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一)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将军与臣有:同“隙”,嫌隙。B.范增数项王:以目示意。
C.谷不可食也:尽。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布通告。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请剑舞                           斧斤时入山林
B.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   王道始也
C.得复见将军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D.而谋动干戈邦内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3.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树之以桑。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沛公安在。
4.下列选项对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一)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使得项羽扬扬得意。项羽不仅原谅了刘邦,还请他喝酒,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
B.选段(一)中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C.选段(二)孟子向梁惠王宣讲王道,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孟子认为只要这些事情解决了,“王道”理想就实现了。
D.选段(二)彰显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同时他还重视后天的教化,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021-10-12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卓越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中高职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

材料二:

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材料三: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鳏寡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囊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未朝走马,率西水浒,至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其犹                    病:为难
B.此何自起?                    察:考察,审查
C.鳏寡                           孤:老而无子
D.哀此                           茕:孤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尧舜犹病诸                    皆出于此乎
B.昔者文王治岐也             凌万顷茫然
C.则何不行                    兄弟并
D.至岐下                           非抗九国之师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B.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C.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D.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谈论儒家的“仁”与“圣”,认为仁人可以使他人立身、通达,而圣人则是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
B.材料二中墨子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这使用了假设论证。
C.材料三中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于是辞以“好货”“好色”,但孟子用“与百姓同之”的观点最终说服齐宣王。
D.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6.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体现出的思想的共同点。
2024-02-0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鸣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粗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连衡”;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合纵”。
B.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委婉地告知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是神秘高深的,首先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还要靠许多道理来支撑。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孟子向梁惠王建议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1-2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余干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墨者夷之,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姑暇之。盖归,反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材料二: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戚族人,五月。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同也。若以尊卑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亲伯父、宗兄而卑子也。逆孰大焉?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也必求焉,伪亦大矣!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节选自《墨子·非儒》,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孟子曰A夫夷子信B以为人之亲C其兄之子D为若亲E其邻之赤子乎F彼有G取尔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文中意思是通过、经由,与成语“因材施教”中“因”的意思不同。
B.亡,文中意思是死亡、不在人世,与《墨子·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相同,
C.赤子,文中指婴儿,因身体发红,故称赤子。也指纯洁善良的人,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D.期,文中指期服,意思是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的丧。古时服丧的期限会因为亲疏的不同而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两家思想迥异,观点存在不同之处。
B.材料一中孟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夷之曾厚葬自己的父母,与夷之自己的主张并不一致,
C.材料一中夷之是墨家的门徒,听了徐辟转告的孟子话语后,他依然坚持己见,内心不为所动。
D.材料二中墨子认为儒家的《礼》维护“亲疏”和“尊卑”的标准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2)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5.请简要说明儒家和墨家关于“爱”的主张有何异同?
2024-03-11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 .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周民也。焉有仁人在位,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王谷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急王上》第七章)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修身也。见不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杆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遍物不博,辩⑤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⑥,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⑦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⑧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注】①谮慝:恶意的诽谤。②批扦:批驳。③孩:念头。④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⑤辩:同“辨”,明白。⑥伐功:夸耀自己的功劳。⑦被:同“非”。情:同“惰”。⑧戴:同“载”。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比喻陷害       故君子力事日强   力事:勤劳于事
B.此惟救死而恐不   赡:供给人财物             名不可而成也   简:轻易
C.俯足以妻子          畜:养活             浊者流不清       原:原来。
D.放辟邪                 侈:奢侈             守道不             笃:专一不变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B.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C.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D.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面/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庠序”是指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B.甲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乙文见解独到,不落窠臼,说理明白晓畅而又透辟。
C.墨子不仅认识到修身是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阐述了实践、反省等修身的方法以及修身对于他人所具有的影响作用。
D.墨子以志强言信、慷慨大方、守道不笃、博学多才、明辨是非等为“君子”的标准,强调修身须发自内心,不可虚假。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5.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两句话有什么本质区别?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焉?曰: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非相》)

材料三:

法不可以轻变也,亦不可以苟因也。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轻变,则厌故喜新,有更张无序之患;此太多事之过也。二者,法之所禁也,而且犯之,又何暇责其能行法哉?去二者之过,而一求诸实,法斯行矣!

