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在谈到机器人的时候总会谈到它对就业的影响,最近有一些研究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工。”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主席杰夫·伯恩斯坦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担心。他表示,对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就业最大的危险是公司失去竞争力,到了那个时候所有的工作都是有风险的,自动化机器人可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让公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也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很多人说自从引入机器人之后,他们可以雇用更多的人而不是减少人员。”他举例说,美国在2010年经济衰退的时候,也是机器人销量达到历史最高点的时候,机器人的出货量达到13万台左右,但是制造业领域的就业数量还在上升,增加了90万个工作机会,技术并没有夺去人们的工作。

杰夫·伯恩斯坦认为,当务之急是找到足够多的技术工人满足由机器人带来的新增就业需求。到2025年,美国可能会有200万个工作岗位找不到相应技术人员,这阻碍了制造业未来的增长,“我们正在积极地构建培训计划,扩大社区、大学或者职业培训机构对工人的培训”。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8月26日)

材料二

日前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294亿美元,2014年至2019年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3%,而在我国,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6.8亿美元和20.9%。

作为科技发展前沿的一个领域,又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扶植。而火爆的机器人产业背后,是人才需求的水涨船高。事实上,国家将发展机器人作为重点支持的方向,已经提供了不少利好的政策保障。但与高速增长的机器人产业相比,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仍处在摸索阶段,对口专业的开设也刚刚起步,亟待深化产教融合,化解人才瓶颈。

近年来,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从汽车制造、电子产业的广泛应用到医疗、养老、物流、航空等越来越多领域的试水,从单一功能的自动化设备到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的触角不断延伸。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起初是让机器人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而现在机器人还能做人做不了的工作。从替代人的能力,到拓展人的能力,需要充足的高质量人才,来满足机器人产业日趋多元化、更加高精尖的需求。

一个有意思的悖论是,人类一方面在努力使机器人变得“更快更高更强”,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丝隐忧: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人会不会抢了我们的饭碗?

节选自《工人日报》2019年8月29日)

1.下列对材料中“机器人”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可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B.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C.机器人种类增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触角不断延伸。
D.机器人在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同时不会对人类生活带来冲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机器人迅速发展的今天,想办法培养足够多的技术工人满足由机器人带来的新增就业需求是当务之急。
B.2014年以来,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规模达86.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越世界平均水平。
C.要化解机器人产业所需的人才瓶颈,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改变相关教育培训现状,着手考虑开设对口专业。
D.机器人从拓展人的能力——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到替代人的能力——做人做不了的工作,变得越发聪明。
3.根据上述材料,请对我国智能机器人发展提两条建设性建议。
2020-02-13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叶

段吉雄

山岗上,一畦一畦的红薯地正在和季节做最后的博弈,斗志盎然,绿叶翻滚。那片骄傲的红薯叶,它梗着脖子,延续着整个轮回的重复:仰着头吸收着天地雨露的精华,顺着经纬清晰的脉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根部。这些在人们看来普通得像尘土一样的叶子,在光线的撮合下,经由复杂的化学反应,把一根根纤细的根茎孕育成硕大的果实。不得不承认,自然界的力量丝毫不逊色热衷于改变世界的高级动物。或者,更甚。

秋风劲辣的时候,红薯叶在田间的使命已接近结束了。同时,预示着另一个战场已经开启。树丛中野鸡突然的一声尖叫声,在幽深的山谷里来回碰撞,让秋天越发的绚丽和立体。山涧里走过来一队人。她们清一色的肩上背着背篓,手上提着篮子,步履有力,风风火火,宽宽的胯部把那左右乱晃的背篓卡得纹丝不动。她们袖子卷得老高,手上的青筋高高跃起,在醇烈的秋风里,能听得到里面血液在激情涌动。老远,她们就注意到了这片绿意氤氲、鲜汁流淌的绿毯。肥沃的土地自然能长出壮硕的庄稼,这片红薯地在女人们眼中就像家里虎头虎脑的孩子。

这是一片肥沃的黑沙泥地,土地松软得像刚出锅的馒头,也像农人们秋天的梦,暄乎得很。抓一把土攥在手里能看到指缝渗出的油。红薯叶子宽厚,敦实,满身都流淌着绿浆。红薯秆鲜嫩,粗壮,肉多筋少。那埋藏在地下的红薯撑破了土层,露出了或淡红色、或褐色的皮肤。看到这里,她们很有经验地根据这裸露的部分竞猜土地下面的分量,借以判断这个季节的收成。

女人们把背篓放在路边,随手提着篮子,一步就跨进了繁忙之中。她们一伸手,将匍匐在地上的红薯秧提起,另一只手把那些鲜嫩的叶子攥在手中,顺手一捋,那浸淌着白色汁液的秆、叶便脱离了主蔓,彻底告别蛰伏了一个季节的温柔之乡。篮子很快就满了,背篓也很快满了。里面的红薯叶一层层地挤压着,若不是被捆在一起,早都逃散了。女人们步履蹒跚,沉甸甸的。踢踏踢踏的声音在山谷里荡漾,深一脚浅一脚地迈进了季节的深处。

