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根河的传说

陈晓雷

我知道,这里已临近根河的源头了,远处莽莽苍苍的群山峻岭,绿阴浓密,森林草丛中流出的千沟万壑,蓄存着丰沛的雪水、泉水、露水,它们就是这条大河无以数计的源流。

现在我想把父亲当年听百岁老额尼讲的“葛根高勒”的故事,讲给读者朋友,没有这段流传久远的森林神话传说,父亲的故事好像缺少精神的支撑,这就像天上的风筝,其精神的高远在于放筝人手中还有多长的线。

这个早晨,岭上幽静无风,天阴沉着脸,故意施展威严,好像要惩罚大地似的连旷野山川都为它静默施礼。

这天山下河畔的女主人迏玛拉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自从去年冬天丈夫过世后,额尼达玛拉就成了这家人的顶梁柱,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可她感到心里很踏实。身边有两岁的儿子萨沙,十六岁的女儿月拉,还有一群驯鹿,这就足够了。

额尼今天起得早,见儿子还睡着,她悄声告诉月拉去林子里找找多日不见的驯鹿群,还嘱咐女儿不要贪玩,赶着驯鹿回来时要走自己去时的路。

月拉走上山岗,听到林子里的鸟儿在唱歌,林间弥漫着杜香草的味道,脚下的芍药花、黄罂粟、紫鸢草、石竹花的脸颊,贴着她的裤腿弄湿了她的鹿皮靴子,姑娘颇感惬意。回头望,山下河边自家的撮罗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她知道额尼生火做饭了。

月拉在林中走着,不知走了多远,抬头望望天,突然看到天空暗下来,天上的云越聚越厚,很快她听到了“轰隆隆”的打雷声,顷刻间暴雨就像饿狼似的扑来。

月拉想,驯鹿群在山上不怕雨大,密林能为它们遮风挡雨。下大雨了,我要回去和额尼、弟弟在一起,她转身往回跑……

当月拉站在小山坡上看自己的家时,姑娘被山下的一切惊呆了,山洪暴发,河岸变成了汪洋,她家的撮罗子不见了,额尼和弟弟都不见了!

曾经秀美的河,暴涨数倍,变成了疯女人,喋喋不休、张牙舞爪。家四周的松树、桦树、柞树全让洪水泡上了,平坦的青草地变成水泡子,浑浊的洪水淹没了地上的藓苔、鲜花、绿草,大河肆虐着、狂奔着、咆哮着……

月拉姑娘站在山坡上,几乎精神崩溃了,脸上泪雨如河,这姑娘变成了可怜巴巴的孤女。

月拉大喊:额尼——弟弟——你们在哪里?

苍天无言,山川流泪。

月拉顺着河岸边跑边看,边找边喊:额尼——弟弟——

旷野无应,大河号啕。

月拉全身发抖,一步不停,她要坚持找额尼找弟弟,不管狂风大雨,不管路远沟深。

河水无情,阴雨刺背。在山脚下的河湾处,姑娘实在累了,就倚在一棵白桦树下喘口气,她恐惧、疲劳、饥饿,她情不自禁地合上眼睛,梦见额尼抱着弟弟,正蹚着河水向自己走来……

姑娘猛地醒来,见天穹上的浓云散开了,一缕阳光映在她头顶的白桦树上,她看见一张手掌大小的鹿皮挂在树枝上,忙站起身去抓那张鹿皮,那上面写满了字,这些字就像一幅幅好看的画,她想这一定是萨满写给自己的神书,就开始默念起来,认出了那些字,这是敖鲁古雅河、激流河、根河流域流传极广的《唤母歌》,月拉面对大河,轻轻唱起来:

