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受到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因素、农业生产成本、国际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带来的粮食生产用地减少,水土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市场劳动力减少及老龄化趋势,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粮食生产必备资源如何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都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我国人口每年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这些增加人口对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我国城乡人口在粮食消费结构上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也逐年增加;粮食用于生物燃料制造逐渐得到推广。如何平衡粮食需求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自从我国进行农业改革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农民减负,取消农业税并给予农业生产补贴,粮农的账面收入确实提高了;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也大大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因而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提高。

国内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还存在诸如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故,这些事故直接影响粮食价格,成为粮食的不安全因素。国际上,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国际粮食投机商操纵市场,恶意抬高粮食价格;发达国家对农业高额补贴,压低了国际粮食价格,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人力物力大大减少,由此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摘编自田海霞 李艳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19.10.24,有删改)

材料二: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特殊时期倡导粮食节约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有利于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座。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历史性冲击。这表明粮食安全在眼下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尽管我国连年增产,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国内食品供应也保持了良好的运转,但是,中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态势还将持续。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还在增加,叠加极端天气影响,使得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持续承压。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形成一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气,十分必要。

习近平主席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习主席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实现了由吃不饱吃得好的转变,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片土地上每天有14亿人吃饭,每个人都要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习惯,居安思危,细水长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只有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个体力量方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定力。而这最终,惠及的是国民长远福祉。

(摘编自新京报《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绷紧粮食安全之弦》2020.08.12,有删改)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攻克粮食生产卡脖子技术,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保障粮食安全,就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在于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要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管理现代化。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

我国粮食供给内生性极强、外向型不足,国际粮食市场满足我国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我国粮食的缺口,必须坚持实行粮食立足国内、自给自足、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保障我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同时,开展多元化的国际粮食贸易,破除国际资本垄断。要同多个粮食贸易出口国建立自由双边贸易和开展援助活动,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产品贸易机构,进行国家与地区间互惠的粮食生产贸易合作,实施多样化的农产品贸易,减轻我国粮食需求压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2021.01.02,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剧产生了一系列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成为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B.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政策,提高了粮农的账面收入,但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致使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改观。
C.新冠病毒的流行不可避免地冲击了全球粮食市场,这表明,粮食危机不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D.我们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保障国家粮食的稳定供应,“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国内的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食品安全到国际投机商操纵市场、高额农业补贴,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粮食价格,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B.国际粮价低了,农业的收益减少了,各国就会大大减少粮食生产中人力物力的投入,最终导致粮食减产,诱发“粮荒”。
C.增产与减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双重保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节流”层面减少粮食浪费,就是为粮食安全上好一重保险。
D.新冠病毒流行的特殊时期,只要时刻保持一种居安思危,细水长流危机意识,个体力量就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冲击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的经营主体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
B.2019年5月份,干旱灾害共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640.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8.1亿元。
C.近年来,欧美国家用大量粮食和农作物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影响了粮食生产,国际投机资本趁机抬高粮价。
D.2006年国家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2020年开始农民还可以领取农业支持补贴、农机补贴、养殖补贴。
4.针对材料一中提到的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的更大挑战,国家采取怎样的策略保障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二和三的内容简要分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的麦粒

刘正权

粽叶香,香满堂,艾萵插在门楣上,出门望见麦儿黄。

爹掸了掸身上的露水,进屋来一把揪住我耳朵:“过端阳了,你还赖床!”我们那儿都喜欢把端午叫作端阳,有什么讲究呢,不知道!

我只知道,端阳是不能赖床的,赖床就吃不了粽子和蒸发糕。我揉了揉眼屎,一股脑儿钻出被子,艾蒿的清香袭了进来,我使劲抽了抽鼻子,说:“爹,我想吃鳝鱼!”

这话难住了爹。我爹是民办教师,对捞鱼摸虾的不怎么在行,爹还没搭话呢,娘的巴掌已落在了我的屁股上:“我还想吃龙肉呢,吃得上口吗?”娘向来是火暴脾气。

我才六岁呢,早先的孩子晓事迟,六岁,除了知道吃就是玩,我立马眼泪汪汪了,乡下的孩子,从来不愿意委屈自己的情绪。

爹蹲下身子,擦干我的泪说:不就是吃鱼吗?我寻个洞掏几条,反正今天不上课,不信我一肚子墨水的人赶不上胸无点墨的四猫子!

四猫子是我们村的闲汉,但他的嘴很少闲着,总变着法儿从水里山上弄吃的。

娘一撇嘴:“要我看,你给四猫子拎尿罐子还盖不离!”这话娘也只是说顺了嘴溜出来的,爹却不乐意了,用现在的话说叫伤了爹的自尊呢。

爹气呼呼地冲娘吼了一句:“你等着!”完了拎起一个没把的破木桶出了门,我家没装鱼虾的工具,爹用木桶代替了,到底是教书的,晓得变废为宝!

我吃了粽子,就蹦出门去找四丫野,四丫是四猫子的闺女,比她爹还会找食,我就不行,用娘的话说只配给她拎尿罐子!

