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国共产党高度肯定英雄及英雄精神,表达了对待英雄人物及其精神的鲜明态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雄观。新时代,深入探索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百年演进历程,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实践的经验智慧,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逻辑,对于增强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英雄观发展了英雄来自平凡人、平凡英雄可以创造不平凡事业的观点,正所谓“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新时代英雄观首次将“平凡”和“英雄”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了平凡英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抢险救灾,无论是争分夺秒复工复产,还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都离不开平凡英雄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身影。在和平年代,只要脚踏实地、倾情奉献、无怨无悔,每个平凡人都能成为新时代的英雄,都可以续写不平凡的英雄故事,创造不平凡的英雄功绩。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以国家最高规格褒扬英雄人物,号召“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英雄的鲜明品格为“忠诚、执着、朴实”。新时代的英雄观继承了革命英雄主义传统,同时又彰显了平凡英雄在普通岗位上忠诚担当、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也展现了平凡英雄“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境界。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儒家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现实主义态度造就和凸现了儒家英雄主义精神,这一精神继承了原始人顽强生存的人性力量,以及春秋战国时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与自然的复杂情态中艰苦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民族精神传统,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演变中形成了儒家独特的理性精神。

从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开始,人类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指挥自然服从人的愿望:“土反其宅,水归其昼,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在古代神话中,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生动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显示出人类所具有的英雄主义气概。

儒家总结了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周易大传·东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又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的意思。“刚健”与“自强”的思想驳斥了依赖上天拯救的奴化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内在意志和人格精神。这在民族精神史上如跃上地平线的太阳,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前赴后继,壮怀激越,无畏进取。

孟子把“刚健”思想衍化为一种“大丈夫”精神,即英雄主义人格。“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是对历史的简明总结。孟子对此见解卓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因此,他提倡英雄主义的“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走,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构成了儒家特质,培育了许多以死报国的民族英雄。

司马迁非常赞赏孔子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推崇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思想,倡导儒家主张的砥砺名节、慎于死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又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理义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己也。”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多为悲剧式英雄,但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史烙下了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刻痕。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既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也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走进儒家天地,饱汲英雄甘露,是使当代艺术乃至人文精神避免萎缩的必要途径。

“英雄”的内涵在今天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都涌现出了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因此,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英雄主义精神——儒家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四)》)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英雄观首次结合“平凡”和“英雄”,彰显了平凡英雄的高尚品质和人生境界。
B.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同自然斗争的坚决意志,显示了英雄主义气概。
C.孟子提出“刚健”思想,并将其衍化为“大丈夫”精神,也就是英雄主义人格。
D.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百年演进历程,就能增强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
B.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继承了前人强调的人性力量和主体作用,造就了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态度,形成了独特的理性精神。
C.司马迁笔下的人物都是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悲剧式英雄,是因为他非常赞赏儒家所倡导的英雄主义精神。
D.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应该通过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书写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的一项是(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B.遭风云之余,不建腾跃之功名,非人豪也。(《北史》)
C.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D.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主庙》)
4.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5.新时代英雄观与儒家英雄主义精神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2-0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主题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展现着中式想象的造梦魔法。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

《小妖怪的夏天》从小妖怪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反向讲述西游世界中无名小妖的故事,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鹅鹅鹅》改编自古典志怪小说《鹅笼书生》,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强化观众的情绪体验,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

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对CG技术运用与传统绘画审美的平衡度把握,贯穿创作始终。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

二维动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民俗文化气息浓郁,勾勒出中国乡土变迁图景。剪纸定格动画《小满》展现极致中国风格,记录儿童成长故事,将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与工匠精神互为表里,从构思、美术、镜头细节,再到配乐,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偶片定格动画《玉兔》,脱胎于古代神话故事,上演了未来世界月球上的一场绝地逃生。三渲二动画《小卖部》讲述胡同大爷因为一张神秘奖券进入神秘世界,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飞鸟与鱼》以如诗如诉的东方浪漫,探讨爱与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

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监制团队在分镜、编审、宣推等方面与制作团队紧密协作,为内容创作方向与细节处理提供创新视角与叙事建议,结合对互联网表达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在宣推与排播等维度助力作品,给观众带来更美好的呈现。《中国奇谭》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而不失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新华财经《〈中国奇谭〉开年热播,国创动画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一个很贴合中国式审美的故事。

《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记》,但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章节。这既是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游记》实在太熟悉,也因为它的主角根本不是有名有姓的角色。它的主角,就是英文片名中的Nobody(小人物),是一个不惜豁出性命也要向唐僧师徒四人通风报信的小猪妖。

在浪浪山的妖怪集团里,小猪妖是最底层的角色,为实现集团大王吃唐僧肉的终极目的,被中层领导熊教头使唤得团团转,因为集团大王许诺了:“有功的小妖,可以喝一勺唐僧肉汤。”就在小猪妖努力工作、以求“喝一勺唐僧肉汤”的过程里,观众领略到当代打工人的各种心酸——社会层级越来越严苛,个人努力得不到认可,领导仗着身份瞎指挥,员工提意见就会被穿小鞋……更残酷的是,小猪妖眼里威风凛凛的大王、以及集团最高机密般的陷阱,以及他兢兢业业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在孙悟空面前,原来就是弱鸡般的存在。