女儿若变鱼,河水不哭泣。

女儿真变鱼,河水变清晰。

女儿变成鱼,妈妈有归期。

月拉就这样一遍一遍地唱着,从白天唱到夜晚,从夜晚唱到黎明。 面对浑浊的滔滔大河,唱歌的姑娘泪水涟涟,悲情深切……

一个洒满阳光的早晨,月拉开悟了,弯腰脱下鹿皮袍衣,白皙挺拔的胴体,像一株迎风招展的白桦树,一阵清风刮来,裸身的姑娘随风飘入了呼啸浑浊的大河……

这时,奇迹发生了——大河恐怖的涛声停息了,激荡的波浪平静了,河面上升腾着一条轻柔的银雾带,转眼间将河面全部遮盖住了。大约过了一刻钟,银雾缓缓散去,浑黄的河水神奇地变得透明、变得洁净了,美丽的姑娘月拉变成河中一条银光闪闪的白细鳞鱼,她摇头摆尾在河中嬉戏,在她的周围伴游着大群大群的萤火虫般闪亮的小银鱼,它们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白细鳞鱼,它们把她当成公主,喜气洋洋地簇拥于她的身边,她就真的化身为白鱼公主了。

这公主身材修长,眼睛灼灼灵动、熠熠闪光,如夜里皎洁的月亮。此刻白鱼公主鳞片闪闪、尾翅齐舞,好像为刚刚获得的新生而欢欣鼓舞……

河水繁星,鱼儿们欢腾着,像在庆祝自己的节日。

三天后的傍晚,玫瑰红染红了山岭,染红了河面,就在月拉跳河的那棵白桦树下,额尼达玛拉领着弟弟萨沙出现在那里,他们没有死,在洪水涌来时,及时撤到山岗上躲过了大难,他们就这样与月拉失散了。

这一刻,弟弟抱着姐姐月拉留下的鹿皮衣袍,额尼泪水涟涟,手捧着那封萨满神书,口中喃喃默念。

达玛拉低头望着清悠的河水流过山弯,她望着望着,就见着河面升起一团银雾,接着一朵巨大的浪花绽放,一条两米多长的白细鳞鱼腾空而出,还“吱吱”地发声欢叫。达玛拉看到她在欢笑、她在舞蹈,她泪光闪闪,神情留恋。

达玛拉知道,那就是女儿月拉,忍不住泪流满面,用嘶哑的嗓音唱起了山中那首古老的鄂温克民族歌谣《唤女谣》:

女儿快回家,满山花枝芽。

女儿真回家,鹿儿笑哈哈。

女儿回了家,蝴蝶闹出嫁……

达玛拉就这样一遍一遍不停地唱着,不知唱了多久。当月亮照在河谷里的时候,不知从峡谷里,还是从森林里涌来了成千上万的银蝴蝶、金蝴蝶,像悬浮在半空的数万颗星星,它们先把河谷塞满,然后又蜂拥着飞向河面上,它们的羽翼连成片,它们的身体变成了金纱银纱,它们变成一条流动的光带,把整条大河都盖住了……

达玛拉继续唱着,河谷中的蝴蝶光带,神奇地向两侧分开,大河水面再次翻开浪花,那漂亮的白鱼公主跳出水面,一个矫健的打挺亮相,洁白细长的身子几乎横在空中,姿态优美而炫目! 看得岸上的母子俩心动神摇。

萨沙大喊:鱼——多好看的鱼!

达玛拉纠正儿子:那不是鱼,那是你的月拉姐姐!

母子俩再看,河中一条银光飞速远去,瞬间河水急速流动,不多时即变清变透变明亮,波光粼粼了……

萨沙再次大喊:是姐姐,姐姐——回来!

达玛拉望着河面对儿子说:姐姐在河里,那白鱼公主就是姐姐,这条河因姐姐的干净,才变得透明、透亮了。现在这条河有自己的名字了,我们就叫它葛根高勒吧……

萨沙问额尼:什么是葛根高勒?

达玛拉告诉儿子:这是姥爷教我的蒙古语,葛根高勒——就是清澈透明的河。

他们母子一起高喊:葛根高勒!

