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取材于2016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占代的“中国制造”闻名遐迩。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弁山堂别集》记载,明朝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明朝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如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总之,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取材于张勇《古代的工匠精神》)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同当今企业对技术的追求不谋而合。
B.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
C.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只是将一门技术掌握纯熟。
D.工匠精神对治疗社会上的坏风气起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群索居:“索”读作suǒ        意思是“搜寻、寻找”
B.臻于至善:“臻”读作zhēn       意思是“达到(美好的境地)”
C.出类拔萃:“萃”读作cuì        意思是“草丛生的样子”
D.格物致知:“知”读作zhī        意思是“知识”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就努力追求的,许多古文献都有对工匠精神的描述。
B.工匠精神追求“精确”,北宋工匠预浩在汴京建造开宝寺塔就是典型例证。
C.工匠精神在明代非常受重视,蒯义、王世贞、郭文英等都仰仗技术做了高官。
D.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工程技术和器物制造上,也可以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成语最能体现工匠精神核心的一项是 (     
A.炉火纯青B.精益求精C.切磋琢磨D.匠心独运
5.当代中国,要使“中国制造”成为精品,上面两则材料带给你哪些启示?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1年2月,北京正式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同年底,北京的备案博物馆达到204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如故宫博物院、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在备案博物馆中有很多为记载某一行业历史及发展成果,展示行业文化而创建的行业博物馆,且大部分都是行业的“领军馆”,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等。

早在2020年4月,北京公布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就提出:发挥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国字号”博物馆的带动作用,提升首都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等市级博物馆的影响力,打造京报馆、京华印书局、临汾会馆等一批富有老城文化内涵的纪念馆、展览馆、主题博物馆,布局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近两年来,北京市相关部门更从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展览社教等方面为博物馆发展提供切实帮助。这些举措解决了众多小微博物馆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人手、经验等方面的问题。

北京各区政府还注重将相关政策向“类博物馆”倾斜,积极推进“类博物馆”建设。所谓类博物馆是指具有或部分具有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等性质与功能的场馆,包括名人故居、军史馆、校史馆、厂史馆、村史乡情馆、陈列馆、规划馆、特色艺术馆等。如通州区就建设了一大批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类博物馆,以记录村落历史,展示地缘文化。

而今,北京已拥有204家备案博物馆和500余家类博物馆。至此,北京形成了纵横交织、经纬缜密的博物馆布局。北京,这座独具历史文化风骨的城市,正朝着建设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博物馆之城大步迈进。

材料二

博物馆拥有特殊的教育资源,是教育的重要阵地,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形式主要有讲解员现场讲解、举办公众讲座、发放导览手册等。如今,很多博物馆在尝试探索更新颖的博物馆教育方式,如故宫博物院开设《藏品有话说》系列音频栏目,北京汽车博物馆开展学科课程活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设天宫课堂等等。各式各类的主题活动、体验项目、专业课堂使博物馆教育更加立体化,也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到博物馆学习去”,成为很多家长和孩子假期活动时的主要选择。

“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这是某位大学生在朋友圈晒出文创产品时配的文字。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看展重要,在博物馆里逛文创店、买文创产品同样重要。

如何让文创产品在促进博物馆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近年来,北京的博物馆做了不少探索和创新。首都博物馆的“首伯牛”,故宫的“皇家猫”,北大红楼的“新青年”……围绕这些IP形象打造的特色文创产品为相关博物馆增加了更多人气。北京博物馆学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好的文创产品不仅要选择突显博物馆特色的形象,更要把展品所蕴藏的优秀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并通过现代化、年轻化的展现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

