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尊严与名誉权

罗翔

①所有的权利一定有其所对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孰先孰后,这并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提醒我们,义务一定在权利之前,只有在一定的道德义务的基础上才可能衍生出法定的权利。义务是无条件的,如果义务需要一个基石,那么这个基石也是超验的。总之,如果没有人自愿承担义务,那么也就不可能产生法律上的权利

②近代权利理论的形成与道义论(道德义务违反说)有密切的关系。虽然道义论有不同的分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十诫道义论,还是康德的道义论,都对权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十诫的禁止做假见证衍生出名誉权的观念。康德的道义论同样赋予了人性以尊严,人是目的,每个人都有权要求他的同胞尊重自己,同样他也应当尊重其他每一个人。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由于每个人都不能被他人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而必须同时被作为目的看待。人的尊严就在于此。正是这样人才能使自己超越世上能被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的其他动物,同时也超越了任何无生命的事物。

③名誉权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但这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在1964年的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次确立实际恶意规则,并提出了公共官员这一概念。公共官员若对媒体报导提起诽谤诉讼,必须由其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媒体出于实际恶意。同时,判决将诽谤行为划为民事侵权行为,从此掀起世界范围内诽谤罪的除罪化运动。

1967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将实际恶意原则适用范围由政府官员扩展到公众人物,随后又进一步明确了公众人物的涵义,公共职务的候选人、法官、警察、评说员、公立学校的行政官员、社会工作者、国内收入服务署官员和城建监察官都在公众人物之列。而且这一术语还包括选举产生的官员以及大部分虽不是政府雇员但对公共事务行为具有具体责任的职位人员。

⑤在当前的美国,诽谤已经不再是犯罪,并且在民事诽谤诉讼中,实际恶意的举证责任也由原告承担,而这种恶意几乎难以证明,因此,对公众人物的批评即使有不实言论,也很难追究。

⑥德国虽然没有在刑法中废除侵犯名誉的犯罪,也没有采取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的区别,但是德国刑法第193条规定了公共辩论的除罪事由,德国刑法理论认为,如果一种言论涉及公共辩论,那它就是法治社会应当允许的危险,即便它侵犯了他人的名誉,也不构成犯罪。

1979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政客传单案指出:与普通人相比,政府官员必须忍受对其公共行为的强烈批评。该案被告发表文章指责两位政客曾是纳粹分子。两位政客提起诽谤之诉,被告在初审法院被判罪名成立,但宪法法院撤销了原审判决。法院认为,被告的文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这属于一种公共辩论。

⑧域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正如布伦南法官在沙利文判决书中所说的公众事务的辩论,应当是毫无拘束、富有活力和广泛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众人物,其名誉权应当受到限制。                          。因此,如果不能证明网络上的批评出于对方的故意,那就应当推定批评是正当的。

⑨我国的法律虽然没有区分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但是公众人物的言行可能与公共利益有着更紧密的关系,因此名誉权也会受到更多限制,但这并不意味公众人物就完全丧失了名誉权,所有的利益平衡都不能以完全丧失一种利益来进行平衡。今天许多人喜欢谈论的是娱乐明星私德,但是与公共利益有更多关系的也许是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

⑩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没有人喜欢成为被他人消遣的对象,只是对于他人名誉的尊重更多是一种道德自律。虽然在我们目力之所及范围,经常看到人被侮辱被伤害的情况,有时会让我们怀疑人之尊严这个预设。但是,所有的荒谬只是为了证明完美的存在,所有的亵渎都只是说明有些东西是不能亵渎的。虽然,我们无法在洞穴之内的现象界证明人之尊严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安放在洞穴以外的理念世界,作为我们行事为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选自公众号罗翔说刑法,有删改)

1.根据第①段画线句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现如今产生了法律上的权利,所以有人自愿承担了义务”,以下选项与题干中推理过程一致的是(     
A.凡代表进步势力的总有一天要胜利。我们是代表进步势力的,因此,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
B.个人利益只要是合法的,就应该得到保护。他的个人利益没有得到保护,那么,他的个人利益是不合法的。
C.只有大量植树种草,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这地方没有大量植树种草,所以水土流失了。
D.太平洋已经被污染;大西洋已经被污染;印度洋已经被污染;北冰洋已经被污染;所以,地球上的所有大洋都已被污染。
2.联系上下文,第③段加点词“边界”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填入第⑧段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一般人相比,公众人物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②诸如官员、演员、企业家等社会名流
③特别是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更是关乎公共利益
④当他们的名誉权受到侵犯,他们也能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力量去保护自己
⑤让他们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避免拥权自重,腐化堕落,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⑥本来就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对象
A.②③⑤⑥④①B.①④⑤②⑥③C.②⑥③⑤①④D.②⑥⑤③④①
4.根据原文,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     
A.根据康德的道义论,每个人都有保守自身尊严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义务。
B.1964年,沙利文已经被认定为“公众人物”,在“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被要求必须由其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媒体出于“实际恶意”。
C.在当前美国,“实际恶意”的举证难度较大,即使是对公众人物有不实的诽谤,仍难以追究。
D.德国“政客传单”案件,由于被告的文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属于“公众辩论”,即便侵犯了他人的名誉,也不构成犯罪。
5.阅读以下材料,《秋菊打官司》中的“讨说法”可以用《人的尊严与名誉权》中哪句话来解释?电影反映的问题与本文强调的重点相一致吗?请对此分析。