四丫见了我把手一匀:“请你吃麦粒儿,去不?”“去啊,去!我还没吃过鲜麦粒儿呢!”四丫就一拽我的手,从她家屋后阳沟上了坡,麦田都在坡地上种着呢。

四丫挑了一处麦穗饱满的地坐下来,伸手钩下一大穗,搁在手里搓了几搓,灌满浆的麦粒儿滚了出来,我探过头,使劲吹了口气,麦壳就轻飘飘飞走了,剩下一粒粒肉滚滚亮晶晶的麦粒儿在四丫手心里。

四丫把手伸到我嘴边说:“吃啊,又香又嫩又甜的!”我伸出舌头在四丫手心里舔了几颗麦粒儿,在舌尖细细咂了一番才吞下肚。

四丫歪着头看着麦粒儿说:“这玩意儿你说像什么?”

“像什么?”我只顾回忆麦粒儿的清香了,“管他像什么!”

“像肉蛆呢!“四丫恶作剧般地笑了起来。

“想恶心我啊,才不上当呢!”四丫这样的把戏玩过几回了,我仔细端详了又端详那些麦粒,学我爹的口气说:“像珍珠,不对,像白玉!”

“像肉蛆,我说了算!”四丫好胜心上来了。

“像白玉,我爹说了的!”我也不服偷,救出爹来压她。

“你爹,哼,给我爹拎尿罐子我爹还嫌不利索呢!”四丫一挤眼,她一准听见我娘这样数落过我爹,也是的,我爹除了在黑板上写字,春节写对联,别的什么活也做不上趟,挣工分还赶不上村里坐月子带出一身病的几个婆娘。

“你爹,也配用尿罐子啊,肉蛆一样的人!”我可不许四丫说我爹的坏话。

“凭什么说我爹是肉蛆?”四丫攥着小手逼近我。

“就是肉蛆!我爹说了的,心中有肉蛆的人看什么都是肉蛆,心中有白玉的人看什么都是白玉!”其实爹讲的原话不是这样的,我记不清了,只好套用来还击四丫。

四丫斗不过我,就退了一步:“哼,一个连鳝鱼都不会弄的人,看你家怎么过端阳!”我们那儿的规矩,端阳节吃鳝鱼,中秋节吃鸡。

我得意洋洋一指山脚下的河沟:“看见了吧,我爹,正在洞里掏鳝鱼呢!”

整个河沟里就我爹一人拎着破桶在寻鳝鱼洞,那些常常捞鱼摸虾的人家早就捉了喂养在家里只等端阳到来了。

四丫捂了嘴笑:“你爹掏鳝鱼,他认得清哪是鳝鱼哪是蛇吗?”

我愣了一下,别说,我还真分不清哪是鳝鱼哪是蛇呢,可爹,应该分得清的!他是老师啊。

“当然分得清的”我肯定地说。

四丫没劲了,四丫说:“你还吃不吃麦粒儿啊?!”“吃!吃…”于是四丫又用手搓,我用嘴吹,两人没心没肺用舌头在四丫手心里舔来舔去。

吃腻了,四丫一拍肚皮,好想在太阳下睡觉啊,说完还像模像样打了个哈欠。

我说:“我也想睡觉,可我爹不许我在端阳这天赖床的。”四丫嘀咕了一声:“你爹没准这会儿先赖床了,这么好的天,谁不想睡啊!”跟着四丫站起来往河沟扫了一眼,忽然就兴奋起来,“看,你爹真赖床了!”

我顺着四丫目光往下看,果然,爹四仰八叉躺在河沟边。

没出息,我还吃不吃鳝鱼啊!我气哼哼往山下河沟走,怎么也得揪一下爹的耳朵,老大的人了,赖什么床?

四丫跟在我身后,挤眉弄眼的诡笑模样。

爹睡得真实在!我揪了他好几下他都没把眼睁开,旁边的木桶里有东西在噍嗌作响,我扑过去,一看,嗬,一条一尺多长的鳝鱼正在桶底转着圈儿顺桶壁游走呢,我说:“四丫我有鳝鱼吃了,让我爹多睡会儿!他一定掏洞掏累了。

四丫说:“是吗?”人便凑到木桶边来,我正准备把手伸进桶里捉出鳝鱼来给四丫看呢,四丫把我往后一拽,脸上发白说:“糟了,是蛇,青竹蛇!”

不会吧,我爹,会分不清哪是鳝鱼哪是蛇?

