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饲养员赵大叔

马烽

①赵大叔是个老庄户人,从小就喜爱牲口,可是他自己并没有专门喂养过。那时穷得不要说买牲口,连张皮子也买不起。老实说,赵大叔对喂牲口并不怎么内行。他初担任饲养员的时候,连他二儿赵树义都担心他喂不了。赵大叔说:“谁也不是天生就会,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不用心。”

②赵大叔自当了饲养员,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这一工作上了。他经常去向喂养过牲口的人们请教,社里也特意为他召开了几次老农座谈会,专门座谈喂牲口的经验。有时县上“兽疫防治站”的刘大夫来检查牲口,赵大叔就跟在人家后边,问这问那,刘大夫也耐心地告诉他。他每次碰到刘大夫,总是用双手敬礼,用唱戏道白的声调说:“刘老师在上,弟子有礼!”其实刘大夫顶多不过三十岁。后来刘大夫送了他几本《怎样把牲口喂好》《牲口疾病常识》等小册子。赵大叔像得了宝贝一样。每天一有空闲,就拿上这些书本,去找识字的人读给他听。去年冬季,他又参加了村里的“速成识字班”,学了三个月,认下一千多生字。这以后,他就不再找别人读了。每天把杂务事情处理完,就戴上老花眼镜,拿着书本,一字一句的读。遇到“拦路虎”就去问别人,学到一点好的办法,马上就试验。

③赵大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饲养方法。现在真算是甄家庄农业社的饲养专家了。

④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我第一次看他喂牲口,是到赵家沟的第三天中午。

⑤那天我一进东院的大门,就看见他端着一簸箕料往槽跟前走。牲口见了他直叫唤。他对牲口说:“大家静一点儿,守点儿规矩嘛!反正都有份,叫唤也不多给。”       

⑥我忍着笑,轻轻走过去。

⑦赵大叔顺着槽挨个给牲口添料。他走到一头大犍牛跟前,这头牛又高又大,左角断了。他拍了拍牛头说:“累不累,‘独角龙’?一上午耕了三亩地,真是好样的!大家都像你,就好了!”

⑧他只顾跟牛说话,冷不防旁边一头驴伸过嘴来抢吃簸箕里的料。赵大叔推开它,用一个指头指着它的脑门说:“你呀,就爱占便宜!批评你多少次了,一点儿也不改。”

⑨我听着,忍不住笑出声来。

⑩赵大叔回过头来看了看我,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这家伙是个‘二流子’,今年夏天才买来。你别看它样子长得不错,可奸猾哩,耕地拉车不出力,拉磨净偷吃。栓到槽上,缰绳也得挽得短点儿,要不,吃完自己的,就要抢吃邻居的了。”

⑪赵大叔添完料,拿着空簸箕回西屋去了。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每头牲口槽前都贴着一张小纸条,上边写着什么“二捣蛋”“独角龙”……我正看着,赵大叔又端来一簸箕料。我指着纸条问他:“这是你给牲口起的名字?”

⑫他一边给牲口添料,一边回答说:“是啊!牲口多了,没个名字不好认。再说,它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脾胃。你就说‘老好人’吧,”他指着一头黑骡子,“性情老实极了,抱它后腿也不踢,驾辕、拉套,都行,妇女小孩也能使唤。‘火神爷’可就完全两样——就是边上那头灰骡子,干活倒挺起劲,力气也大,就是脾气太坏,又踢又咬,一不小心,咬断缰绳就跑了。”

⑬正说到这里,那头灰骡子叫了几声。赵太叔笑着对我说:“看,它不高兴了,嫌我说它的缺点呢!”

⑭赵大叔给我讲每头牲口的性格,每头牲口的特点,讲得津津有味。他对这群牲口都很关心,细心喂它们,而他最关心的是那匹马“金皇后”。

⑮“金皇后”又肥又壮,全身一片金黄,亮得像一匹黄缎子。赵大叔特别优待“金皇后”,让它单独在一个槽上吃料。因为“金皇后”怀马驹了,赵大叔不让它干重活儿,每次下地,都要嘱咐赶牲口的人小心在意。“金皇后”从地里回来,赵大叔总要给它把全身刷干净,用梳子把鬃毛梳好。

⑯听说今年夏天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下午,“金皇后”耕麦茬地去了。忽然刮起一阵东南风,天上布满乌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大雨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当时赵大叔正在剃头,刚剃了半个脑袋,一看暴雨来了,赶紧跑回屋里,从炕上揭起一条毯子,拔腿就往外跑。他一口气跑到地里,把毯子给“金皇后”搭在身上,拉了它回来。回到家里,他自己淋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了。       

⑰我离开赵家沟的前两天下午,听人说“金皇后”要下驹子了,就赶紧跑到东院。只见赵大叔除了一头汗水,忙得跑来跑去。一时拿来剪刀、一时又去取扎脐带的布;一时又吩咐王根锁热米汤……而“金皇后”的槽跟前早已围了很多人,个个喜气洋洋,说着笑着。看样子“金皇后”快生产了,可是一直等到上灯的时候还没有动静。人们都有些焦急。又等了两三个钟头,还是没有动静。人们逐渐走散了,牲口圈前面只留下赵大叔和社长几个人。

⑱人越着急,越觉得时间长。又等了两个钟头,还是没有动静。后来我就回去睡了。

⑲半夜里,我忽然醒来了,起来又到东院里看了看。只见“金皇后”卧下了,赵大叔把着盏风雨灯蹲在眼前。我问道:

⑳“还没有生下来?”赵大叔愁眉不展地抬头看了看我,什么话也没有说。我也不知道再说什么好,站了一阵,就又回去睡了。

㉑天明的时候,我睡得正甜,忽然听见有人推开门闯进来,“呼”一下揭开了我的被子。我睁眼一看,原来是赵大叔。他大声嚷着说:“快起来,快起来,生下来了!”

㉒他话没说完就跑出去了。我急忙穿好衣服跑到东院。院子里已经站着好多人,围着牲口圈兴高采烈地谈论着。“金皇后”安闲地喝着米汤,旁边卧着一匹红色的小马驹,身上搭着赵大叔的棉袄,瞪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望着众人。

赵大叔像个孩子一样,嘴里唱着,欢喜得满脸放着红光。

(1954年春写于京郊有删改)

【注】本文写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当时国家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生产合作社应时而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大叔当初穷得根本买不起牲口,喂牲口并不内行,暗示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境遇随着农村生产合作社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而有了转变。
B.根据赵大叔给不同牲口起的名字,不仅看出牲口的不同性格和特点,还可以推断出赵大叔的喜恶褒贬,其中他最厌恶“二流子”,后悔买了它。
C.赵大叔让“金皇后”单独在一个槽上吃料,不让它干重活,梳理鬃毛,雨天淋雨拉回,都可以看出他对这匹马无微不至的照顾。
D.“金皇后”要下驹子了,槽前围了很多人,个个喜气洋洋。“金皇后”生下驹子了,院子里站了好多人,个个兴高采烈。足见人们善良质朴,团结互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从“我”的视角讲述饲养员赵大叔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符合“山药蛋派”风格特点。
C.小说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线索单纯,层次分明,有“行云流水之势”,自然顺当,娓娓道来。
D.小说结尾画横线部分与前文中的“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相照应,一个与众不同的饲养员形象呼之欲出。
3.第17自然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作为一名饲养员,赵大叔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冬天

苏童

厄尔尼诺现象确实存在,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前几年的冬天那么①马虎地蜻蜓点水似的就过去了,让人不知是喜是忧。

冬季里我仍然负责在中午时分送女儿去学校,偶尔会看见地上水洼里的冰将融未融,薄薄的一层,看上去很脆弱,不像冰,倒像是一张塑料纸。我问我女儿早晨妈妈送她的时候冰是否厚一些,我女儿却没什么印象,事实上她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地上长出来的冰,那种厚厚的、结结实实的冰。