电影《秋菊打官司》1992年首映,以秋菊讨说法为最大的主线。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小山村,秋菊的丈夫与村长发生争执,被村长踢伤。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秋菊要讨个说法,去乡里公安局上访。乡里的工作人员与村民们都有交情,以调解矛盾并赔偿二百元结束。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是上县公安局上访,县里复议书维持原判。秋菊还是不服,到市里,市里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秋菊向市中级法院上诉。过年时,秋菊难产,村长和村民连夜冒着风雪送秋菊上医院,使她顺利产下一名男婴。秋菊一家对村长非常感激,决定不再追究,但此时市法院发来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茫然和失落。

2024-02-17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风音乐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还是在MV的拍摄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风音乐多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的悠扬和谐也体现了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除此之外,MV的拍摄也体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诸如大雁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在美学层面上,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在中国风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

在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核心的哲学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古典艺术强调”“贯穿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注重直观感悟的生命体验,同时还追求内在超越的理想价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内在特质。中国艺术所注重的不是孤立的个体生命和对象,而是生命的整体感、流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精神导致中国古典审美重神韵、气韵、气势、气脉、气象和意境等,也就是重生命精神,要求表现宇宙无限的生机活力。这种审美精神必然会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尽管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以西方音乐形式为主流,但这种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审美精神要求也呼唤符合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音乐形式出现,而中国风音乐正符合中国人这种内在的审美要求。

对于艺术领域中的这种中国风现象,很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今天,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全球化的日益加剧,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中国风音乐通过特定的商业传播手段和商业行为方式,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消费中得到审美愉悦,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音乐形式时髦有余,真诚不足。在商业动机的操控下,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内涵被那些流于表面的歌词拆解得略显破碎和浅薄。同时,歌曲作者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的错误传播。某著名收藏家就曾经指出《青花瓷》歌词中的错误,如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这位著名收藏家解释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这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谬误,对文化传播、也对社会会产生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在中国风音乐大热的同时,我们也应深思。真正的中国风,是可以用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要选择最佳的传播方式和准确的转播内容,而不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任意粘贴一些传统文化的标签作为噱头来吸引听众,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摘编自阿柴《试论传统审美视野下的中国风音乐》)

材料二:

如今,国风音乐渐成引人注目的文艺潮流。无论是五声音阶、民族乐器的使用,还是传统戏腔、古典诗词的现代演绎,国风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带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将古风古韵和当代生活、当代人的审美旨趣结合起来,彰显国风音乐的时代感,是国风音乐创作绕不过去的课题。只有兼顾传统与新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创作开拓国风音乐的新境界,才能让这股文艺潮流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出来,通过音乐创作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是国风音乐的特点。中国广播艺术团原创出品的《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它以清新隽永的音乐语言演绎这一古老的智慧结晶,让听众沉浸式感受节气变化,欣赏由音乐描绘的时间画卷。应该看到,国风音乐的国风不仅是指具体的旋律、乐器、曲调等元素,更重要的是孕育这些元素的丰厚的文化土壤和美学精神。中华美学强调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推崇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这些都是我们在音乐创作中可以借鉴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国风古韵。

国风音乐创作需要扎根人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国风音乐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坚实支撑。要把握时代脉搏、对接当代需求,努力创作契合当代人审美旨趣的优秀作品。随着网络视听平台的勃兴,国风音乐的听众范围更加广泛,这就要求创作者须不断创新,在拓展国风音乐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下功夫,更好地反映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国风音乐《芒种》在间奏部分将古筝和小提琴旋律糅合,并加入深受青年人喜爱的流行电音,多种音乐元素相融合,让人耳目一新。当然,跨界融合不能简单地将传统乐器附加于现代音乐作品中,而是要充分认识不同音乐的文化内涵,在差异中寻求互补,在传统与现代、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之间搭建沟通桥梁。

(摘编自邱爱金《彰显国风音乐的时代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传统审美角度看,“中国风”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体现了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
B.“中国风”音乐在歌词中存在着诸如“大雁”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展现出了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
C.对“中国风”音乐,质疑者多于肯定者,他们认为其时髦有余,真诚不足,已经被商业动机驱动、控制。
D.国风音乐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风”音乐多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曲调悠扬和谐,它的广泛流行为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提供了思路。
B.“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哲学基础,对中国艺术及当下“中国风”音乐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C.网络视听平台的蓬勃发展,使国风音乐的听众范围更为广泛,这对国风音乐创作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D.《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的成功,是因其将具体的旋律、乐器等元素与现代的音乐元素融合起来。
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论证“在‘中国风’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观点的一项是(     
A.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青花瓷》
B.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骑瘦马。——《笑纳》
C.风过天地肃杀,荣华谢后君临天下。——《倾尽天下》
D.半城烟沙血泪落下,残骑裂甲铺红天涯。——《半城烟沙》
4.近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
5.要使“中国风”音乐得到健康、长久的发展,我们要注意些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