我抬头望了望山上,山上的麦儿已见黄了,那麦粒,像白玉呢,爹的声音在我心头又一遍回响。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麦粒”的场景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提鳝鱼的情节,使主题表达更加含蓄。
B.四丫与我的对话暗示了悲剧发生的原因,使小说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本文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乡土气息。
D.父亲把“麦粒”比喻成“白玉”代表了一种脱离实际的生活态度,富有象征意味。
2.简要概括“爹”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2020-05-0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有效方式,它们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基石。

从思维层面看,科学思维善于把复杂的世界概念化、明确化、单纯化。科学家能够从纷繁多变的客观现象中去寻找规律、发现本质、归纳概念。艺术思维则善于把现实世界形象化、模糊化、丰富化,艺术家喜欢用感性的方式捕捉现实的生动瞬间和个性差异,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精彩多样。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认识世界的关系就好比数码相机成像过程,科学思维犹如把丰富多彩的景色编码成简单的数字符号,记录在相机储存卡里面,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枯燥,但它记载着纷繁生动的客观对象;而艺术思维犹如把内存卡里的数码符号转化为图片的形象化过程,它会让无生命的数字转化成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美感的图象。

从艺术主题层面看,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科学元素如影随形。一是在科技时代,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有了很大的拓展,不论是航空航天、宇宙奥秘,还是基因细胞、微观世界;无论是机械动能,还是光学电子,科学领域的很多研究方向,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题材和主题。同时,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很多研究成果,时时都会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它的身影,无论是飞机、汽车还是家用电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都成为艺术家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另外,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成为艺术实验探索的动因和引领。文艺复兴绘画的突破,就是基于人类对透视学、解剖学的认识;印象派的兴起,也是基于人们对光学的研究和掌握;后现代艺术的出现,更是基于现代工业化兴起和现代科技的进步。

从艺术语言层面看,科技时代的艺术从表现方式与方法上有两大特征。一是将科技成果和最新技术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和载体,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和作品形态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高科技的手段已成为艺术家语言表现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二是当代艺术创作有很多正在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科学实验的路径,来作为艺术创作和探索的方式。他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做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材料实验,结构设计,像科学家一样尝试艺术表现的各种可能性,探索多种未知的领域。

从受众层面看,一方面科技让大众欣赏艺术有了更多的选择。远古时代人们只能在岩石上、墓室里、墙壁上欣赏艺术;造纸术发明后,我们在纸上欣赏艺术;近现代人们在博物馆里欣赏高雅艺术,而当下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可以在电脑中、在手机上、在虚拟的空间里恣意欣赏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科技给艺术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艺术已不再是少数人把玩品鉴的奢侈品。随着印刷技术、3D打印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阅读画册、欣赏精准的复制品来感受艺术;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已成为通过网络以及各种新技术广泛及时传播的公共品,我们的手机、微信,以及我们身处的各种各样的空间都能以多种新奇的方式呈现出原汁原味的艺术。

(选自《科学与艺术的当代关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科学思维的简单枯燥,艺术思维表现现实世界的方式则更形象,更丰富。
B.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科研成果也已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C.科技的发展使高科技手段代替了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
D.科学技术弥补了艺术欣赏途径过于单一的缺陷,使大众欣赏艺术有了更多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科技时代,着重论述了科技发展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B.第二段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两种认识世界方式的异同。
C.第三段列举文艺复兴等三个事例,意在说明科研领域的创新会引领艺术实验的探索。
D.第五段论述科技既给人们欣赏艺术带来更多选择,也给艺术传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各具特点,二者结合可以使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清晰,更美好。
B.科技时代的艺术创作有了更丰富的媒介和载体,出现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和作品形态。
C.艺术家只有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科学实验路径,才能对多种未知领域进行探索。
D.当代艺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与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2020-05-0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在南朝齐梁宫体诗绮靡之风甚嚣尘上的境况下,唐代的陈子昂、李贺、李白、杜甫等诗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崇尚有加,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是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写的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更有甚者彻底解构诗的内涵诉求,践踏和僭越诗歌伦理与道德,一些作品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令人生厌。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刘勰曾指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圈。”他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采”之间的密切关联。又如瓦雷里所说,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反躬自省倡导“风骨”传统,诗歌创作中就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B.诗人怀有“天地之心”,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作品才能继承、发扬和延续中国风骨。
C.新诗创作呈现出的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使现代诗歌失去了原有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D.新诗提高审美范畴的标准,才可重新建构语言风骨,因为语言可以掩盖内容层面的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唐代诗歌鼎盛的原因与当下一些诗坛乱象比较,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论证。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古诗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新诗创作的思考。
C.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并且都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论证,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末段引用刘勰的话论证了诗歌语言风骨是新诗审美范畴重要的艺术标准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绮靡之风甚嚣尘上,充斥着大量三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使当时新诗缺乏“风骨”。
B.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日常琐碎,或为出名,或为赚取眼球、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等,原因在于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当代诗歌中,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浅近,但也难免欠缺“风骨之采”。
D.新时代诗歌“重塑风骨”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需要继承与发扬古代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完成下面小题

黑娃照相

张弓

右手插在袄兜里,捏紧了一叠八元四角钱的钞,十八岁的张黑娃两腿生风地上中品庙会去了。

多亏了俺那长耳朵货!黑娃捏着钱,得意地寻思。

今年打罢新春,他就背着二十五斤蜀黍,去北山后换回来四只长毛娃子,黑娃的勤劳获得了长毛兔的报答。今天清早,黑娃第一次给长毛兔剪毛就卖了八块四毛钱。

这笔空前巨大的收入,在整个家庭里引起了空前巨大的震动。

黑娃爹想着,听说这兔毛一年剪五回,头一回就剪了八块四,老天爷!俺黑娃真长着“置业手”,攥着那钱的耙子,如今政策上兴的是劳动致富,这可是上了那红头文件的,啧啧!