北方人在冬天初次来到江南,几乎每个人都用上当受骗的眼神瞪着你,说:怎么这么冷?你们这儿,怎么会这么冷?人们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不知从何而来。正如我当年北上求学时家里人都担心我能否经受北方的严寒,结果我在十一月的一天,发现北师大校园内连宿舍厕所的暖气片也在滋滋作响,②这使我对严冬的恐惧烟消云散。

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西北风接连三天在窗外呼啸不止,冬天中最寒冷的部分就来临了。母亲把一家六口人的棉衣从樟木箱里取出来,六个人的棉衣、棉鞋、帽子、围巾,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必须穿上散发着樟木味道的冬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须走到大街上去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天来了,街道两边的人家关上了在另外三个季节敞开的木门,一条本来没有秘密的街道不得已中露出了神秘的面目。室内和室外其实是一样冷的,闲来无事的人都在空地上晒太阳。这说的是出太阳的天气,但冬天的许多日子其实是阴天,空气潮湿,天空是铅灰色的,一切似乎都在酝酿着关于寒冷的更大的阴谋,而有线广播的天气预报一次次印证这种阴谋。广播员不知躲在什么地方用一种心安理得的语气告诉大家,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正在南下,明天到达江南地区。

冬天的街道很干净,地上几乎不见瓜皮果壳之类的垃圾,而且空气中工业废气的气味也被大风刮到了很远的地方,因此我觉得张开鼻孔能闻见冬天自己的气味。冬天的气味或许算不上一种气味,它清冽纯净,有时给鼻腔带来酸涩的刺激。街上麻石路面的坑坑洼洼处结了厚厚的冰,尤其是在雪后的日子,人们为了对付路上的冰雪花样百出,有人喜欢在胶鞋的鞋底上绑一道草绳来防滑,而孩子们利用路上的冰雪为自己寻找着乐子,他们穿着棉鞋滑过结冰的路面,以为那就叫滑冰。(A)江南有谚语道,下雨下雪狗欢喜。也不知道那有什么根据,我们街上很少有人家养狗,看不出狗在雨雪天里有什么特殊表现。我始终觉得这谚语用在孩子们身上更适合。大雪过后孩子们冲出家门冲出学校,就像摇滚歌星崔健在歌中唱的,他们要在雪地里撒点野,为自己制造一个捡来的节日。江南的雪很有节制,每年来那么一场两场,让大人们皱一皱眉头,也让孩子们不至于对冬天恨之入骨。我最初对雪的记忆不是堆雪人,也不是打雪仗,说起来有点无聊,我把一大捧雪用手捏紧了,捏成一个冰坨坨,把它放在一个破茶缸里保存,我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念头,要把那块冰保存到春天,让它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宝贝。结果可以想见,几天后我把茶缸从煤球堆里找出来,看见茶缸里空无一物,甚至融化的冰水也没有留下,因为它们已经从茶缸的破洞处渗到煤堆里去了。

融雪的天气是令人厌恶的,太阳高照着,但整个世界都是湿漉漉的,屋檐上的冰凌总是不慌不忙地向街面上滴着水。路上黑白分明,满地污水悄悄地向窨井里流去,而③残存的白雪还在负隅顽抗,街道上就像战争刚刚过去,一片狼藉。讨厌的还有那些过分勤快的家庭主妇,天气刚刚放晴她们就急忙把衣服、被单、尿布之类的东西晾出来,一条白色的街道就这样被弄得乱七八糟。

冬季混迹于大雪的前后,或者就在大雪中来临,(B)江南民谚说邋遢冬至干净年,反映了人们的朴素愿望,而这些要求也常常被天公满足。我记得冬至的街道总是一片泥泞的,江南人把冬至当成一个节日,家家户户要喝点东洋酒,吃点羊羹,也不知道出处何在。有一次我提着酒瓶去杂货店打东洋酒,闻着酒实在是香,就在路上偷偷喝了几口,回到家里面红耳赤的,棉衣后背上则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污泥,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通。现在我不记得母亲是骂我嘴里的酒气还是骂我不该将新换上的棉衣弄那么脏,反正我觉得冤枉,自己钻到房间里坐在床上,不知不觉中酒劲上来,竟然趴在床上睡着了。

④人人都说江南好。但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我这人对季节气温的感受总是很平庸,异想天开地期望有一天我这里的气候也像云南的昆明,四季如春。我不喜欢冬天,但当我想起从前的某个冬天,缩着脖子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听见我们街上的那家茶馆里传来丝弦之声,我走过去看见窗玻璃后面热气腾腾,一群老年男人坐在油腻的茶桌后面,各捧一杯热茶,轻轻松松地听着一男一女的评弹档说书,看上去一点也不冷。我当时就想,这帮老家伙,他们倒是自得其乐。现在我仍然记得这个冬天里的温暖场景,我想要是这么着过冬,冬天就有点意思了。

材料二: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从气象名词“厄尔尼诺现象”入手,指出“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引出对气象和季节的论述。
B.“北方人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主要源于内心的想象,这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南北之秋的咏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两次写到“阴谋”,体现出作者对词语运用的创新,说明今年冬天寒冷,与“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的印象相一致。
D.本文对声色光影、触觉和味道等感觉的捕捉敏感而细致入微,文章多处采用细节描写,语言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马虎”原指人行事草率,疏忽大意,“蜻蜓点水”原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此处用这两个词形容冬天,将冬天拟人化。
B.②处“烟消云散”的原因是御寒手段的进步,该段也采用插叙的手法,用真实经历阐释北国之冬的实际感受。
C.③处“负隅顽抗”原是贬义词,形容依仗某种有利的条件,顽固进行抵抗。此处的情感色彩与作者对“融雪的天气”的感受相一致。
D.④处“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言下之意为“我”要来说,既为下文“我不喜欢冬天”蓄势,也点明了全文的情感态度。
3.作者开头指出现在的冬天“让人不知是喜是忧”,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苏童在散文中擅长变换组合语言风格,如将典雅的文学语言与朴实的民间俗谚相结合,使得文本意蕴深刻,充满张力。请结合文本,完成下表。

本义语境义主旨义
(A)“下雨下雪狗欢喜”狗通人性,大雪飘飘象征丰年,主人高兴,狗也欢喜。B。_________雪在童年记忆中纯洁美好,反映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与作者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B)“邋遢冬至干净年”A.___________江南百姓情愿牺牲一个冬至,也要过一个干净的无雨无雪的春节。C。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语文短简

汪曾祺

普通而又独特的语言

鲁迅的《高老夫子》中高尔础说:“女学堂越来越不像话,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着和他们酱在一起。”(手边无鲁迅集,所引或有出入)“酱”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话说“犯不着和他们一块掺和”,味道就差多了。沈从文的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能参加赌博,就“镶”在一边看别人打牌。“镶”字甚妙。如果说是“靠”在一边,“挤”在一边,就失去原来的味道。“酱”字、“镶”字,大概本是口语,绍兴人(鲁迅是绍兴人)、凤凰人(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大概平常就是这样说的,但是在文学作品里没有人这样用过。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写伐木,有句云“大树缓慢地,庄重地倒下了”。“庄重”不仅写出了树的神态,而且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沉、广阔的感慨。

阿城的小说里写“老鹰在天上移来移去”,这非常准确。老鹰在高空,是看不出翅膀搏动的,看不出鹰在“飞”,只是“移来移去”。同时,这写出了被流放在绝域的知青的寂寞的心情。

我曾经在一个果园劳动,每天下工,天已昏暗,总有一列火车从我们的果园的“树墙子”外面驰过,车窗的灯光映在树墙子上,我一直想写下这个印象。有一天,终于抓住了:

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树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

“追赶着”,我自以为写得很准确。这是我长期观察、思索,才捕捉到的印象。

好的语言,都不是奇离古怪的语言,不是鲁迅所说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

平常而又独到的语言,来自长期的观察、思索、捉摸。

读诗不可抬杠

苏东坡《惠崇小景》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名句,但当时就有人说:“鸭先知,鹅不能先知耶?”这是抬杠。

林和靖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千古名句。宋代就有人问苏东坡,这两句写桃、杏亦可,为什么就一定写的是梅花?东坡笑曰:“此写桃杏诚亦可,但恐桃杏不敢当耳!”