农家院子里,秋阳已经把这里收拾妥帖了。那一排刚被太阳消过毒的菜缸,盛满了水的大盆,还有泛着幽光的大黑铁锅,都安静地呆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静候着红薯叶的到来。女人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让这个静谧的院子喧闹起来。满满一院子的红薯叶,青葱的味道弥漫了整个天空,就连在田间散漫的鸡、鸭、鹅都顺着这味儿觅了过来。整个村庄都笼罩在这汁浆甜醇,浓郁鲜嫩的气息里。

他婶儿,今儿鲊(zhǎ)酸菜哩?邻居探出头问道。

——女人抬起头看了看院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红薯叶,清脆的回答声中包裹着无奈,后面的拖音里才有一点点的自豪。

大盆里的水开始摇曳起来,红薯叶前赴后继,一茬接一茬地被按进水里,冲洗干净后又被捞起来,放在一边控着身上的水珠。火苗愉悦地舔舐着锅底,锅里的水龇牙咧嘴,翻滚着打着旋。红薯叶恰逢其时地赶到,伸手就压制住了狂躁的开水。原本草绿色的叶子一下子就变成了翠绿色,翠莹莹的,像是用颜料涂抹在上面。

女人麻利地舞动着双臂,用特制的钗子把红薯叶从开水里捞起,稍微沥下水后,丢进旁边的缸里,动作娴熟而有节奏。脸上的汗水不停地滴下,她有时会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去搂上一把。顾不上时,汗滴就顺着脸滑进了锅里,融进了红薯叶的脉络里,它们被一起卷进了缸里,之后便偎依着共同酝酿着一个冬天的美梦。

女人的心里并没有那么多诗意的想法。她看着这快堆满院子的红薯叶,心里是十分敞快和愉悦的。至少,明年春时她做饭有下手的东西了。那每天挑着太阳和月亮的丈夫,还有那一群让她怜爱的孩子,想起了他们,女人疲惫的身体里又注入了动力,那已经偃旗的青筋重新又站起来,动作顿时又麻利了许多。

终于,院子里安静下来。那似小山一样的红薯叶已经不见了,它们被装进了厨房一排排陶瓷缸里,锅里剩下的小半锅水彻底安静下来,深褐色的烫汁有一搭无一搭地冒着气泡,已经失去了刚才的狂热。当男人扛着农具,孩子们背着书包一前一后踏进院子时,这里再次热闹起来。

夜深了,陶瓷缸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那些叶子们又在进行复杂的反应,酵母菌把红薯叶中的糖类酵解,同时抑制着其他杂菌的生长。女人把那群小孩儿和酸菜——安顿停当,直到他们分别都扯起了鼾声时,她才摸着上了床。她伸腿踢了踢脚头的男人,鼾声没有受丝毫影响。女人在心里骂了声,一句话刚迸出口,自己的鼾声也訇然响起。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这是古人为了留住美好而使用的方法。农人并不知道《诗经》里这些华丽的语词,只知道想办法把家支起,把生活延续,就是一生。

1.概括女人一天的活动轨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比喻巧妙,请作赏析。
3.文中画横线部分是怎样来写女人们劳作的?
4.文章以“红薯叶”为题,有何好处?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 阵

刘云芳

时光从奶奶只有一颗门牙的嘴里缓慢溢出,像鱼群般游向窗外,没过竹林、石头围墙、蓟运河,直到云际……

饥饿、贫穷曾是这些故事的背景,它们啃噬了奶奶少年时的一切。除每家每户的几分薄田之外,值得称颂的便是那成片的芦苇。在这蓟运河畔,芦苇占领了各个水洼和许多田地,人们把它采回家,经过裁切、碾轧等多道工序,织成苇席。这些苇席去往全国各地,铺在不同人家的土炕和床榻上,成了时光最稳健的见证者。即使在生产队,家里的男人、女人也都一心扑在织席上。但爷爷却是个例外,爷爷天生喜欢建筑,一砖一瓦,踏踏实实,爷爷的人品和技艺都让人竖大拇指。他还一直让阿爹坚持练字,似乎只有一手好字才能支撑起好的灵魂。

练字之余,阿爹就帮着阿妈和奶奶收割芦苇,奶奶虽然走路慢慢悠悠,却有一双快手,她织席的速度无人能及。阿爹闲下来,也跟着别人贩卖苇席,常常是天不亮就出门,赶着驴车,驴子的尾巴甩来甩去,像一把拂尘,把黑夜拂成白日。

改革开放的消息传进村里,不擅言谈的阿爹眼前忽然闪现出一道曙光,他要谋求一条与祖辈不一样的路。那时,人们大多在本地活动,蓟运河里的鱼可能都比村子里的人行得要远。阿爹顺着蓟运河的方向,一路行走向前,像一条鱼奔赴大海。

只不过他的“大海”是模糊的,朦胧的。他从驴车换到卡车,再坐火车……与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在一起,让他打开了封闭已久的自己。那时,通讯不便,他一出门就是半个月,家人担忧,晚上连门都不敢关得太死,生怕他回来后,进不了家。

直到一天傍晚,阿爹带着设备回来了。村里人既觉得新鲜又感到疑惑,都围过来看,感慨道:“这东西就能下金蛋?”阿爹从村里招了工人,第一批塑料制品在反复试验后成功生产出来。发工资的场面像一个神圣的仪式,也让原来持怀疑态度的人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工人们眼瞅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别提多高兴了。

