇。
C.荀子认为齐桓公的所作所为可谓险恶肮脏、骄淫奢侈,但是他毫不怀疑管理的才能,坚定不移地把国家托付给他,抛弃前嫌,尊管仲为仲父,故而能称霸。
D.五霸不把政治教化作为治国的根本,不推崇礼仪,只注重方法策略,依靠计谋取胜,以谦让来掩饰争夺,假仁爱之名来追求实利,是小人中的佼佼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2)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交邻国之道”。
2024-03-18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金科大联考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柳下惠不羞污君【1】,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孔子之去齐,接淅【2】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3】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下》)

注释:【1】污君:无道之君。【2】接淅:形容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煮,就捧着湿米匆忙离去。【3】金声而玉振:古代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韵。

(二)

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也。”圣人之名,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不辞小官。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此三人者,因时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之时,三圣人之弊,各极于天下矣,故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曰:“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仕则仕,可以处则处。”然后圣人之道大具,而无一偏之弊矣。其所以大具而无弊者,岂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为终始也。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圣人之所以能大过人者,盖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是故使三人者当孔子之时,则皆足以为孔子也,然其所以为之清、为之任、为之和者,时耳。岂滞于此一端而已乎?苟在于一端而已,则不足以为贤人也,岂孟子所谓圣人哉?孟子之所谓“隘与不恭,君子不由”者,亦言其时尔。故曰:圣人之言行,岂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取材于王安石《三圣人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先知后知                                   觉:启悟
B.厄穷而不                                      悯:忧愁
C.君子不                                      由:在意
D.于是伯夷出而                            矫:纠正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不愿意停留
B.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智慧譬如是技巧,圣德譬如是力量
C.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大概听说圣人的言语行为不随随便便,要把它作为天下的法则
D.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
如果都想像孔子那样周游天下,却忘记了社会的弊病,那就成了圣人厌恶的人了
3.孟子和王安石都认为孔子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圣贤之大成者,但二人论述有所不同。根据文意对两人的观点分别加以解说。
2022-07-1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口:‘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口:‘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玉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生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甚内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思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思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常用。
B.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C.钧,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是指调节乐器节奏的标准。
D.秋毫,鸟兽秋天长出的细毛,常用来比喻极纤小的事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齐宣王向孟子询问称王的问题,孟子故作不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出王道的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见解。
B.孟子先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之心”,进而对齐宣王主观上的不作为和没有“推恩于民”的具体行动进行了强烈讽刺。
C.“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而不见舆薪”,孟子用两个对比性比喻,让齐宣王对是否“推恩”作理智选择。
D.本文记述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高屋建瓴,酣畅横肆,语言明快,情感炽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022-07-04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宣王不能A用B适梁C梁惠王不果D所言E则见F以为迂远G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西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夷东戎”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以攻伐为贤”与“自伐者无功”中“伐”意义不相同。
D.“适梁”的“适”与“少无适俗韵”和“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5.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两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家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

材料三:

赵柔,字元顺,金城人也。少德行才学知名河右。沮渠牧键时,为金部郎。世祖平凉州,内徙京师。高宗践阼,拜为著作郎。后以历效有绩,出为河内太守,甚著仁惠。

柔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缣,柔呼主还之。后有人与柔铧数百枚者,柔与子善明鬻之于市。有从柔买,索绢二十匹。有商人知其贱,与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柔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也。”遂与之。绪绅之流,闻而敬服焉。

——《魏书·赵柔传》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苟为后义A而先利B不夺C不餍D未有仁E而遗其亲者也F未有义而后G其君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与“王何必曰利”中的“利”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
B.材料二“故义胜利者为治世”中的“治”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意义不相同。
C.材料二“有国之君不息牛羊”中的“息”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息”意义不相同。
D.材料三“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中的“以”是凭借之意,与《邹忌讽秦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说“万乘之国、千乘之家、千乘之国、百乘之家”这几句话,意在指出如果先利后义,贪婪的人心得不到满足,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就会危险。
B.荀子认为,“义”与“利”都是人性的本能,人有逐利的冲动,在价值判断上,“义”要高于“利”,要用“义”来约束和引导“利”的冲动。
C.荀子认为,在重义的前提下,要正视和满足人们的求利欲望。先王“制礼义”,就是用“礼”作为区分界线,适度满足人们的欲望。
D.赵柔同儿子善明去集市上卖铧。有个人要买赵柔的铧,赵柔向他要价20匹绢。另一商人见他的要价低,出价30匹绢来买,赵柔与儿子都坚决地拒绝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
5.请根据前两则材料,评价材料三第二段中赵柔的行为。
2024-02-15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衡;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展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责民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必其左右                                谨:谨慎
B.疾则                                      僻:做邪僻之事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怜悯,同情
D.仁之                                      端:开端,萌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劳取人                                 己所不欲,勿施
B.不责民所不为                       治天下可运掌上
C.民有小过,必求                 大夫各爱家,不爱异家
D.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任重道远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B.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指“百官”的意思。
C.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D.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B.放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统治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7.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02-26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亦终必亡而已矣。”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选自《孟子·告子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B.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C.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D.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薪之火”的“薪”意为柴火,与成语“薪火相传”中的“薪”意思相同。
B.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C.弟,通“悌”,悌的本义指敬重父母,后引申为顺应长上。
D.“舍则亡”的“舍”意为放弃,这与“退三舍辟之”中的“舍”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鼓励人们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行尧舜之道。
B.曹交在听了孟子的话后茅塞顿开,想要留下来做孟子的学生,但孟子拒绝了他的请求。
C.孟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们“斧斤伐之”的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人的仁义之心是需要滋养的,如果不滋养仁义之心就会消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2)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5.孟子以用水灭火为喻,论证了他什么样的观点?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者,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阳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A欲B王者C犹七年之病D求三年之艾也E苟为不畜F终身G不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文中同“雀”,指鸟类。该词也是古代区分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的一种封号。
B.随,文中是“追逐”的意思,其中的“随”与成语“随遇而安”中的“随”意思相同。
C.弱,指“使……变弱”,“必先苦其心志”的“苦”表示“使……痛苦”,两者用法相同。
D.固,指“本来、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列举水獭驱赶鱼、猛鹰驱赶鸟雀、桀和纣驱赶老百姓的事例,证明仁德的君主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B.韩非以齐国为例进言,说明了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主张秦军应该向楚发兵,利用楚地的地理优势逐步控制韩、赵、魏国。
C.韩非通过回顾几次战败经历,说明因为谋臣不为,秦国不能更早兼并各诸侯国,称霸天下,以此证明谋臣做法的错误。
D.秦国谋臣前两次放任敌国收复失地、聚集逃散百姓、重建社稷宗庙,而第三次兵力不足却发动战争,导致士兵和百姓疲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5.《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王者富民”作简要分析。
2024-03-1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