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游(1125-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漆园

王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

陆游

酢艇为家东复西,今朝破晓下前溪。

青山缺处日初上,孤店开时莺乱啼。

倦枕不成千里梦,壤墙闲觅十年题。

漆园傲吏犹非达,物我区区岂足齐。

1.下列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中的“古人”,指的是庄子;“傲吏”,庄子曾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
B.王诗中的“婆娑”,既指树,也指人,表现其因缺少“经世务”寄身小官、与树为伴的失意状态。
C.陆诗中的“酢艋”,是一种形似蚱蜢的小船,诗人以小船为家,漂泊东西,可见其身处“逆旅”。
D.陆诗中的“孤店”,指孤单无邻小店,点题“逆旅”“十年题”,是十年前写的诗,点题“旧题”。
2.同样用“漆园傲吏”典故,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4-0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时诗人被免官移居成都。②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六十有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表明诗人病后身体的消瘦,又暗含诗人被贬后心情的落寞。
B.“位卑未敢忘忧国”表明诗人虽职位低微,但从未忘记忧国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C.“早岁那知世事艰”写自己少不更事,不知世事艰险,表达诗人对理想破灭的悲观。
D.一“空”与一“已”互为映衬,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已老、功业难成的伤感和愤懑。
2.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借用《出师表》这一典故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两者的异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项羽

(南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9-11更新 | 278次组卷 | 45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7-31更新 | 326次组卷 | 56卷引用:浙江省江山市江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南宋·陆游

危堞朱栏,登览处、一江秋色。人正似、征鸿社燕,几番轻别。缱绻难忘当日语,凄凉又作他乡客。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

杨柳院,秋千陌。无限事,成虚掷。如今何处也?梦魂难觅。金鸭微温香缥缈,锦茵初展情萧瑟。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

[注]:1165年,陆游被调离镇江,改任隆兴军通判。

1.下列对陆游《满江红》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先写词人江边送别之凄凉秋景,危堞朱栏,满江萧瑟,而“轻别”“他乡客”则直接点出本词浓重的离愁别恨。
B.“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化用了贾岛《客喜》中的诗句“鬓虽有丝,不堪织寒衣”,抒发离别的依依不舍。
C.下片回忆往事,又从梦中难找的院中杨柳、陌上秋千回到难耐的现实,尽管香炉生烟、锦被奢华却依然忧心忡忡,难以入眠。
D.本词虽然沉重急促,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但终究不如岳飞的《满江红》那般慷慨豪放,充满浩然正气。
2.有人说本词的“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全诗,分析两句诗的异同。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现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
C.颈联从现实到回忆,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
D.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B.“气如山”是说气概如同巍峨的高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北望中原时的慷慨激昂。
C.颔联以名词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了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有力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D.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2023-04-12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高二下】【阶段测1】【杭师大附】【高中语文】
7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

【宋】陆游

官闲身自得,客至眼殊明。

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

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

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信笔写来,语言亲切自然,平白如话,质朴流畅。
B.杜诗颈联为“转”,描写主人待客之简;陆诗则颔联为“转”,写宾主相处之欢。
C.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杜诗主要写前后行为的对比,陆诗主要写心情的对比。
D.两首诗都有富于情趣的细节描写,极富画面感,表现了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
2.同是客至,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招待朋友的?除了客至之喜,还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冲雪至余庆觉林雪连日不止

宋·陆游

策蹇清吟涉若耶,灞桥犹恨近京华。

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

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

胜游更觉平生少,未美银河泛客槎


【注】①策蹇:同策蹇驴,乘跛足驴。喻工具不利,行动迟慢。②若耶: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③彴:zhuó,独木桥或山间溪流中用以渡人的踏脚石。④槎:chá,木筏。客槎指升天所乘之槎。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诗人在山中漫步吟诗,颇为自得,又暗含未能远离京城的些许遗憾,为下联遇见雪中美景做铺垫。
B.第二联一问一答,着重描写雪落之景。整联未提及一个“雪”字,却以巧妙的笔法将雪景跃然纸上,浮在眼前,妙不可言。
C.诗人以作画般的手笔简单勾勒了“林雀”“溪彴”“炊烟”“竹篱”几个意象,置于上联描绘的雪景之中,颇有水墨画之意境。
D.诗歌尾联表达了眼前所见雪景不比银河之景逊色之意,抒发了对此情此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体现了雄浑豪放的诗风。
2.请结合中间两联分析本诗在雪景描写上的妙处。
9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伐北魏,屡立战功,后遭猜忌被杀。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外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题诗就是题目相同或是写作内容相同,这两首《书愤》诗属于同题诗,均为七言律诗,按押韵的不同来区分,均为平声韵。
B.“早岁……”一诗对比手法精妙,主要有两个方面,“中原北望气如山”的理想和“塞上长城空自许”的现实,早年的豪迈与如今的鬓先斑对比。
C.“山河……”一诗的首联运用了借代、衬托手法,极写“愤”,突出金兵入侵北宋都城的野蛮行径为世所罕见,令人发指,也交代了战祸的惨烈。
D.综合两首诗来看,“空自许”“已先斑”和“疏报国”“尚凭精意”等词语流露出主观上一厢情愿与客观上不被重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消极情绪溢于言表。
2.两首诗同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抒之“愤”是否相同,并分析抒发了什么“愤”?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冲雪至余庆雪连日不止

【宋】陆游

策蹇清吟涉若耶,灞桥犹恨近京华。

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

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

胜游更觉平生少,未羡银河泛客槎


【注】①策蹇;同策蹇驴,乘跛足驴。喻工具不利,行动迟慢,②若耶: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又溪名,出若耶山,北流入运河。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一名浣纱溪。③彴(zhuó);独木桥或山间溪流中用以渡人的踏脚石。④槎(chá);木筏。客楼指升天所乘之槎。
1.这首诗从体裁上划分属于______,本诗—改陆游平日雄浑豪放的诗风,而显得______
2.有人评价此诗“诗句未及一雪字;而大雪之景宛若前”。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在雪景描写上的妙处。
2022-03-13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1-2022学年高三高考选考科目3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