随着更多博物馆开始探索“夜经济”,经历一次“博物馆奇妙夜”成为很多人夜生活的选择之一。2019年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故宫博物院成为京城“最亮”景点。建院94年来,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灯会”,并首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被璀璨灯光点亮的紫禁城,吸引了大批参观者。2022年7月12日,北京大批博物馆开展了点亮暑期“夜京城”的活动。各博物馆也开始根据馆内条件,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夜场文化活动,解决了人们白天因学习、工作忙碌,不能参观博物馆的问题,也让人们有机会感受博物馆在夜晚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近几年来,数字化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北京的博物馆纷纷开启“云端”大门,让人们可以在网上参观博物馆,参加博物馆开展的各类线上活动。2022年5月的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博物馆云”服务平台上线,204家备案博物馆齐聚“云端”,提供云游览、线上文化教育活动等服务。2022年7月15日,故宫博物院举行了本年度“数字故宫”发布会,在会上公布了故宫数字化建设的进展:推出《紫禁城365》App,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此App上欣赏故宫美景,了解古建筑文化。打开“云端”大门,开启了北京博物馆领域数字化的新时代。

(两则材料取材于杨菲菲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一级博物馆都要依据要求建成行业的领军馆。
B.北京的500余家类博物馆不属于备案博物馆范畴。
C.到2021年2月北京已形成纵横交错的博物馆布局。
D.“博物馆之城”的建设铸就了北京的历史文化风骨。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博物馆”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航空博物馆和中国电影博物馆均可归为行业博物馆。
B.富有老城文化内涵的北京湖广会馆可打造成主题博物馆。
C.画家齐白石的故居既属于类博物馆,也属于行业博物馆。
D.北京朝阳区某中学的“学校历史展馆”可归为类博物馆。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拥有特殊的资源,可在社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B.“新青年”系列文创产品能够展现北大红楼的特色和文化。
C.“博物馆奇妙夜”中“奇妙”意味着与白天不同的参观体验。
D.“北京博物馆云”上线,开启了北京博物馆的“云端”时代。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故宫”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国字号”应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带动作用。
B.推出《藏品有话说》栏目体现了其应对发展的积极态度。
C.可称得上是北京博物馆中探索“夜经济”的先行者。
D.开发《紫禁城365》App才使得线上游览成为现实。
5.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座谈会上,北京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及博物馆领域负责人准备介绍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经验。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他们分别可以介绍哪些经验?请简要概括。
2022-11-08更新 | 21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活动,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B.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
C.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的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具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
D.材料一结尾特别点出“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B.材料二通过直接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论证了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C.活化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D.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只需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相关联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北京冬奥会可提升乡民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让我们通过举办冬奥会,更好的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直接勾起村落内居民的乡愁追思。
4.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国冰雪运动在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的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现代阿勒泰地区的人们仍以此为雪地出行的方式。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

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说明,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滑雪板的形状前部演化为尖翅状。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尤其是北方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出了各类雪上民俗体育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动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唐代,北方民族以滑冰开展狩猎活动,有些以木棍为杖滑行代步,也开始制作一些冰车、冰橇等,形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宋代以后,滑冰运动被称为“冰嬉”,并且以人力牵拉的“冰床”作为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元代,“冰床”扩展为动物牵拉形式,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狗拉冰橇的情况;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冰上活动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时,依靠高超的滑冰技术赢得了数场战役的胜利,满族的“乌拉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满洲老档秘录》记载,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冰上比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这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发展,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留下的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通过北京冬奥会,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进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取材于章琛的相关文幸)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的展演形式,一些体验冰雪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但可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的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取材于张铁民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很早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有关的生产劳动。
B.学者依据考古资料,认为我国的新疆阿勒泰地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
C.宋代以后出现的拖冰凌、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增添了休闲娱乐色彩。
D.延续至今的雪上民俗体育活动,目前都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方民族用滑冰来开展狩猎活动,他们制作的冰车、冰橇等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
B.宋代以后,已经非常成熟的滑冰工具是用人力牵拉的“冰床”“冰车”“冰橇”等。
C.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多样化,冰上活动的休闲性和娱乐性得到极大的丰富。
D.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曾举办了以冰上舞蹈活动为主的“冰上运动会”。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虽在设计上着意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但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B.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所体现的家风、乡风、民风等文化传统的地位很重要,我们要传承它,还要活化其中的新内涵。
C.我们要想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还原冰雪场景是唯一的途径。
D.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是因为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要因地制宜,更多依附当地传统的节庆。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发现是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滑雪图像,其雪地出行方式目前在我国仍然广泛地使用。
B.我国冰雪运动从地理位置看北方地区的发展优于南方地区,从历史朝代看清朝是其黄金时期,更为专业化、多样化。
C.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步伐加快,各项冰雪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但对冰雪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缺乏个性色彩。
D.地域冰雪文化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它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纽带,因此它的开展会引发人们对乡愁的记忆。
5.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我国举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意义。
2022-07-1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至于信息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 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息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取材于陈方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