葛——根——高——勒——

葛——根——高——勒——

母子俩的喊声,再次让河谷中的金蝴蝶银蝴蝶翩翩起舞,它们把整条大河变成了流动的光带……

大兴安岭——这永不低头的山脉,此刻亦蓄满柔情,在深情地倾听……

(摘编自《北京文学》2017年第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借父亲的故事引出全文,既给“根河的传说”带来了神秘色彩,更让整篇文章充满了历史沧桑感。
B.额尼特意叮嘱月拉不要贪玩,但是林子里的鸟、草、花都让她感到惬意,让她来不及在大雨来时和家人们在一起。
C.月拉变成鱼的过程中,“银雾带将河面全部遮盖住”“大约过了一刻钟”等细致的描写,使这一过程极具真实感。
D.因为这条河已经成为一条清澈透明的河,在达玛拉与萨沙的呼喊中,它就有了自己的蒙古语名字,叫它葛根高勒。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景物描写,隐隐透露出灾难来临前的阴森与恐怖,暗示了事件的发展。
B.句子②采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根河的特征,写出根河狂暴反复无常的特点。
C.句子③以整齐的句式来回应上文内容,既通过短句传递感情,又富于节奏变化。
D.句子④中破折号的使用,以声音延长的方式,展现了对月拉的思念与赞美之情。
3.在文中月拉的情感随着“神书”的出现而逐步生发,请简要概括分析。
4.有人认为,陈晓雷的写作体现了具有“生命共同体”意义的创作观。请结合文本评价这一观点。
2024-04-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名校联盟高三2月新高考调研语文试题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天大风

海明威

那条路出了果园,直达山顶。山顶有小屋,门廊空荡荡的,烟囱里冒着烟。屋后是车库,鸡棚,二茬树像堵树篱,挨着后面的林子。①他放眼望去,上空的树给风刮得远远倒向一边。今年秋天还是头一遭刮大风呢。

尼克走过果园上面那块空地时,小屋的门打开了,比尔出来了。

“哎呀,威米奇。”他说。

“嗨,比尔。”尼克说着走上台阶。

屋里,壁炉生着堆熊熊烈火。风刮得炉火呼啦啦响。比尔关上门。

“喝一杯?”他说。他到厨房里,拿来两个玻璃杯和一壶水。

尼克伸手到壁炉架上去拿瓶威士忌。“行吗?”他说。

“行。”比尔说。

他们坐在火堆前,喝着兑水的爱尔兰威士忌。尼克伸出腿,搁在炉边,鞋子在火堆前冒起水汽来了。

“最好把你的鞋脱了。”比尔说。

“我没穿袜子。”

“把鞋脱了,烤烤干,我去给你找找看。”比尔说。他上阁楼去了,尼克听见头顶上有他的走动声。楼上房间敞开,就在屋顶下,比尔父子和他,尼克,有时就在楼上睡觉。后面是一间梳妆室。

比尔拿了一双厚羊毛袜下来。“天晚了,不穿袜子不能到处走动。”他说。

“我真不愿再穿上。”尼克说。他套上袜子,又倒在椅子里,把腿搁在炉火前的屏风上。

“你要把屏风搁坏了。”比尔说。

尼克把两腿一翘,搁到炉边。“卡斯队打得怎么样?”他问。

“一天连续两场比赛都输给巨人队。”比尔站起身,去拿威士忌酒瓶。他的大手伸出老远去斟酒,把威士忌倒在尼克端在手里的酒杯里。

“这辈子休想看到了。”比尔说。

“哎呀,他们要气疯了。”尼克说。

比尔伸出手去拿那本扣在窗下桌上的书,刚才他到门口时顺手就放在那儿了。他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拿着书,背靠着尼克的椅子。

“你还有什么我没看过的书?”尼克问。

“你看过《坚忍不拔》吗?”

“好书,”尼克说,“那书里写他老爹一直在找他。你还有沃尔波尔的作品吗?”

“《黑森林》,”比尔说,“写俄国的。”

“他对俄国懂得什么啊?”尼克问。

“我不知道。那些家伙可说不清。也许他小时候在那儿。”

“我倒想见见他。”尼克说。

“我倒想见见切斯特顿。”比尔说。

“我真希望他眼下就在这儿,”尼克说,“咱们明天就可以带他上夏勒伏瓦去钓鱼了。”

“不知他想不想去钓鱼。”比尔说。

“当然去,”尼克说,“他一定是钓鱼老手。你还记得《短暂的客栈》吗?”