执事发策,考荀、孟之异论,稽国家之旧章,审沿革之所宜,求综覈之实效。愚尝伏而思之:夫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荀卿曰:“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是俗儒也。”两者互异,而荀为近焉,何也?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时宜之,民安之,虽庸众之所建立,不可废也;戾于时,拂于民,虽圣哲之所创造,可无从也。后王之法,其民之耳而目之也久矣;久则有司之籍详,而众人之智熟,道之而易从,令之而易。故曰:法后王便也。

(节选自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

[注]①节族:音乐的节奏。族,通“奏”。②综覈:亦作“综核”,综合考核事物名称和实际是否符合。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略法先王A而足B乱C世术D不知E法后王而一F制度G是俗H儒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诗经》,为“五经”之一,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B.胜,指尽,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词义相同。
C.法,指效法,与《苏武传》“羝乳乃得归”中的“乳”用法不同。
D.喻,指知晓、明白,与成语“不言而喻”中的“喻”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统治者想要让百姓受到恩泽、政治成为后世的模范,那么施行先王的治国之道要比拥有仁爱之心更为重要。
B.荀子认为由隐微可知显明,想知道上古情况就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想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就要审察他们尊重的君子。
C.孟子和荀子主张侧重不同。孟子认为管理政事要遵循先王之道;荀子认为后王的事迹是圣王中最显著的,要效法后王。
D.张居正认为法制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就是没事找事,如果一个人连这种禁忌都敢犯,那么要求他执行好法令是很难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2)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
5.张居正支持荀子“法后王”主张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3-03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文段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凶”意思相同。
B.“邻国之民不加少”与“加之以师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发”意思相同。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B.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C.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D.太史公认同“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2023-08-1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选自《孟子·尽心下》,有删改)

材料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材料三:

赵简子上羊肠之阪群臣皆偏袒推车而虎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简子曰:寡人上阪,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会曰: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简子曰:何谓死而又死?虎会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谓死而又死,君既已闻为人臣而侮其主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简子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会对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简子曰:善。乃罢群臣不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

(选自《新序·杂事一》,有删改)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简子A上羊肠之阪B群臣C皆D偏袒E推车F而虎会独担戟G行歌H不推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即年成、收成的意思。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岁”意思不同。
B.“使者不说”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用法相同。
C.哀,意思为同情、怜悯,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的“哀”意思相同。
D.“则社稷危”与“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危”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最重要,国君最轻,所以成为君主需要取得百姓的支持;得到天子赏识便做诸侯,得到诸侯赏识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改立。
B.赵威后未开启使书,就先向使者询问齐国的收成、百姓以及君主的情况。齐使不满赵威后不先问王,而问岁与民。赵威后告诉他无岁与民就无国君。
C.对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三位能够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贤能大臣,赵威后故意以“无恙乎”发问齐使,弦外之音是对齐王昏庸无道的指责。
D.赵简子提出“为人臣侮其主”,虎会以“为人君而侮其臣”针锋相对,让赵简子感悟到“君侮其臣”对国家的危害,故而改变了态度、做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2)乃罢群臣不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
5.赵威后的首问和虎会之说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思想?请简要说明。
2024-02-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一项是(        
A.焉、 也B.乎、耳C.矣、 者D.也、 矣
2.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024-02-01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有不忍人之政矣       斯:这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所以:用来……的
③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④无恻隐之心       恻隐:怜悯
⑤自者也       贼:盗贼
⑥贼君者也       其:他的
A.①⑤B.②③C.③⑥D.④⑤
2.请将画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3.“理足气盛”是孟子文章的重要特点,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2024-03-11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