《小妖怪的夏天》借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它在故事外形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化。相较而言,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它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从这个隐喻本身,到它的画风设定,更多是西方式的狼人的设定:人与狼截然对立的划分,人与人因为隔阂发生冲突的惨烈。这样的设定,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套路里是比较少见的。

(摘编自后浪电影《3集飙到9.5,这部国产黑马,凭啥霸榜热搜!?》)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话语是一定观念、理论、文化等的表达,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叙事体系包含多个层面,如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精彩的叙事文本,对应着现实中的好故事;二是叙事逻辑,就是故事背后的“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要深刻阐明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道理。

(摘编自人民网《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鹅鹅》这部作品不仅内容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情感特征也可从中找到源头。
B.《小满》以剪纸与定格动画为形式依托,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的衍生。
C.《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和《小卖部》两部作品都散发出民俗文化的气息。
D.《中国奇谭》霸榜热搜的一个原因是制作团队能够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林林》的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画面来自传统绘画的水墨意境。
B.材料二认为《林林》从外形到内核,从故事隐喻到画风设定,都不属于中国审美的范式。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林林》作为事例,论述了《中国奇谭》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融通古今”的创作思想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
B.《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影视化”的方法讲述了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
C.歌剧《张骞》以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传扬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D.《只有爱·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营造出一种“我在其中”的沉浸式观赏体验。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剖析了《中国奇谭》获得成功的原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小妖怪的夏天》在“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上做出了哪些有益的尝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2-04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有人说,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更具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也正凭借着传播技术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体验空间,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丰富用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传播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情感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很多用户在一个短视频上的停留时间很短,这说明很多用户其实难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B.材料二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这类文化类短视频经常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共鸣。
C.材料二认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出发,注重“以古观今”。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短视频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且都提到要以短视频构建共情空间。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要始终追求“破圈”传播,以实现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B.文化传播不应该提前预设某些明确的受众群体,而应该注重广泛性,扩大传播影响力。
C.传统文化视频的创作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大众的体验中,体现大众性的特点。
D.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强调体验感,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这也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四两段列举详细数字,准确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现状。
B.材料二第二段,主要从历史和现实对接的角度论证文化记忆怎样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
C.材料一最后两段列举了部分事例,具体分析了一些短视频“破圈”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D.材料二主要从注重“以古观今”和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及凝聚性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4.如果班级将要制作一个有关中秋节习俗的短视频,我们在制作视频时除了形式方面的因素,还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2-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简称东风)的建设是当年三线建设中成功的典型范例,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汽车工业文化将东风人、十堰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见证岁月变迁的厂房、车间、机械、设备,和老一辈创业者们留下的“三大精神”——“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共同构成了丰富厚重的汽车工业文化资源。

马灯照亮东风人的创业路。回首20世纪50年代,藏在山沟里的十堰是一幅偏远落后的景象。据十堰市档案馆的资料记载,当时的十堰镇中心地带只有百十户居民、几家小商铺,现代工业一片空白,被人们形象地戏称为“重工业是铁匠铺,轻工业是豆腐坊”。

进入20世纪60年代,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在鄂西北的十堰拔地而起。经过了50多年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当年操着天南海北方言的数十万建设者们涌入这个曾经寂静的小山沟。从搭建芦席棚、点着马灯开始,再到干打垒建房,一锤一斧、一砖一瓦建立起了现代汽车城。艰苦创业、勇于创造、激情奉献是十堰的城市灵魂、血脉基因。一代代东风人奋发图强,克服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缺乏的重重困难,开创了“中国式的汽车工业发展道路”,创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奇迹,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历经50多年的发展,十堰从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成为年均生产销售各类汽车100多万辆、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亿元的现代化汽车城。“汽车城”成为十堰的三张靓丽名片之一。

“三大精神”是十堰人的传家宝。建厂技术功臣支德瑜。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筚路蓝缕,擎起马灯,支德瑜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使用珠光体球墨铸铁取代锻钢制造EQ140发动机曲轴,并在新材料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汽车材料国产化和2.5吨越野车、5吨民用车的量产做出卓著贡献。“中国悍马”——“猛士”的缔造者、曾任东风汽车公司产品总设计师的黄松。自2002年起带领团队攻坚6年。冲破国际技术壁垒,创新5项理论方法,应用19项新工艺新材料,掌握75项专利技术。在全部15项战技指标中,“猛士”有12项超过美军“悍马”,经济性、生存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对“三大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芦席棚、干打垒、马灯,这些承载着东风人早期艰苦创业回忆的词汇,演化成“三大精神”——“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这三大精神变成东风人的传家宝。二汽创业初期,领导和群众一起劳动,同一个食堂排队打饭,同一盏昏暗的马灯下工作奋战,在低矮的芦席棚里生活办公,用干打垒的方法建设厂房。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斗志昂扬,打下了汽车发展的基业。这种精神流传下来,经过提炼升华,概括为“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