工厂步入正轨后,阿爹便在外边跑订单,阿妈管理着厂子的运营。慢慢地,订单越来越多,工人也越来越多……

很快,阿爹阿妈就买回了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24时的黑白电视放在院子里,桌椅板凳排了好多排,就连院墙上都坐了人。阿爹站在后边不断调整天线,荧屏上的雪花慢慢散去,霍元甲们的身影神奇地显现出来,那场景真是前所未有。就是这样一台电视机,燃起了村里人致富的希望,能买一台电视几乎成了各家各户的心愿。

然而,最快乐的并非是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是能在弱者有难之时可以伸出一双援手。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来家里借钱,或是有亲戚生病了没钱看病,阿爹阿妈总是伸手相助。

在别人眼里,阿爹阿妈俨然成了一对创业的楷模。村里人也开始想方设法在不同行业里谋发展。他们也像一群鱼一样,在时代的河流里,争先恐后地往好日子奔。

奶奶说,她小时候蓟运河上游发大水,水一直没了河岸,漫到家门口。清晨,一开后院的门,就看见月亮睡在水里,鱼欢腾着。她迈着小脚,拎了篮子,将鱼、虾、贝类捡拾起来。在贫困的年代,鱼是救命的饭。但有时候,鱼太多了,他们只好将鱼送回水里,让它们随着大队伍,一路向前。

大约有过这段经历的鱼,跟其他的鱼是不同的,就像人一样,因那一段创业的经历,阿爹阿妈的青春岁月便有了别样的光华,而这光华又晕染了村庄四十年。这四十年中,芦苇依旧吟唱,但许多人凭借古老的技艺,让它们走到了更远的地方;这四十年中,人们的饮食、着装、交通、住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四十年中,经历过特殊时代的人们,逐渐苍老,却在村里的小广场上跳着舞寻找一颗年轻的心。

奶奶的故事似乎永远也讲不完。入夜,借着月光,我看到前边房子的瓦如鱼鳞一般,顿时觉得这村庄和村庄里的人都形成了鱼的阵仗,他们游动,他们飞奔,他们在伟大的时代里,寻找着各自的龙门……

(选自2018年12月14日《河北日报》)

1.概括“阿爹”的形象特点。
2.文章是采用“奶奶”的角度还是“我”的角度来叙述?说明理由。
3.赏析标题“鱼阵”的好处。
2020-01-0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疗(电离辐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手段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5年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1940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细胞毒性化学疗法(化疗)则被称为癌症治疗的“第一次革命”。和放疗一样,化疗的作用机制是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从而对癌症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但这两个治疗手段都无法区分恶性细胞和正常细胞,以至于“杀敌一千”,可能要“自损八百”,这常使医生陷入是治疗癌症还是维持患者基本生命力的两难选择中。

面对放、化疗无法区分恶性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问题,科学界开始思考,能否发现一种对癌症细胞特异性强的化疗药物,这种药物只杀死癌细胞,不损害正常细胞。1970年,致癌基因的发现,使得这个想法具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2001年,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特异靶向药物格列卫上市,用于治疗BCR-ABL突变慢性白血病,它的出现让患者的5年存活率从30%上升到了89%。靶向治疗被称为癌症治疗领域“第二次革命”。

但靶向药物只对特定类型的癌细胞有效,比如说,非小细胞癌的特效药色瑞替尼针对的是突变的alk基因,对于没有突变的患者,这个药物是完全无效的。而且,癌细胞会不断地进化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癌症的复发率很高。因此,在100多年以前,科学家就在想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治病。美国的威廉·科莱医生就曾尝试向癌症患者体内注射死的链球菌来治疗肿瘤,发现有的病人在经过细菌治疗后肿瘤消失了。但当时科学家对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响机制的研究还难以深入。

1996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免疫细胞“T细胞”中的蛋白CTLA-4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制动器”的角色。如果抑制“T细胞”中的CTLA-4分子,就有可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进而全力攻击肿瘤细胞。他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并最终形成“检查点阻断”的免疫新疗法。新疗法在黑色素瘤晚期患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是首个可以有效延长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的疗法。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则早于詹姆斯·艾利森4年发现了“T细胞”身上另外一个“刹车”:PD-1。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CTLA-4抗体上市,2014年PD-1抗体也获批上市,应用于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

癌症免疫疗法的出现是人类科学研究疆域的一次伟大拓展和临床治疗武器库的一次重大升级。詹姆斯·艾利森与本庶佑两人的发现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方法,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癌症治疗方式的看法。癌症免疫疗法的最大优势是对晚期肿瘤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使得一部分患者得以很好地存活,并且显示出可控的副作用,而这是化疗和靶向药物尚不能很好地做到的。此外,癌症免疫药物在肿瘤的治疗上显示了一定的广谱性(适用的范围或种类比较多)特征,这是相对于靶向药物单一性的极大优势。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41期,有删改)