有人对“红杏枝头春意闹”有意见,说:“杏花没有声音,‘闹’什么?”“满宫明月梨花白”,有人说:“梨花本来是白的,说它干什么?”

跟这样的人没法谈诗。但是,他可以当副部长。

想象

闻宋代画院取录画师,常出一些画题,以试画师的想象力。有些画题是很不好画的。如“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怎么画得出?画师都束手。有一画师很聪明,画出来了。他画了一个人骑了马,两只蝴蝶追随着马蹄飞。“深山藏古寺”,难的是一个“藏”字,藏就看不见了,看不见,又要让人知道有一座古寺在深山里藏着。许多画师的画都是在深山密林中露一角檐牙,都未被录取。有一个画师不画寺,画了一个小和尚到山下溪边挑水。和尚来挑水,则山中必有寺矣。有一幅画画昨夜宫人饮酒闲话。这是“昨夜”的事,怎么画?②这位画师画了一角宫门,一大早,一个宫女端着筐箩出来倒果壳,荔枝壳、桂圆壳、栗子壳、鸭脚(银杏)壳……这样,宫人们昨夜的豪华而闲适的生活可以想见。

老舍先生曾点题请齐白石画四幅屏条,有一条求画查慎行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很难画。“蛙声”,还要从十里外的山泉中出来。齐老人在画幅两侧用浓墨画了直立的石头,用淡墨画了一道曲曲弯弯的山泉,在泉水下边画了七八只摆尾游动的蝌蚪。真是亏他想得出!

艺术,必须有想象,画画是这样,写文章也是这样。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节选自《塔上随笔》)

文本二:

早春(习作)

汪曾祺

彩旗

当风的彩旗。

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

杏花

杏花翻着碎碎的辫子……

仿佛有人拿了一桶花瓣散在树上。

早春

(③新绿是朦胧的,漂浮在树杪。

完全不像是叶子……)

远树绿色的呼吸

黄昏

青灰色的黄昏,

下班的时候。

暗绿的道旁的柏树,

银红的骑车女郎的帽子。

橘黄色的电车灯。

忽然路灯亮了,

(像是轻轻地拍了拍手……)

空气里扩散着早春的湿润。

火车

火车开过来了。

鲜洁,明亮,刷洗得清清爽爽,好像闻得到车厢里甘凉的空气。

这是餐车,窗纱整齐的挽着,每一个窗口放着一盆鲜花。

火车是空的。火车正在进站,去接纳去往各地的旅客。

火车开过去了,突突突突,突突突……

火车喷出来的气是灰蓝色的,蓝得那样深,简直走不过一个人去;但是,很快在它经过你面前的时候,④它映出早已是眼睛看不出来的夕阳的余光,变成极其柔和的浅红色;终于撕成一片白色的碎片,正像正常的蒸汽的颜色,翻卷着,疾速地消失在高空。于是,天色暗下来了。

【注】①《早春》(习作)是汪曾祺在《诗刊》1957年第6期上发表的一组小诗,包括四首新诗和一首散文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一则以鲁迅、沈从文、屠格涅夫和阿城等作家以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为例,向读者展示了语言的魅力。
B.文本一第三则中,画师画“深山藏古寺”和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都运用了将不同感官体验相融合以引发想象的方法。
C.文本二“黄昏”一节通过“青灰”“暗绿”“银红”“橘黄”等不同颜色的组合,构建了一幅生动可感的早春图景。
D.文本二“火车”一节对火车开来又开去的描述,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淋漓尽致,牵引着读者的心弦。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读诗态度的看法,批评了读诗抬杠的人,但肯定了这些人的政治能力。
B.第②处语句展示了想象如何帮助我们填补时间的空白,让人通过细节想象过去的生活场景。
C.第③处语句中“朦胧”一词把新绿的美描写得亦真亦幻,新奇而梦幻,天真而烂漫,极具新意。
D.第④处语句展现了火车经过时气流的变化,赋予了这一过程以视觉上的美感,画面生动立体。
3.有人认为,《普通而又独特的语言》这则短简中举的例子可以不分先后,随意安排顺序,你认同吗?请结合这部分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4.文本一中,作者强调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请任选文本二中“彩旗”“杏花”“早春”“黄昏”四节小诗的两节,简要分析其想象手法的运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价值

余清平

①初春的下半夜,大山里很寒冷。锄奸队长张德应借着微弱的月光察看山头的动静。突然,夜枭的叫声划破黑夜,钻入耳朵。他高度警惕的心情顿时宽慰了些,因为,这是湘南游击队接应的暗号。

②张德应带着三个孩子。他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他知道孩子需要他的抚摸,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因为,孩子们黑豆似的瞳仁,告诉了张德应。为了这三个抗日英雄的遗孤,张德应的两个战友已经牺牲。现在护送孩子的担子,他独自担着。

③张德应记得临出发前,首长神情严肃地说:“派你护送这些革命烈士的后代,你虽然是湘南人,但长期在岭南活动,群众基础好。记住,三个孩子一个也不能落下,要安全送过梅关,交给湘南游击队藩哲夫队长。”首长又安排了两个锄奸队战士,一个叫何小山,广东花县人,一个叫谢回平,湖南常德人。首长更嘱咐:“你们到了珠玑巷,游击队有人来接头的。”张德应回答:“一定完成任务,首长!”

④可是,在横穿清远公路时,何小山牺牲。当时,张德应指挥谢回平带着三个孩子穿越公路,何小山在后掩护。日本便衣队发现他们追了上来。何小山说:“队长快走,我掩护。”

⑤何小山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本来他可以跑掉的,但为了让孩子获得安全,他跳上石头吸引便衣队。护送孩子跑上山头的张德应看到何小山子弹打光了,与便衣队拼刺刀,负伤被抓。便衣队将他吊在大榕树上一刀一刀剐他的肉,他也没哼一声。

⑥谢回平是在晚上牺牲的。当时,是深夜,他们绕过英德的一个村子,孩子们饿得走不动。谢回平要求去弄点吃的。起先,张德应说不行,危险。可是,当他看到孩子饿得口水直流。就从身上摸出两个银元塞到谢回平手里,说:“注意安全,快去快回。”谢回平摸到村边,谁知道村庄里驻扎着鬼子兵。鬼子的狼狗一叫,谢回平就被包围了。张德应想去接应,但三个孩子怎么办?突然,他听到“轰,轰”两声巨响,是谢回平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

⑦张德应含着眼泪背起三个孩子一阵猛跑,直到累得瘫下来,才住脚。张德应歇了一会儿,看看没有危险,就将三个孩子安顿在山洞里,自己去田地里找了些半烂的山芋、红薯给孩子充饥,才继续带着孩子继续北进。好在这一路走来,山高林密,再没遇到多少危险。

⑧张德应抬头看看,翻过丹霞山,就进入珠玑巷。现在,虽然听到山上传来自己同志的暗号,但张德应也不敢大意。他从腰里抽出两支快慢机,握在手里,带着孩子在密林中穿行。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突然,从树上飘下四条黑影。张德应一摆手中快慢机,挡在孩子身前。

⑨“桃花源陶渊明。”来人压低声音问。张德应一听,是接应同志的暗号,连忙回答:“珠玑巷张九龄”。从树上飘下的四个人是湘南游击支队的同志,带头的是游击支队长藩哲夫。藩哲夫让其他队员在梅关警戒,自己则带领三个队员下来接应。张德应握着藩哲夫的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

⑩藩哲夫也摇着张德应的手说:“辛苦了,张队长。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接应你们,保证安全。”藩哲夫让同来的游击队战士取下背上背着的包袱,打开来,里面是用米粉烙的饼,让孩子们吃。三个孩子们吃饱后,藩哲夫在前,三个游击队员背起三个孩子在中间,张德应殿后,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