从铁匠铺、豆腐坊,到名扬中外的“东方底特律”,十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东风”的发展史,汽车工业遗产是城市的重要记忆。从这个角度看,第一代东风人留下来的“三大精神”,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传家宝,也是十堰人的传家宝。

汽车工业文化成为十堰城市的灵魂。在十堰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巨大体量的厂房、车间、机械、设备等丰厚物质的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以“三大精神”为代表的精神财富,共同构成了丰富厚重的汽车工业文化资源。这种文化与十堰的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了十堰的城市基因和灵魂,深深融入十堰人的血脉之中。进入新时代,十堰在全市进一步宣传、传承和发扬“三大精神”,加大汽车工业文化宣传、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

20166月,十堰市拉开了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序幕。市文体新广局组织开展“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在行动”图片展览,全面展示了十堰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和成果,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十堰人熟知。20207月,汽车工业文化被纳入首批十堰“历史文化活化工程”名单。

(摘编自何利《历经50多年奋斗汽车文化融入十堰人的血脉》)

材料二   

为保留城市记忆,传承汽车文化,充分发掘、利用汽车工业文化资源,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3500万元,对东风小康老基地废弃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全力打造十堰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

在现场,施工人员正对东风小康旧工厂原涂装车间的外墙墙面进行装饰装修。远处的外墙已用有色漆做成了红砖墙体,迅速把人带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工业厂区的氛围中。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项目负责人王涛介绍说:“改造建筑立面突出工业风格,以传统的红砖厂房为基础,采用玻璃、金属板、钢构架为主要改造材料,在原厂房的两端重点改造,增加厂房现代感和通透空间,以适应现代文创产业园的需要。”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83亩,主要分两块:东侧以商业开发为主,用地约59亩,拟新建商业综合体、住宅、四星级酒店、市民服务中心及人防广场;西侧以引入投资建设汽车文化创意园为主,用地约124亩,主要对老厂房进行改造升级,通过艺术景观雕塑及小品打造汽车文化客厅,充分展现开发区深厚的汽车文化历史底蕴。

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以“汽车工业文化”为主线来活化历史,保留城市记忆,传承汽车文化,通过汽车文化主题场景把工业老厂房和城市新商业有机串联,打造一座商业餐饮、文化展示、公共停车场、企业创意孵化、政务服务、人防工程等多元融合的文化创意园。该项目将在最大限度保留原车间生产线设备的基础上,引进以汽车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创意投资项目,包括汽车创意雕塑、汽车文化博物馆及中小学生汽车文化校外实践基地等。

据介绍,汽车文创园改造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将打造一座城市魅力独特、汽车文化浓郁的创意园。

(摘编自关前裕、刘爱理《十堰投资3500万元,打造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三线建设中,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的建设是一个成功范例,藏在山沟里的十堰因车而兴,变化巨大。
B.二汽当年创业十分艰难,创业者从搭建芦席棚、点着马灯开始,还要克服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缺乏等重重困难。
C.曾任东风产品总设计师的黄松带领团队攻坚,冲破国际技术壁垒,缔造“猛士”,各项作战技术指标都超越了美军的“悍马”。
D.十堰从一个偏僻山区小镇成为现代化汽车城,成为名扬中外的“东方底特律”。十堰的发展与东风的发展息息相关。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的成功建设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风人培育了奋发图强等优良品质。
B.十堰丰厚的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了十堰的城市基因和灵魂,深深融入十堰人的血脉之中。
C.十堰在打造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的过程中,对东风小康老基地废弃的旧厂房进行了改造,最主要的是增加厂房的现代感。
D.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在引进汽车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车间生产线设备,保留城市记忆、传承汽车文化。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东风汽车工人“三大精神”的一项是(       
A.20世纪50年代,藏在山沟里的十堰偏远落后,人烟稀少,现代工业一片空白,当年操着天南海北方言的数十万建设者涌入这个寂静的小山沟。
B.领导和群众一起劳动,在低矮的芦席棚里生活办公,用干打垒的方法建设厂房。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斗志昂扬,打下了十堰汽车发展的基业,
C.支德瑜擎起马灯,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使用珠光体球墨铸铁取代锻钢制造EQ140发动机曲轴,并在新材料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D.黄松带领团队攻坚6年,创新5项理论方法,应用19项新工艺新材料,掌握75项专利技术,使“猛士”的经济性、生存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在传承和发展汽车工业文化中,十堰市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短视频作为媒体融合的一种表达形式,成为手机网民中绝对的“宠爱”。

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用户规模和网民使用率两项指标看,短视频早在2018年就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黑马”,超过了网络购物、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这个结果远远超出了专业机构对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的预期。艾媒咨询发布的两份关于中国短视频行业专题调查分析报告中,对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的预判分别为3.53亿和5.01亿。实际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6.48亿。

短视频为何发展如此迅猛?对此,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在一次主题演讲中表示:短视频是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和壮大的,由于短视频只有几十秒或者三五分钟,非常符合当前碎片化阅读场景;其次,短视频主题鲜明,叙事结构紧凑,在一个视频中就能将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十分符合当前受众高效获取信息的习惯;再次,短视频直接而又直观的表达方式能让“90后”“95后”感觉到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符合他们在手机、动漫等包围的成长环境中使用媒介的习惯。

