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子也。鲤也死,有棺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取材于《论语·先进》)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③家之有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

(取材于《礼记·檀弓上》)

注:①颜路:颜回之父,字路,家贫。②徒行:指无车而行。《礼记·王制》:君子者老不徒行。③称:符合。

(二)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治丧也,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爱民若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忧然为间曰:命之矣。

(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墨者:信奉墨家学说的人。夷之:姓夷名之。②颡:额头。泚:出汗。③蘽梩:盛土的箕和挖土的锹。

(三)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殊玑,万物为賷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此,何偏也。

(取材于《庄子·列御寇》)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家之有                                亡:同“无”,没有
B.古之人爱民若赤子                  保:爱护,保护
C.由亲始                                   施:施行
D.夺彼                                   与: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各言子也            偏也
B.有棺无椁               不视
C.吾从大夫之后        薄为其道也
D.墨治丧也               恐乌鸢食夫子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颜路请求把孔子的车子做成颜渊的外椁
B.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难道夷子以为不薄葬就不可贵了吗
C.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
那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心中的悔恨在面目上的流露
D.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齐备吗?为什么加上这些东西
4.下列对夷之和孟子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夷之倡导薄葬,却厚葬自己的父母,并没有真正做到爱无差等,夷之的言行是自相矛盾。
B.夷之引用“若保赤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和墨家在爱有无差等上认识不同,但自己厚葬父母没有错。
C.孟子认为爱是有差等的,就像爱兄长之子和爱邻人之子的区别一样,夷之是无视亲人与他人的区别。
D.孟子借曾有人不埋葬父母,见父母遗体被毁而心生愧疚最终也会埋葬的故事,说明厚葬父母有道理。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孔子、庄子的言论,简述其中反映出的主张或思想。
2022-01-30更新 | 32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于之言:“君子学道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即于心,则候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同“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遇之          卒:同“猝”,突然B.谈笑而            麾:指挥
C.皆于文行       笃:专一D.今日               病: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学道爱人                         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B.潮人事公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C.其外之也                                 加之师旅
D.其子趋往视之                           蟹六跪二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结合(一)(二)两段内容,全都能够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段(一)中,首段议论纵横捭阖,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生有来、死有为的非凡哲圣,可与先贤比肩为伍。
B.所谓“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为两个方面的情况,苏轼认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结果。
C.有人认为在潮修建韩庙并无意义时,苏轼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来比喻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说明韩愈影响之广大深远。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后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2)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7.结合语段(一),概括韩愈的“浩然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B.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C.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D.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女子十五及笄,表示成人。
B.传,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思相同。
C.夫人,指诸侯之妻,也可是对已婚妇女的尊称,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D.牺牲,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后泛指祭祀用的牲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对天下有着很强的威慑力,一举动都举足轻重,是当之 无愧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践行世间的大道,如果得志就与百姓一同实现自己的志向,如果不得志就应独守其道。
C.孟子认为古代君子愿意做官,他们失掉官位就像诸侯失去封国一样, 所以传上说孔子几月没有君主召见也会焦急不安。
D.孟子认为,如果祭祀的祭品、器皿、衣服等不完备,就不敢祭祀、不敢宴饮宾客,这种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5.孟子以“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
2023-02-12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所作,为礼学家戴圣所编,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D.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2024-02-05更新 | 20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周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乙】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孔子《季氏将伐颛臾》)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属私立启蒙学校。古代官办学校称为“太学”。
B.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社稷”后来指代国家。
D.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萧墙之内”即家里,比喻内部。
3.下列对两则短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对话记录节选,主要是孟子向齐宣王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B.孟子认为,先要让百姓有恒产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C.【乙】文节选的是孔子与弟子的一番对话,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D.两则选文在说理方面义正词严,破立结合。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孟子和孔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实现政治主张都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措施,请结合选文中的语句加以概括。
2022-07-11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无妻叫鳏,女子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学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             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B.欲治其国             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C.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至圣”之称,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
B.《礼记》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和《周礼》《曲礼》并称“三礼”。
C.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称为“采邑”“封邑”;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D.《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确立。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含蓝中家的关于“人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B.《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体系。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善良、仁慈之心,所以才会行仁政。如果当下的统治者也能把善心推广到政治上,天下就很容易治理好。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发端。这为儒家的道德标准提供了心理基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5.《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两篇课文各有哪些语言特点?请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于之言:君子学道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即于心,则候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同“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遇之                         卒:同“猝”,突然
B.谈笑而                      麾:指挥
C.皆于文行                      笃:专一
D.今日                         病: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学道爱人                  于其身也,耻师焉
B.潮人事公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其外之也                         加之师旅
D.其子趋往视之                  度义后动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结合(一)(二)两段内容,全都能够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段(一)中,首段议论纵横捭阖,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生有来、死有为的非凡哲圣,可与先贤比肩为伍。
B.所谓“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为两个方面的情况,苏轼认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结果。
C.有人认为在潮修建韩庙并无意义时,苏轼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来比喻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说明韩愈影响之广大深远。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后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出自《谏逐客书》)
7.结合语段(一),概括韩愈的“浩然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2-09-30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
B.自者也                  贼:伤害
C.以羊                  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为   爱:吝惜
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非其声而然也             知之
B.无恻隐之心,非人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C.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不足以举一羽
D.若火始然                      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D.挟太山以超北海
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
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
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
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6.两则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可运于掌”,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
2021-01-29更新 | 62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文本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B.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C.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D.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强调君王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是相对的概念。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序”,周时称“庠”,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贞观,唐太宗年号,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D.冠礼,古代男子成年的仪式,男子在十五岁时由长辈为其束发并戴上新帽,以示成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解决温饱后,还要让孝梯的观念深入民心,如果能让百姓丰衣足食、老有所养,天下百姓就会归顺。
B.唐太宗反对迷信阴阳,他认为凡政事都以农事为要就自然会得到福佑,否定了在农忙时为太子举行冠礼的奏议。
C.唐太宗认为百姓安居乐业、敦行礼让即为富贵,倘使天下人富贵,即便自己不听乐曲、不事田猎,也会很快乐。
D.孟子的王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太宗“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观点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一致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