(取材于解冰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是媒体人和网民在互联网世界都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
B.媒介素养专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解读、思辨等全方位接收能力。
C.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对事实的判断会被思维定式和偏见所影响。
D.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容易相信并传播符合他们情绪需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内容不一定就是事实和真相。
B.《真相》一书指出接收信息时要进行全面和理性的思考。
C.互联网时代新闻最差是因为社交媒体崛起造成新闻太多。
D.缺少一定的媒介素养即使接收再多的信息也容易被舆论绑架。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论走向会完全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
B.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让受众不可能成为辨别谣言的“智者”。
C.虚假新闻过滤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阻断网络谣言传播有一定作用。
D.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迎合了网民的心理。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B.两则材料中提到的“技术层面”的内容和作用均不同。
C.网络谣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而能够造成较大影响。
D.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铲除网络谣言的社会土壤。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括“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思路。
2022-07-08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保护工业遗产的活动起源于英国。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使人们萌发了保护工业遗产的最初意识。1978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上,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宣告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促进了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逐渐普及。从2001年开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了一系列以工业遗产保护为主题的科学研讨会,促使工业遗产能够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2003年7月,在俄国下塔吉尔召开的大会上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即《下塔吉尔宪章》。该宪章阐述了工业遗产的定义,指出了工业遗产的价值,就立法保护、维修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工业遗产保护逐步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工业遗产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不仅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还包括建筑和机械,矿场和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之前几千年的总和。工业遗产则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在制定方案时,对工业遗产中的每一区域都应仔细甄别并单独评估,在考虑它与整个遗址联系的基础上,确定其最恰当的用途。同时,方案应对不同工业遗产地段设立明确的限制要求,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和材料特色,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并且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并应创造条件保留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

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作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要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可以根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同时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美术馆、社区文化中心等;也可以利用工业遗产特有的历史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把它开发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以游憩、观赏和娱乐。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则可以用设立工业遗址公园的方式成功地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

虽然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是中心城市以及一些传统工业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在这一形势下,如何使更多的优秀工业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如何形成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是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取材于单霁翔的文章)

材料二:

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推进,北京及周边的工业废址何去何从,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首钢工业园区从钢铁巨人转型成为文化创意巨人的过程中,经历了“最传奇”“最诗意”“最优雅”的三次转身,让我们看到首都工业遗址改造的创意升级、文化升级和体验升级。

与其它工厂一样,筒仓是首钢工业园内非常重要的建筑,自2011年首钢正式停产后,这些建筑逐渐破败。但经过设计师的改造,首钢工业园内的筒仓变身成设计感十足的办公区,同时,筒仓外壁上开辟的形状各异的孔洞,给原本黑暗的筒仓照进了阳光,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目前,6号筒仓也被选为奥组委首批员工进驻的办公楼,被称之为“最传奇的转身”。

而“最诗意的转身”则是园内的群明湖。这片清澈灵动的湖水原本是厂区为高炉降温而储存的循环水,停产后,这里被改造成“半厂山水锦花池,十里钢城碧云天”的群明湖。除了是首钢园区内景色的“颜值担当”,群明湖还将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单板大跳台的组成部分,湖畔的冷却塔便是跳台,百年来一直唇齿相依的湖水和冷却塔再次组成最佳搭档。

首钢园区内标志性的老牌建筑物3号高炉,已经化身成一座雄伟的博物馆,向世人讲述过往的辉煌。这个“最优雅的转身”标志着园区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也意味着我国工业遗址改造工作的升级。