“这一轮短视频风口颠覆了我们以往的内容逻辑。我们可能看到,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够专业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东西是人民群众想知道的、想看到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宋建武教授曾这样表示。他认为:“短视频的出现,让媒体传播手段、信息交互方式等都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主流媒体不把握这个机会就会没有未来。”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微博持续在短视频领域发力,网易、搜狐等也纷纷推出新的短视频应用。受各路互联网大鳄的影响,不少传统媒体也加入短视频流量的争夺战。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深圳晚报社,其视频产品早在2015年便已起步。除了产品多样化外,也实现了平台的矩阵化,除ZAKER和网易两大平台之外,还在新浪开通直播间,在微视、头条号、大鱼号和人民号等近10个平台开设了短视频专号。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浙视频也起步较早,早在2018年就已经交出不错的成绩单——生产原创视频4113条,全网播放量总计39.22亿。

经过几年的摸索,不少媒体已经认识到,短视频产品要产生影响力,获取商业收益,仅仅有流量是不够的,产品的质量更为重要。

梨视频自上线以来,很多爆款都是优质内容带来的,其中正能量视频占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信心从何而来”专题,从一个奥地利人对中国人为何坚信自己的孩子会比自己过得好这样的提问出发,通过全球拍客网络,梨视频在全国选取了3万个家庭,以中国下一代采访上一代的“家庭原生访谈”形式,诠释了“中国人的信心从何而来”。这些普通人现身说法,分享自身经历,述说目前境况和未来期待,给出的答案令人信服。“平凡之光——中国日2018年度人物评选”的视频直播活动,则收获了单场直播微博在线播放人次281万、微博话题阅读量3.9亿、视频全网总播放量超过10亿次的成绩。这场直播,回顾了60多个“小人物”的高光时刻,这些人都是由梨视频的6万名拍客从各个角落发掘出来的“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从浙视频到梨视频的实践可以看到,彰显时代的价值观、发现人性的闪光点,通过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表达,这样的短视频才能更有影响力与生命力。

(摘编自杜一娜《短视频已是媒体必争之地 新风口正颠覆以往内容逻辑》)

材料二:

时下,“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等类似介绍读书、快速阅读名著的短视频节目,已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来看,受众不少。

为什么当下短视频流行?这是今天快餐文化流行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时代文化心理的反映。人们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图像,似乎已经成为接受和吸收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的主要形式和趋势。

虽然短视频具有文字和图片无法比拟的直观和快速的特点,但如果受众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其实收效甚微。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再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我们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一味沉浸其中,浏览速度当然快,但代价却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梗概,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细节、细腻情感、精彩故事,就会与我们无缘,我们很可能会因此变得理性力量匮乏、思想碎片化,而最终滑入精神创造、思想认知、思考能力枯萎和退化的泥淖!

我们知道,阅读书籍文字之所以与观看视频图像不同,根本在于书籍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必须同时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也就是说,文字阅读需要具备领悟抽象思想的能力,具备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能力;而形象、直接的短视频往往流于肤浅,不需要过多思考。

我不禁想起帕斯卡尔的《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中的几句话: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如今,大量短视频类的节目已经充斥我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但必须警醒的是,我们的精神理性不能缺失,思想不能让位。

(摘编自袁跃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短视频用户的实际规模,超过了艾媒咨询在行业专题调查分析报告中的预判,这是短视频发展速度快的有力证明。
B.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宋建武教授认为,只要是人民群众想知道的、想看到的,短视频即使不够专业,也应该得到平台的支持。
C.材料二认为,短视频是一种快餐文化,人们仅仅依靠短视频来接受和吸收文化,不利于自身水平的提升。
D.有关阅读的短视频具有直观、快速、便捷的优点,但是受众难以获取丰富的信息,想象力与思考力也往往会缺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主题鲜明、叙事结构紧凑、表达直接又直观的短视频,这种表达形式也会得到迅猛发展。
B.媒体发布的短视频只有拥有优质内容,质量过硬,才能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从而带来丰富的商业收益。
C.“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这类短视频,因其短小,无法兼顾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是正常的。
D.材料二引用帕斯卡尔的话,是为了证明思想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读者关注阅读类短视频带来的弊端。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人们希望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人感到满意,即便是精神文化生活也必须服务于这种短暂快速的快乐需求。
B.我们正在受到各种图像和大量短视频的“进攻”,它们不给我们任何空闲去思考,甚至使我们不需要再思考。
C.短视频流行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结果,但是,这种流行一定程度上给人类的思维和思想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D.只有阅读,我们才能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中思考,它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训练、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采用哪些方法增强说服力的。
5.面对“短视频”这一共同的对象,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举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副院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委会理事长尚俊杰向与会嘉宾提了一个问题:元宇宙常态化应用到教育领域还需多久?这也是近一年来常被探讨的话题。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近十年的大力推进,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所有学校出口带宽达到100兆以上,接入无线网的学校数超过21万所,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尚俊杰指出,元宇宙的本质就是与现实世界交互融通的数字化交互环境。狭义上,它是指基于VR/AR、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让人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广义上,它可涵盖数字世界的所有概念,从当前的互联网到未来虚实融合的数字化世界都是元宇宙。