藩哲夫说:“走过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张德应听了,一愣,忽然想起多年来抗日的艰辛,就如这走路一样,走了这么多年艰难困苦的路,现在是该走平坦的路了,鬼子这几年的兵力捉襟见肘,在缅甸被国军击败,在中原,更被八路军打得焦头烂额,也许不用多久,就能将鬼子赶出中国。

“我们抗日的路也会平坦多了。”张德应接了一句。藩哲夫听了,会意地笑了。

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已是曙光初绽。张德应说:“我们快点行动,翻过梅关,那边就是你们湘南游击队的活动范围。”话音未落,刹那间,两发炮弹从南雄县城那边呼啸而来,有一枚落在他们的身后。

“快卧倒!”张德应急忙扑倒后面那个背着孩子的队员……张德应中弹牺牲。那时,正是1945年2月。

建国70周年,我在常德一所学校给孩子们讲教学课。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们都哭了。我想起多年来曾有人问过我“三个优秀战士为了护送三个孩子而牺牲,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我走下讲台,一一抚摸这些孩子。我想我得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我说:“孩子们,先烈们艰苦抗日,献出生命,就是为了孩子们有书读,有平安的日子过!”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张德应烈士牺牲时说的话。我就是三个孩子中的一个。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可以看出张德应对孩子们的关爱,此举也让张德应获得了安全感。
B.面对凶恶的敌人,何小山“没哼一声”,张德应“挡在孩子身前”,都体现了锄奸队员的大无畏精神。
C.小说中的接应暗号“桃花源陶渊明”“珠玑巷张九龄”既有文学气息,又与护送遗孤的线路相关联。
D.小说的结尾以“我”和孩子们的交流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呼应了小说的标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颇为用心,既交代夜晚寒冷昏暗的特点,也烘托出张德应等待接应前的紧张心情。
B.“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用“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何小山掩护三个孩子毫不畏惧的英勇气概。
C.“曙光初绽”暗示胜利在望,话音未落,张德应中弹牺牲,前后情节发生突转,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
D.小说叙事采用“线性结构”,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从抗战写到建国70周年,时间跨度大。
3.有人认为第⑪⑫两段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入选《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请试着从编选者的角度谈一谈它入选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医杜瘸子

陈德鸿

民国十六年冬天,杜瘸子从关里来到宜城,在城边的民治巷开了个接骨的小医馆。由于城里有位远近闻名的接骨先生何大拿,幌子挂出去好几个月了,也没几个患者上门,只能勉强维持。开春时,宜城县长到民治巷检查卫生和防火,刚进巷口不知怎么滑倒了,蜷在地上不敢动,疼得直咧嘴:“我这左腿怕是断了呀!”

几个随从愣了愣,急忙找来一辆推车,想把县长推回城里找何大拿。刚要把县长往车上抬,被杜瘸子拦住了:“住手,动不得!”说话间,他已经到了县长近前,蹲在地上,把手摸向了县长的左腿。

县长疼得一哆嗦,有些惊恐地问:“你,你是谁,想干什么?”杜瘸子白了县长一眼,怒喝道:“闭嘴!”县长一下子蒙了,任由杜瘸子在他腿上动作。几分钟后,杜瘸子站起身,说了声:“好了。”县长也醒过神来,喊:“把他抓起来!”

一个随从出手极快,立刻他把杜瘸子摁到地上。杜瘸子喘着粗气吃力地说:“县长大人,你找人扶着,站一下试试,看腿还疼不疼了?”

县长犹豫了一会儿,叫过一个随从,扶着他慢慢站了起来,又轻轻走了几步,惊叫道“真是神了!快把那个瘸子放开,我要重重谢他。”

杜瘸子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说:“大人的左腿断处虽已接好,但暂时还不宜走动,若是敷上我配制的膏药,十天便可行动自如。”

半个月后,县长派人给杜瘸子送了五十块大洋和一块刻有“圣手神医”的金匾。

杜瘸子声名大振,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杜瘸子忙不过来,又找了个机灵的小伙子春来帮忙。这自然抢了何大拿的生意和风头,何大拿敢怒不敢言。待原来的县长一调走,便雇些流氓到杜瘸子的医馆闹腾了几回,杜瘸子也是见好就收,便不再接骨,只专心和春来配制、售卖膏药了。

几年后,日军占领了宜城,不少人开始携家带口逃往关内。何大拿也想走,却又舍不下多年攒下的庞大家业,犹豫再三,还是留了下来。

春来的爹妈和姐姐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了,春来急红了眼,拎着铡刀想去报仇。杜瘸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喊道:“站住!”春来愣了愣,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杜瘸子说:“你这样是白白去送死啊!”

春来抹了把眼泪问:“那咋整?反正不能让我爹娘白死。”

杜瘸子说:“现在兴起了义勇军,是打日本人的队伍,你把咱家的膏药和这些年的积蓄拿去投他们吧。”

春来想了一会儿,说:“师傅,听说你的腿就是被日本人打瘸的,咱俩一块去吧。”

杜瘸子叹了口气说:“我岁数大了,哪哪都不灵,不中用了,去了只能添乱。”

“实在不行,你回关里避避吧。”春来说,“日本人简直太没有人性了。”

“我都这把老骨头了,哪儿也不去了。”杜瘸子的眼里涌动着泪光,“我倒是想看看现在的日本人和庚子年的东洋人有什么不同。”

“师父,你医术那么高,就跟我走吧。”春来仍在劝杜瘸子。

杜瘸子摆了摆手说:“没有我,你也能独当一面了。还有,那方子一定要记在心里啊!”

春来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一个头说:“师傅,我记在心里了,死也不会让日本人得到。”

看着春来的身影渐渐从巷口消失,杜瘸子眼里的热泪才涌了出来。

日本人很快便进了宜城。何大拿领着日军医官山田少佐进了杜瘸子的医馆。何大拿说:“有不少皇军的胳膊腿断了,我和皇军的医生都给接好了。皇军听说你的膏药很神奇,想试试。”

“膏药都用完了,一贴也没制。”杜瘸子说。

“没有了可以做啊,你想要啥原料皇军都能整来!”何大拿看了看山田说,“皇军不会让你白做的,奖赏大大地。”

“奖赏?”杜瘸子的眼睛亮了起来,“能给多少?”

山田说:“只要你做的药有效,两千,不,给三千大洋,但是,你得让何先生参与一起做。”

“这……”杜瘸子为难地摇摇头。

何大拿说:“不就是个配方嘛,还有啥保密的?这以后就是皇军的天下了,只要顺着他们,就能有好果子吃。”

杜瘸子犹豫了一会儿,咬着牙说:“好,三千大洋我做。”

杜瘸子和何大拿很快熬制出了第一批膏药。日本人先在几个中国战俘身上试用,效果果然与何大拿所说的一致。山田笑着问何大拿:“那个怎么做药,你地明白了?”

“明白了,全明白了,我根据他买的中药研究了这么多年,原来就差一步啊!”何大拿有些懊恼地跺了一下脚,问:“那三千大洋还给不给?”