_______________。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个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个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摘编自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材料二: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利益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坚强的党性来保证做到实事求是。

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实事求是的理论武装。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才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陷于盲目性、片面性、被动性,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摘编自董振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材料三: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宋代学者朱熹曾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其大意是,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如果只是知道而不去做,那么学与不学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学习,就要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落脚点,决不能坐而论道空对空。“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仅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广大群众学习的最终落脚点。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学是为了用,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不断遇到问题、困难,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就需要不断学习,这就形成了学习的新动力。“用”不仅是学习的目的,更是学习的动力,是我们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任何新知识、新方法,都是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提出新问题之后,人们为了解决问题探究和发明的,爱迪生一生一千多项发明,都是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新问题之后,苦思冥想、多方查阅、大胆试验,才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而他“苦思冥想、多方查阅、大胆试验”的过程,就是他学习、探究的过程。生活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带着问题学,就会产生无尽的学习动力,这种学习动力能够变成人们更强的学习能力,使人的思维更灵活、更缜密,使人的思考能力变得更强,这就是“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所蕴含的哲理与智慧。

正所谓“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学习的知识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只会说不会做,甚至言行不一,这种人终无大用。知行合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修身治学之道。墨子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荀子讲:“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实践出真知”之说出自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他认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

(改编自方中雄《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工程,分阶段分领域,各阶段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顶层设计。
B.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就能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实事求是,避免一系列问题。
C.坐而论道空对空与联系实际是相背离的,学习应该秉承我国“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
D.我们的学习与问题、困难相关,要解决问题、困难,就要不断学习,这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的规划和体系,能让顶层设计准确把握人民的共同愿望。
B.能否实事求是与人们的政治立场道德品质有关,也与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相联。
C.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新知识、新方法都是新问题产生之后,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D.毛泽东认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因为技术无法支撑。
3.下列关于文中划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A.一是顶层设计与大胆创新的关系。
B.一是系统谋划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C.一是系统谋划与具体实际的关系。
D.一是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4.高一新生小刚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次以“学与用”为话题的演讲比赛,关于“用”之于“学”的作用,他还不太明晰。对此,作为高二师哥(师姐)的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5.有人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引语极为精妙,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30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材料一:

近年来,字母词呈迅速扩张之势。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为例,第3版收录字母词39个,第6版猛增到239个。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的不该使用外语的地方,字母词也屡见不鲜。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开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高耸在大都市中的一些公共建筑、楼盘上,只见英文标识,而不见汉语踪迹,让人恍若到了英语国家。字母词在汉语通用领域扩张,向社会发出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

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近二三十年来,英语正在改变中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改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情。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基石,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字母词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不能把字母词拦在中华文化的大门之外,可是也不能任由字母词泛滥成灾。因此,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

能不能仿效机动车的出行规定,让字母词的出行更规范?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公民个人生活领域,类似人行道,字母词可以自由通行。二是专业领域,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用词,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在专业领域内,有些字母词用汉语代替很不方便。专业字母词只在专业范围内交流使用,不需要大众都看得懂,又因为它不进入通用领域,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因此,专业领域类似慢车道,少量字母词可以通行。三是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就像快车道,字母词应该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汉语文出版物、广播电台电视台、公共服务行业等,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字母词来自外语,外语显然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

现在,有些人主张取消通用领域对字母词的限制,理由有两条:一是吸收外来语丰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其实,没有人反对吸收外来语,只是要求翻译成汉语再吸收。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它们同样简单好用。现在通用领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词,有一些的确没有相应的汉语简称代替。这就需要政府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组织权威的翻译委员会定期翻译公布,比如:“CPI”消指代替,“PM2.5”微尘2.5”代替,等等。

在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语言文字是给最广大的人民看的。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懂英语,更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

(摘编自傅振国《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

材料二:

从秦代书同文算起,汉语已然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当今,出现了新的景象:使用字母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

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就难免出现外来词。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块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都能帮助我们把同音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分辨清楚。比如:飞屑吸入人体致癌。(魏润身《挠攘》)这种石头也能治癌。(柳建伟《突出重围》)这里出现了致癌治癌,二者的前一个字都读zhì。正是因为字的形体有所不同,才保证了不会引起误解。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书面语做不到的。

面对风起云涌的字母词,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对于使用者而言,字母词具有美感引力。其一,视觉引力,从字形上凸显某种事物,使之显得醒目突出,如巴萨vs皇马。其二,新知引力,通过字形求解字义,增长知识,如GDP指国内生产总值。其三,心态引力,由于字母词新颖而带国际味,因此可以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异感。如某营养品的盒子上面,印着小一号字体的“TRT”“TRT”是什么,没几个人知道,可看起来显得有档次。诚然,字母词不属于汉语汉字,不能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但是,可以把它看成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字母词的普遍使用,会不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这不必担忧。阿拉伯数字也是外来的,但是,其在汉语中的使用并没有伤及汉字文化,因为汉语有汉语的应用规律。比如八十八岁叫作米寿,这是因为拆开是八十八;九十九岁叫作白寿,这是因为减去。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用法,阿拉伯数字能够干扰吗?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字母词的使用,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比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除了内行,能看懂的少之又少。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郑重指出:辞达而已矣。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明确字母词这一弱点,运用时要想办法弥补。个人以为,可以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同时有必要立项研究如何做好字母词汉化的工作。