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新的技术,总会给教育变革带来新的可能。元宇宙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具临场感、体验感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创造混合现实的学习环境。不过,元宇宙不是教育的万能药。教育是个“慢领域”,不要指望有某个技术能突然地变革它。可以把元宇宙看作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长期来看,元宇宙属于颠覆性技术,但短期来看,它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要重视元宇宙研究,为业界实践提供理论指引。


把教育元宇宙融入教育信息化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中,要明确发展目标和具体方案,为教育元宇宙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以教育新基建推动教育元宇宙发展,将教育元宇宙纳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推动5G、VR/AR、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落地应用,建构智能学习交互等教育新场景。“只有推动教育基建,我们的元宇宙才可能真正‘搭’起来。否则,如果网络很卡顿,学生就不会有兴趣。”尚俊杰说。

加强教育元宇宙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首先要明确元宇宙的技术架构和规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面向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结合各学科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相关研究,发现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并进一步总结迭代,形成适用于教育领域的元宇宙技术标准和伦理规则。

元宇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终仍要落脚到学习上。元宇宙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还需慎重。此前,他们考虑进行课件的3D转换,比如把课堂上立体几何的内容通过3D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同学们,但是研究数学的老师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担心这样会限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当给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时,他们注意力究竟是比以前更集中,还是更分散?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教育元宇宙的发展要能够把握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而是真正让技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许鑫强调。

(摘编自科技日报,张盖伦《“元宇宙+教育”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材料二:

自2016年起,关于虚拟现实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层出不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到虚拟现实与教育场景的有机融合,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2.0”,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机构在虚拟现实、元宇宙教育领域投入资金和精力。现将2017年以来中国VR/AR教育培训统计如下:

科技进步的速度正在超越教育体系的演变速度,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扩散与消亡的周期正在加速变短。信息大爆炸让教育主体和传统教育范式都面临全新挑战。过去学习是为了创造,现在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而VR/AR元宇宙可以打破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边界,实现传统教育模式的升级和教学资源的平衡。

VR/AR元宇宙的最大应用价值是虚实结合,可以带来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教育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机会。虽然这些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它们已经开始在教育领域中发挥作用,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元宇宙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

然而,VR/AR元宇宙课程内容制作巨大且复杂,需要政府、企业、教师等多方共同发挥长处。教学管理部门应做好顶层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VR/AR元宇宙应用指南与规范;企业应不断打磨产品,提供轻量化的内容制作工具和高质量的情景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课程制作效率;教师可以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方式,基于虚拟教学空间,实现多人远程互动式情景化教学体验,提升教学效果。

(摘编自瑞涯科技《元宇宙+教育:教育创新的新契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信息化已在我国教育领域得以全面推进和应用,互联网已全面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多媒体教室几乎遍及全国中小学校。
B.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变革,元宇宙让学生置身于虚拟世界中,深入地体验学习情境,创建虚实融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C.元宇宙作为颠覆性的技术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变革,加快了教育新基建建设,颠覆了教育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D.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关注元宇宙教育领域,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推进虚拟现实、元宇宙的运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交代了尚俊杰的身份,使文本更具有权威性,他引出话题,表明元宇宙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是教育领域的正常现象。
B.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扩散与消亡的周期加速变短,是因为科技进步的速度超越了教育体系的演变速度。
C.运用元宇宙技术有助于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场景,这在传统课堂当中是难以体验到的。
D.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对先进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相关学科的教师更应积极尝试新的技术,以提升教学效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幼儿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将传统的玩具和游戏替换成希沃软件等的电子游戏,供孩子们观看。
B.运用多媒体智慧平台为抽象的数学理论构建了直观动态的模型,并向学生展示建构思维图式、图像分析、列式计算等环节。
C.通过放映影视戏剧《雷雨》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内容,学生非常关注影视的画面感和演员的表演技术。
D.学生通过3D动画观看石油化工生产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并通过互动式情景参与“石油的炼制”的过程。
4.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以上材料如何体现新闻写作的客观性,请简要分析。
5.如何促进元宇宙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有效运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乌梅30g、陈皮8g、薄荷8g、桑葚8g、山楂20g、甘草5g……这段时间,一服酸梅汤的中药饮方火出圈,成为风靡网络的时尚养生方式。可以现熬现喝,甚至还能根据个人体质调配药材,如此实惠、方便又好喝的中药茶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令广大网友感叹原来打败奶茶店的居然是中药房

在奶茶、汽水、咖啡等饮品研发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各种花式新品也令广大消费者应接不暇、褒贬不一。这种情况下,早就拥有极高国民度的酸梅汤又何以迅速突出重围、收获广泛好评?