“给什么!”山田瞪了何大拿一眼,用手在脖子上比画了一个抹头的动作。

几天之后,日军伤兵开始大批量使用杜瘸子的膏药,只是伤处好了一个月后,敷过骨药的地方会越来越痒,突然间便会断掉,任谁也接不上。军医切开查看,里面的骨头已经变得酥烂了。

早晨,春来在军营中醒来,雾绕山头,鸟鸣幽谷,红日初升,照亮了整个世界。

(有增改)

相关链接:

接骨:中医用手法(必要时可配以药物和器械)为断骨病人续上断骨,使能愈合正常。

接骨手法:骨伤科治法之一,指医者用手之动作,使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复原之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骨骼结构,纠正姿势,达到治疗和缓解骨骼、关节以及相关症状的效果。这种手法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结构来促进气血流通、经络畅通,从而达到调整阴阳平衡、促进自然康复的目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大拿在宜城干接骨这行时间长、势力大,他暗中搞破坏,导致杜瘸子的小医馆幌子挂出去好几个月了,也没几个患者上门。
B.宜城县长在检查卫生和防火时摔伤,可见其公而忘私;被杜瘸子治好后,派人给杜瘸子送大洋和金匾,可见其知恩图报。
C.春来是杜瘸子找来帮忙的,他在家人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之后,想要报仇。后来他决定去投奔义勇军,打日本人。
D.日军医官山田少佐让何大拿与杜瘸子一起做膏药,何大拿因此学会了这么多年一直没弄明白的杜瘸子制作膏药的最关键一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杜瘸子作为接骨名医,自己却是一个瘸子,二者形成鲜明反差,能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艺术效果。
B.县长的随从是次要人物,但写得很生动。对待县长,是急忙找来推车,大献殷勤;对待杜瘸子,是立刻便把他摁到地上。
C.“何大拿雇流氓到杜瘸子的医馆闹腾了几回”的情节,作者如果叙述得再详细些,会使情节更丰富、人物更鲜活、主线更清晰。
D.何大拿舍不下庞大家业,犹豫再三,还是留了下来。这个情节写出了何大拿的贪婪,而贪婪恰是他后来当汉奸的原因之一。
3.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杜瘸子其实没给日本人做真膏药,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4.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语言起很大的作用。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4-05-17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山有棵沧桑树

梁衡

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处就是河北的兴隆县,境内有燕山的主峰雾灵山。正是秋高季节,几个好友乘兴登山,一路黄花红叶,蓝天白云。松鼠横穿于路,野雀飞旋在树,鸟鸣泉响,好不快活。正走着,忽见路边有一指路牌:沧桑树与见证桩。不觉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径,攀荆附葛,爬上一高坡,顿现一树一桩。

树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树,根基部十分壮大,盘根错节与山石一体,已分不清彼此。原树已经枯死,而在侧根处又长出一棵新树,有合抱之粗,浑身的鳞片层层相叠,青枝挑着绿叶在秋阳下闪闪发光。树身成“7”字形,斜出石缝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劲,如一条苍龙欲腾空而去。大家正说这树像龙,当地的朋友说,这树还真就与龙有关。

原来,历代皇帝都自比真龙天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县选定了自己的龙寝之地,后人称东陵。为使陵寝安宁,东陵以北兴隆境内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划作“后龙风水”禁地。封建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国成立后的1915年才解禁。山之禁,树之福,这棵龙形松,四季有人护,过了二百多年平静舒心的好日子。笑看冬去春来,静听花开花落。

1931年日本人侵占东北,1934年南下占领兴隆,直逼北京,当年的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一场残酷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在这里反复拉锯。其间数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最著名的一个是孙永勤,本是一普通农民,小时曾读私塾,粗通文字,又习得一身武艺。他耻为亡国奴,便串联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众军”、自任军长。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以至于日本人诱降国民党,与何应钦谈判签订《何梅协定》时都将灭孙永勤作为一个筹码。而19358月正在长征途中的党中央为抗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将孙永勤与吉鸿昌、瞿秋白等并列,说他们“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孙永勤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寡不敌众又腿部负伤,被团团包围。最后孙永勤以下七百壮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棵树目睹了一群英雄的诞生。

“沧桑树”下还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树桩,旁立木牌,上书“见证桩”三字,这是当年日寇掠夺当地资源的见证。我俯下身去想辨认一下树桩的年轮,只是经年的风吹雨打,横截面上的木质已经朽去,用手一捏,即成碎末。但整个桩子的大形还在,短粗挺直,身带焦痕,挺立于荒草乱石之中,似有所言。

看完“沧桑树”我们又重回登山主道,继续上山。秋阳如春,正是果熟季节,路两边赤、橙、黄、绿,摆满销售和等待外运的核桃、柿子、苹果、山楂,排起两道长长的水果墙,农民的笑意都挂在脸上。近年来这里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果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深山处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全县的高山密林间有大小径流八百条,昔日的“后龙风水地”已经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

随着山路上行,两边的树木愈来愈密,约一小时后终于穿出树海爬上燕山高处的雾灵山峰。我登上燕山之巅,遥望群峰从山海关一路奔来,长城起伏其间,脚下是一片树的汪洋,胸中荡起一幅历史的长卷。这时只见远处绿波中现出一团飘动的火苗,那是刚才上山时路过的一片花楸树林。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树种,大概只有这燕山深处才有吧。都说枫叶红于二月花,这花楸叶子是枫叶的三四倍大,叶面厚实。花楸树树身高大,只在悬崖深壑、人迹不到的地方生长。秋风一过它就红得像浸了血,着了火。我又想起了刚才那棵穿越战火而来的“沧桑树”和劫后余存的“见证桩”。这块土地在民国时和新中国成立初称热河省。热河,热河,好一片热土。先经过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经民国三十多年间的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和国共内战,终于回归于民,现已休养生息出这般模样。

山不转水转,人会老树还在。一截树桩见证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一棵树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三个半世纪的沧桑。无论是朝代更替、人事变幻,还是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山崩地裂,都静静地收录在树的年轮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紧扣标题,介绍了燕山奇险壮美的自然环境,“忽见”“顿现”等词语饱含意外和惊喜。
B.帝王的封山之举,虽是封建专制的典型表现,客观上也为古树的生长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C.文中“花楸红叶”意蕴丰富,既象征着这片热土上倾洒的英雄热血,也象征着当下人民火热的生活。
D.不同于《故都的秋》中秋果淡绿微黄的清冷之色,本文中的秋果色彩斑斓,是农民丰收的果实。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出现时间、人数等数字,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体现出作者写作的严谨。
B.文章写孙永勤被日军痛恨,又引用了党中央对他的高度评价,从侧面突出了其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
C.文章以“沧桑树”的历史变迁为线索,将描写、说明、叙事、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丰富而又厚重。
D.语言的熔铸化用是本文的鲜明特点之一。如多处使用的四字词语,充满了凝练典雅的文化意蕴。
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4.梁衡提出“人文古树”的散文创作主张,强调用“古树”意象将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现代的绿色文明融合在一起,体现作家的红色继承与绿色担当。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是如何践行该文学主张的。
2024-05-1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一片戈壁

李玲

那一天,我突然出现在这片戈壁油区,茫然地看着班车挽起的尘土尾已缓缓地落到地上,班车消失于一个山包拐弯处,将新员工往更远的地方送。光秃秃的土地,从我脚下铺向远处的青克斯山,山上则是火烧火燎后般的苍寥景象。

志平师父站在我对面,我看到他脚下的光秃向他背后无边的戈壁一溜烟跑远了。他的手脸和戈壁一个色,深浅褶皱里藏着条条黑色油污,像是岁月的符印贴在脸上。他穿一身被油污腌得可以挂住蟑螂的红工服,手持一根新折的红柳枝,帽檐转到后脑勺。如果不是看到他手里的红柳枝在摇晃,会让人怀疑他就是一个套着衣服的铜像。很多天后我才知道,这是我们采油班的传统:徒弟报到那天,师父要接,不管手头有什么要紧的活儿。

嘁。他说,从红柳枝上掐掉一小段,衔在嘴巴里,上下打量我。

我不妥协地把背着黑背包的腰板伸得直直的,崭新的红色工裤、工服、工帽和土黄色夏工靴,是合规的三穿一戴,白色手套耷拉着手指塞送裤子口袋。点缀着粉色桃心的飞巾缠脖,黑色口罩遮脸,墨镜让我的视野镀上一层茶色。我把帽檐拉到眉峰,变本加厉,撑开一把遮阳伞抵御戈壁强烈的紫外线,另外一只手把耳机往耳朵眼里使劲塞。手机单曲循环刘若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包裹成木乃伊一样的身体不情不愿地走到他跟前。