黑娃娘望着黑娃嘱咐说:“中岳庙上起会哩,如今兴了达责任田,活路山自己安排,你就去会上把这钱花了,想吃啥,吃!想穿啥,穿!”

黑娃来到会上,便一头钻进了百货棚,他整整用了半的工夫,终于认准了一件小翻领、有拉链的红绒衣,但又想,眼看就是“谷雨”,接着就是“立夏”,绒衣穿不了几天就该换李了,于是果断放弃。

“他娘的,美美地吃它一顿再说!”黑娃打量着路边一溜儿排开的十多个饭棚,他从北到南地察看了一遍,又渐渐感到惶恐,似乎每看到一种食物,心里便立即冒出五种以上不应该吃的理由。这六毛钱一碗的拉面,那三毛钱一碗的羊肉汤,还有那五毛钱才买二十个的水煎包子,还是先寄存在这儿,明年吃。

这时,天已过午,他捏着分文未少的纸币,又徘徊起来,感到这样双手空空地回去,好象对不起娘的嘱托,也对不起长毛兔的情意似的好像有谁看破了黑娃的心思,在一幅广告牌前,两个小伙儿正在指点着说:

“这花钱不能算多,可是要啥有啥!”

“走走,咱也‘美一回’去!

黑娃纳罕地跑过去,看见广告牌上写着:“彩色快照,化妆摄影。随照随取,画面新颖……”

这时,一位梳大背头、戴黑镜的青年摄影师正高高地站在花坛上,举着一部照相机说:“照一照,十年少!”

黑娃向花坛上望去,只见那里摆着一对沙发,沙发中间着一个茶几,茶几上放着两个高脚酒杯。花坛旁边树权上,挂着西服、领带、科子裤两个大小伙子已经换上了西装革履,正在打着领带,傻乎乎地相视而笑。黑娃认出,原来这是邻村社员从像东请来的两个烧窑匠,前天才出了一窑叮当响的好砖。

黑娃正愣愣地望着,两位烧窑匠已经登上花坛摄影师对准镜头“嚓”的一声,“好!摄影师当即取出白色的底片,玩魔术似的,向人们晃动底片说:“变,变!”底片上迅速显影,瞬间,一张彩色照片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

“嗐嗐”,咱俩算“美”了一回!”

黑娃忍不住把手伸过去,说:“照相的,把相片给俺看看!”

摄影师瞅瞅黑娃,又啾瞅黑娃的手,忙把相片收回去,说:“不敢不敢,你这手一摸,得留下五个指头印儿!”

人们“轰”地笑了。

“你说啥?”黑娃当众受辱,脖子也涨红了。

“啥?”摄影师说,“人家的片,再看也是人家的。你想看,就自己照一张。”

黑娃大声说:“照就照!”

摄影师提醒黑娃:“小老弟,三块八一张,先交钱。”

黑娃觉得耳朵里“嗡”的一声。但那诧异和笑的目光又使他涨红了脸庞,他“刷”地从里掏出两张二元钱的钞票,以破釜沉舟的姿态,把钞票到开发票的小桌子上,拍桌说:“你给我照!”

摄影师先是愕然,继而肃然起敬,看闹的人们也都收声息,对这个穿着补丁袄的小伙儿刮目相看了。

当黑娃把钞票摔到桌子上的时候,他心里猛地一沉。但他望着人们瞠目结舌的样子,又感到无比的快意。

“穿哪件衣裳?”摄影师热清地询问着。

黑娃向树衩上漂了一眼,指着一件蓝色西装上衣说:“就要它!”又指着一件翻领毛线衣“还有它!”

“系领带吗?”摄影师双手比划着问。

“系上!”

“照有照啊!”黑娃催促着。

“笑笑!”摄影师说。

“嚓!”

当黑娃脱去西装,重新换上破袄的时候,摄影师已经把刚刚显影的彩色相片呈送到黑娃面前,呀呀!相片上的黑娃,是那样英俊、富有、容光焕发,庄重的仪态。

黑娃愣愣地望着相片,那眼神好象在问:这一位果真是俺么?但他很快便确认,这就是本来的黑娃,或者说,这就是未来的黑娃。

黑娃为今日赶会的一个意外圆满的结局感到满意。黑娃想着,心里又踏实而舒适了。他再次掏出彩色照片,审视良久,忽然对相片里的他说“我说你牙,你好好听着,再过两年,来真个的!”他又回头望着山下的庙会,望着那鳞次栉比的货、饭铺,大声喊叫着:“你们——统统的——给俺留着!”

