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薛居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庄宗至汴州,令崇韬权行中书事,时近臣劝庄宗以贡奉物为内库,珍货山积,公府赏军不足。崇韬奏请出内库之财以助,庄宗沉吟有靳惜之意。是时天下已定,寇仇外息,庄宗渐务华侈,以逞己欲。洛阳大内宏敞,宫宇深邃,宦官阿意顺旨,以希恩宠。景进、王允平等于诸道采择宫人,不择良贱,内之宫掖。三年夏,雨,河大水,坏天津桥。是时酷暑尤甚。庄宗常择高楼避暑,皆不称旨。庄宗曰:“余富有天下,岂不能办一楼!”即令宫苑使经营之,犹虑崇韬有所谏止,使谓崇韬曰:“今年恶热,朕顷在河上,五六月中,与贼对垒,行宫卑湿,介马战贼,恒若清凉。今晏然深宫,不耐暑毒,何也?”崇韬奏:“陛下顷在河上,汴寇未平,废寝忘食,心在战阵,祁寒海暑,不介圣怀。今寇既平,中原无事,纵耳目之玩,不忧战阵,虽层台百尺,广殿九筵,未能忘热于令日也。愿陛下思艰难创业之际,则今日之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王允平等竟加营造,崇韬复奏曰:“内中营造,日有縻费,属当灾馑,且乞权停。”不听。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第九》)

文本二:

四月丁丑朔,帝内殿食次,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自本营率所部抽戈露刃,至兴教门大呼,与黄甲两军引弓射兴教门。帝闻其变,自宫中率诸王近卫御之,逐乱兵出门。既而焚兴教门缘城而入,登宫墙讙噪,帝御亲军格斗,杀乱兵数百。俄而帝为流矢所中,亭午,崩于绛霄殿之庑下,时年四十三。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一年代之炯诫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庄宗纪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B.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C.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D.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是庙号,庙号为中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B.天下,泛指国土,与《兼爱》中“若使天下兼相爱”的“天下”相同。
C.九筵,指竹席,长九尺,九筵即八十一尺,文中以此形容殿堂广阔。
D.丁丑,丁为十天干之一,丑为十二地支之一,文中用“丁丑”来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到汴州后,让郭崇韬暂时代理中书事,郭崇韬奏请拿内库财物缓解公府困境,庄宗却有吝惜之意。
B.庄宗平定天下后,追求享乐,王允平、景进便投其所好,到各地大肆挑选宫女,纳入内宫,以求恩宠。
C.庄宗因深宫暑热难耐,想要另建高楼避暑,郭崇韬谏言劝止庄宗不为所动,仍然派宫苑使料理此事。
D.庄宗在郭从谦发动的兵乱之中,虽带领亲军格斗平乱,且杀死乱军数百人,但被飞箭射中,最终身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近臣劝庄宗以贡奉物为内库,珍货山积,公府赏军不足。
(2)愿陛下思艰难创业之际,则今日之暑,坐变清凉。
5.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庄宗能使“国祚中兴”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翟沂,字德润,聊城人,大中时宰相魏公铭之幼子也。兄沆,广明初亦为宰辅。沂举进士第,历监察、补阙。昭宗时,累迁至员外郎、知制造。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翌日,谒国相诉曰:“沂疏浅,不足以供词翰之职。”相辅然之,移为谏议大夫。入梁,为御史司宪,纠缪绳违,不避豪右。开平中,金吾街使寇彦卿入朝,过天津桥,市民梁现者不时回避,前导伍伯捽之,投石栏以致毙。彦卿自前白于梁祖,梁祖命通事舍人赵可封宣谕,令出私财与死者之家,以赎其罪。沂奏刻曰:“彦卿位是人臣,无专杀之理。况天津桥御路之要,正对端门,当车驾出入之途,非街使震怒之所。况梁现不时回避,其过止于鞭笞。摔首投驱,深乖朝宪,请论之以法。”梁祖惜彦卿,令沂以过失论,沂引斗竞律,以怙势力为罪首,下手者减一等。又斗殴条,不斗故殴伤人者,加伤罪一等。沂表入,责授彦卿游击将军、左卫中郎将。沂刚正守法,人士多之。迁左司侍郎,改太常卿,转礼部尚书。贞明中,带本官充西京副留守。时张全义留守、天下兵马副元帅、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守太尉、中书令、魏王,名位之重,冠绝中外。沂至府,客将白以副留守合行廷礼,沂曰:“张公官位至重,然尚带府尹之名,不知副留守见尹之仪何如?”全义知之,速引见沂,劳曰:“彼此有礼,俱老矣,勿相劳烦。”庄宗兴复唐室,复用为左丞,判吏部尚书链选司,坐累谪石州司马。明宗即位,召还,复为左丞。以衰疾告老,授太子少保致仕。卒于龙门之别墅,时年七十余。赠太子少傅。