(摘编自邢福义《辞达而已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语通用领域,字母词的不断扩张,将错误地引导人们将汉语英语混用。
B.英语改变着中国年轻人对汉字汉语的感情,这会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
C.汉语与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后,不免出现外来词,这在历史上有迹可循。
D.由于汉语使用方块汉字,所以我们能根据字形将同音的词语分辨清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的观点,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B.材料一认为无相应汉语简称代替的字母词可由权威部门定期翻译公布,比如“很SA”用“很飒”代替。
C.材料二介绍了字母词对使用者的三种美感引力,视觉引力、新知引力、心态引力,并分别举例分析。
D.材料二认为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并且对字母词进行汉化处理,是可以弥补字母词弱点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应该批评某些企业,他们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以此提升企业品牌的“高级感”。
B.有些字母词使用很方便,应该向大众推广。比如DNA,要是翻译出来既难记又难写,还不如DNA来得简明清楚。
C.某科研数据显示,从2010—2014年的《人民日报》中,每年选取一周合计35天的样本语料中出现字母词490个,共1597次。
D.在汉语部分词语中,阿拉伯数字是替代不了汉字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十一”。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字母词的特点。
2024-01-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B卷)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长期存在着“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教育扩张,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扩张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但是这并不是指所有人都获得了教育,更不是所有人都走在了前面。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关于社会分层与教育关系的话题多次冲上热搜,本文接下来希望就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理解。

②______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主要使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认为资本可以被分为三大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文化资本是指“以精神的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形式存在的文化产物。”文化资本集中体现了布迪厄的理论特点:关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从上述理论出发,我认为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家庭教育的继承、学校教育的获取以及未来社会资本的获得。在个体获得教育的阶段,受个体自身年龄及社会关系网络等的限制,社会分层主要通过父母的不同社会地位来对子女产生代际影响。

③从家庭教育继承的角度来看,子女通过家庭环境与家庭氛围承继了来自其父母的文化资本并将其具体化为自身的持久的习性。各个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明显不同,因此,______,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习性。就拿从小生活在中产阶层和生活在底层的儿童相比较,中产阶层儿童从家庭获得的文化资本远远高于底层儿童。安妮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中将上述两种阶层的教育方式称作中产阶层的“协作培养”和贫困家庭的“自然成长”。协作培养型的家长在孩子放学后会帮他报各种辅导班或者陪同孩子一起学习。自然生长型的家长则苦于生活压力无法照料陪同孩子,孩子在放学后只能自娱自乐。但廉价的快乐终将付出代价,久而久之两种类型孩子的未来发展已经拉开了很长的距离。同时,这种原始资本的差异性是造成教育起点上不平等的很重要的原因。

④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由国家统一协调安排,相对来说不存在像欧美的公立与私立教育那样的极端割裂状态,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依然存在着教育差距:中产家庭孩子可以接受一对一辅导,而底层孩子只能求助父母甚至自学。从高等教育开始,教育机会明显更受社会分层状况的影响,高考是进入高等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虽然使教育不再只注重成绩,却又转而拼学生的课外活动、拼课外学习、拼家庭购买力。如今,素质是有钱人的技能,是贵族的技艺。生活在北京这样一线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拥有很多通向教育的“捷径”,而这些,是农村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的。物质的优越,地位的高人一等,职权的高不可攀,使得一些孩子一出生,就出生在了普通人奋斗的天花板上。教育机会的获取被深深打上了阶层的烙印。

⑤社会分层不仅会直接对教育过程产生影响,更会对未来的社会资本产生更明显的影响代际优势不仅是家庭资本,也决定学生能遇到怎样的朋友以及朋友的父辈。不仅仅是在生活,在平时,中产阶层的爸妈也经常有意邀请名人到自己家中做客,也经常带着他们的子女去拜访社会上的“名人”。不难想象,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氛围之下,儿童将很容易习得“高级语言”,习得“高级品位”,习得为人处事的“得体”方式。在这种精英培养模式之下,将日渐习得精英所应具备的自信的行为举止、高贵的外表和优雅的作风以及精英阶层的品味和良好的自我感觉。而生活贫困的家庭则很难使下一代获得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同时未来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也会欠缺。

⑥虽然我们都知道个人能力在阶层跃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研究表明,教育机会的阶层传递模式依然具有极为顽强的惯性,其所带来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贯穿于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微观运行策略之中。上文提到的两类孩子从教育机会的获得到最后社会资本的获取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隐形的区分。

(有删改)