1.下列对“癌症免疫疗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一种针对特定致癌基因,不损害正常细胞的癌症疗法。
B.是一种利用CTLA-4和PD-1抗体来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
C.是一种依靠提升人体免疫系统抗癌能力治疗癌症的方法。
D.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可控,有一定广谱性的癌症疗法。
2.下列关于癌症疗法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类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突破为基础。
B.以控制副作用,增强广谱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为目标。
C.经历了借外力杀死癌细胞到利用人体免疫力治病的过程。
D.癌症免疫疗法的优势巨大,必将帮助人类彻底战胜癌症。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放疗和化疗对于癌症都有不错的疗效,但都会损伤正常细胞,常使医生难以选择。
B.2001年上市的特异靶向药物格列卫让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从30%上升到了89%。
C.艾利森在1996年的一次实验中发现,抑制CTLA-4分子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
D.艾利森与本庶佑的发现是“革命”性的科学创新,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伟大贡献。
2020-01-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村庄的隐喻

施立松

一只鸟从山顶的树上俯冲下来,长长的尾羽抖动着,被阳光染成的银绿,泛起,又沉没。它俏立在屋顶,张开双翅,抖了抖,又甩了几下尾羽,踱了几步,嘎地一声,飞入檐下。这是秋日午后三点。山西沁河源头,一个小而破旧的村庄。小到什么程度?从去沁河源头的路上往上看,只看到几堵泥墙,以为没人住了,却发现有两床被子,晒在屋外,鲜亮的绿,耀眼的红,在沁河源头这清冷凋敝的秋,分外耀眼。

这时节的沁源,秋意已深,漫山再找不到一丝绿意,收割后依然站立的玉米,失色的枝枝叶叶,道尽秋的仓惶和无奈。落尽树叶的白杨,林立在道路两旁,枝杆上累累的伤口,诉说无尽的沧桑。道路都被落叶占领,风吹过,一阵沙沙声,似吟唱似悲歌;脚踏过,又是一阵沙沙声,似呻吟似叹息。所有落叶,都在告诉世界,一个关于停顿和静止的故事。偶有松球从头顶的枝桠上跌落,自肩头跃下,滚落到层层叠叠的落叶间,被落叶掩埋。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层层叠叠的时光,无声无息,却又粗暴简单地把人掩埋。秋天,黄昏,清冷,与中年的我,站成时光中的同位语,仿佛那失色的玉米是我,满身伤口的白杨是我,满山或纷飞或沉落的落叶,也是我,不知不觉,已在岁月里走向仓惶,走向不归。

看到村子之前,我们乘坐的探寻沁河源头的车,在山间盘桓许久,满山的凋敝让人不忍卒睹,车内众人,又闭目昏然。终于,车停了,透过车窗,见到“沁河源头公园”字样,以为到了,却不下车。“还要再走五公里。”继续闭目养神。车一路颠簸,坐过山车似的,跳起,又落下。有时经过一个水坑,水坑里的水,便四下飞溅,甚至有几次溅上车窗,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昏昏然中,看到那村,那鸟,那鲜亮的被子。心有所动,便下车上山进村。

进村的路是走多了走出来的土路,雨水冲过,双脚踏过,都留有明显的印迹。四野凋敝,可这土路上,却还有隐隐的绿意,细看,一粒粒细小的芽苞,从干硬的泥地里探出头来,像惺忪的睡眼,萌萌的,触人心弦。原来山野间,藏有这些生灵的秘密,只是我不知,也总有些事物,走出时间的苍茫序列,走向世界的一切法则和秩序之外。一路星星点点的羊屎蛋,如洒落在枯草嫩芽间的黑色花朵,引我们进村。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有一群羊,在简单而沸腾地生活着。

十数间的泥墙,倒损大半,木椽支楞出来,像吃剩的鱼骨架,让人担心它随时会塌落下来。可它却是鸟雀的安乐窝。我不知道这些残破的屋檐,到底有多少鸟雀在此筑巢安家,我只看到那扇倒塌的脊梁下,一扇细长的尾羽在上下抖动,还有几声悦耳的鸟鸣,妩媚了枯瘦的秋野。

晒着被单的屋子,黄泥墙坚实。松软如泥,经过一番夯砌,也可以坚如磐石,不惧风雨,千年不倒。每次看到黄泥墙,都会心生敬畏。泥墙的上方,是木条支起的阁楼。木条掉了几根,好像缺了门牙的嘴,有几分滑稽的意味。那是放粮食的地方。沿着土墙堆垒着一圈整齐的柴火。屋前的空地,有洒扫过的痕迹,一直延伸到门前的一排青石板,光滑透亮,照得出人影。门上挂着花布帘。花布帘旧了,几乎看不出花色,布肉也薄了许多,但那上面,分明密布着生活的气息。

屋里传来说话声和笑声。

从看到这个村庄开始,我们就好奇,居住在这里的,是什么样的人。这说话声,几乎成了我们毫不犹豫掀开门帘无理闯入的借口。

屋子不大,一个土炕占了半个屋子。两口木箱,两座土灶,一个长长的烟囱像蛇一样逶迤着通向屋外。我想象着,它将在即将来临的冬天,吃掉屋外那一圈整齐的柴火,温暖这个小而结实的屋子。两个中年女子,一个坐在炕上,一个蹲在灶前,有一搭没一搭地,拉着家常。蹲在灶前的女人,正剥着几棵大葱,灶上的瓷盆里,放着两团切碎的黄萝卜和白萝卜。她们要包饺子,晚上,她们要吃饺子。在北方,饺子是一种标志,即便简单的萝卜大葱饺子,也是一种欢腾的生活。