在北京乃至全国,提起工业园区的改造就必定会提起798艺术区,它可以说是我国工业园区成功转型的首个案例。然而798艺术区虽然经营时间长,但园区基础设施仍称不上成熟。比如屡屡被游客吐槽的园区内没有鲜明的路标或是游览引导图,以至于游客很难找到目的地的问题。还有就是艺术区缺乏整体规划,以至于原本应该以艺术展览为主的园区,慢慢被一些商铺、推销场馆等商业场所挤占,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

首钢工业园在改造之初就规划好了五个区域,包括石景山文化景观公园、冬奥广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公共服务配置区、城市织补创新工场;此外,园区通过对旧管道的保留和利用,改造出地下通道、地面道路、空中管廊的三级慢行系统。这些无不彰显着工业园改造的创意升级和人文关怀。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首钢工业园区的保护性改造是很棒的想法。他说,将老厂房、高炉等工业建筑变成体育、休闲设施和博物馆,有利于让人们记住首钢、北京和中国的一段历史;北京冬奥组委选择在首钢园区办公,让老工业遗存重焕生机,这个理念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是一个极佳的示范。

随着《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的发布,百年首钢将迎来新的巨变。新首钢的未来要通过文化融合传承、引导创新驱动发展、注重生态修复治理和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这四大路径,实现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这四大复兴,传承山、水、工业特色景观体系,形成整体特色风貌,打造西部山、水、冬奥、工业遗存融合创新的典范。这为老旧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性实验范本,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复兴探索出有效路径。

(取材于陈烁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 “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一项是(     
A.中山粤中造船厂改建为中山岐江公园
B.伦敦火力发电厂改建为泰德现代艺术馆
C.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都江堰风景区一部分
D.上海江南制造厂改建为中国工业博物馆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宣告成立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形成广泛共识。
B.《下塔吉尔宪章》指出工业遗产的价值并使工业遗产保护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C.工业遗产直观反映了工业文明创造财富并影响人类生活这一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
D.保护工业遗产就可以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维护文化多样性并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遗产的新用途必须尊重原有格局和材料特色,必须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
B.保护性再利用是保护工业遗产的一种可行途径,它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
C.把工业遗产改造成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园区等,可使公众得以观赏和娱乐。
D.我国一些城市经济结构正发生根本变化,所以研究保护工业遗产的课题很迫切。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首钢工业园区的成功转型解决了北京的工业废址现阶段所面临的巨大难题。
B.首钢工业园内的所有筒仓经过改造后被选为奥组委首批员工进驻的办公楼。
C.3号高炉改为博物馆意味着我国工业遗址改造工作的创意升级和文化升级。
D.群明湖和冷却塔组成最佳搭档,将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单板大跳台。
5.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798艺术区中没有鲜明的路标和游览引导图等问题是园区基础设施不成熟的体现。
B.首钢工业园改造所规划的五个区域和三级慢行系统都彰显着创意升级和人文关怀。
C.新首钢的未来将实现四大复兴并打造西部山、水、冬奥、工业遗存融合创新的典范。
D.巴赫对首钢工业园保护性改造的称赞说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22-06-1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七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泰民安是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诉求和愿望,对生命财产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的安全需求也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这种安全需求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奋斗中积累和凝聚的普遍性观念。安全是人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在一定意义上,人类发展史也是人类安全需求发展的历史。现代安全的意义体现着人类的进步精神,特别是在国家与社会层面,人类越来越把安全看作文明进步的基础。安全感和安全观念促使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追求安宁、和谐与幸福,努力消除冲突、混乱与痛苦。正如黑格尔所讲,安全作为一种普遍精神,使人类在和平的时候尽量谋求彼此福利的增进,即使在战争的时候也要尽量减少破坏。安全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回,它源于人类的基本需求,成为人类的终极需要和根本利益。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在自身的进化中不断促进着安全内涵和外延的扩大。人的安全感首先来自于国家保障的安全。中国古代思想家主张,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人民民主专政是国家安全的内涵所在,社会主义国家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职能。国家安全主要是国家政权、主权、领土统一和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其持续处于安全状态的能力。这种国家安全不仅是全体人民追求的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人民福祉的根本保障。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的中国古训,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深陷战火和苦难的悲惨景象,近年来恐怖主义带来的巨大危害和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给各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都深刻地启示我们:没有国家安全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环境,任何美好蓝图都是空中楼阁,任何人都将一事无成。这也同样印证了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言,一个治理得很好的国家是最可靠的庇护所,其中有着一切。如果它安全,就一切都安全;而如果它被毁坏了,就一切都被毁坏了。国家安全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核心要义。