(节选自《旧五代史·崔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B.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C.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D.性抗厉/守道而文藻非优/尝与同舍颜荛/钱珝俱秉笔/见荛/珝赡速/草制数十无妨谭笑/而沂自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中,文中指年号,它是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名称,始于汉武帝。
B.进士,指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的称谓。
C.豪右,秦汉时的豪族住在城市右边,汉代又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D.致仕,指古代官员因疾患等原因而辞职,也称致事、致政或休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沂身世显赫,仕途较为顺畅,但他很有自知之明,自认为文采不如他人,很难胜任目前的工作,后来被调任其他职位。
B.针对寇彦卿所犯的罪行,梁太祖欲让其自出家财予以补会,但是崔沂却上书弹劾,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又改变了主意。
C.客将告诉崔沂要对位高权重的张全义行延拜礼,崔沂听后极为不满,后来张全义听到此事后,主动引见崔沂,消除误会。
D.崔沂生性刚直守道,因此也受到了众人的推崇,在唐朝复兴之后继续受到朝廷的重用,当然也有牵连被贬谪的经历。
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市民梁现者不时回避,前导伍伯捽之,投石栏以致毙。
(2)沂引斗竞律,以怙势力为罪首,下手者减一等。
2022-03-15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铜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鄩,密州安丘县人也。鄩幼有大志,好兵略,涉猎史传。光化初,师范表鄩为登州刺史。岁余,移刺淄州,署行军司马。天复元年,李茂贞与内官韩全诲矫诏征天下兵攻太祖援昭宗师范遣心腹乘虚袭取太祖管内州郡所在同日窃发其事多泄唯鄩以偏师陷兖州遂据其郡初,鄩遣细人诈为鬻油者,觇兖城内虚实及出入之所,视罗城下一水窦可以引众而入,遂志之。鄩乃告师范,请步兵五百,宵自水窦衔枚而入,一夕而定,军城晏然,市民无扰。太祖命大将葛从周攻之。鄩与将士同甘苦,分衣食,以抗外军,戢兵禁暴,居人泰然。及王师范兵力渐窘,从周以祸福谕鄩,俾之革面,鄩报曰:“俟青州本使归降,即以城池还纳。”太祖嘉其节概。鄩既降,从周具行装服马,请鄩归大梁。鄩曰:“未受梁王舍释之旨,乘肥衣裘,非敢闻命。”即素服跨驴而发。及见,授元从都押牙。太祖牙下诸将,皆四镇旧人,耶一旦以羁旅之臣,骤居众人之右,及与诸将相见,并用阶庭之礼,太祖尤奇重之。末帝即位,尤深倚重。三月,遣鄩率大军屯南乐。六月,晋王入魏州,鄩以精兵万人自洹水移军魏县。晋王来觇,鄩设伏于河曲丛木间,俟晋王至,大噪而进。围之数匝,杀获甚众。晋王仅以身免。是月,鄩潜师由黄泽西趋太原,将行,虑为晋军所追,乃结刍为人,缚旗于上,以驴负之,循堞而行,数日,晋人方觉。鄩与晋军遇于堂邑,鄩邀击却之,追北五十余里。其年,河中朱友谦袭取同州,以其子令德为留后,表请旄钺,末帝怒,命鄩讨之。先是,鄩与河中朱友谦为婚家,及王师西讨,行次陕州,鄩遣使赍檄与友谦,谕以祸福大计,诱令归国,友谦不从,如是停留月余。尹皓、段凝辈素忌鄩,遂构其罪,言鄩逗留养寇,俾俟援兵,末帝以为然。及兵败,诏归洛,河南尹张宗爽承朝廷密旨,逼令饮鸩而卒。时年六十四,诏赠中书令。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茂贞与内官韩全诲矫诏征天下兵攻太祖/援昭宗/师范遣心腹乘虚袭取/太祖管内州郡所在/同日窃发其事/多泄/唯鄩以偏师陷兖州/遂据其郡
B.李茂贞与内官韩全诲矫诏征天下兵攻太祖/援昭宗/师范遣心腹乘虚袭取太祖管内州郡/所在同日窃发其事/多泄/唯鄩以偏师陷兖州/遂据其郡
C.李茂贞与内官韩全诲矫诏征天下兵攻太祖/援昭宗/师范遣心腹乘虚袭取太祖管内州郡/所在同日窃发/其事多泄/唯鄩以偏师陷兖州/遂据其郡
D.李茂贞与内官韩全诲矫诏征天下兵攻太祖/援昭宗/师范遣心腹乘虚袭取/太祖管内州郡所在/同日/窃发其事多泄/唯鄩以偏师陷兖州/遂据其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枚,行军时士卒口衔的器具,形状如筷子。
B.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可指居丧穿的白衣或日常便服。文中指居丧时穿的白衣。
C.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官职。五代时仍延用唐代的这一制度。
D.旄钺,白旄和黄钺。旄,用牦牛尾装饰旗杆项的旗子;钺,指古代兵器,文中借指军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定兖州城时,刘鄩派人侦察城内的虚实以及进出的道路,并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分享衣食,他约束部下,严禁暴虐,使得百姓泰然平安。
B.刘鄩深受太祖嘉奖,归降之后,他没有接受葛从周为其准备的行装车马;他被授予官职之后,虽然位居众将领之上,但对他们以礼相待。
C.刘鄩擅长用兵谋略,为防止晋军追击,他将旗帜绑缚在茅草人身上,用驴子载着茅草人,顺着矮城墙行走,以迷惑敌军,几天后才被发觉。
D.刘鄩平素遭人妒忌,尹皓等人借他劝降朱友谦未果的机会构陷他,说他有意拖延,刘鄩最终失去君王的信任,饮朝廷密赐的毒酒而死。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王来觇,鄩设伏于河曲丛木间,俟晋王至,大噪而进。
(2)及王师西讨,行次陕州,鄩遣使赍檄与友谦,谕以祸福大计。
2022-05-3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罗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乾符初举进士,累不第。广明中,遇乱归乡里,时钱尚父镇东南,节钺崇重,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过夏口》云:一个称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镠得之大喜,以书辟曰:仲宣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只为故乡。隐曰:是不可去矣。遂为掌书记。镠初授镇,命沈崧草表谢,盛言浙西富庶,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镠请隐为之,有云: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作者称赏。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九)