“‘天使下凡尘,赐你一杯羹,受宠先谢恩,倒进污水盆。’”

“一点不错,”尼克说,“我看他这人比沃尔波尔强。”

“哦,没错儿,他是强一些。”比尔说。

“不过沃尔波尔写文章比他强。”

“我不知道,”尼克说,“切斯特顿是个文豪。”

“沃尔波尔也是个文豪。”比尔坚持道。

他从地板上站起身,伸手去拿那瓶威士忌。尼克将酒杯伸过来。②比尔斟酒时,他两眼直盯着。

“我现在就有点醉了。”尼克说。

“你没醉。”比尔在杯里斟了半杯威士忌。

“还有酒吗?”尼克问。

“酒可多的是,可爹只肯让我喝已经启封的。”

“那当然。”尼克说。

“他说喝新启封的酒会成为酒鬼。”比尔解释说。

“一点不错。”尼克说。他听了印象很深。他以前倒从没想到这点。他一向总是认为只有独自喝闷酒才会成为酒鬼呢。

他们坐着,一边望着炉火里边。

“咱们再喝一杯。”尼克说。

“我想柜子里还有一瓶已经启封的。”比尔说。

他在墙角柜前跪下,取出一瓶廉价烈酒。

“这是苏格兰威士忌。”他说。

“我会多兑些水。”尼克说,他又出去,走到厨房里。他用勺子从桶里舀出阴凉的泉水,灌满水壶,回起居室时,走过饭厅里一面镜子,照了照。他的脸看上去真怪。他对着镜中的脸笑笑,镜中的脸也咧嘴回他一笑。他对着那脸眨眨眼睛就往前走了。③这不是他的脸,不过这没多大关系

比尔把杯子斟满。他们在炉火前两张大椅子里坐下。

“你非常聪明,威米奇。”比尔说。

“你什么意思?”尼克问。

“同玛吉那档子事吹了。”比尔说。

尼克一言不发,酒意全消。他只知道自己从前有过玛乔丽,又失去了她。她走了,他打发她走的。那是关键。他没准儿再也见不到她了。大概永远不会见到她了。一切全过去了,全完了。

“咱们再喝一杯。”尼克说。

比尔斟酒,尼克泼了一点水进去。

“忽然一下子,一切都结束了,”尼克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我没法子。正像眼下连刮三天大风,把树叶全都刮光一样。”

“得了,都结束了。不必多说了。”比尔说。

“这是我的错。”尼克说。

“是谁的错都没关系。”比尔说。

“不,我认为不是这样。”尼克说。

玛乔丽走了,大概他永远也不会再见到她了,那才是大事。他跟她谈过他们一起到意大利去,两个人该有多开心。谈过他们一起要去的地方。如今全过去了。

“咱们拿枪到岬角那儿找你爹去吧。”尼克说。

“好吧。”

比尔从墙壁架上取下两支猎枪。他打开子弹匣。尼克穿上厚呢短大衣和鞋子。他的鞋烤得硬邦邦的。④他还醉熏熏的,可是头脑清楚。

“你感觉怎么样?”尼克问。

“不赖。我只是刚有点儿醉意罢了。”比尔正扣上毛衣的纽扣。

“喝醉了也没好处。”

“是啊,咱们该上户外去。”