师父拿着红柳枝的手背在后面,像是一个私塾老先生拿着戒尺,他围着我转了一圈后,猫着身子睁大眼睛看我的墨镜。嗯,我没收一个瞎徒弟。他吐掉嘴里的红柳枝,看,现在驴头停在了上死点。相反,驴头把头低得不能再低了,就是下死点。他突然将教杆空中一挥,得意地说:我成群的钢铁驴牲就养在这片庄稼地里,我只要鞭子一挥,它们就齐扬齐俯,它们是我指挥有方的兵马。他的目光顺着红柳枝,指向了天空,俨然一个将军。我定睛一看,明白了他所说的钢铁驴牲就是磕头机。每台磕头机有每台磕头机俯扬的频率,正在我们周围远远地、错落有致地上扬下俯。

师父,今天咱们可以下课了吗?我把口罩、飞巾统统扔到地上,因为脸上被汗水蜇得有点儿疼痒了。扔掉的那一瞬,炎热的戈壁送来缕清凉,我贪恋地呼吸着拖尘带土的空气,不远处正在钻新井,推土机正在推钻井井场。耳机里,刘若英在唱: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过去,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才隐居在这沙漠里。

为了摆脱自己对磕头机的恐惧,在那一年冬末,我心里突然生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动,扔掉管钳,踢翻清洗剂桶,将磕头机停在驴头高高仰起的位置,徒手爬到横梁上,去看驴头指向的远方。可是我除了光秃秃的戈壁和成群结队的磕头机,什么也没有看到。我迎着粗犷的风,发出一声叹息。毕竟我没有那么长的舌头,伸进千米油层,汲取大地深处黑色的血液。我下来后,腿脚开始发软,无望地张着嘴巴,看一股风旋在一台停止运转、高高昂起头的磕头机的驴头上,又从我的脚底吹起被太阳舔得所剩无几的雪,我使劲往外吐吹进入口腔的沙子。

吐什么吐,沙子入胃助消化。师父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背着手,握着一把小榔头。这里的采油工已经换了好几茬了。师父驻足感叹,我蹲下来观察他的脚尖印出来的脚窝,有轻有重,各怀心事。蹲的时间久了,我抬起和膝腿一样酥麻了的头。巡井路弯弯曲曲、宽窄不一,猪毛菜给一截巡井小路串联起珠翠项链。等到了深秋,猪毛菜开花,姹紫嫣红,就像是给小路戴上了花环。我猜我之前的女师傅是个极爱美的人,才有心收集起猪毛菜的种子,播撒在这条巡井小路上,给我的心情也戴上了项链和花环。

师父突然想到了什么,踏起纷飞的尘上,跑掉了。只见他走到一台磕头机前,开始操纵刹车。但是手刹蹄片老化,反复了几次,还是抱不死刹车轮,磕头机一再溜车。他失落地跟说我:这些磕头机是不是和我一样,老了?

我开玩笑说:天天有闲力气对我‘嘁’,怎么会老呢?

他没有接我的话茬,我低头看他印在井场的脚窝,有几个脚窝凌乱、无秩序。他放弃了刹住磕头机的打算,任驴头上上下下摆动。

你看。突然,他指给我看远处。一前两后,三只黄羊在梭梭间赛跑,扬起十二只蹄。这戈壁路长着呢,以后还是你们年轻人走。他语气牵拉下来,我还有一年就退休了,都成一头老驴了。我们以前叫我们的师父老八权,哈哈,不知道你心里咋喊我的。

又是长时间的卡壳。

我有点儿心酸,没有接一句话。

天裂了!师父突然大声喊起来,把我的注意力从十二只蹄上拉回来。我好像看到经久不变的剧本里的字在颤抖,急忙问:哪里?哪里?师父一脸认真地说:你看,闪电。它把天空劈开了大口子。他刚说完,大风过后阴云密布,夏雷破空而来,大雨漫漶而至。我们一起跑进狂风骤雨里,伫立在这突至的风雨中。当我被雨水完全打湿,放眼望去,上百台磕头机依旧在扬俯起伏。我突然听到,有种声音正在挣脱磕头机和我的身体。

我们扔掉手里的工具,仰起头朝向密密匝匝砸下来的雨滴,把头昂成了磕头机。我看到驴叫声五光十色地冲向了天空。我在这些声音里认出了自己的声音,但又好像不是我的嘴巴在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见面时志平师父的“嘁”,表现出对采油班的传统和“我”这个新徒弟的不以为意。
B.为符合工作要求,“我”不仅“三穿一戴”,还准备了飞巾、墨镜、太阳伞等物品。
C.“我成群的钢铁驴牲”,这一称呼带着亲呢、得意以及能指挥它们齐扬齐俯的骄傲。
D.师父“突然想到了什么,踏起纷飞的尘土,跑掉了”,是想去证明自己还没有变老。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那一天”开篇,用追述的方式开启“我”的回忆:用“突然”一词,引发了读者对“我”来到这片戈壁油区的好奇。
B.文中引用歌词,不仅与前文手机循环播放歌曲这一内容相照应,也含蓄地表达了“我”告别旧日来到戈壁,初次参加工作的内心感受。
C.将串联巡井小路的猪毛菜比作珠翠项链,并想象它们深秋开花时姹紫嫣红的景象,这暗示了终有一天“我”也会成长为戈壁中的奇迹。
D.把头昂成磕头机,驴叫声五光十色冲向天空……文章以“我们”置身于狂风骤雨的场景结尾,充满激情,让人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3.文中两次写到师父脚窝的印痕,各有怎样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4.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师父的形象的。
2024-05-16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块不平凡的刺绣

谢冰莹

自从墙壁上挂着两块特别雅致的湘绣以后,我觉得这间四席半的小房间里,充满了光辉和安慰。那是先母手绣的纪念品,一针一线都深藏着她的青春和热情。每天我都要看好几次,看得愈久,愈会觉得这些花朵、狮子、鱼和龙都是活生生地在那里跳,在那里动。这完全是旧式的枕头花,绣在浅黄的绫子上面,美丽极了。

第一块,绣的是鲤鱼跳龙门,右角是一尾形态活泼的鲤鱼;左角是一条张开大嘴的黄龙;左右上角都是绣的绿荷叶、红莲花;当中绣些什么?我想了很久说不出名字来,好像是香炉,但又觉得不对,有一天翔云来了,我请她看,她立刻认出来那是如意。另一幅是两个狮子在滚绣球,上面左右两角也都是绣的莲花。如果用乡下人的眼光看来,上面那一幅是鲤鱼跳龙门,万事如意;下面那幅是狮子滚绣球,步步生莲。再仔细观察,下面那副的狮子头上各有一个字,那眼睛和爪子完全和活的一样;颜色配得那么调和,那么雅致;绣工更是精细极了,好像用刀子切齐的一般。记得我八九岁的时候,母亲常常把它拿出来给姊姊看,一面说:

这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绣的,没有人教给我,我只向人家借了花样来,就自己配颜色开始一针一针的绣。后来绣成了,谁见了都说好,我就舍不得用,一直放在箱子里。如今拿给你看看,我并不苛求,只要你能绣得和这个一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姊姊把这两块刺绣接过来,摇了摇头说:

妈,我没有您聪明,我怕绣不好。

绣不好,没有关系,要紧的是:你要肯虚心学习,不要畏难,不要希望一步登天,要慢慢地学;只要你能虚心,肯专心,有恒心,下决心,不论什么事,都可以做成功。

一听到母亲说出一大堆来,我们都笑了。

你妈妈是个天才艺术家,无师自通。她随便画什么像什么,这种天才,我们是无法学习的。

那位教姊姊刺绣的花娘这样夸奖母亲。母亲听到后,那种又高兴又觉得难为情的姿态,实在太美了!

也许是姊姊真的听从母亲的话,很专心地在学;或者她也有几分刺绣的天才和耐心,后来她绣门帘、帐帘、枕头、被面等等,也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和母亲的手艺一样高明。

妈,我反对姊姊整天关在小房间里绣花,把一双好好的眼睛都变成近视了,她从早到晚坐着不动,总有一天会病倒的。我开始替姊姊打抱不平,向母亲挑战,母亲用严厉的眼光望了我一下说:

小孩子懂得什么!刺绣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能,她学会了这一套,一辈子的生活就不成问题了。凡是人,都应该学有专长,不要弄得男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女人不会拿针线,煮饭菜,那不是完全成了寄生虫,只能坐以待毙吗?