1.在第②段开头画线处加入一段引文,以下合适的一项是(     
A.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
B.资本是累计性劳动,当这种劳动在个体性即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为者或其集合占有时,他们能以具体的或活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
C.我们唯一能追求的公平,就是规则公平,但它并不能带来结果公平。
D.真正的出路不在于离开哪里,而是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对自身所处的文化有所察觉和反省,并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2.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3.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公平,阶层固化的现象并不明显。
B.协作培养型家庭的孩子将会比自然生长型家庭的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
C.在义务教育阶段,社会环境总体上不利于底层孩子获取好的教育机会。
D.个人能力在阶层跃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改变了教育机会的阶层传递。
4.本文节选自论文《浅谈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教育》,第②–⑥段是这篇论文中的一小部分,以下适合做这一部分小标题的一项是(     
A.总体关系概述:相互影响B.隐藏的社会分层:寒门再难出贵子?
C.教育的作用:精英的固化还是再生产?D.总结及展望:跨越阶级的机会
5.一些出身农村或小城镇的贫寒学子,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通过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他们被称作“小镇做题家”。这个现象能否支持本文的观点?请写一段文字,阐明你的看法。
2024-01-29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摘编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

材料二:

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都可认定为新乡贤。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干部,一个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一个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则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归入新乡贤之列。这种新观念,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

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并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带到了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正确认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其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摘编自张雯婧《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的时代选择》)

材料三:

乡土文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世界一些根本性冲突的良药。宗教冲突、神学与科学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导致的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都是西方文化所无法解决的,但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应对和解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合观念、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等都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大法。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念是今天人类的最高理念。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丧失殆尽,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仍然弥漫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与呼吸中。不仅仅是中国需要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世界也需要向中国文化学习。

诚然,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但并非唯一的良药,更非万世良药。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还是农耕文化,都有其产生、壮大、完善的过程,也有其生病、僵化、老死的过程,当然,也有其新生的可能。

(摘编自徐兆寿《乡土文化何以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等特点。
C.传统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
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新乡贤们不住在本乡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B.古代中国乡村人们往往聚族而居,因此拥有宗族力量优势的人更容易成为乡贤。
C.乡贤的流失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才能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
D.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村治理至关重要的因素。
3.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为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指明方向。
B.中国在金砖峰会上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愿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相互对接。
C.“和合上合”——“上海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和合”文化理念高度契合。
D.古丝路作品展传递的天人合一、开放包容等理念与联合国组织倡导的多边主义、和平合作、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高度契合。
4.材料二是怎样分层论证的?请简要说明文章脉络。
2024-01-2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手艺自古以来就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工业文明前,过日子的吃穿用度大多有赖双手劳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手艺塑造了生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就地取材,量材为用,施以工艺,制作器物,满足日常所需,也积极发展副业生产。如费孝通指出的:凡是有特殊原料的乡村,总是附带着有制造该种原料的乡村工业。靠河边有竹林的地方,有造纸和织篾器的工业;有陶土的地方,就有瓷器的工业;宜于植桑养蚕的地方,有缫丝、织绸的工业。乡村手艺成为经济生产的组成部分。

经受过工业化冲击,乡村手艺因文化产业、创意经济重新振兴,其文化价值、生态价值进一步凸显,与电子商务、旅游结合,成为乡村经济新增长点。据统计,目前我国73%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在乡村。2020年,在淘宝上年成交额过亿的14个非遗产业带,近一半位于县级及以下地区,乡村手艺是其中重要板块。电子商务消弭了空间距离与信息不对称,中西部地区保存较好的乡村手艺优势被激发,除江苏宜兴(紫砂壶)、浙江龙泉(宝剑)、福建德化(瓷器)、安徽泾县(宣纸)等传统手工艺产品重镇,大多数传统手工艺淘宝村分布于中西部省份,中西部地区乡村手艺文化赋能作用开始显现。如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绿松石工艺、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清水镇清水村铜器铸造工艺等,都带动生产,造福当地居民生活。

乡村手艺在慢生活、新文创、国货国潮及电子商务综合助力下,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产生新的文化创意。制作银器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制作唐三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南石山村、制作社火道具的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等,一系列特色手艺村获得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手艺作为乡村文化IP打造上,目前需从工艺品生产加工终端向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延伸,形成全线产品和乡村文化IP生态链。如乡村手艺IP标识打造,需发掘梳理传统手艺世代相传历史,明确其地方独特性,发掘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内容和样式,打造符合当代语境、有血有肉的匠人形象,实现物出有故、见物见人,产生认同感和吸引力。又如乡村手艺衍生品布局,需加强环境氛围等特色场域建设,围绕乡村手艺开发文创旅游、美食、主题民宿等。可加强乡村手艺IP形象相关的农副产品、礼品等设计销售,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构建乡村手艺产业生态,形成自身循环系统,使乡村手艺作为文化创意发挥赋能作用,促进乡村农产品、手工产品、旅游等相互带动,发展互联网带动下的乡村手艺新经济。