这时,一个中年男子走过来,用很重的山西口音与我们搭话。我们连蒙带猜,了解了村里的一些事。这个村叫二郎神沟村,目前还有三户人家六口人。屋里的两个女人,一个是他老婆,另一个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他们不种地,只养些鸭子和羊。停在路边的那辆旧摩托车,是他们出山的交通工具。他拿着手机朝我们拍照。手机外壳上夹着一张红色的百元大钞。或许,在他眼中,我们这群人,就是吃饱了撑着的,无聊地成为他的风景。同行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去打工。他呵呵笑着,支吾着,我替他想了几个答案,比如工资不高,比如不适应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但我更想他坦然而明确地回答:为什么要出去打工?守着家园,过简单和朴实的生活,不也是喜乐人生?

在深秋,在这个阳光美妙的午后,我和这个村子相遇,或许,就是一种隐喻。

(选自2018年4月《浙江作家》,有删改)

1.概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2.阅读画横线的文字,简要说明两次写鸟的作用。
3.“简单”而“喜乐”的生活,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一个村庄的隐喻”中“隐喻”的理解。
2019-12-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20世纪山水画的发展文脉中,山水林泉、树石云气的意象衍变,贯穿于笔墨与图式的形式演进之中,深刻影响了现代山水造境手法的转型。由此,自然意趣与人文思想的相融、山水造化形致与画家主体心性的契合,成为当代山水画家面向传统山水意象实现当代转换的核心课题。

近日在重庆美术馆巡展的“坐望云起——全国山水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上,汇聚了当今南北山水画坛极具影响力的20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笔者将展览分为“创写家山”与“游心太玄”两大板块,以求从创作与写生的不同视角诠释展览主题,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当代山水画创作的格局与趣味

在传统山水图式中,作为虚像,云是山水树石的映射与化合。在古代山水画的意象表达中,云雾与空间的深远、高远相应,作为一种诗意的媒介,联结、建构了山水空间的纵深与幽远。云的意象,亦连结着传统与当代。在当下全媒体时代语境中,“云”的延义又与信息的多向与充盈相关,从“云”空间、“云”计算、“云”资讯,到今日互联网生活方式的“云”时代的到来,此时的“云”意味着信息的集合与共享,乃至几乎全部社会生活内容的广袤与无疆。于是,云的意涵越发泛化和动人,并被赋予时代的诸多想象与崭新的可能。展览以“坐望云起”为题,意在追求一种蕴藉淡然的境界、一种闳阔高远的视野和一种自适自得的态度。

在从古代农耕文明向现代信息文明的更迭历程中,面对山水自然的取象造境,面对林泉境界与都市景观,今日的纸上江山,经历着变幻中的不变,经历着笔墨与图式随时代而行的演进。以创作为核心的展览板块“创写家山”中呈现出画者和他们源自内心、创写性灵的境象。陈平的《费洼山庄》系列从传统笔墨图式中完成了源于故土情结的现代造境,人物、建筑、山石和花木相互穿插,随着观看历程的改变呈现出不同的叙事趣味;何家林以清朗秀润的笔致描绘太行秋色,将文人趣味注入自然的现实场景;张捷的《冰川流星》描绘了山间滑雪的趣景,雪坡所构成的数条斜线不仅分割了画面以达平衡的目的,还为画面增添了律动感。

在以写生为主题的“游心太玄”板块中我们能看到画家们面对造化、抒写胸臆的境象。许钦松的《峭岩雄色》黑白对比强烈,笔触个人风格鲜明,山石的雄浑陡峭令人感叹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李劲堃的《欧洲写生》系列将现代构成图式与含蓄的梦幻感相结合,兼具逸笔的率性与印象派的朦胧;王永描绘山间游玩的作品《写生十五》构图别具匠心,用大面积的绿色为画面确立基调,而左边的石梯和人物点缀的零星色块与自然景色形成富有意味的呼应;《丝路明珠》为张彦的俯视写生作品,画中墨色层次丰富,繁而不乱,给人云水相交、通透纯净之感。画家们搜尽奇峰,优游于山水之间,在绘画中探寻理性与感性、人世与自然的谜题。

无论是源出己意的山水创作还是目识心记的山水写生,其画中山水皆是对云一般淡然高远又丰富包容的意象的表达,对云气形神亦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呈现。身在都市,怀着对于故园山川的情结,艺术家们的表达与视野已远远超越了局地的山水,而延展到世界各处的地域,从都邑到乡野,从汀岸到山林,在对山水与尘世的观照中,实现精神的超越与升华。