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尊师笑曰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曰: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初,隐费窘,因谒邺王罗绍威,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附《五代史补·罗隐东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B.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悟子宜自择之/
C.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D.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翁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悟子宜自择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谏,是罗隐的字,“昭”和“隐”意义相反,这是古人常用的取字方式。
B.荆州,是汉代十三州之一,刘表曾任该州刺史,所以用“荆州”称呼他。
C.家世,指家族的世系,罗隐排列罗姓世系,意在拉近他与罗绍威的关系。
D.拥旆,是古代出郊迎宾的礼节,文中用来对人表示归顺或依附时的诚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隐想要投靠钱镠,把自己之前写的一首诗给钱镠,试探他是否能够容纳自己。
B.罗隐恃才傲物得罪人,所以科举不顺遂;他的相貌非常丑陋,所以与尊师交谈,常被堵住口。
C.罗尊师和卖饭老太都劝罗隐回故乡。相比之下,卖饭老太说得更直接,诚恳劝他早求取富贵。
D.罗绍威一向重视读书人,他容忍了罗隐的傲慢,礼遇罗隐,得到了世人的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
(2)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
5.两则材料同是记述罗隐事迹,但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
2022-05-1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5 . 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内臣李承进逮事唐庄宗,太祖尝问庄宗时事,对曰: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晚年萧墙之祸,由赏赉无节,威令不行也。太祖叹曰:二十年夹河战争,不能以军法约束此辈,诚儿戏。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八》)

A.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
B.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
C.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
D.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
2024-03-15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材料二:

①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

②天佑五年四月,帝召德威军归晋阳。汴人见班师,知有国祸,以为潞州必取,援军无须再举,遂停斥候。梁祖亦自泽州归洛。帝知其无备,乃谓将佐曰:汴人闻我有丧,必不能兴师,人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甲子,军发自太原。

③五月辛未朔,晨雾晦暝,帝率亲军伏三垂岗下。诘旦,天复昏雾,进军直抵夹城。时李嗣源总帐下亲军攻东北隅;李存璋、王霸率丁夫烧寨,剛夹城为二道;周德威、李存审各分道进攻,军鼓噪,三道齐进。李嗣源坏夹城东北隅,率先掩击,梁军大恐,南向而奔。梁祖闻其败也,既惧而四曰: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初。唐龙纪元年,帝才五岁,从武皇校猎干二垂岗,岗上有明皇祠在焉。武皇于祠前置酒,乐作,伶人奏《百年歌》者,陈衰老之状,声调凄。武皇引满,捋须指帝曰:老夫壮心未已,二十年后,此子必战于此。及是役也,果符其言焉。

④是月,周德威退保高平。帝遂班师于晋阳,告庙饮至,赏劳有差。乃下令于国中,禁贼盗,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期月之间。其俗丕变。帝每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是人情大悦,王霸之业,自兹而基矣。

(选自《旧五代史·庄宗纪一》,有删减)

注:①梁祖,即后梁太祖朱温。②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A每出B于路C遇饥寒者D必驻马E而临F问之G由是H人情大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牢,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牲畜,即一头羊和一头猪,一般为诸侯祭祀所用,天子在祭祀社稷时用太牢。
B.既,在文中有“已经”“之后”的意思。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中的“既”的意思不同。
C.谓,在文中有“认为”的意思。与《兼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中的“谓”的意思不同。
D.甲子,在文中指具体日期,属天干地支纪日法。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壬戌”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临终赐给庄宗三支箭,表现其对庄宗的了解和信任。而正是这一行为,愈加坚定了庄宗为父报仇的信念。
B.梁祖在夹城惨败后惶恐慨叹,认为庄宗这个对手绝不简单,并将自家诸子与其对比,突出了庄宗不同寻常。
C.武皇在明皇祠前命人摆设酒席,演奏乐曲。《百年歌》奏人生衰老,曲调凄苦,武皇听后感到了失意落寞。
D.庄宗在泽州之战后,率领军队回到晋阳,同时发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个月的时间,民俗发生了很大变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
5.结合两则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庄宗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2024-02-2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镕,其先回鹘部人也。唐至德中,其先事镇州节度使王武俊为骑将。武俊嘉其勇干,畜为假子,其后子孙以王为氏。父景崇位至太尉,中书令,中和二年卒。时镕年十岁,三军推袭父位。大顺中,李存孝连年出师以扰镇之属邑。镕苦之,遣使求救于幽州。自是燕帅李匡威频岁出军,以为镕援。时匡威兵势方盛,以镕冲弱,将有窥图之志。

景福二年春,匡威率精骑数万,再来赴援,会匡威弟匡俦夺据兄位,匡威退无归路,镕乃延入府第,馆于宝寿佛寺。镕以匡威因己而失国,又感其援助之力,事之如父。五月,镕谒匡威于其馆,匡威阴遣部下伏甲劫镕,抱持之。镕曰:公戒部人勿造次吾国为晋人所侵垂将覆灭赖公济援之力幸而获存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即并辔归府舍镕军拒之竟杀匡威梁先遣亲军三千,分据镕深、冀二郡,以镇守为名,镕遣使告急庄宗(晋王李存勖),庄宗命周德威率兵应之,于是镕归庄宗。