他们走出门,正在刮大风。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尔怕尼克把炉火前的屏风搁坏了,表明其对尼克不爱惜自己家的财物感到不满,而从尼克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以为意。
B.比尔和尼克都喜欢读书,他们也都有着自己喜欢和支持的作家,尽管意见有分歧,但二人对对方的喜好还是给予一定的理解。
C.比尔的父亲担心儿子变成酒鬼,只肯让他喝已经启封的酒,既尊重儿子喝酒的意愿,又加以适当约束,体现一种有节制的自由。
D.文中反复提及“全过去了”,这恰恰表明尼克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过不去”,体现他内心的伤痛和想摆脱而不得的心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他放眼望去”交代小说从尼克的视角进行叙述,“大风”贯穿始终。
B.句子②中“他两眼直盯着”表明尼克此时想要适可而止,不想继续喝太多的酒。
C.句子③中“这不是他的脸”暗示尼克深受感情问题的折磨,只是表面云淡风轻。
D.句子④中“可是头脑清楚”突出尼克经过与比尔的交谈后,情感已经有所变化。
3.比尔与尼克交谈,直到最后才提及尼克的情感状况,这种谈话方式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文本具体分析。
4.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请分析本文中描写“大风”的作用。
3 . 阅读小说《明天》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①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

②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

③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单四嫂子儿子的葬礼得到了周围人的帮助,但是鲁迅为什么借此批评看客的冷漠?请结合《乡土中国》谈谈你对礼俗社会“人情”的理解。
2024-01-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基因的自私性的一项是(     
A.黑头鸥集群作巢,一个黑头鸥等到它的邻居转过身去,或许趁它去捉鱼时,将邻居的雏鸥一口吞下。就这样它就不必离巢捉鱼,使巢失去保护。
B.鹰依靠目力追捕猎物——鹰的目力这样锐利以致欧洲大陆某些地方的人相戒不养白色的鸽,因为它们极容易受害。
C.雌性欧棕鸟一旦发现栖息地里的鸟类叫声特别大,它就会认为种群成员数量太多,有发生饥荒的征兆,于是就会减少自己孵蛋的数量。
D.鸟类的警叫声使其他个体闻声逃命,确实起到了警告的作用。没有人认为发出警报的个体是“想要把捕食者的火力”引到自己身上。
2023-05-03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熟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荸荠,再就是百合、山药。

隔壁是杨家香店。

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绒线店还带卖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

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尖了,妈妈非常心疼。

一天,她忽然叫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文本二:

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耐人寻味。可是,当我们读完后却难以复述这篇小说到底写了什么。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一种对生活的印象。他的大多数小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读他的《熟藕》,有一种随笔似的自由和亲切,有时竟被他绕进去了,感觉不到是在读小说,颇似真实的生活。“近似生活”的小说带来了小说观念的更新,也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阅读趣味。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女孩子刘小红和卖藕的王老之间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熟藕”是联系二人关系的纽带。
B.街道两旁的店铺,作者重点介绍了周家南货店,突出卖的东西“杂”,意在说明当地生活贫穷落后。
C.刘小红婚后回娘家,小红和老王的对白看似不合情理,却展示了老王对小红如父爱般的深切关心。
D.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表面写熟藕的香味,实则赞美王老淳朴的品质,彰显人与人美好真挚的情感。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用简洁的文笔,正侧面描写了刘小红的美,人物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便又不再介绍刘小红,用笔新奇,颇具特色。
B.街坊们在得知小红感染伤寒都来看望她,这一描写照应了开头的“一街的人都喜欢她”,展示了淳朴的民风和友好的邻里关系。
C.文章对白简洁真实,如小红与妈妈的对白。再加上小红的动作配合,层层递进,最后说想吃“熟藕”,可见其对熟藕的喜爱之情。
D.文章以华丽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息。人物出场前也做好了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是一种别致的铺垫。
3.文章题为《熟藕》,作者却为何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介绍卖其它东西的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和刘小红家的绒线店。
4.文本二评论汪曾祺的小说“近似生活”。请结合小说《熟藕》加以分析。
6 . 从下面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揭示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带他进城逛去,便喜得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的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她一会,便问是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哪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她的事,何苦耍她。”因向刘姥姥道:“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你要找时,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

