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贺(790-81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小季之庐山

李贺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注]①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②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
B.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俎豆”指饯行的菜肴。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外的荒凉和衰败。
C.五、六句寓情于景,选取长船、云、石镜峰、秋夜等清冷的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D.诗歌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后六句借助想象描摹离别后弟弟的情形,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诗中写到“老马”和“小雁”,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07-19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看母笋是龙材”属于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人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2.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
2021-07-06更新 | 27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021-06-2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百灵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老夫采玉歌

(唐)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


【注】 ①水碧;碧玉省,其色青碧,从溪底采出。②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用金银丝穿绕珠玉,作花枝形,戴上后随步摇动,故名。③厌,通“餍”,饱食,吞噬之意。一说厌恶。④悬肠草;又名思子蔓,离别草等,这里用作生离死别的象征和见证。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句中“徒”字表明了诗人对于采玉的态度,既叹惜人力的徒劳,又批评统治阶级的骄奢,一语双关。
B.诗歌首句专写一个采玉的老汉,他忍受着饥寒之苦,下溪水采玉,日复一日,就连蓝溪里的龙也被骚扰得不堪其苦,蓝溪的水气也浑浊不清了。
C.“夜雨冈头食蓁子”一句把老夫的悲惨境遇像图画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D.本诗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又富有浪漫主义的奇想。如“龙为愁”“杜鹃口血”,是奇特的艺术联想。
2.诗中多处使用衬托这一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
2021-04-2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十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小季之庐山

李贺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注】①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②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
B.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俎豆”指饯行的菜肴。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处的荒凉和衰败。
C.五、六句寓情于景,选取长船、云、石镜峰、秋夜等清冷的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D.诗歌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后六句借助想象描摹离别后弟弟的情形,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诗中写到“老马”和“小雁”,对表达送别之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 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①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②若个,哪个。③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
2.《南园》和《马诗》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何不同?
2020-12-2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句,俯看竹子倒映水中,水波荡漾,仰观竹影凌空而上、一片生机。
B.第三、四句写诗人在竹林小径所见。长满竹笋的小径上挂着露珠,竹根快要被青苔遮住,环境十分幽雅。
C.诗的前四句写竹子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为后面诗人直抒其志作了充分铺垫。
D.后四句转换笔法,描写竹子的功用,寄寓诗人的感慨,抒发了诗人的怀抱与希望。
2.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喜”字贯穿全诗,你同意吗?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 ③长竿:新竹。④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看母笋是龙材”描述竹子在春天初长时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清丽自然。
B.“茂陵归卧叹清贫”说自己已经年老,只能像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甘守清贫。
C.“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千亩之竹风吹过后声浪仿佛雨啸,有排山倒海之气势。
D.两诗赋普通意象奇特之处,与传统借竹抒怀诗不同,集中体现李贺创作风格。
2.竹是古诗常见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情志。试分别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子的形象。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讽•其五》

李贺①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②泣晴漏。

下有张仲蔚③,披书案将朽。

【注释】①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而作。②璺(wèn)玉石上的裂痕③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二句写石。石头下边秋水澄明,石头旁边秋草枯瘦,景象明丽而又晦涩,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B.五六句从仰视角度写空中美景,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写出了诗人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
C.七八两句诗人想象月中美丽迷人的景象,与后面家中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写出了幽冷凄清的内心感受。
D.“山璺泣清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仿佛伤心人的啜泣的景象。
E.诗人笔下的景物浑然一体,和谐统一,将这些景物放在一起彼此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收到了奇特的效果。
2.尾联在抒情上有什么 特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0 .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汇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颖师弹琴》起调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婉转,用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做比,让人联想到他们在切切私语、谈笑、倾诉。
B.“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写声音舒缓、悠扬,好像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像那柳絮随风癫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
C.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时,诗人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
D.李诗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故而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
2.试比较《琵琶行并序》《听颖师弹琴》两首诗与《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的异同。
2020-10-13更新 | 678次组卷 | 5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