镕自幼聪悟,然仁而不武,征伐出于下,不亲军政,多以阉人秉权,出纳决断,悉听所为。镕宴安既久,惑于左道,有阉人石希蒙者,奸宠用事,为镕所嬖

天祐八年冬十二月,镕自西山回,宿于鹘营庄,将归府第,希蒙劝之他所。宦者李宏规谓镕曰:“方今世道未夷,人心多梗,久虚府第,远出游从,如乐祸之徒,翻然起变,拒门不纳,则王欲何归!”镕惧,促归。希蒙谮宏规专作威福,多蓄猜防,镕由是复无归志。宏规闻之怒,使偏将苏汉衡率兵擐甲遽至镕前,露刃谓镕曰:“军人在外已久,愿从王归。”镕不听。宏规因命军士聚噪,斩希蒙首抵于前。镕大恐,遂归。是日,令其子昭祚与张文礼以兵围李宏规及行军司马李蔼宅,并族诛之,诖误者凡数十家。又杀苏汉衡,收部下偏将下狱,穷其反状,亲军皆恐。文礼密谕之曰;“王将坑尔曹,宜自图之。”众皆掩泣。是夜,亲军十余人,自子城西门逾垣而入,军士二人突入镕居室,断其首,袖之而出,遂焚其府第。

(节选自《旧五代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戒部人/勿造次/吾国为晋人所侵/垂将覆灭/赖公济援之力幸而获存/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即并辔归/府舍镕军拒之/竟杀匡威/
B.公戒部人/勿造次/吾国为晋人所侵/垂将覆灭/赖公济援之力/幸而获存/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即并辔归府舍/镕军拒之/竟杀匡威
C.公戒部人勿造次吾国/为晋人所侵/垂将覆灭/赖公济援之力幸而获存/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即并辔/归府舍/镕军拒之/竟杀匡威/
D.公戒部人勿造次/吾国为晋人所侵/垂将覆灭/赖公济援之力/幸而获存/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即并辔归府舍/镕军拒之/竟杀匡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官名,在唐代是重要地区管理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原只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后内地也多有设置。
B.中书令,古代官职名称。最初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传宣诏命及奏章中的“封事”(密奏),责任重大。
C.天祐,这里是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一般由君主发起。如“开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一位帝王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朝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帅李匡威连年出动军队去救援王镕,他认为王年幼弱小,而自己兵势正强盛,便产生了谋夺之心。
B.王镕从小聪明,然而讲仁义不习武,征伐之事由手下人干,不亲自处理军政,多以宦官掌权,最终也因此而丧命。
C.宦官李宏规劝王不要远出游玩,如果有生事兴祸之徒,突然作乱,没有归处,王镕害怕,马上听从他的规劝回到府第。
D.王镕回到府第的当天,令他儿子昭祚与张文礼领兵包围行军司马李蔼和曾经劝谏自己的李宏规的住宅,杀掉全族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镕宴安既久,惑于左道,有阉人石希蒙者,奸宠用事,为镕所嬖。
(2)收部下偏将下狱,穷其反状,亲军皆恐。文礼密谕之曰;“王将坑尔曹,宜自图之。”
2021-05-11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匡凝,字光仪,蔡州人也。父德諲,初事秦宗权为列校,当宗权强暴时,表为襄州留后唐光启四年夏六月德諲审宗权必败乃举汉南之地以归唐朝仍遣使投分于太祖兼誓戮力同讨宗权时太祖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使乃表德諲为副仍领襄州节度使。蔡州平,以功累加官爵,封淮安王。匡凝以父功为唐州刺史兼七州马步军都校。及德諲卒,匡凝自为襄州留后,朝廷即以旄钺授之。作镇数年,甚有威惠,累官至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对客之际,乌巾上微觉有尘,即令侍妓持红拂以去之。人有误犯其家讳者,往往遭其槚楚,其方严也如是。光化初,匡凝以太祖有清口之败,密附于淮夷,太祖遣氏叔琮率师伐之。未几,其泌州刺史赵璠越墉来降,随州刺史赵匡璘临阵就擒。俄而康怀英攻下邓州,匡凝惧,遣使乞盟,太祖许之,自是附庸于太祖。及成汭败于鄂州,匡凝表其弟匡明为荆南留后。是时唐室微弱,诸道常赋多不上供,惟匡凝昆仲虽强据江山,然尽忠帝室,贡赋不绝。