“留着”“留着!”群山发出了回声。

穿过盛开着油菜花的田间小路,黑娃哼着梆子戏,飞快地回家去了。

(上海文学》一九八一年第七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笔空前巨大的收入在整个家庭里引起了空前巨大的震动”,这句说明了黑家以前的极度贫穷的生活状态,也表明这种状态即将发生巨大变化。
B.小说第3自然段至第6自然段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交代了黑娃养长毛兔挣钱的过程以及父母对他的赞许,使小说内容丰富,情节完整。
C.小说中摄影师先是拾讽刺黑娃,嫌他的手脏,见到黑娃拿出了钱,便热情地为他服务,表明摄影师多变的性格和善于经营的技巧。
D.这篇小说风趣幽默,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如“再过两年,咱来真个的”“你们——统统的——给俺留着!”
2.黑娃不舍得买穿的,也不舍得买吃的,却一下子花了三块八照了一张相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反常举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黑娃”这一文学形象的?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020-03-1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注】画池听雨

汪建中

罨画池,作为一处极为精致的园林,其名字取得实在美妙而贴切。就是没有去过罨画池的人,一听这名字,眼前浮现的也应该是一幅幅高古的图画,精雅的丹青。今春三月踏青的时候,我就是在“罨画池”这个美名的一再诱惑下而去崇州的。

去的时候,一路上愉悦的心情实在难以述说。因为,在罨画池儒雅的牵引中,我一路上步着杜甫的后尘、裴迪的后尘、赵卞的后尘、范成大的后尘,以及那个长吟过“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的大诗人陆游的后尘。步着这样一些人的后尘,而又是去罨画池作一番文化意义上的畅游,所以,即便是一路风尘仆仆,其心情也愉快如彩蝶、逍遥似春燕了。   

罨画池浓缩了江南园林精华中的精华,她小得可人,雅得大度,幽得深厚。进得园来,简直是一步一景,更是一步一惊。琴鹤堂带来的愉悦都还没有收场,问梅山馆的惊喜又向我扑来;湖心亭的美景才刚刚开始欣赏,望月楼的画卷又为我次第展开了。在罨画池里,脚下的曲径引我又诱我,两旁的奇花拥我更醉我,举目处是老树横空,回眸处是新绿拥娇红,是小桥接了短亭,是涟漪揉着楼影,是游鱼栖于鸟巢,是绿水浣着白云。左看似画,右看似画,前后左右看了,居然就是画了。

正当我陶醉在罨画池的美景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雨。先是点点滴滴,继而是窸窸窣窣,接着是噼里啪啦,好在我正在望月楼里,否则,这一场春雨将逼我于狼狈中四处躲雨。

此刻,雨点紧一阵慢一阵地敲打着望月楼上的瓦片,叮叮当当又窸窸窣窣,疑似一张古琴在嘈嘈切切的奏鸣,一声声,抒发着一个梦境。在烟雨中有一只翱翔着的白鹤,在罨画池的上空兜了几圈后,停在湖心亭的亭尖上,以金鸡独立的优雅与我遥对着共听这一场湿漉漉的琴声。在如此的情景里,我不知道当年一代廉吏赵卞是否也遥对着白鹤如痴如醉地鼓琴?不知道当年那只白鹤是否依然金鸡独立,在春雨中静听琴弦上的云卷云舒、潮起潮落?按节令计算,这该是今年最后的一场春雨,滴滴答答,迷迷蒙蒙,把罨画池笼罩得格外旖旎而缠绵。湖边的柳,绿得蓬勃而婆娑,春燕们翻飞在柳丝和雨丝间,似要把这最后的春雨沐浴得个淋淋漓漓。园子里的那些梅,还在春雨中修整,所有的枝脉和叶脉都在努力地孕育今年冬天的梅香。如今,梅还在,那一段缘,那一份情,不知缠绕在哪里?如今长亭还在,回廊还在,整个罨画池还在,陆游祠还在,惟有主人陆放翁不在了,独留下我,在满园春雨中空空的地等待。

茶,浓了,又淡了。雨,去了,又来了。整整一个下午,我被这雨殷殷地挽留在罨画池里。留我的,还有湖边的柳、园里的梅和楼前的株株红海棠。罨画池的一切都在留我呵,留我在这里听雨,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留我年年岁岁在这里看白鹤翱翔,听水淋淋的音乐,再在“红酥手,黄藤酒”的缠绵里追逐大诗人那多情的背影……

错、错、错,莫、莫、莫,陆放翁这些发自心灵深处的叹息,声音很低沉,语气很微弱,但它引发的生命的共振,却持续了八百多年,还会一直共振下去。此刻,凝神听雨,瓦片上的雨声,犹如陆放翁的声声叹息:“错、错、错”,声声都在荡人魂魄,催人思索。八百多年了啊,八百多次的春雨与秋风,花开与花落,沧海与桑田。我的放翁啊,你是否依然豪迈如苏轼,英武如岳飞?在黄泉路上,你是否已经与唐婉结成了连理,了却了前世的遗恨与悲歌?

雨,一直在淅淅沥沥地下,雨中的罨画池,又多了几分妩媚。这时,我是多么想备一桌好酒好菜,在这春雨中与陆放翁对饮。只可惜放翁不在了,虽有好酒,但缺少了他,酒亦寂寞,雨亦寂寞。寂寞的,还有这望月楼,还有那间梅山馆,整个罨画池已经在风雨中寂寞八百年了,如此漫长的寂寞,试问人间,哪里还有?