(于洋《云之气象与山水境界》,2018年4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山水画中“云”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虚像存在于传统山水画中,是一种诗意媒介,联结、建构了山水空间的纵深与幽远。
B.在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信息的集合与共享,乃至几乎全部社会生活内容的广袤与无疆。
C.在当代山水画中,云的意涵越发泛化和动人,并被赋予时代的诸多想象与崭新的可能。
D.在从古到今的更迭历程中,“云”亦经历着同笔墨与图式一样的随着时代而行的演进。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次参展的作品,体现了当代山水画家面向传统山水意象实现当代转换的成果。
B.深刻影响现代山水造境手法转型的主要因素是山水林泉、树石云气的意象衍变。
C.陈平《费洼山庄》系列,用传统笔墨图式取象山水自然而造境,表达故土情结。
D.画家们优游于自然,通过山水创作表达对理性与感性、人世与自然谜题的探寻。
3.当代山水画创作的“格局”与“趣味”是怎样的?请根据上文内容分别进行概括。
2019-12-31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骏图

刘国星

青巴图喜马画马,父母早殁,他变卖掉家里的其它牲畜,却无娶妻生子打算,打算花去买马。每有所得,急返穹庐记之,似痴似呆。青巴图似懂马语,多烈的马他亦能近身靠前,抚鬓理毛,摸蹄掀尾,惊得一圈牧马人目瞪口呆。

多年来,草原人都知青巴图作画,可无一人见过其作品。草原好奇之人莫过王府梅林,趁青巴图赶马出牧之际,钻进穹庐,真就寻到一幅悬在包壁的画作《月光下的马群》。只见画面月光朦胧,十几匹马散在草原,也朦胧着,整个画作呈一片静谧之气。画法取小写意,有中国工笔笔法,亦有西洋色彩之运用。梅林早年也曾画过几笔,回去逢人便说,会画,一级棒!

青巴图听闻众人言说,竟扯碎了《月光下的马群》。因其画得其形而未识其神也!画时每笔是马,画作完成却无处找寻马之精神。这幅画,是他偷工取巧,借如水月光,遮马之神韵,朦胧一片,权当意境。

青巴图并未灰心。他精心饲养马群,理鬓、驱蚊、贮草、取暖,尽心尽力,乐此不疲;盼望有通悟一天,寻到那种飘来飘去的马之神韵。

年关,北风漫卷,普降大雪,三日三夜。草场被积雪覆盖,牲畜无草,冻饿倒毙。青巴图秋季贮草足,加之精心饲养,群马膘情不减。

除夕夜,青巴图捧出奶酒,请贩马客白衣秀士进包入座,两人共饮。白衣秀士也不客气,举杯一饮而尽。青巴图和白衣秀士谈马说画,推杯换盏,情洽抵足,一夜未眠。天渐亮,白衣秀士说,青兄,我有一事相求,不知可否?青巴图拍拍胸脯,你我弟兄,不要见外!白衣秀士说,我欲回汉地,以慰家小惦念之情,可风雪阻路,有几匹马要托付与你!不知可否?青巴图哈哈大笑,我当何事!你且安心赶路,你的马就是我的马,有我吃的就有它们吃的。白衣秀士举杯豪饮,连连称谢!

红球斜照。白衣秀士撮唇尖啸,山坳间八匹骏马翻蹄亮掌,奔驰而来……青巴图大睁双眼,惊诧万分,只见八马毛色鲜亮,神俊异常,令马栏群马黯然失色。白衣秀士抚摸当头赤兔马首,赤兔马刨雪低鸣,状极不舍,其余七马也有依恋之态。后会有期!白衣秀士向青巴图拱拱手,转身走进茫茫雪原……

青巴图双目痴呆:雪原上八骏五色杂陈,锦缎流彩,或昂首嘶鸣,或撒欢嬉戏,如天马下凡。青巴图灵光乍现,奔进包里,挥笔作画,一匹骏马跃然纸上……青巴图左看右看,喜极而泣,皴擦点染,墨迹流动,这匹马,已是墨迹里跃动的火焰和生命。

马有三分龙气。那龙气隐于皮毛,不外现。八骏神马,龙气凸现,方刺中青巴图艺术神经,令他开窍,登堂入室。青巴图除去吃饭睡觉,须臾不离八骏,干草清水饲养,观看临摹不辍,有时不及取笔墨,遂用手指树枝于地上勾画……展颜锁眉,似傻如痴。

青草泛青,白衣秀士没来;夏季秋季如水似烟,转瞬已至冬季,白衣秀士还没来。青巴图和八骏一路走过来,也觉时间飞快。一年里,青巴图随画随毁,已然不知画了多少张八骏练笔,一幅大作品的构思在他心中日臻成熟起来。

寒风刮起时,青巴图开始了那幅作品的创作。他不知画了多少个夜晚,也不知画了多少个白昼;当布谷鸟在包外啼叫时,他才画完最后一笔,从那张画里走出来。揽镜自照,发须如雪,仿佛那黑色也变成墨迹流入画中。面对那张横幅巨作,青巴图心底是海啸过后的平静。八匹骏马,或立或卧,或跳或憩,或鸣或滚,或驰或跃……无不形神俱备,栩栩如生。

梅林钻进青巴图的穹庐时,青巴图正端灯,欣赏那幅《八骏图》。梅林近前,连连称赞,真是王爷的好寿礼啊!青巴图神色大变。梅林踱着步子说,艺术品是一次性的,是艺术家在功力和情绪饱满之时的激情之作。即使同一画家,摹拟自己的作品,也往往不如原作。你说是不是?青巴图连连颔首。梅林盯着青巴图,你看,你把八骏送给王爷吧!就抵这幅画!青巴图说马是朋友的。梅林说现在在你的手里,就是你的。