国家是由人民(居民)、领土和政权等基本要素组成的政治共同体。其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遭遇危险或受到威胁,都表明国家安全处于危机状态。而在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中,人民安全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安全,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是最根本的安全。霍布斯曾强调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国以民为安危”“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方面,人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源泉。国家安全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依靠,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国家安全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一方面,维护国家安全就是要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让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各项基本权利得到保护,尊严和价值受到尊重,从而为人的自由和发展开辟通衢大道。马克思曾告诫:我们只要熟悉一下英国第一次对中国进行的战争,也就是熟悉一下昨天发生的事件就够了。近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饱受帝国列强欺压的历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更是我们的警世钟。

(取材于《维护国家安全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材料二

狭义的国家安全观是指直接与主权和政权相关的传统安全,即领土保卫与政权保护,这种国家安全观在冷战以前与冷战时期占主导地位。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非军事安全为特征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更为凸显,于是国家安全内涵从狭义转向了广义。除了主权和政权安全,与人民安全或人的安全紧密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国家安全的内涵也随之大为扩展。与此相应,国家安全的总体性也就成为时代的必然诉求。

20144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明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勾画出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整体布局,其涵盖的领域既有体现传统安全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又有体现非传统安全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还有体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核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海洋安全、极地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可见,总体国家安全观超越了传统狭义的国家安全观,是统筹国内与国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发展与安全的新型国家安全观。

在国家安全观前加上总体一词,揭示出国家安全在本质上是一种全时空、多变量、相互交织的场域安全,即安全不再是单一的、线性的、局部的、纯技术的安全,而是复合的、非线性的、整体的、技术与价值混合的现实状态。总体国家安全观凸显的是全景式思考与研判,实现了国家安全观构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意味着非传统安全上升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非传统是一个与传统相对应的动态概念,今天的非传统在明天可以成为另一种传统。而相对于昨天的传统,今天的国家安全却有着非常鲜明的非传统性

第一是和平不等于安全的全部。如今越来越多的与低政治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给人类带来了严峻挑战,例如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第二是发展不等于安全的全部。照理说,发展是安全的条件,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对安全的作用是促进与提升。但不科学的发展、低质量的发展、无序与缺乏绿色的发展,恰恰会令安全陷入各种意想不到的困境。第三是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它们之间不但相互影响,而且在特定的情境下相互转换。国际恐怖主义、海盗现象等都是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安全挑战。第四是传统安全的非传统化。如军事安全的非传统化,即军队应对非战争威胁,动用军事力量进行救灾,成立不动用传统杀人武器的网军等。

种种非传统安全危机使当今国家安全具有了明显的非传统性特征。从国家的视角看,非传统安全可分为四种类型:内源性、外源性、双源性、多源/元性。内源性非传统安全指安全问题产生于国内,但经过溢出而影响国外继而再影响国内的安全问题,如食品安全等。外源性非传统安全指全球性的安全问题或其他国家引发的安全危机危及国内安全,如难民危机、金融危机等。双源性非传统安全指两国因国土接壤或其他关联因素而同时产生的安全危机,如跨国有组织犯罪、国际恐怖主义等。多源/元性非传统安全指需要用军事武力干预的非传统安全危机,如恐怖主义、海盗等。其实不管哪一类非传统安全,都有着明显的非传统性,如不确定性、跨国性、非国家行为体参与性、非对称性、不易控性等。因此,全面深入理解国家安全的非传统性,有助于我们澄清对国家安全的错误认识。