好在罨画池还在,而且日新月异,海棠还在,梅魂还在,那些犹如宫墙柳的柳树还婆娑在我的眼前。沿着这些景物,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追逐陆放翁的身影,依然能够感觉到他一腔爱国的热血在澎湃。这热血,从宋至今,一直不曾冷却,一直在激情地燃烧。

这雨似乎不知劳累,淋淋漓漓了整整一个下午,还在淋淋漓漓,此刻瓦片上雨声还噼里啪啦地响,一园子的雨声依然在为我奏着交响。在这春雨的交响和飘洒中,蜀州的大地有福了,今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透过雨雾,我仿佛看见了一大片秋天的金黄。这田野里的金黄是赵卞和陆游期盼了千百年的,终于要在今年金灿灿地铺满蜀州大地。


【注】罨(yǎn)画池:蜀中名胜,位于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并没有写罨画池的美景,而是从罨画池的名字写起,未见其形先闻其名,就让作者想象到了罨画池的魅力。
B.“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表明“我”被这罨画池的美景所吸引,表达了作者以后每年都要经常来这里听雨,直至自己老去的决心。
C.文章语言文字清新雅致,善用修辞写景。如第3自然段对罨画池景物的描摹尤为典型,采用了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罨画池美景图。
D.文章形散神聚,写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景物优美雅致;写情,富于变化,由最先的愉悦到中间的落寞再到最后的喜悦。
2.简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3.作者对罨画池的雨声有不同的感受,试分析其内蕴。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代表了一种不偏不倚又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和而不同既是一种世界现,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进入新时代,“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强调“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指出“要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赋予和而不同崭新的时代意蕴。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孕育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明。不同文明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道路,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都应该被尊重。放下文明优越论,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文明,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只有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鉴,对话,才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文明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带来冲突,相反,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恰恰是世界文明活力的源泉,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各民族各种文明只有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不断发掘、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与难题,开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董卫国《彰显和而不同的时代意蕴》)

材料二:

“文明冲突论”把世界划分为八个文明版块,预测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冲突将在这些文明之间进行,各文明交界的“断层线”地区尤其可能爆发剧烈的冲实,世界将呈现文明间集团对抗的情况。

作为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当然知道国际冲突都与利益有关,他提出“文明冲突论”的目的是要找到利益冲突背后的原因,强调“价值、文化和体制深刻地影响国家如何界定它们的利益……具有类似文化和体制的国家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用文化差异解释国际冲突的做法或许不无道理,但也并不新鲜,“文明冲突论”的特点是将文化差异的作用推到极致,强调不仅文明差异将成为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而且文明版块内部将形成国家集团并与其他文明对抗。

由于“文明冲突论”的基础是文明差异性,因此亨廷顿坚决否认文明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意义,应该说,亨廷顿否定西方价值普世主义并没有错,但是,由于他完全从冲突论的视角来看世界,所以看不到日益强化的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进而忽略了作为国际关系常态和主流的国际合作,任何国际关系理论,只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否则就是消权的和破坏性的,“文明冲突论”就是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论。

(摘编自田德文《“文明冲突论”错在哪里》)

材料三:

文明是冲突的,还是能够和谐共存、交融互鉴?

在国际形势复杂演变的今天,在封闭和开放、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交织的时刻,这一问题再次成为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爱琴海岸,此次中希两个文明古国携手对话,意义深远。

“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生机勃勃,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半年前,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这样给出了答案,帕夫洛普洛斯总统对此深为赞赏。在11月11日的会谈中,帕夫洛普洛斯总统再次强调:“一个国家用‘文明冲突论’来制定国家政策将是十分荒谬和非常有害的,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中国都有力地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

此前,外界已关注到中希关系中的“不寻常”——希腊在欧盟国家中较早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文件,希腊总理两次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今年4月,来华出席第二届论坛的希腊时任总理齐普拉斯说,共建“一带一路”是个伟大的倡议,既包含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又充满对世界前途的思考,希腊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文明古国,能够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并参与。

照亮历史的文明对话,也在一次次照鉴未来。作为东西方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肩负运用文明智慧、解决当下世界难题、应对全球挑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在文明上的相知、相亲和相互尊重使中希超越了政治制度、国家规模以及社会传统的差异,成为不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正在为当今世界持续提供着智慧和启示。

(摘编自《人民周刊》(2019年第22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以此思想孕育的文化在新时代更强调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B.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论”将成为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而且文明版块内部将形成国家集团并与其他文明对抗。
C.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
D.作为同为文明古国的希腊,因为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所以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并参与“一带一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互鉴、对话,就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B.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否认文明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意义,肯定西方价值普世主义,其根源基础是坚持文明差异性。
C.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以此促进国际关系常态和主流的国际合作,这一价值追求得到了所有国家的认可。
D.不同文明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是世界文明活力的源泉,国际社会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与难题。
B.中国不会形成“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这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得到了印证。
C.中希超越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传统的差异,运用文明智慧,解决当下世界难题,成为不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典范。
D.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包含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又充满对世界前途的思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文明是冲突的,还是能够和谐共存、交融互鉴?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0-02-10更新 | 118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铁匠的小尖刀

南翔

周日这天,曹木根有点心神不宁。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讲是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曹根自言自语道,采访我?我有啥子好采访的唦!