事实上,这恰恰反映出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可。从客观角度讲,相较于市面上许多商业化产品可能含有的添加剂及食品安全风险,中药饮方具备药理学原理,材料安全透明,让人喝着放心,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从现实反馈看,许多人品尝中药版酸梅汤后纷纷表示其风味独特”“价格美丽”“健康养生,完全凭实力打败市面上各种甜腻饮品,更点亮了传统配方的当代优势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一服中药饮方之所以不必费心营销就能持续热卖,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年轻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呼应和积极推广。如今,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亲近中医药文化。面对底蕴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他们更乐于主动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培养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向往和美好旨趣。无论是开方抓药还是记录感想,其实都是他们主动亲近、学习、理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其效果价值往往更胜于传统形式的科普与说教。

在更大意义上讲,此次中药饮方的火热,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展现自身时代活力与价值的案例。这同样启发我们,要想更好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不妨让其更主动贴近当代人的工作生活,用中医药的文化魅力和真材实料吸引大众关注、感悟其中内涵。在这方面,已有不少中医借助网络,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网红,以专业知识开展科普、讲述养生之道,收获各年龄群体的欢迎。

中药版酸梅汤供不应求、掀起社交媒体热潮的事实更有力说明,这届年轻人有自己的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宠成时代顶流。相信在广大公众的普遍热情、包容与探索中,中医药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展现自身底蕴、凭实力出圈,激发更大的时代魅力与光彩。

(摘编自陈之珙《年轻人中意中药饮方,优秀传统文化时尚不减》)

材料二: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奖,令公众重新审视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但这个礼物却是免费的。尽管青蒿素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后注册批准的第一个新药,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为数不多的创新药,但由于历史原因,青蒿素的知识产权被跨国药企所占有。幸运的是,诺贝尔奖承认了屠呦呦的首创性,认为她在青蒿素研究中具有无可争议的三个第一40多年后,这项拯救上百万生命的成果,才被盖上了中国印

然而,中国创新的成果,不能总寄望由国际性的学术荣誉来认可;中国创新的资源,也不应常用秘不示人来保护。屠呦呦获诺奖,青蒿素进入大众视野,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以有效措施,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

我们对中医药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还缺乏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手段。以汉防已为例,这种防已科植物分布于中国南部,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然而,这项成果并不姓,是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中药提取物如此,中药复方境况也让人担心。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中医药竟成了国外企业的摇钱树。比如,不少国人去日本不仅抢购马桶盖,还会扫货汉方药。这就源于日本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等古籍中所载古汉方的开发。

尽管屠呦呦称,阅读了2000多本中医古籍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但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寻找创新药,这种办法仍不啻为一条捷径。西方传统筛选新药方法如同大海捞针,一些发达国家因而凭借技术优势,大力发掘世界各地的传统药物。如果我们捧着金饭碗,却既不愿花笨功夫,也缺乏新手段,拿不出几个像样的一类新药,还得花高价进口原研药,这实在让人汗颜。

中医药属于国人的原创知识,可惜的是,因为保护不当,成了无主公地,被疯狂攫取无偿开发。另一方面,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偏方、验方,受相关政策的制约,应用空间越来越小;一些验方秘不外传,也只能老死山林、悄然泯灭。中医药的开发利用,不只是加盖防盗水印,撑开法律保护伞,让中医药姓,为人类健康造福,刻不容缓。

(摘编自《如何为中医药盖上中国印》)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版酸梅汤的凭实力“出圈”,说明利用中医药饮方培养人们对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成为一种可能。
B.中药版酸梅汤的热卖,说明中医药文化始终坚守的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与当下的时代节奏和大众需求相契合。
C.不少“洋中药”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药品管理法案方面存在着不小的漏洞。
D.屠呦呦在阅读了两千多本中医古籍之后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折射出我国在发掘新药品的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关注与认可”观点的一项是(     
A.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已经建成中医馆达四万余家。
B.不少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他们不仅疯狂地扫货马桶盖、药妆等,还会扫货日本随处可见的汉方药。
C.“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目前参观游客人数已超过50余万人。
D.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其显著的临床疗效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体现。
3.屠呦呦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写道:“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与启示。”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屠呦呦的这段言论对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有何启示。
2023-12-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

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都市高速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让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节目中,嘉宾与乡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此,“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

从综艺制作的角度看,《种地吧》的爆款气质源于一个“真”字。嘉宾真刀真枪下地干活,不做作,没有剧本可以参照,全凭事情的进展,由每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看似随性,才有真实。首期内容中,就有撞坏收割机、收割机挂倒电线、收割机陷入水泥中等问题;后发生排水沟被堵的情况,不得不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通了半宿;再有就是上网搜索种地、基建或养殖的教学视频,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

除了行动上的“真”,还有思考问题.上的“诚”。“种地小队”面对并不熟悉的农耕生活,他们亲历身体.上的劳累,经历情绪上的局促、尴尬,团结一心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这何尝不是屏幕前年轻观众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