刘姥姥听了谢过,遂携了板儿,绕到后门上。只见门前歇着些生意担子,也有卖吃的,也有卖玩耍对象的,闹哄哄三二十个小孩子在那里厮闹。刘姥姥便拉住一个道:“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可在家么?”孩子道:“那个周大娘?我们这里周大娘有三个呢,还有两个周奶奶,不知是哪一个行当上的?”刘姥姥道:“是太太的陪房周瑞之妻。”孩子道:“这个容易,你跟我来。”说着,跳蹿蹿的引着刘姥姥进了后门,至一院墙边,指与刘姥姥道:“这就是他家。”又叫道:“周大妈,有个老奶奶来找你呢,我带了来了。”周瑞家的在内听说,忙迎了出来,问是那位。刘姥姥忙迎上来问道:“好呀,周嫂子!”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呀!你说说,能几年,我就忘了。请家里来坐罢。”刘姥姥一壁走,一壁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哪里还记得我们呢。”说着,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命雇的小丫头倒上茶来,吃着。周瑞家的又问板儿你长得这么大了,又问些别后闲话,再问刘姥姥:“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

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只因昔年她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体面。听如此说,便笑道:“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论理,人来客至回话,却不与我相干。我们这里都是各占一枝儿:我们男的只管春秋两季地租子,闲时只带着小爷们出门子就完了;我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皆因你原是太太的亲戚,又拿我当个人,投奔了我来,我竟破个例,给你通个信去。但只一件,姥姥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又比不得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了,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刘姥姥听了,罕问道:“原来是她!怪道呢,我当日就说她不错呢。这等说来,我今儿还得见她了。”周瑞家的道:“这个自然的。如今太太事多心烦,有客来了,略可推得去的,也就推过去了,都是凤姑娘周旋迎待。今儿宁可不见太太,倒要见她一面,才不枉这里来一遭。”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全仗嫂子方便了。”周瑞家的道:“说那里话!俗语说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用我说一句话罢了,害着我什么!”说着,便叫小丫头到倒厅上悄悄的打听打听,老太太屋里摆了饭了没有。小丫头去了。这里二人又说些闲话。

材料二:

若问到刘姥姥的来历么?说句“绕脖子”的话吧:北京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的父亲王成的父亲,曾认识过南京王熙凤小姐的父亲的父亲。这位小京官王老头儿贪慕那位大京官王老太爷的权势,曾借着“同衙门”的机缘而“联过宗”——这就成了“本家”。隔了两代之后,北京王家的人变成住在乡下的穷庄稼人王狗儿,而南京王家的人却是住在北京城里的高门大户贾府的太太王大人和当家少奶奶王凤姐。如今这乡下的穷狗儿的丈母娘刘姥姥硬想拉扯上过去的那一段关系,再去向他们高攀,真是“明月行中天,蝼蚁向之揖”,其中的距离该有多么遥远呀!

然而这是我们的作者自己说明的:要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把这位刘姥姥拉进大观园大大地出一回风头。“朝廷还有三门穷亲戚呢”,王熙凤说的是事实。这位七十五岁的老太婆为了女婿之坐困穷乡,一筹莫展,就忽发奇想,要“舍出老脸”到城里去“闯闯运气”,因此她就必须提心吊胆地跨过高门坎儿,一层一层地向上爬。奇怪的是居然就被她攀登到金陵宝塔十三层的金顶——贾母的身边。先看她一进“荣国府”是怎样闯过多少关口吧。

一、带了板儿由乡下进城,到了荣府的大门石狮子旁边,先蹲在角门前等着,等着。然后便挨上去,大着胆子,向那些挺胸凸肚指手画脚的大爷们问了纳福,然后才说出“我是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

二、别人说:“你远远的那墙犄角儿等着。”其实周瑞早到江南去了。若非有那么一位年老的肯告诉她,怎么会知道周瑞娘子住在后街上?还不定要傻等到哪天呢!