母亲喜欢用成语来教训儿女,有时用错了,惹得爸爸和哥哥们大笑起来。遇到这种场合,她非常有修养,一点也不生气,反而笑嘻嘻地给自己解嘲:

有什么关系,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说错了,你们应该好好告诉我,讥笑人家是最不礼貌的。

于是大家都不敢再笑了。

二十六年的春天,母亲逝世以后,嫂嫂和姊姊都在想着要分一点母亲的遗物做纪念。她们打开母亲的箱子、柜子,翻这个,寻那个;只有我怀着满腔的悲痛,不再入她的房间。马嫂一连叫我好几次,我都不肯进去,后来我想:除了母亲的相片,我能永久带在身边外,便没有一点其他的纪念物了。于是我挑选了这两块枕头和一对银耳环,后来姊姊又给了我几样翡翠的小玩艺儿,可以镶耳环,也可以镶戒指。好几次我穷得没有办法,很想把它变成钱,但一想到这是母亲留下的纪念品,就不忍心卖掉了。这些东西也许是外祖母遗留给母亲的,将来我又留给孩子,如此一代又一代,直传到几百年几千年,那时候,这几件东西就成为有价值的古董了。

其实,我认为母亲遗留给我的不是物质,而是她那直爽、痛快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她老人家外表严厉,而内心慈祥。无论做一件什么事,不论大小,必使它成功,不许失败。不过为了我的逃走出来求学,参加北伐,是她认为管教我最失败的地方。这件事,虽然使她深深地感到痛苦,但当父亲把我写的几部作品递到她的手中时,她嘴里骂着:我不要看这些东西!而眼睛里却饱含着喜悦的泪珠。唉!母亲,您在世的时候,我不知惹您生过多少气,累您操过多少心。如今我自己也有了儿女,遇到他们淘气的时候,我也会伤心得流泪,这时我立刻想起您来。母亲呵!我太对不住您,我要向您深深地忏悔。求您在天之灵饶恕我的固执和自私。

为了这两块不平凡的刺绣,为了这是我母亲留下的最有价值的纪念品,十八年来我一直把它带在身边;不论在炮火连天的前线,或者在敌机轰炸的后方,我总是把它看做和我的生命一般重要。

自从一星期以前,我把母亲亲手绣的这两块枕头花裱好,装于镜框里,挂在我的卧室以后,每天日夜我总要站在镜框前面静默几分钟。我由这些调和的色彩、精细的刺工、优美的技巧里,领悟了母亲的聪明与忍耐,也了解母亲的思想和毅力。母亲的倩影,仿佛从这些刺绣里慢慢地扩大起来,她紧紧地抱住了我,亲切地对我说着:

孩子,只要你能虚心,肯专心,有恒心,下决心,不论什么事,都可以做成功!我的视线模糊了,拥抱着我的不是母亲,而是可怕的空虚和悲哀,终于我滴下了两颗热泪。

抬起头来,我像儿时一样,用手背擦干了泪痕,我呆呆地凝视着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两幅绣画。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将母亲手绣的两块刺绣挂在一间四席半的小房间的墙壁上,室内充满了光辉和安慰,因为它们特别雅致美丽。
B.母亲将姊姊整天关在小房间里绣花,姊姊的眼睛都变近视了,“我”替姊姊打抱不平,向母亲挑战,体现了姊妹情深。
C.凡是人都应该学有所长,母亲认为人若不变成生活中的寄生虫,男人只有肩能挑手能提,女人只有会拿针线会煮饭菜。
D.这两块刺绣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蕴含着母亲直爽、痛快的性格和母亲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时刻“我”珍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介绍两块刺绣时抓住“鲤鱼跳龙门,万事如意”和“狮子滚绣球,步步生莲”的各自特点,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其不同的寓意。
B.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从挂在墙壁上的两块刺绣写起,然后转入对母亲的回忆,突出母亲对姊姊的影响,最后揭示两块刺绣的特殊意义。
C.“花娘”夸奖母亲是个天才艺术家,随便画什么像什么,这样的天才是我们无法学习的,从侧面表现母亲的聪明和刺绣技艺的高超。
D.文章最后写“我”每天总要对着两块刺绣静默几分钟,领悟到母亲的聪明和忍耐,了解母亲的思想和毅力,既呼应开头又卒章显志。
3.“只要你能虚心,肯专心,有恒心,下决心,不论什么事,都可以做成功”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请分别说出其作用和意义。
4.读书小组要对本文中“不平凡”进行深入研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不平凡”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南亚餐厅的歌手

朱宏

第一次听见他唱歌就是在这家东南亚风格的餐厅。他坐在餐厅一角——那里并没有舞台——怀里抱着把吉他,悠悠地唱着歌。然而在喧闹的餐厅里,①谁在认真听呢?

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因为歌唱得有多好。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我于是去找发出这个声音的人,看见他戴着眼镜,仍凑近了看乐谱,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

我以为可能是因为他不太熟悉这首歌,可是我错了,他可能根本就没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还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请他驻唱,不知道饭店老板是怎么想的。

但是那儿的饭菜太好吃了,我舍不得因为歌手的原因而抛弃它。每次我来的时候他都在,似乎他是这家饭店里唯一的歌手。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甚至产生了一个错觉——《加州旅馆》跑调的那几处本来就应该这样唱。

就这样,我听他唱歌听了将近五年。在这件事上,我最佩服三个人:②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另一个是饭店老板,容忍歌手五年,足见他胸怀有多宽广;最后一个是我自己,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有一天朋友组了个饭局,我被拉去作陪。大家都坐定后,我发现有个人很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朋友介绍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熟面孔居然是东南亚餐厅的歌手。他姓卢,和他一起来的是东南亚餐厅的老板西西。

近距离打量,老卢略显沧桑:西西年轻,细皮嫩肉的。正是晚间就餐高峰的时候,“东南亚”那边的歌手跑这儿跟我们一道吃饭来了,我真替那边的顾客感到遗憾。老卢在餐桌上有些拘谨。西西叫他放松点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西见我在看他俩,尴尬地抬了一下手说:“没办法,我舅是个老实人。”

老卢是西西的舅舅,那自然就是我们的舅舅。在餐桌上我们纷纷给舅舅敬酒,让他成了今天的核心人物。吃完饭我们去歌厅唱歌,老卢执意要先回家,被我们拽住了。大家说:“舅舅你不能走,平时唱歌那是工作,今天要你来唱歌休闲。”

老卢在大家的恭维下拿起了话筒,还是一如既往地跑调。好在我们都习惯了,西西也不以为意,专注听他舅舅唱歌。一曲终了,接下来是一首民歌,有人把话筒递给西西。西西推托不掉,便接了。

什么是惊艳?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有人喊道:“把原唱关掉!”③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我说:“西西你唱得这么好,是专业的吧?”西西叹息一声,给我们道出了成长往事。

西西的父母亲去世得早,他从小在舅舅家长大。舅舅老卢是个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爱唱歌。他跟着磁带学,也学了不少外语歌,发音是用汉字注音的。他空怀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但却不是那块料,在一次厂里的文艺汇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而后就偃旗息鼓了。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吧,西西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天赋。老卢高兴坏了,发誓要把西西培养出来。

西西抽了一下鼻子说:“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没办法,那时候家里钱不够用。”