青巴图颓然坐在椅子里……耳听梅林赶马之声渐渐远去。

灯苗摇晃,青巴图久不能寐,朦胧中,却见白衣秀士挑帘进包,满面怒容。我知你对马好,帮你悟到马之神韵,但未想到你竟出卖八骏为他人驱驰。青巴图辩,八骏图已把它们的形神固定下来,可传后世,它们现在只是一副皮囊而已!生命的悲哀是失去自由!白衣秀士拂袖而去。青巴图追出门外,见白衣秀士撮唇尖啸,八骏远远驰来……白衣秀士贴地一滚,化为一匹白龙驹,率先向草原深处急驰,群马纷纷跳出围栏,尾随而去。

天亮时,青巴图揉睛惊醒,疑似一梦。可出门再看,围栏空荡,已没有一匹马的影踪。回顾那幅《八骏图》,竟是墨去纸空……

巴林王和梅林气急败坏来寻八骏,只见一柱火苗吞噬了青巴图的穹庐……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第4期,有删改)

1.本文故事情节发展具有波澜起伏的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简析文中叙写《月光下的马群》这一内容的作用。
4.小说以青巴图的穹庐被烧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收尾的艺术效果。
2019-12-31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眸六十多年来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史,我们的批评始终停滞在对作家、作品进行鉴赏的层面。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批评家的理论基础和人文修养先天不足,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批评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批评与评论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前者是融形上与形下为一炉的哲思,而后者却只是一种文法阐释和欣赏活动。也就是说,当“批评”上升到“判断”(即“批判”)的层面时,其批判精神就起着主导作用了。这就是雷蒙·威廉斯所说的“带有意识形态的”哲学批判式的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当然可以赞颂,西塞罗就声称“文学称赞是对德行的最高奖赏”。但它只能是批评观念与方法的一种。六十多年来,我们给作家的待遇让全世界羡慕和瞩目,它在体制层面上就规定了作家和艺术家享有至高的荣誉和权力。在这一体制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只有“歌德派”才能获取更大利益。这种精神萎缩同时传导给文艺评论界,使其失去了批判的立场。

在中国的文艺界,一个更加温和的批评术语——评论——开始频繁出现。这三十年来,“评论”甚至已经基本替代了哲学层面的“批评”。于是,文艺界充斥着对一切作品的褒扬。这种风气一俟遇到适合的生存环境,便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严重危害文艺批评的声誉。20世纪90年代以降,由于消费文化的侵入,阿谀奉承的“评论”开始大行其道,捧杀了作家,捧杀了作品,最终捧杀了中国的文学艺术。“评论”失去了“批评”的锋芒,毫无批判精神可言,跪倒在拜金主义的裙下。没有非难、没有指责、没有吹毛求疵,文艺就没有危机感。当文艺批评成为作家、作品的吹鼓手和抬轿夫,成为金钱的奴仆,死亡的就不仅仅是批评本身,它与文艺作品一起走进了坟墓。

如今中国的批评恐怕更缺乏的是那种对自己同党、同派、同宗、同门、同志、同仁的批评。“党同伐异”易,“挞伐同党”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圈子”文艺也是阻碍正常的文艺批评的重要因素之一。殊不知,文艺批评的本质与精魂就在于它永远忠实于对思想和艺术的独特阐释,它的天平永远倾斜在艺术的真理一端,而不受任何亲情和友情的干扰。

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批评家们纷纷抹去了观念的棱角和思想的锋芒,失去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批评风骨。其实,批评家都知道一个常识:如果没有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做导向,没有犀利和独到的批判精神做基础,文艺批评是毫无意义的。当20世纪90年代人们都在高声呼吁“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恰恰丢失了人文学科的灵魂。这是一个“丧魂落魄”的时代,只有极少数人还在苦苦寻觅那条人文学科的“黄金通道”——在没有批判的年代里寻找批判的武器。

(选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停滞在鉴赏层面,归根到底是批评家将融形上、形下为一体的哲思与文法阐释、欣赏活动混为一谈。
B.正是因为温和派的“评论”,才导致中国当代文艺界充斥着对一切作品的褒扬,严重危害文艺批评的声誉。
C.当文艺批评只会阿谀奉承,丧失了批判功能,不仅会使文艺失去危机感,甚至会与文艺作品一同走向死亡。
D.很多作家因为失去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批评风骨,而最终丢弃了人文学科的灵魂,成了“丧魂落魄”的时代的弃儿。
2.根据内容,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艺评论现状B.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现状
C.中国当代“圈子”文艺D.中国当代文艺“风骨”
3.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国当代文化领域缺乏批判精神的原因。
2019-11-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拿来主义不是今天才有的。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局面,我国有识之士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有助于当时的国人“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获得思想解放,因而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一些人的拿来主义慢慢地变了味,不再是借鉴扬弃而是照抄照搬,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于是,大量西方的思想观念、理论主张被不加辨别地“拿”了进来。久而久之,一味“拿来”伤害了中国理论的原创力,一些中国学者也因此失掉自信:无论概念、理论框架还是研究方法、思维模式,都不顾我国现实和语境,盲目按照西方的模式走,深深打上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烙印;而像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张培刚的农业工业化理论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理论,即便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并为国际社会所认可,也不能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研究起步较晚,需要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理论工作者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凡是西方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先进的,凡是基于本土视角和本土经验的研究都是低层次的、上不了台面的,进而奉西方理论为圭臬,不问合不合时宜、合不合国情,削足适履,盲目“拿来”。实际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用,必须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依据国情自主创新。