三、到了后街,亏了她机灵,拉住了一个小哥儿,说了好话,才把她带到周家门口。

四、从前狗儿为周瑞在乡下与人争买土地曾出过力,于是周瑞家的说:“自己方便,与人方便。”——不错,是先要“自己方便”了,然后才“与人方便”的啊——竟慨允了带她去见凤姐。但需先进去,打听摆饭的时间,才可以决定进去不进去。

……

——节选自王昆仑《刘姥姥是丑角吗》(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门房为“太爷”而非“大爷”可能暗示勋贵的奴仆比得上一个县太爷。
B.孩子回答三个周大娘两个周奶奶,暗示了周家在贾府也颇有身份与势力。
C.写周瑞家雇的小丫头,暗示有脸的奴才也可以做更底层人物的主子。
D.通过周瑞家的对王熙凤的评价,凸显出王熙凤在荣国府的当家地位。
2.下列对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的第一小节通过刘姥姥来历具体阐释什么叫“千里之外,芥豆之微”。
B.材料二的第二小节刘姥姥的际遇恰恰可以作为刘姥姥不是丑角的依据之一。
C.材料推演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经历的关口,证明了原著在不断制造情节波折。
D.材料二的第六小节准确解读了周瑞家的与刘姥姥方便是为了将来自己方便。
3.下列《红楼梦》中的哪个情节不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要闯过的关口。(       
A.平儿是否允许她进入凤姐的住宅等待凤姐
B.是否知道匣子底下坠一个秤砣那物的用途
C.鼓起勇气向凤姐开口又被贾蓉的到来打断
D.好不容易说清诉求,凤姐说大有大的艰难
2022-08-0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溧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迷人的侧影

[美国]欧·亨利

纽约。破旧的卫城旅馆。

乖僻而寒碜的老勃朗太太整年整月忙碌着。洗衣、做饭,数家珍似的整理着破烂什物。不过,整年整月总有许多投机商走马灯似的来求见。她专放高利贷。五六百万美元。哎,小意思!在金融资本家的聚会上,他们公认,这位穷老婆子是当今世界上第三位富甲天下的女人。

卫城底层账房里端坐的是贫寒的孤女贝兹。她收入微薄,衣着简朴,但青春娇美的容貌犹如古希腊的神像。旅客进出时都情不自禁向她打招呼,唯有老勃朗太太不屑一顾。然而,有一天,她佝偻着身子钉在账房门口,痴迷地凝视着贝兹足足有十分钟。贝兹办着种种事务,打字,算账,心里却直纳闷。傍晚下班时,老太太差人来请她。她思忖,准是要打印什么期票、讨债单。她刚坐下,老太太就急切地央求道:你是我这辈子看到的最美的姑娘。我请你马上辞职,跟我住在一起,我这个孤老婆子要个伴儿啊!这要求太突然,不由得贝兹满腹狐疑。老太太情词恳切连连申辩说别人说她悭吝纯属造谣,并声言眼下手头就有几千万美元现钞,保证贝兹生活富足。贝兹饱尝孤苦生活的凄凉,又极富同情心,便爽快地应允了。

此后,老太太终日赞赏着她的美丽。她看书读报时,老太太就如信徒瞻仰圣像似的虔敬望着她的侧影,一口气看上半个钟头一动不动。

反常的举止不能不引发她的疑问。老太太动情了,说道:你的面貌,活脱脱就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我生平最好、日夜思念的朋友!与世隔绝、死气沉沉的生活使姑娘闷闷不乐,而探究别人生活的隐衷,做别人生活或回忆中的替身也甚为可鄙。贝兹起意离去。老太太立刻带她到最时髦的服装店定做了豪华的服装。接着,移居一家大旅馆,住进六居室的套间。老太太决定以债主身份举办社交晚宴,邀请美国社交界诸多名流,让贝兹大展芳华。亮如白昼的宴会厅里,六十多位欠债人都轮番颂扬贝兹,巴结着这位未来的女继承人。如恶浊的灰雾里吹来一股清新的海风,市侩的包围圈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倜傥潇洒的青年——版画家拉斯罗普。他真挚、诚恳、纯洁的感情触动了贝兹的芳心。