(取材于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国家安全学再定位》)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有关“国家安全”的比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庇护所:指治理得很好并能够保障国泰民安的国家。
B.警世钟:指使国人醒悟到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人民安全的中国近代屈辱史。
C.全景式:指从多角度、全方位认识国家安全的方式。
D.网军:指被组织起来发布特定信息扰乱国家安全的网民。
2.根据材料二,下列认识最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项是(     
A.国家没有战争表明国家安全。
B.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兼顾。
C.人民幸福意味国家没有危险。
D.国家快速发展表明国家安全。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现了中国对“国家安全”的独特认识。
B.扩大了“国家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C.旨在维护“非军事安全”,彰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D.指出当今国家安全问题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十分复杂。
4.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联系实际,谈谈正确认识“国家安全”有哪些现实意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近两年,短视频平台成为科普新阵地,涌现出许多流量与好评齐飞的科普短视频与科普博主,让我们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反映了几个趋势。首先,信息传播从文字扩展到视频,拓宽了抵达彼岸的路径。其次,人们看视频也从追求娱乐转为追求知识,说明相当多的人既希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希望借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诸如家庭场景下心脏复苏急救知识等科普视频,只要有通俗讲解,便会受到公众欢迎。此类实用性强的知识视频不仅有利于健康,甚至还能在紧急和危难时刻拯救生命。

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民,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一些反科学、伪科学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恰是因为部分人科学素养的缺乏。于国,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把科普做好,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科学,进而投身科技强国事业,科技创新大军才会后继有人。

基于此,创作者如何进行科学传播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正如作品翻译需要信达雅一样,科学传播也需要准易趣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就是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就是讲解生动活泼,使之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取材于李忱阳、张田勘、胡俊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来,科普类短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但是,有些内容缺乏科学性。这些育儿方式,让孩子少长10厘米”“我们每天干的这些事,关乎巴西热带雨林存亡”“这几个手势在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些貌似科普的内容是将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短视频化,也难怪有媒体呼吁不能放任这类短视频跑偏。

网络谣言视频化,因其可视化而往往更具迷惑性,是新出现的一股浊流。一些缺乏必要资质的所谓创作者打着科普旗号,在视频中采用夸张的标题和言之凿凿的解说吸引眼球,实际上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有些科普内容甚至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会诱发网民恐慌情绪。整治科普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乱象,是维护网络环境风清气正、保障网民享受高质量网络生活的应有之义。

伪科学视频误导受众的问题应强化监管。职能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审核平台在首页头条、App弹窗等流量集中位置是否存在伪科学视频;若平台纵容伪科学视频传播或清理违规信息责任落实不到位,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罚。针对伪科学短视频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等情况,监管部门也可邀请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辨别。此外,还应广开言路,积极听取网民的建议,引导社会力量共治共管。

特别指出的是,有人对网络学习产生了严重依赖,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必须看到,这些提供知识快餐的新型传播,无法取代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获取知识,学习者的思考与辨析都至关重要。学习者只有通过思考与辨析,才能对自己所得到的知识去伪存真、正确领会。

(取材于梅麟、史志鹏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为什么会有白头发?记忆保存在哪里?时光能倒流么?……说起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科普启蒙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被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的《十万个为什么》。

1956年,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很受鼓舞。经过前期的摸索实践,1959年,最终确定要突破条框,从回答各种问题这一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一套自然科学类百科图书。大量科学界大师参与编写的这套经典书籍,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仅第六版,就有768位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可以说,有一个‘院士天团’在为这部国民级科普书护航。

2022年,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进入61岁。可这套国民级科普丛书并不是一位老爷爷,不仅历经6次改版更新,不久前更是紧跟潮流,从书本走向数字化短视频,让科学知识变得更有魅力。其实早在202111月,出版社便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十万个为什么官方账号,邀请一批院士、教授参与制作科普短视频,他们利用各自所长,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答以实验、动画、实景装置等各种形式展示讲解出来,更加通俗生动,便于青少年理解。目前部分视频已制作完成并上线,播放量超过几百万,获得众多网友好评。