老同学的不由分说令铁匠曹根芒刺在背。直到下午三时许,一声汽车喇叭的脆响从街口传来,曹根一直绷紧的心思,才骤然如江边解缆的船只,悄然松滑。

孙老师过来问,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曹根道,是啊。整个县里十镇八乡不会剩下两个巴掌的铁匠,讲起什么家伙都能打的铁匠,恐怕也就是本人一个了唦。

曹木根顺着孙老师的目光,瞥见的是右侧一块灰蒙蒙的铁匾,是自家餐的一块铁牌,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

孙老师便谈起这次来的意图,是领着学生做一个非虚构民间匠艺的采集,可以称作“非非遗”写作。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却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各级非遗的匠艺,譬如散落在乡野的铁匠、篾匠、箍桶匠、油漆匠等工匠及他们的技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因这些“非非遗”一不来钱,二不能引起重视,所以比非遗式微得更快。

曹铁匠喉咙里响咳了一声道,《国风·邶风·式微》就有一首写的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孙老师赞曰,我只知“式微”一词来源《诗经》,早不记得这首诗了!环顾左右两个弟子问,你们知道出处吗?两人均摇头,一起说:真不知道。孙老师叹道:真正是野有遗贤人未知啊!

曹木根其实不是本地人。他父亲在饥荒年头,一路做手艺来到了江南,后来做到了天福铁木器材厂的厂长。那时放学之后,木根都要到铁木厂来要闹,木根最迷恋的,还属铁匠炉,无论是父亲操钳,还是其他工人掌锤,他都饶有兴致。

后来曹铁匠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又重演了他少儿时的一幕,从小在铁木厂厮混。有一次他们调皮弄坏了车床皮带,曹铁匠大怒,收缴他们的东西,包括儿子的一把木制小尖刀,一起折断,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天都没理爸爸。一周之后,曹铁匠送给儿子一把精心打制的小尖刀,挽回了儿子开心的笑容。

孙老师朝炉子那边看一眼道,我小时候是看过铁匠干活的,年头太久印象都模糊了,我的学生则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能否劳烦曹师傅打一件铁器给我们看看?这也是我们田野调查,或者说“非非遗”调查的一个好机会。

曹铁匠起身,朝炉子走去。俩学生都雀跃跟随。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

吴天放贴近他的耳朵问,为何放着空气锤不用?他答,就是想让你带来的老师和学生,看一看最本色的打铁方式。

一根生锈的螺纹钢,眼见得在曹铁匠的手中,在火红的炉膛里,在冰冷的铁毡上,在沁凉的水桶里……该扁的扁,该圆的圆,该尖的尖,最后出示的是一把比巴掌略长的小尖刀,上面还做了三个圆环把手。

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

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铁匠的一撮浓眉猛地一弹。他撩起洗不净的灰色T恤擦擦额头道,做什么事情,一是要喜欢,二是要做出年头来。熟能生巧罢了,做够年头,你们都行,没什么稀奇的。跟当老师年头久了,教书教得好,是一个道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孙老师问,曹师傅的孩子呢?在外上学还是工作了?

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

吴天放道,曹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来或未必是坏事。乡镇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

这时,两个弟子看中了这把小尖刀,说你再给打一把呗,我们一起买了。

曹铁匠两眼空虚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道,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

迎着落日开车,吴天放戴上了墨镜,将刚抽两口的烟随手掐灭。

孙老师道,你尽快找一张他儿子的照片给我,我采访过一个做铁板浮雕的师傅,他敲的铁板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我会叫他敲一幅曹铁匠儿子的肖像,肖像一定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

吴天放道,好啊,发生的费用,都算在我天放头上……一语未了,哽住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等语句,暗示了铁匠铺的生意萧条。
B.曹根吟诵《国风·邶风·式微》一诗,但孙教授的两个弟子却不知这首诗的出处,说明曹木根有着比较高的文化素养。
C.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根道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句,表明其打铁技艺精湛并非一日之功。
D.小说中孙老师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刀,是因为他被曹木根的打铁技术所折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边城》一样,这篇小说也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见长,其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曹根与儿子的冲突也充满温情。
B.“小尖刀”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它是曹铁匠匠艺的具体体现,承载了人物的情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中“复烧”“复打”“淬火”“再打”“削”“磨”等一系列动作再现了打铁的过程,表现了曹根技艺的高超。
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在平实、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叙述中,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3.吴天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二”中提到“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请简要分析本小说体现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2020-02-10更新 | 20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的景色,其用意是与眼前所见艾比湖的残败形成类比,巨大的反差能给读者造成心灵震撼,表达作者的痛惜之情。
B.把行将消亡的艾比湖比拟为归宿悲情的人,假想它开口发出呐喊、向天控诉,更能表达作者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的谴责。
C.“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青育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那些盲目 赞美艾比湖的文章的批评之意。
D.文章结尾由难逃厄运的湖联想到面临灾难的鸟,并以其“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引人深思,令人感到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的紧迫性。
2.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十一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2020-02-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奥斯维辛