宴会结束在子夜。贝兹扶着疲乏的老太太回卧室休息。谁料到,猛然间老太太又打起精神,焦急地催促着要看今夜开销的账单。天哪,总金额六百元!她当场昏了过去。

幸好一会儿她苏醒了,指着账单连声惊呼:那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贝兹感到自己手中拿着的并非一张纸头,而是一个绞索。老太太整夜叹息、啼哭,简直中了邪。

黎明,她匆匆梳洗过, 连早点都顾不上吃就拉着贝兹离开了这家旅馆。直到天快黑下来,她才决定住进城郊一家比卫城更破旧的客栈。

这间后楼偏屋没安电灯,她只准贝兹点一支蜡烛。白天,贝兹要到楼下后院去洗衣洗菜。

每天的菜钱最高限额一角五分。从此,贝兹半饥半饱地度日。贝兹除了伺候她,还要寸步不离整天过账,掐算着放债利息的总收入。这种女仆兼养女的处境使贝兹厌弃,告别的时刻到了。我并不崇拜金钱。我要过人的正常生活。老太太大哭大闹起来:我要你在我身边,我必须整天瞅着你!”“莫名其妙!你整天入迷地枯坐在圈椅里瞧我的侧影让我坐立不安!

贝兹又回到卫城底层的账房里,坐在打字机前,恢复了灰姑娘的本色。她感到从未体会过的畅快、自在。

那些曾对她百般阿谀奉承的阔佬与她迎面相遇佯作素不相识,唯有拉斯罗普并没有因她失去致富的未来而淡漠了情谊。他经常来看望她,与她约会。他俩成为一往情深的爱侣。

有情人终成眷属。新婚之夜,俩人回忆起初次的相识。他尤为崇敬她对清贫淡泊的抉择。

贝兹吐露心底的疑团。她说对老勃朗太太那样痴迷自己的侧影,百思而不得其解。

新郎把新娘拉到梳妆台前,亲手用鲜花编成一个花环放到新娘秀发飘垂的头上。然后,他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黄澄澄的金币。

于是,谜底揭开……

新娘不禁倒抽一口气:啊!啊!——

原来她的侧影竟和金币上的浅浮雕像一模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破旧的 “卫城”旅馆与小说中的人物老勃朗太太的性格特点相映照,反映了她的吝啬爱财。
B.贝兹和老勃朗太太生平最好的朋友容貌相似,为了纪念这位朋友,老勃朗太太让她成为自己的继承人。
C.老勃朗太太举办社交晚宴,是因为欣赏她的美貌和才华,表现自己对她的重视,从而让她安心留下来。
D.贝兹最终离开了老勃朗太太,感到从未体会过的畅快、自在,说明离开金钱的枷锁,人才能得到自由和快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B.小说的语言平实自然又不乏幽默,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C.小说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拉斯洛普真挚、诚恳、纯洁。
D.小说结构精巧,文中大量的伏笔让出人意料的结尾显得很合理,让人回味无穷。
3.小说中的人物贝兹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4.小说主要塑造了老勃朗太太和贝兹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结合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长征永远在路上。必须清醒认识到,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摘编自《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材料二: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共穿越十余省,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经历大小战斗六百余次。
B.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行军极为艰难;娄山关、腊子口是险要之地,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C.在新的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仍然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D.马家军的骑兵团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包围红军,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长征精神,建设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B.面对风险挑战,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轻松松便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
C.“秋高气爽”写出了红军与马家军作战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透露着愉悦的心情和夺取胜利的信心。
D.文章特意交代蒋介石的电报内容,旨在对国民党进行讽刺,并从正面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项是(     
A.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获胜,除战略战术运用成功外,民众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B.红军翻越夹金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严寒冻死。
C.红3军团某连炊事班只有一个铜锅,炊事员接连冻饿而死,但铜锅一直随军而行。
D.湘江之战时,红军师长陈树湘伤重被俘,乘敌不备,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牺牲。
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依据材料一,谈谈学习《长征胜利万岁》的意义。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了乡土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土气”和“聚居”的章节为(     
A.《文字下乡》B.《再论文字下乡》
C.《乡土本色》D.《礼治秩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