(潘鲁生《守望乡土 润泽生活》,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日前,抖音在江西景德镇正式发布看见手艺扶持计划,扶持对象包括国家认定的大师级手艺人,也包括大量普通的传统手艺人和创新型手艺人。根据该计划,抖音将利用短视频直播和平台优势,通过流量扶持、费用优惠、官方培训、专属运营活动、直播基地服务等多项举措,助力传统手工艺传播发展。

手艺也称传统工艺,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

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随着工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种类繁多的工艺制品大量挤占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不少传统工艺由此衰落甚至失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以切实可行的方式看见传统工艺,大力支持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此次抖音发布看见手艺扶持计划,切中了传统工艺亟待支持和保障、亟须被更多人看见的现实。而短视频和电商平台参与扶持传统手艺,本身也得益于手艺天生具有适合视频和直播传播的特点——不仅可以精确展现作品细节,还可以直播作品制作过程。高清大屏呈现出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真实可感。诚如专家所说,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文化价值既体现在产品的形态设计上,也体现在制作过程和工艺历史等背后的故事里

(摘编自郭海英《以什么方式更好地看见手艺》)

材料三:

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传统手工艺随着现代化生活而转变,会呈现出一番新的面貌。有些可能不仅仅保留了传统技艺,还增加了新的技术。玉石雕刻,过去靠人工,现在变成快速的机器雕刻,但仍离不开工匠人为的把控。光依靠机器,做出的玉雕就是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只有加上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自身的创造性和对玉石特质的了解,才可能制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所以说,传统手工艺不会灭绝,只是要区别对待、细致分析、合理分类,最后让它适应现代生活,继续去拓展、提升。

推广传统手工艺,给予手艺人自信心,也让热爱手工艺的人得到新的文化滋养,才能逐渐推进传统手工艺,让它得到较大的提升。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推动,能够让手艺人产生自豪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这样,手艺人能够进一步获得学术知识,提升工艺技巧,坚定传承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信念。

(摘编自赵农《手工艺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生活中就地取材发展的副业多是费孝通认为的“有制造该种原料的乡村工业”。
B.乡村手艺本身蕴含的文化和生态价值,使得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得以重新振兴。
C.乡村手艺能够产生新的文化创意,得益于慢生活、新文创、国货国潮及电子商务。
D.尽管乡村手艺源远流长,但因各种工艺制品的巨大冲击,它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电商打破了空间距离限制和信息封闭的现实,使得中西部乡村手艺优势被激发。
B.工艺品生产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形成全线产品和乡村文化IP生态链意义重大。
C.手艺也称“传统工艺”,注重历史传承,因而手艺人的个人创作空间较小。
D.手艺人能够凭借学术知识,提升工艺技巧,从而获得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乡村手艺生产有助于重建村落生产生活互助传统。
B.乡村手艺与电子商务等结合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点。
C.乡村手艺亟待支持和保障,并被更多人“看见”。
D.传承传统手工艺需增加新技术,以适应现代生活。
4.请简要概述材料一是如何围绕“乡村手艺”展开话题的。
5.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产业现状,谈一谈应当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手工艺。
2024-01-2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五象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价值诉求:经典文学创新的边界

杨建军

阅读研究和创意开发是经典文学资源传承发展依赖的两条主要路径,然而时至今日这两条路径的发展却举步维艰

经典文学资源曾经以纸媒印刷为主要传播形式,与读书密切相关的文学课堂、文学研究等阅读研究活动是传承经典文学资源、体现经典文学价值的重要形式。随着传播载体的变革,以图像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成为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形式。据“当代中国文学生活研究”课题组的统计数据,大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改编剧目的收看明显高于对作品文本的阅读。究其原因,通过文字信息阅读带来的审美体验,比起新兴技术媒体带来的感官全方位的审美体验,已显得较为单一,这使得阅读研究形式对经典文学资源传承越来越趋于小众化。

当前,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意开发,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铺天盖地而来,把经典文学作为“IP剧”创意开发素材的尝试也正在兴起,人们沉浸在由新的文化传播形式缔造的感官盛宴里。可是,我们也悲哀地发现,某些创意开发淡化经典的精神价值,甚至借用经典文学故事制造感官刺激已成为一种新时尚。文学经典被纳入了社会的消费系统,公众多倾向于将文学经典作为商品来消费,而不再对经典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在将经典文学资源开发为相关的文化产品时,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操作方式一再降低经典改编所需恪守的底线。倚重演艺明星,借助经典故事框架,制造娱乐盛宴成为一种热潮,一系列“雷剧”“神剧”接踵而来。究其原因,过于注重人的视听体验而忽略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意开发走上了媚俗且庸俗的道路。

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应该让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和价值诉求的立体化相辅相成。法国学者罗贝尔·埃斯卡皮曾在《文学社会学》中提出的概念“次文学”,指由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戏剧、连环画、评书等文艺作品。他认为“次文学”在文学作品的普及和传播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回溯历史可见,诸多文学名著的传承也存在着由原著改编的戏剧、评书、影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正是这些由文学原著衍生的多元文化产品合力促生了经典文学生生不息的活力。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经典文学资源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应该是其创新发展的组成部分。