太祖将期受禅,以匡凝兄弟并据藩镇,乃遣使先谕旨焉。匡凝对使者流涕,答以受国恩深,岂敢随时妄有他志。使者复命,太祖大怒。天祐二年秋七月,遣杨师厚率师讨之。八月,太祖亲领大军南征,仍请削匡凝在身官爵。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匡凝乃燔其舟,单舸急棹,沿汉而遁于金陵。后卒于淮南。《新唐书》云:师厚由阴谷伐木为梁,匡凝以兵二万濒江战,大败,乃燔其舟,单舸夜奔扬州。行密见之,曰:“君在镇,轻车重马输于贼,今败,乃归我邪!”匡明亦谋奔淮南,子承规谏曰:“昔诸葛兄弟分仕二国,若适扬州,是自取疑也。”匡明谓然,乃趋成都。《欧阳史》云:行密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顾渥曰:“勿多食,发小儿热。”诸将以为慢。渥遣匡凝海陵,后为徐温所杀。初,匡凝好聚书,及败,杨师厚获数千卷于第,悉以来献。

(《旧五代史·后梁列传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光启四年夏六月/德諲审宗权必败/乃举汉南之地以归唐朝/仍遣使投分于太祖/兼誓戮力/同讨宗权/时太祖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使/乃表德諲为副/仍领襄州节度使/
B.唐光启四年夏六月/德諲审宗权必败/乃举汉南之地以归/唐朝仍遣使投分于太祖/兼誓戮力/同讨宗权/时太祖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使/乃表德諲为副/仍领襄州节度使/
C.唐光启四年夏六月/德諲审宗权必败/乃举汉南之地以归唐朝/仍遣使投分于太祖/兼誓戮力/同讨宗权时/太祖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使/乃表德諲为副/仍领襄州节度使/
D.唐光启四年夏六月/德諲审宗权必败/乃举汉南之地以归/唐朝仍遣使投分于太祖/兼誓戮力/同讨宗权时/太祖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使/乃表德諲为副/仍领襄州节度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后,唐代的时候,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
B.旄钺,旄是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钺是古代兵器,旄钺这里代指军权。
C.昆仲,称呼别人为兄弟的敬词;昆古义为哥哥;仲则是弟弟的意思。昆仲这里指兄和弟。
D.受禅,在古代,当上一代君王老了的时候,就会大力推荐一位能人,把帝位让给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匡凝出生名门望族。他的父亲赵德諲能够审时度势,后来因为平定蔡州有功,多次加官封爵,被封为淮安王。
B.赵匡凝非常注重形象。每次整理衣冠,一定让人拿着巨大的镜子在前后照看;会见客人时,稍觉乌巾上有灰尘,就让侍妓用红色拂尘拂去。
C.赵匡凝一心忠于朝廷。当太祖派遣使者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赵匡凝时,赵匡凝对着使者流泪,表达了自己不敢妄自称帝的想法。
D.赵匡凝爱好收藏书籍。在他的家里收藏了好几千卷图书,后来赵匡凝兵败,家里的藏书被杨师厚获得,全部都献给了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康怀英攻下邓州,匡凝惧,遣使乞盟,太祖许之,自是附庸于太祖。
(2)君在镇,轻车重马输于贼,今败,乃归我邪!
2022-05-0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三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同,性喜为诗什,自称蓟门战客。内养吕知柔用事,思同不平之。吕为终南山诗,末句有“头”字,思同和曰:“料伊直拟冲宵汉,赖有青天压著头。”其所为诗句,皆此类也。

庄宗朝,位止郑州刺史。明宗用为同州节度使。未几,移镇陇右。思同好文士,无贤不肖,必馆接贿遗,岁费数十万。在泰州累年,边民怀惠,华戎宁息。长兴元年,明宗问秦州边事,对曰:“秦州与吐蕃接境,蕃部多违法度。臣设法招怀,沿边置寨四十余所。每蕃人互市界上,令纳器械。”因手指画秦州山川要害处。明宗曰:“人言思同不管事,岂及此耶!”