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

后来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

老卢哪儿懂经营?饭店有个请来的店长撑着呢。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④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8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南亚风格的餐厅、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都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惹人注目,这引发了“我”对歌手的关注。
B.“我”只是觉得东南亚餐厅的饭菜可口,才忍受了驻唱歌手跑调的弹唱,但经过5年时间,“我”已渐渐习惯了。
C.小说讲述舅舅的往事,既有第一人称自叙,又有第三人称转叙,两种叙述方式交织穿插,使小说行文灵活自由。
D.小说把目光聚焦于舅舅这个小人物,叙述了他的追求和现状,引发读者对以舅舅为代表的普通人梦想和尊严的思考。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谁在认真听呢?”这句话说明在喧哗热闹的餐厅里,歌手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他的演唱水平本就不受人重视。
B.第②句“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表面赞扬长年坚持的可贵,实际上是调侃歌手总是唱不准调。
C.第③句“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这句话说明西西不希望朋友们把他跟舅舅作比较,因为自己是专业歌手。
D.第④句“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这句话说明舅舅现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回曾经失去的尊严。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
4.读书小组要以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现在·回忆·理想;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尊严。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中的倩影

王充闾

到了南京,第一个念头便是去寻访秦淮河。《桃花扇》《儒林外史》等许多古籍对秦淮河的描写,确实给我留下了特深的印象。

桃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这是明清之际的秦淮春景;“秦淮灯火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旁,雕栏画槛,绮窗绣障,十里珠帘”,这是十里秦淮的繁华胜概。如果说,清代文人孔尚任、吴敬梓笔下的秦淮是靓娘的浓抹。那么,朱自清先生眼中“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便是西子的淡妆,更别具一番风情。

由于古文化的积淀,秦淮河早已活在一代代人的心里,每个人的脑海中都闪现着它的玫瑰色的丽影。①而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首璀璨的诗,一幅绮丽的画,一片如烟如梦的旧时月色。

可是没料到,当听说我要去寻访秦淮河时,市文联的同志却苦笑着摇头。他们告诉我,早在清末民初,秦淮一带便已萧条破败了,河道淤塞,河床狭窄,河水浑浊。实际上,朱自清先生看到的秦淮河已非旧貌,只不过在朦胧的月色、眩晕的灯光下看不分明而已。②今日的秦淮河再也找不出多少诗情画意,那个白舫青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像梦一样地消逝了。

看到我充满失望的神色,朋友们半是劝慰半是憧憬地述说,南京市政府已把彻底整治秦淮河列为市政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将采取一系列人工措施,恢复其天然姿色。我终于打了退堂鼓,决定在秦淮河恢复秀丽的姿容之前暂不去探访。

回来后,我把这些想法讲给几位朋友听,他们多数人都不以为然。③有的说我“痴情可哂”,有的笑我“理想主义”,我却至今不悔。特别是读到文洁若的散文《梦之谷中的奇遇》,对作家萧乾的行止,更是赞其通脱,引为同调。

1928年,十八岁的萧乾在汕头角石中学任教时,结识了一个名叫萧曙雯的姑娘。二人心心相印。不料,一小人从中插足,有意娶萧曙雯,声言如果曙雯拒婚,就要对萧乾狠下毒手。姑娘断然斥绝这个恶棍,同时劝说萧乾赶紧离开,以免遭暗算。本来,她是准备同萧乾一道乘船逃离的;可是,当发现码头上有歹徒持枪环伺,她只好悄悄溜回。她知道,若是萧乾只身出逃,他们会高兴地放他走开;如果二人同行,萧乾就会死在这伙恶棍手中。

尘海翻腾日月长,一别音容两渺茫。这对情人南北分飞,各自在布满荆棘的坎坷路上建立了家庭。八年后,作家萧乾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梦之谷》。他是多么盼望有朝一日再见一面当年恋人——书中的女主人公盈姑娘啊!

六十年过去了,他终于有机会旧地重游,回到汕头的“梦之谷”,并且得知萧曙雯仍然健在。可是,经过一番斟酌,萧乾毅然决然放弃这个此生难再的机缘。他不愿让记忆中的清亮如水的双眸,堆云耸黛的青丝,玉立亭亭的少女丰姿,在一瞬间,被了无神采的干枯老眼、霜雪般的鬓华和佝偻着的龙钟身影抹掉。

留恋少时风华,是人同此心的。随着岁月流逝,这种感情会日益浓重。世间许多宝贵的事物,拥有它的时候常常并不知道珍惜,而一当失去它,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时候,才会懂得它的可贵。

“长江一去无回浪”,古今中外永远不会有时间的收藏家。我们仿佛看到雪莱的诗剧《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时间的精灵——神色仓皇的御者,正赶着一匹匹肋生彩翼的飞马,拖着一辆辆雕花镂彩的神车,踏着香风彩云向前飞奔。自古以来,无数智者就从哲学或科学的角度,努力探求无限的时空,最后,总是在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面前惊愕不已;诗人则力图通过无穷的想象力和有限的艺术形象,去追求和把握浩渺的时空,④但是,结果只是一连串的浩叹:“恨无壮士挽斗柄,坐令东指催年华。今朝零落已可惜,明日重寻更无迹。”(陆游诗句)

那年春天,一位著名的女表演艺术家应邀来营口市讲学。闲谈中,已离休的市文化局局长,提到五十年代中期这位艺术家首次来营口访问演出时的情景。“您那时真是光彩照人,我还保存着当时我们的合影呢!”老局长说着,把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递过去。这位表演艺术家眼睛刷地一亮,说:“太宝贵了,赠给我吧。我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所有留影,全都损失了。”她坐在镜前,静默良久,看着三十年前流溢着青春气息的秀影,充满对昔日风华和峥嵘岁月的忆念。

我即兴题赠一首七绝:

卅年回首感千重,妙艺人人赞化工。

且莫伤怀悲老大,青春犹在画图中。

她看了苦笑着,说:“您这诗看似慰语,实际上正是憾词。”

当然,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记得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同登喜马拉雅山,不幸遇上雪崩。男青年被雪堆埋得不见踪影,女的却活着逃了出来。她无限地怀念着恋人,年年此日,都要去当日的出事地点,寻找恋人踪迹,终于在第二十个年头,在雪堆一角,找到了恋人尸体。他仍是当年那样年轻、俊俏,朱颜秀发;而自己却早已失去往日风韵,垂垂老矣。这虽然也是一种驻颜之术,无奈说来实在是太惨苦了。

人们也许会问:那位女士苦苦奔波二十年,她究竟要寻觅什么?只是为了要见上一面情人的年轻、俊秀的倩影吗?——这在她记忆之窗上,本是永远抹不掉的而且会久而弥新。那么,除此之外,又要追求什么呢?或许是要重温昔日的恋情,寻觅那一经失去便再也不会重现的纯真诚挚的情。

由此可以联想到,留给亲人、朋友一个美好的形象固然重要,但是,它所附丽的却是珍贵百倍的真情诚意。如果有朝一日,那位女士发现日夜思念的意中人竟是一个骗子,那么,再美好的形象也会随之而化为丑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援引古诗文中描写秦淮河秀丽、繁华胜景的名句,强调它给作者的印象之深,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B.清末民初秦淮胜景就已经荡然无存,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秦淮河也不是真貌,而是他基于想象虚构出来的景观。
C.作者即兴题赠的七绝既是对那位女表演艺术家的慰勉,也是对自我的鞭策,表明要珍惜光阴、永葆青春心态的观点。
D.作者转述林清玄一篇文章中讲过的悱恻动人的故事,旨在印证“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这一观点。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秦淮河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空灵朦胧的美,点扣题意。
B.句子②用对比手法直抒胸臆,“再也找不出”“像梦一样地”这些短语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与怅然若失之情。
C.句子③中“痴情可哂”“理想主义”这些点评表明作者书生气浓,脱离现实;“至今不悔”,可见其人之迂腐、偏执。
D.句子④引用陆游诗句,意在表明时间飞驰,难以挽留,要珍惜韶华,这处引诗呼应段首句,生动形象,饱含哲理。
3.本文题为“心中的倩影”,文中具体描述了哪些“心中的倩影”?这些“倩影”是如何构成一篇浑然一体的文章的?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和说明。
4.有评论家指出王充闾的散文具有“深邃冷峻”“清醇雅致”的风格。请从“深邃冷峻”和“清醇雅致”两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这篇散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拟写其要点,要求先扼要阐释“深邃冷峻”或“清醇雅致”的内涵,然后从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三方面综合进行评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