曾担任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分卷主编的汪品先院士表示,《十万个为什么》里有大量的富矿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些科普短视频值得继续做下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表示,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全面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使之成为吸引民众接受知识的有效方式。本次推出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是希望用短视频这一科普形式扩大科学知识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风尚。

(取材于赵语涵、吴翔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在科学普及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B.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与人们喜欢追求娱乐密切相关。
C.做好科普对提升公民素养和打造科技强国都很重要。
D.实用性强是某些科普视频受到公众追捧的原因之一。
2.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化的网络谣言相比于一般的谣言可能会更具迷惑性。
B.有些科普短视频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会诱发网民恐慌情绪。
C.“伪科学”短视频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需要社会共管。
D.科普短视频是一种“知识快餐”,会妨碍系统化的专业学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传播需要“准易趣”,其中的“易”要求在内容上不能传播深奥的科学知识。
B.科普类短视频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大多数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
C.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从回答问题的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了《十万个为什么》。
D.与纸质科普书籍《十万个为什么》相比,短视频版会更新潮,更生动,更有魅力。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怎样才能保证网民从科普类短视频中所获的知识是正确的。
5.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的内容,说说材料三中《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获得网友好评的原因有哪些。
2022·山东济宁·二模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2017年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个普通人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平民化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有力提升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挖掘优质的传播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和开发。所以,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经典古籍等,这些带有浓浓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

(摘编自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材料二:

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释一开始就有先入之见。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没有人可以在不具备任何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去真正理解文本,正是这些偏见本身可能成为阐释过程中的再创造,它不会使我们与文本分离,而是使文本向我们开放。前理解为理解者和阐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在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阐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使之与其他视域相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一个全新视域构建的过程。

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对方理解并接纳。面对西方社会的刻板成见,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调整我们的传播策略,改变单向度的传播惯性;另一方面在于研究西方的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地进行传播策略的积极调适。在此基础上,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

(摘编自张芳芳《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文本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先改变陈旧的传播思维,才能有效发挥先进媒介技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B.新媒体语境下“内容为王”的信条不变,充分说明内容是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C.在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
D.研究西方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调整传播策略,是构建全新视域不可缺少的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应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化“硬传播”为“软传播”,重“陈情”而轻“说理”,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
B.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应注重所选内容的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变化浓缩到普通人身上,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
C.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增强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
D.如果把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看作对我国国际传播文本的前理解,那么这种前理解会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进而影响国际传播。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观点的一项是(     
A.多年来,中国政府和高校与相关国家和高校先后签署了数百份互派留学生协议,这些留学生为国际文化交流、为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B.一位网络博主在短视频中生动活泼地讲解各地的文化景点,每个视频最后他都邀请网友推荐当地景点,网友反响十分热烈,他的视频也越做越好。
C.学习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某班同学按照老师要求,先去自行选择参观一些古建筑,然后在班内交流探讨,加深了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
D.据设计者介绍,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他自己先后创作了500多个卡通形象,绘制了上万张草图。
4.材料一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以第二段为例进行分析。
5.老木匠“阿木爷爷”擅长中国传统榫卯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他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推出后迅速走红,其高超技艺让世界惊叹。他的事迹被评为“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传播案例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中国正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上演着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世界为之惊叹喝彩。讲故事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国际话语权,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发掘中国之美。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当代中国喷涌着数不尽的故事源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中国梦征途的蹄疾步稳、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凝结成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就要善用生动精彩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好的表达,是真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陈情说理的有机结合。创新我们的表达,赢得世界的倾听,就要认真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当中国表达不断创新,坚持国际范儿中国味儿相结合,中国故事就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中国形象就能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外受众的脑海。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合唱比独唱更震撼更有气势,和声比单音更动听更有韵味。中国故事的大合唱,需要政府部门打好拍子,做好引领、统筹协调。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新闻发言人、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员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骨干。领唱不力则合唱不响,各声部无声则和声难鸣。惟有人人都是故事员,个个都做传播者,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气势磅礴,赢得世界更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取材于宣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从传播学角度看,讲故事也属于一种传播行为,因此,它需要符合传播心理学规律。