景凯旋

①大巴穿过一个村庄,驶进停车场。隔着一大片长满草的土地,远远地,天底下现出一排平房,两边是带刺的铁丝网,中间矗立着瞭望塔。尽管在电影里已经见过多次,但眼前这幅图景仍然让我感到森然。这就是奥斯维辛。

②进入集中营,眼前是两条交叉的铁轨,这就是当年运送囚犯的列车终点。囚犯们在这里分成两列长队:一队是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子,留下来当苦力;另一队是病弱的老人、女人和孩子,他们随后就被卡车送往毒气室。有些人已经看出不妙,一个女人丢下自己的孩子,想混进那支可以暂时活下来的队伍,孩子在后面追赶她,伸出手哭喊:“妈妈!”她发疯似地尖叫:“这不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押送人员抓住她和孩子,把她们扔到卡车上:“犹太臭娘们!你连亲生孩子都不要!”旁边的党卫军士兵,包括那些男囚犯都笑起来。

③即使在奥斯维辛,也是不缺少笑声的。

④在描写奥斯维辛的作品中,莱维可以说是最特殊的一位作家。莱维是意大利犹太人,二战期间参加了一个抗击纳粹的游击队,1944年2月22日被送往奥斯维辛,同行的650个犹太人,最后只有14人生还。莱维是在1945年1月获得自由的,从返回家乡的第一天起,他就决定了,自己余生最重要的工作是为奥斯维辛的死难者作证。

⑤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实行集体惩罚,所有犹太人胸前都要佩戴黄星,以示这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关进奥斯维辛后,还要在每个犯人臂上刺上编号,就像牲口一样。莱维的编号是174517,莱维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掉自己身上的编号,他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个人并非因他所作所为而接受审判,而是因为自己所属的群体而受到牵连”。

⑥奥斯维辛的死亡率是很高的。然而,死亡对于囚犯并不是最坏的结果,最可怕的是丧失活着的尊严。莱维描写的许多细节让人难以忘却,押送他们的火车每到一站,党卫军就让男女囚犯下车,蹲在车旁大小便,押送人员毫不掩饰他们的兴味,就像是看一场演出。

⑦就像人们通常对生者说的抚慰话,活着的人总得要活下去,这是生活的铁律。除了个别亲历者,很少有人会愿意像莱维那样,永远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他无法摆脱这样的感觉,当他反复诉说自己的苦难时,世人早已感到无聊。他想让旁人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得到的却是怜悯,这不免会使他有一种惨败感。

⑧虽然莱维对人性感到失望,他仍然写了一些反抗的事例,例如,在运送他们的那列货物列车上,车厢里挤满了男男女女,当女犯们给婴儿喂奶时,囚犯们就在木头地板的夹缝里找到一些钉子,在车厢角落里挂上绳子,披上毯子作为屏风。莱维就此写道:“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象征:我们还不是禽兽,只要我们尝试抵抗,我们就不会变成禽兽。”

⑨读莱维的作品,我常常会想到母亲的遭遇。母亲前年去世了,享年93岁。在她最后的时光,我才知道了一些当年的事。

⑩母亲唯一的罪名是家庭出身,她被关在工作单位的一个会议室里,与许多男人关在一起。在那个房间里,只有母亲一个女性,她就用绳子把床单挂起来,把自己的身体遮住。其中有个普通的青年,他们都是单位同事,母亲平时与他无冤无仇,但他却是下手最狠的一个。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她老是会不经意地提起那个人,让我们打听他的近况,她永远不能原谅施暴者。那个人很早以前就病死了。母亲知道后,沉默了一会,问道:“他们为什么就不肯道歉?”

⑪直到母亲去世,我才在回忆中渐渐意识到,母亲一直没有轻松地生活过。她一辈子都在维护着自己的伤痛,那样的经历不是悲剧,它是人类生活的黑洞,没有尽头。我终于明白,当母亲用床单将自己的身体遮住时,她是在维护做人的最后尊严,尽管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除了亲人,没有人会在意她的遭遇。

⑫出了奥斯维辛,几株黄色的花在秋日傍晚的微风中颤动。我突然觉得,那些花朵的颜色很像当年犹太人胸前戴的黄星,而这片田野下兴许也埋葬过许许多多囚犯的骨灰,地里的花草才长得如此生机勃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描写了作者眼中的奥斯维辛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森然、恐怖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沉重的心情。
B.第⑦段中莱维反复诉说苦难时世人的反应,与《祝福》中听厌了祥林嫂讲述阿毛故事时人们的反应,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第⑧段写女犯们给婴儿喂奶时,囚犯们就在角落里挂绳披毯作为屏风,这体现出在纳粹严酷统治下人们的反抗精神。
D.作者在结尾处描写奥斯维辛外长得生机勃勃的花草,表达了自己从奥斯维辛走出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2.文中对母亲经历的叙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探访奥斯维辛时对人性的反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作答。
2020-01-1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