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摘编自张凯滨《乡村生活综艺:媒介化时代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连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生活综艺的出现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气质,也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耕文化面临着消亡等有关。
B.乡村生活综艺通过影像媒介呈现乡村生活,拉近城市人和土地的时空距离,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人们的乡土情结。
C.乡村生活综艺里的“乡村”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是被都市人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D.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发展议题相呼应,培养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综艺《种地吧》通过“种地小队”耕作劳动的真实参与和体验过程的呈现,实现了对以往乡村综艺题材的突破。
B.《种地吧》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只是一个切入点,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对劳动的真实体验,更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哲学。
C.《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年轻人重视自我生产,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
D.《种地吧》有助于让都市里的孩子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是因为节目如纪实镜像,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3.下列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中,最能反映“重返土地”主题的一项是(     
A.《向往的生活》,用流水线的录制模式,安排嘉宾们扮演不同角色,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桃花源”。
B.《一路成年》,五个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在各自父亲的陪伴下到乡村去,父子们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一起完成一场“成人礼”。
C.《宝藏般的乡村》,嘉宾通过体验农忙、品尝美食、趣味游戏、直播带货和与村民同吃同住等项目,感受乡村的物产风貌。
D.《哈哈农夫》,嘉宾们在一日三餐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传统农作事务,体验当地特色饮食。
4.就乡村生活综艺来说,影像传播这种媒介相较于文字的优势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为什么能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颜值经济”持续升温,各种宣传医美机构、医美服务的广告呈井喷之势。在利益的驱动下,医美广告的虚假宣传、过度宣传、导向不正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有的医美广告一味鼓吹“无痛”“微创”“见效快”,对风险、后遗症却避而不谈;有的以所谓名医名师、诊疗前后对比图为医美效果背书,引诱消费者“入坑”:有的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不当关联,编造“整容改变命运”一类的故事,扭曲审美认知。凡此种种,不仅助长社会的“容貌焦虑”情绪,还可能误导消费者,让其忽视医疗美容行业潜藏的风险,盲目冲动消费甚至铤而走险。

医美广告已经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组数据可见一斑。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其中,虚假宣传就是群众投诉最集中的问题。医美是一个颜值行业,也是一项健康产业,广告是其第一道关。把好广告质量关,依法规范医美广告,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实际上,整顿违规医美广告的行动一直在路上。首先,2017年以来,多部委连续多年开展打击非法医美专项行动,都把严查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作为重要一环。去年,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对医美广告的发布进行规范,其中明确,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非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广告,提高了医美广告发布的门槛。其次,市场监管总局专门从内容、资质等方面对医美广告执法提出细化要求,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显示出坚决维护医美广告市场秩序的决心。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审核机制,主动拦截违法违规医美广告。多方合力、久久为功,才能彻底根治医美广告领域的顽疾。

规范医美广告,不仅要清除虚假宣传、过度宣传等弊病,也要整治对审美标准、消费观念的恶意营销。近年来,“颜值焦虑”情绪蔓延,“以瘦为美”“以白为美”等极端、片面的审美取向占据不小市场,这背后,少不了医美行业的推波助澜。一些机构以养生知识、人物专访、新闻报道等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以“种草笔记”“达人经验”等形式进行植入推广,种种套路既规避广告发布资质和内容的审查监管,也为医美营销滋生着灰色空间。这些医美广告大行其道,加剧了社会焦虑情绪,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医美广告亮剑,正是为了以健康的网络内容涵养理性的消费文化,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抵制违规医美广告,既靠制度,也靠观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以为美,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美绝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更不应该以健康为代价。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建立健康理性的审美观和消费观;对待医美广告,看待医美机构,需要多一份审慎,如此才不至于和美背道而驰。

(摘编自《制造“美容焦虑”,这样的医美广告得治》)

材料二: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82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关于征求《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意见稿提及,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等广告乱象。意见稿明确指出,禁止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医疗美容的手段,适当追求外在的美,并不为社会排斥。但是,一些商家刻意制造“容貌焦虑”,就是套路了。

对于医疗美容手术,理性的人会持相对谨慎的态度,这自然不是有些人所愿意看到的。如果人人都这么理性,医疗美容机构岂不是门可罗雀?于是,他们给容貌附加上标签,让容貌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容貌已不再是单纯的外表,成了金钱地位、个人能力、品质和生活追求的象征。

这么一来,似乎医疗美容的重要性顿时大了不少。这就如同一些奢侈品,做得再好也不过是普通日用品,照理不该卖出天价,可一旦成为成功人士的标签,立马不一样了,它就代表了身份和地位,所以奢侈品广告很少强调用料和品质,只强调它的身份认同。

贩卖“容貌焦虑”的广告,其用心隐藏得更深。除了表面上的身份认同,它还传递这样一种暗示:长相是爹妈给的,但后天不努力,就是自己的问题,只能怪自己懒惰了。他们把医疗美容包装为个人努力的一种途径,非常具有迷惑性。

炒作“容貌焦虑”,除了忽悠消费者,还会恶化环境,破坏社会风尚,以不正确的价值观给社会制造偏见,造成人群的对立。

不要小看这些精心设计的广告,它通过影响价值观来改变消费心理,手段“高明”。也不要低估它们的影响力,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众的意识,时间长了,就可能产生对社会的裹挟。此次监管部门出手,可谓直击要害。