价值诉求的立体化,是经典文学资源创新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当前,经典文学资源传承面临的短板,是价值诉求过于简单化。在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借助经典文学资源的社会影响力,追求经典老故事的新奇呈现,把经典文学任意改编的诸多“戏说”,正是价值诉求简单化的体现。有学者认为,文化资源应该具有膜拜、展示、体验三个层面的价值。膜拜价值是文艺作品能够在精神层面给予人感染力的价值,展示价值是文艺作品能够以多种艺术形式得以呈现的价值,体验价值是文艺作品能够给人参与感和互动感的价值。经典文学资源价值诉求的立体化,意味着膜拜、展示、体验三个层面价值诉求的有机结合。形象地说,即膜拜价值是经典之魂魄,展示价值是经典之体态,体验价值是经典之衣着。不能把经典文学开发成戴着经典帽子的行尸走肉或贴着经典商标的时尚服饰。只有这三种价值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经典文学形神兼备且仪态万方的艺术感染力。

经典文学资源呈现形式多元化和价值诉求立体化的相辅相成,就是形式创新和精神内容创新的相辅相成。当前,随着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普及,经典文学资源发展形式的创新已空前繁荣,更需要重视的是价值诉求的立体化。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第段加点词“举步维艰”在文中具体是指                  
2.下列对于“经典文学资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经典文学资源主要以纸媒印刷的形式进行传播,并通过与读书紧密关联的活动传承其作为经典的价值。
B.现在,经典文学资源以多媒体的手段为主要传播形式,并通过创意开发的新形式让人们获得新的有益的信息。
C.要让经典文学资源永葆青春活力,不仅要使其呈现形式多样化,更要注重其创新发展过程中价值诉求的立体化。
D.膜拜、展示、体验三个层面的价值在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新发展中缺一不可,三者也应做到有机结合。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文学资源传承发展依赖的两条主要路径一一阅读研究和创意开发,目前的发展境况都不容乐观。
B.新的文化传播形式让人们感受到了经典文学新的魅力,但是经典文学的精神价值惨遭淡化却成了不争的事实。
C.“雷剧”“神剧”的泛滥使人们过于注重视听体验而忽略提升精神境界,让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意开发走上错误轨道。
D.文章引用法国学者罗贝尔·埃斯卡皮的观点,是为了论证由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等也能促使经典文学保持生生不息传承的活力。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传播载体的变革,某些创意开发中,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带来的审美体验显得单一,经典文学资源传承越来越趋于小众化。
B.依靠演艺明星和经典文学资源的社会影响力,将经典文学变为“戏说”,正是当前经典文学资源传承面临的价值诉求简单化的表现。
C.将文学经典变为商品,而不是深入思考经典文学的意义,加上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这些使得经典文学改编质量越来越差。
D.文章把经典的展示、体验、膜拜价值分别比作经典的衣着、体态和魂魄,这一比喻和对比论证,突显了价值诉求立体化的重要性。
5.高二(15)班的同学们在学习了《哈姆莱特》后,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哈姆莱特大战哈利波特》;假设你是本文的作者,请拟一段200字左右的微信文字,对他们的行为加以评析。
2024-01-2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业逻辑和算法系统的加持下,各类App的信息供给“投其所好”愈加单一同质,不少人担忧,如此下去受众将不知不觉受困于“信息茧房”。

所谓“信息茧房”,形容的是信息传播中受众只关注喜欢的内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虽然学界对“信息茧房”的概念和危害仍存争议,但不可否认,资讯获取“越私人订制越封闭狭隘”的现象确实相当普遍。置身海量信息时代,大多数人已习惯从App中接收推送、获取信息,但长期沉溺于单一信道中“看我想看,听我想听”,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不只再难接受异质信息与观点,甚至会加速群体极化、蚕食社会共识。互联网的意义本在促进信息互联、开放、多元、共享,如果陷入狭隘、单一、破碎、低质,显然是背道而驰。

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偏好,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今盛行的“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则将正常偏好分化进一步放大。为吸引眼球、增强黏性,大量资讯平台的所谓“智能”,已沦为“迎合”“取悦”。“越来越懂你”的背后,是“流量为王”“逐利为上”的商业逻辑、资本逻辑。平台收割“韭菜”,却使用户“营养失调”,舆论空间一地鸡毛,这显然不是信息传播的应有之态。

因沉溺新技术而来的封闭狭隘,并非第一次出现。电视兴起之初,本被寄望呈现丰富多样的世界,然而大批“沙发土豆”却可能全然漠视窗外的景色。社交网络遍布,沟通随时随处可及,却造就了无数“最熟悉的陌生人”。方寸之间的小小屏幕,“0”“1”构筑的数字平台,难以囊括这个复杂多样又鲜活生动的大千世界。网络固然神奇,但我们的生活不能异化为只通过屏幕与世界互联,各类App固然便捷,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不能全都根植于中。互联网大潮越是滚滚向前,越是关注科技伦理,越是有意识打破壁垒、广泛涉猎,才能拥抱更为广阔、理性的天地。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有人将网络比喻成看世界的窗口和望远镜,而透过网络看世界,也得讲究“怎么看”。究竞是由我们主宰技术、享受感官的延伸,还是在日渐智能的产品中闭塞视听、作茧自缚,值得思考。