三年潞王镇凤翔,不禀朝旨,致书于诸帅,言:“贼臣乱政,属先帝疾笃,迎立嗣君,以致残害骨肉,摇动籓垣。惧先人基业,忽焉坠地,故誓心入朝,以除君侧,事济之后,谢病归籓。”乃令小伶以五弦妓见思同,因欢讽动。又令推官郝昭以起兵。方宴,而妓适至,乃击之于狱。遣副部署药彦稠拘送昭赴阙。时思同已遣其子入朝言事,朝廷嘉之,乃以思同为凤翔行营都部署。

三月十四日,与张虔钊会于岐下,梯冲大集。十五日,进收东西关城,城中战备不完,然死力御捍,外兵伤夷者十二三。张虔钊性褊,诘旦,西南用军,血刃以督军士,军士齐诟,反攻虔钊,虔钊跃马避之。俄而,严卫指挥使尹晖呼曰:“西城军已入城受赏矣,军士可解甲!”弃仗之声,振动天地。十七日,恩同至长安,长安守将刘遂雍闭关不内,乃奔潼关。

二十二日,前锋执思同来献。潞王让之曰:“贼臣倾我国家,残害骨肉。尔何首鼠两端,今日之罪,其可逃乎!”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籓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潞王入长安时,尹晖尽得思同家财,故尤恶之,与潞王心腹刘延朗亟言之。属王醉,不待报,杀思同并其子德胜。及汉高祖即位,诏侍中。

《旧五代史·后唐·列传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B.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C.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D.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庙号。《伶官传序》就是用他的事例,阐述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决定的道理。
B.互市,中国历史上指中原王朝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在汉朝时开始。本文指与蕃人交易。
C.檄,古代最初写在竹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指声讨的文告,本文指以檄征召官员。
D.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已故官员的亲属。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思同喜欢写诗,针对把持权柄的宦官吕知柔所作诗末句有“头”字,他曾写下“赖有青天压著头”,加以回击。
B.明宗询问王思同边境情况,王思同陈述了自己治理边境的各种措施指画山川要害处,令小人谗言不攻自破。
C.王思同与张虔钊聚集战梯和冲车,进攻东西关城,因为城中战争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所以城中士兵死伤惨重。
D.张虔钊手下倒戈,尹晖又煽动军士投降;王思同到长安,却遭到守将刘遂雍的拒绝,只好奔向潼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移镇陇右。思同好文士,无贤不肖,必馆接贿遗,岁费数十万。
(2)贼臣乱政,属先帝疾笃,迎立嗣君,以致残害骨肉,摇动籓垣。
5.面对潞王起兵叛乱,王思同带兵平叛前都做了哪些事以表明态度?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庄宗,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及为婴儿,体貌奇特,沈厚不群,武皇特所钟爱。帝洞晓音律,常令歌舞于前。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及壮,便射骑,胆略绝人,其心豁如也。及武皇厌代,帝乃嗣王位于晋阳,时年二十有四。是日,诏曰:皇纲已正,紫禁方严,凡事内官,不合更居外地。诏诸道应有内官,不计高低,逐一并家口发遣赴阙,不得辄有停滞。帝龙潜时,寺人数已及五百,至是合诸道赴阙者,约千余人,皆给赐优赡,服玩华侈,委之事务,付以腹心。唐时宦官为内诸司使务、诸镇监军,出纳王命,造作威福,昭宗以此亡国。及帝奄有天下,当知戒彼前车,以为殷鉴,一朝复兴兹弊,议者惜之。同光二年夏五月壬寅,以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使储德源为宪州刺史,皆梁之伶人也。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伶官言之者众,帝密召崇韬谓之曰: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故有是命。高季兴,从梁祖平青州,改知宿州事,擢为荆南兵马留后。

及庄宗定天下,季兴来朝于洛阳,加兼中书令。谓宾佐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抄《春秋》;又竖手指云:‘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如此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节选自《旧五代史》)

文本二: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那郭崇韬以为不可/伶官言之者众/
B.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伶官/言之者众/
C.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伶官言之者众/
D.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伶官/言之者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代,古代对辞官或者卸任的委婉说法,有厌恶官场事物之意。
B.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住所。赴阙的意思是入朝,指朝见皇帝。
C.少牢,指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庄宗年少时能文能武,精通音律,略通《春秋》大意,射箭骑马,胆量过人,心胸开阔,因此受到武皇的钟爱。
B.文本一中,高季兴曾对他的手下评说庄宗,说庄宗曾对功勋大臣夸耀他曾亲手抄录《春秋》,又竖起手指说“我从手指头上得到天下”,像这样那就是功劳全在他一人了,哪里还有大臣的辅佐之功。
C.文本二中,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文本二中,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能强大起来,主要在于他“忧劳”,而其破灭,原因又在其“逸豫”,阐释了成败由人的道理。
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023-05-09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