(摘编自《打击“容貌焦虑”,可谓直击要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者忽视医疗美容行业潜在风险,盲目消费甚至铤而走险,助长了社会的“容貌焦虑”情绪。
B.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投诉的量增长了近14倍,群众对虚假宣传投诉最为集中。
C.抵制违规医美广告,是为了以健康的网络内容涵养理性的消费文化,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D.炒作“容貌焦虑”的广告手段“高明”,有很大的影响力,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对社会的裹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种草笔记”“达人经验”等形式进行推广的套路为医美营销滋生着灰色空间。
B.消费者既要建立健康理性的审美观和消费观,也要审慎看待医美广告、医美机构。
C.当今社会,容貌已不再是单纯的外表,它已是地位、能力、品质和生活追求的象征。
D.贩卖“容貌焦虑”的广告的迷惑性在于,把医疗美容包装为个人努力的一种途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医疗美容广告宣传不属于炒作“容貌焦虑”的一项是(       
A.“品质”如“金”,辉煌人生,从“金鼎”开始。
B.“向上”的“苹果肌”,成就你的晋升之路。
C.“玉颜”塑造颜如玉,“颜”中自有黄金屋。
D.岁月沉淀灵魂,医美成就容颜。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商家刻意制造“容貌焦虑”的手段。
5.2023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让此意见更好地发挥作用,以规范医美行业,应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12-03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南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革命文物,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向全社会征集革命文物史料,是科学保护的基础条件,是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对外展示的革命文物,往往需要精细整理与修复。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着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让革命文物再现历史原貌,切实把红色资源传承好,更好发挥革命文物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文化传承发展。

革命文物记录着革命历史事件,记录着革命人物的生平,记录着革命历史故事,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力量源泉。强化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需要进一步深化革命文物的研究和阐释工作,不断提升革命文物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一件件革命文物有血有肉、有神有魂,不仅展现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更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与使命担当。这就要求我们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展陈大纲、实物说明、讲解内容,不仅要见物、见景,更要见人、见思想、见精神,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声情并茂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人民群众从这些饱含温度的故事中获得思想感悟和精神洗礼,充分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

革命文物以无声的形式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发挥好革命文物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就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改革创新,让革命文物在人民群众中“热”起来。例如,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编纂出版系列革命文物知识读本;用好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文化创意产品;等等。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利用途径,在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革命文物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拓展社会教育覆盖面。

(摘编自李君、乔霖《把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让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材料二:

保护是革命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全国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做出了显著成果。现有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我国广袤大地上星罗棋布。超百万件(套)国有馆藏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历史见证。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陆续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分两批公布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23个省级文物部门设立革命文物处,革命文物家底丰厚,革命文物保护工作队伍壮大。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每一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都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更好的保护,才有更好的传承,而保护的成果最终要惠及人民。2021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北大红楼旧址、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址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一批革命遗址重新修缮开放,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感悟初心使命,人民群众崇敬英雄、体验感怀的“大学校”。革命文物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中,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增强弘扬革命传统的自觉性、主动性。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在守正创新中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全面展示党的百年奋斗和伟大精神,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树立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用心用情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让红色精神绽放时代光芒。许多革命旧址通过实施活化利用提升工程,使珍存的旧址会说话、陈列的文物会发声,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北京市充分运用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各类纪念设施,就近就便开展体验教学、主题党日等活动,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北京市西城区通过盘活老胡同等资源打造立体博物馆、开展“骑寻红色地标”活动等,还通过组织专题展览、主题讲座、沉浸式演出等多种活动,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革命教育的重要课堂。北京市目前拥有的市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达到206家。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2家,红色文化类教育基地60余家,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激发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应注重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建设、旅游提质相结合,与乡村振兴、老区发展相结合,与惠及民生、增进福祉相结合。湘鄂赣、鄂豫皖、闽西等革命老区整合红色资源,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珍贵的革命文物与游客“面对面”。

许多地方借助互联网化技术,以互联网的手段降低公众参与的门槛,以有利于被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的形式对革命文物进行展示,使其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

(摘编自《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对于宣传革命文化、教育广大群众具有重要作用。
B.在利用革命文物展开宣传教育工作中,相关人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采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
C.北大红楼旧址、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址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都是惠及人民的“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D.北京市对革命旧址进行修缮,并将其改造成党史教室,选用革命史料作为教材,面向干部群众开展党史教育活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物蕴藏着丰富的革命故事,但很多革命故事已湮没于历史之中,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努力挖掘。
B.革命文物众多,有些收藏于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有些则散落于民间,因此有必要向社会征集革命文物。
C.我国各地方已经公布了所有的革命文物名录,这为进一步利用革命文物、开展相关革命文化教育活动打好了基础。
D.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发红色旅游,让越来越多的革命文物走近游客。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据的一项是(       
A.长征文化线路数字化展示体验及教育传播试点项目,利用5G、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使人们获得对革命文物的沉浸式体验。
B.敦煌研究院着力打造网上莫高窟,上线“云游敦煌”小程序,推出“飞天专线”虚拟游览线路……让游客在云端就能欣赏莫高窟的艺术瑰宝。
C.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导览图”。
D.《1921》《红船》《信仰者》《我的父亲焦裕禄》等众多红色电影中复原了很多革命文物,让观众能清晰地观看到红色文物。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革命文物,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的文章标题中“让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12-0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