思想理论是总开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一味“拿来”“唯洋是举”,是对国家和民族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一味“拿来”的理论缺乏我国实践支撑,只能停留在思维层面,不会与社会实践发生“化学反应”,难以对实践起到科学指导作用。更为严重的是,不合时宜、不加取舍地照抄照搬,很可能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还应看到,“人心就是力量”。思想理论工作归根到底是解放思想、争取人心的工作。少数西方国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搞“颜色革命”,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做思想舆论工作,利用技术优势和话语霸权进行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一些披着“普世”外衣的理论被一些发展中国家“拿来”,导致思想混乱甚至社会动荡。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一旦因“思想动乱”导致内乱,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对一味“拿来”进行矫正。

(节选自《人民日报》)

1.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B.“自己来拿”针对的对象是外来文化以及民族文化遗产,它强调主动积极的态度,否定坐等送来的消极态度。
C.这句话旨在强调“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不能做逃避主义的“孱头”、全盘否定的“昏蛋”或全盘继承的“废物”。
D.该句单独成段,从形式上突出了全文主张:同时,“所以”紧接上文,“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则领起下文“怎样拿”的具体内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语段采用类比论证,借比较“穷青年”对“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等的不同态度,形象而通俗易懂地论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B.语段中“徘徊”“勃然大怒”“欣欣然的蹩进”等动作、神情描写,用调侃的语言,借“穷青年”的形象讽刺了非“拿来主义”者。
C.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运用反语,讽刺把落后的无用的东西当成“国粹”并以此炫耀于人的愚做法。
D.甲材料和乙材料讨论的“拿来”的对象并不完全相同,乙针对的主要是西方的思想观念、理论主张。
3.(1)运用甲材料,指出乙材料中“一些人”存在的问题。
(2)指出乙材料中“一味‘拿来’”的本质。
2019-11-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堆在犁铧上

晓寒

(1)犁铧是沿着墙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少倍。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时间的河流冷如刀锋,似乎从未与它遭遇,犁铧是一个叛逆的家伙,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外。在一个初秋的早晨,它挣脱了时间的物锁,闯进我的视野和思维里,像一件刚刚铸好等着上战场的兵器,闪着傲慢的寒光。

(2)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锯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生怕惊残了它的好梦。

(3)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停留在它生命源头的状态,用坚硬的目光,梳理这个村庄的筋脉,倾听暗夜里从遥远的另一头潜流过未的响动,思考它的命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纠葛。

(4)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庄的烟大中来。祖父把它提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拭。反复地擦,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祖父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屋坪里,让太阳慢慢把它晒干。祖父拿起他那把发黑的长烟杆,装一袋烟点燃,边味味地吸着,边圈着犁铧转圈,不时用手抚摸一下,嘴里念叨着,真是一张好犁,又吃泥,又扯不断。

(5)太阳满满地堆在犁铧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给镜面打上稀疏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刺得一塌糊涂。

(6)第二天,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外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泥巴翻起来的那个空隙,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路上屋顶山上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像是村庄里的一个个游魂。空气的成分陡然变得复杂多义起来,那是青草混合着新泥、牛类、汗臭的味道,对准路人的鼻子长驱而入,想伸手去遮挡,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发现这味道竟是生活的枝框,早已沉埋在身体的某一处皱褶。

(7)到了黄昏,祖父赶着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的犁铧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小溪一样淌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我有些不明白,一张犁铧,随便丢在哪里都可以,为什么偏要放在屋里呢?弄得屋子里水汪汪的。

(8)后来我才知道,犁放在外面,夜里会打露水,沾了露水就会长锈,长了锈就容易坏。这是祖父的原话。别看祖父长得五大三粗,其实很温和,成天笑呵呵的。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小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表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我无法想象一双瘦弱的抓惯了药材的手怎样驾驭那张犁铧,顺溜地把土地翻开?

(9)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它那冰冷的雪光里,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

(10)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铧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把古老的泥土一页页翻开。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一页,只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壑。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

(11)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铧使在机器的麦鸣声中败下阵来。我家的犁铧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路,走到了谢幕的时刻。

(12)圣·埃克佩里说,人们不是为了犁铧才去耕种。有谁会为了一张犁铧去耕种呢?

(13)现在,犁铧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燕巢已经空了,燕子不再来去,蛛丝横织竖结,四周草丛里的爬虫迁移过来。犁铧沦落到这步田地,很快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

(14)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傲慢和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

(15)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铧。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温度。

(16)擦去时间堆叠的锈迹,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光绪二十四年。

(17)它是我家唯一的古董,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

(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沉重和温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涉及祖孙四代和这张犁铧的关系,为什么选择祖父详写,其余略写?
3.文章第(2)段与第(9)段两次写到我“怕”犁铧,有何作用?
4.作者在文末说“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阳光堆在犁铧上”的妙处。
2019-10-3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