(摘编自胡宇齐《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

材料二:

网络信息多样、开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众的阅读偏好,计算方法简单,定向推送粗暴,让读者尤其是鉴别力、自控力不强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够提供多样化精神食粮的手机App,却让人有一种“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惊喜与尴尬,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信息茧房”。

据专家介绍,用户爱看什么,就把什么送足喂饱,让人停留在舒适圈,看似浏览了很多信息,实则信息非常单一,无法拓展知识面,这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信息茧房”。如此,孩子深陷其中就很难丰富知识结构,尤其一些平台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娱乐化信息多,低俗内容多,未经核实内容多”的“三多”现象,更有可能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防范青少年受困于“信息茧房”,一方面应加强对技术的监管,如,完善现有防沉迷系统功能,找到监管盲区,堵住技术漏洞;另一方面应强化对内容的监管审核,网信部门当对App的算法推送进行更加精细化监管审核,如规定具体类别信息的推送占比等,以规范互联网企业行为及推送内容。

媒体调查显示,一些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管理问题,固然是以算法推荐为核心的技术所致,但根源是业务导向遵从流量最大化的资本逻辑。对此,企业当少些不良逐利思维,须自觉守法行事,更应担负起社会道义,对不良内容加强甄别和监测,并形成有效自查机制。

应该认识到,新媒体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渗透性和嵌入性非常强,健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也唯有青少年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拥有辨别良莠不齐信息的能力,他们才能少受到网络伤害。

明年6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就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相关责任进行了明确。家长应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督促孩子使用防沉迷系统,帮孩子提高甄别、屏蔽不良内容的能力,这也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摘编自杨玉龙《别让青少年受困于“信息茧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商业逻辑和算法系统的共同作用下,App会不断推送受众关注的信息,受众易受困于“信息茧房”。
B.“信息茧房”让人们陷入狭隘、单一等状态,是因为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对正常偏好分化的放大。
C.“信息茧房”一味地迎合受众的阅读偏好,让人们浏览了很多信息,但是不能使人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D.材料一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信息茧房”的危害,材料二则针对不特定人群探讨避免危害的一些有效举措。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通过互联网促进信息的互联、开放、多元、共享,我们需要坚决摒弃人工智能算法。
B.互联网大潮中,我们需要关注科技伦理,有意识地广泛涉猎,从而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
C.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增强自控能力,才可能让互联网信息接受者主宰技术、享受感官延伸。
D.要想避免青少年受困于“信息茧房”,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形成合力。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描述的情形不属于“信息茧房”的一项是(     
A.短视频App推送的内容大多和机主玩的某款游戏相关,连续滑动几个视频全与该游戏相关。
B.有的用户看过突发事件类新闻,推送就充斥各种恶性事件内容,让人顿感“社会乱糟糟”。
C.某留守儿童沉迷于刷短视频,整天都待在家里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短视频,家人劝说也不听。
D.某同学在假期中依据学科教师和某教育APP的推荐阅读书目进行了课外阅读,并做了笔记。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4-01-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与汉字作为持久稳定、绵延不绝的文字符号系统密不可分。

汉字是世界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文字学家黄德宽指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完整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

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汉字不仅鲜明体现了这一特性,而且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就在于其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出现大量术语,对此,我们以形声造字法创制了化学元素字等新字词。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离不开汉字所发挥的强大维系功能。

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秦汉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得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汉字能够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区的汉语书面语系统——雅言。从雅言到官话再到民族共同语,汉字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力。当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与汉字蕴含的巨大文化张力和文化魅力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离不开汉字的传承传播。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汉字的这种包容性既体现在汉字适应社会需求不断丰富,能够以开放姿态兼收并蓄外来文明,为我所用;也体现在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系统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内广泛传承传播,充分展现了汉字文化的包容开放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美与共。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这一特性的生动写照。

中国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这深受积淀深厚的农耕文化影响,也在汉字对外传播形成的和平互鉴的汉字文化圈中得以彰显。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不仅在中国范围内被普遍使用,而且在周边地域传播,对朝鲜、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解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

(摘编自霍志刚《汉字: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和中华文化传承,且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也是相同的。
B.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走什么路、有什么样的品格、信念、胸怀等都是由中华文明的特性决定的。
C.材料二认为汉字孕育了中华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D.材料二指出汉字能成为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汉字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
B.汉字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所以汉字体系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C.中国民族众多,地域广袤,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D.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证明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在周边地域传播,对全世界都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引证法,引证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论证力量。
B.材料一各段层层递进,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等突出特性。
C.材料二举用形声造字法创制新字词的例子来证明汉字守正创新的特点。
D.材料二论证结构是“分一总”,分五点论述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4.材料一中有很多判断句,结合文本分析判断句的作用。
5.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大篆、小篆、楷书三种字体的“和”字向世界传达了哪些中国理念。
2024-01-22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