研究证明,在一个富余的信息场域中,受众的选择性很强。选择的范式,既有选择性重视,也有选择性忽视,还有选择性遗忘。故事如果讲得不好,故事中包含的很多信息,在产生传播效果前就已经被忽视、被遗忘了。

在故事传播中,应该始终占据中心位置。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群众,是各种故事的主人。故事当然要有情节,但更要聚焦人的心灵,人的甘苦冷暖。好的故事不是硬编出来的,而是真实的人生写照。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人的奋斗、人的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实践,这些实践都贯穿着人的情感。情感是流动的血脉,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更容易让读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在对外传播的大量实践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政治体制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习惯迥异的受众,在接受心理上却有着共同特征:听故事的人最在意,异国的故事与我的生存状态有什么关联?你讲的故事与我的关系体现在什么地方?你讲的故事对我的成长发展有精神上的帮助吗?生存、关系、成长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分别为E、R、G,把ERG组合起来并当作提示语,提醒自己在讲中国故事时要重视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

新世界出版社印行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册子,书名叫《中国关键词》。这本小书帮助外国人从关键词的角度,理解中国故事中一些必不可少的概念。小时候听广播中的孙敬修讲故事,发现他很注意在讲的过程中,时时解释一些字词句的含义,照顾到小听众跟不上情节的情况。现在我们给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是不是也要学学孙敬修,从听众的认知基础入手,在细微处多下功夫,进而成就讲故事的大家风范?

(取材于江作苏《探索表达规律,讲中国故事如何不事倍功半》)

材料三

对外表达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形象和声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就将会被别人表达。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作为一股风潮席卷世界,中国符号成为世界的商业利器。比如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全球总票房高达3.043亿美元,《功夫熊猫》更以5.771亿美元的票房,创造了好莱坞动画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我们很难讲到国外去,别人来讲却可以风靡全球?区别在于我们讲花木兰的故事只突出了忠孝,而迪斯尼塑造的花木兰,则是一位追求实现自我和男女平等、具有丰富情感的女人。

要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先要清楚应向世界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悉心研究和调整讲故事的策略,提高再创作故事的能力,采用能引起世界共鸣的方式来讲述。

2016年G20峰会上,《最忆是杭州》就是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讲述。

《最忆是杭州》共有九个节目,其中《采茶舞曲》是由300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舞蹈演员集体演绎的,采茶姑娘们用优美的身姿尽情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美丽。在《美好爱情故事》中,导演择取伟大的爱情这一视角来赞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坚贞爱情,通过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象表达了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茉莉花》作为最负盛名的中国民歌,其经典旋律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是极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东方音乐符号。此次晚会上的《难忘茉莉花》是基于《茉莉花》的一次再创作。这些表演,都恰当地使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并提取能与世界人民互通、互感的部分,用情感引起国外观众的共振,这就是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

《最忆是杭州》中来自外国艺术原型的节目也巧妙融入了中国符号。在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天鹅湖》中,导演将西湖的断桥融入其中;《月光》是法国钢琴家德彪西的传世之作,当承载着钢琴和演奏家的平台缓慢地在水面上移动时,背景仍然是断桥。整台晚会采用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将中国文化进行讲述、传播,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和中国文化的自信。

(取材于郑英明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美之所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独特悠久的文化传统B.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C.中国梦的步伐又快又稳D.善讲精彩生动的故事
2.根据“材料一”,在①②处分别为三、四段拟写一个中心句,每句不超过8个字。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符合“传播心理学规律”的一项是(     
A.故事中没有多余信息B.讲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
C.重视受众的心理特征D.从听众的认知基础入手
4.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最忆是杭州》表演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B.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C.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D.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
5.下面文字选自我国领导人“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该演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并结合下面文字,分析该演讲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共有禀赋。中国和法国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长江和卢瓦尔—罗讷水系为母亲河的两个伟大民族,都曾经长期引领各自所在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声名远扬的法国思想家们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进入近现代,两国都经历了民族苦难、战火洗礼和对发展模式的艰辛探索,走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2022-04-03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实验学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