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2053872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3383938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76020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8766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35280人,占13.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15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1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0人减少0.48人。成年子女与年老父母分居现象普遍。

图1: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图2: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

   

图3:我国65岁以上人口及其占比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七普”人口统计公报)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1124日电   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提出如下意见。

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注重发挥家庭养老、个人自我养老的作用,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促进资源均衡配置。

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地方政府负责探索并推动建立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的模式。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

材料三:

自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来,多项养老服务举措出台,但居家养老的主体地位仍然不够凸显,机构养老依然更受关注,这与中国老年人偏好居家养老的意愿与现实选择并不吻合,因此,我国应加快构建支持居家养老的政策体系,以此推动整个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居家养老延续了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在道德伦理上,儒家强调的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强调家庭内部对老年人的赡养,还强调尊老爱老文化的社会推广,当代社会仍在继续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孝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因此,居家养老符合我国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有利于家庭成员相互照顾和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居家养老这种方式有利于维护家庭关系并节约经济成本,既能保证老年人的独立性从而满足老年人对自由的追求,又能维持他们生活在原有环境里的熟悉感。居家养老是传统的家庭养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适应时代变化规律而增加了社会与国家介入的养老方式。因此,构建支持居家养老的政策体系势在必行。

应当注意的是,曾有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的机构建设,各地都出现了一批床位多、面积大的养老机构,出现了大量空置的床位,资源配置不当造成了养老服务结构错位的问题。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在设计支持居家养老的政策体系时应遵循三大原则:一是真正尊重老年人意愿,二是能够满足有需要者的需要,三是应当尽可能地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主性、积极性。

(摘编自郑舒文《构建支持居家养老的政策体系》,《中国社会报》20211126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到第七次人口普查为止,近七十年间我国人口一直持续增加,但年增长率却呈连续下降态势。
B.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一直以较快的速度推进,但直到2010年“六普”为止,乡村人口数量一直多于城镇。
C.近30年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持续下降,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及其占比在持续上升,由此可见,二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反向关系。
D.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有效减缓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年均增长率下降、老龄人口及其比占持续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可以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需要。
B.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在持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C.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有社会和国家介入的养老方式,与传统家庭养老有本质不同。
D.国家近年推出多项养老服务举措,但机构养老依然更受关注,各地都曾出现资源配置不当造成养老服务结构错位的问题。
3.政府推出的“居家养老”政策有充分的客观依据,请结合材料一、三概述说明。
2022-01-18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片来源:《2020年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

材料二:

202172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4.9%,比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触网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连续两年缩小,由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2019年的3.6个百分点,2020年进一步下降至0.3个百分点,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基本拉平。但在网络应用方面,城镇未成年网民使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站、新闻、购物等社会属性较强应用的比例,均高于农村6个百分点以上,而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短视频、动画或漫画等休闲娱乐应用的比例则高于城镇。

随着法律日趋完善与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环境不断改善,认为自己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未成年网民占比27.2%,较2019年下降6.8个百分点。他们自身的权益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的达到74.1%

(摘编自《<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 未成年网民1.8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94.9%》)

材料三:

“青少年模式”来源于国家网信办指导国内53家主要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统一上线的一套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目前,“青少年模式”已成为主要短视频平台的“标配”。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上,用户选择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每天只能浏览40分钟,22时至次日6时无法浏览。一些短视频平台还增加了“无法开启直播和浏览同城页面”功能,用户无法充值、打赏。

对于一些家长、用户此前提出“青少年模式”内容单调、系统存在漏洞等问题,各平台纷纷进行升级。抖音青少年专项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抖音推出“萌知计划”,已吸引近万名创作者参与,创作适合青少年学习的知识视频约8.5万个;技术方面,同一未成年账号用户重装抖音App、登录不同终端,都会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快手社区安全事务总监常安表示,快手通过升级推荐策略,创建向儿童用户推送内容的独立算法,在内容上,主要围绕教育主题提供了40余类精品内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网络沉迷问题相伴而生。“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像是一种文化休克。”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表示,网络迅速进入社会生活中,极大改变了社会的话语结构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取向。如今一些青少年出现的网络沉迷现象,其实反映了社会相关方没有做好准备。一方面,防沉迷系统本身存在漏洞,比如,“青少年模式”下用户身份难确认,可通过反复输入密码等方式延长使用时间;某些短视频平台对内容把关不严,部分平台所推送的实时信息与“青少年模式”不匹配,隐私保护不健全,用户数据暴露在外;另一方面,妨碍防沉迷系统发挥作用的掣肘不少;此外,由于“青少年模式”目前还不是一个强制标准,这十分考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少数企业基于流量、利润等因素,只是在形式上满足监管部门要求。

在虚拟世界“冲浪”是孩子探索和认知世界、进行自我构建的方式之一。“青少年模式”需要创新优化,把真正沉迷的、不想被管理的孩子管起来。家长、学校、社会不应采取“禁网”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强化青少年网络保护需要各相关方各尽其责,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

(摘编自彭训文《防沉迷系统,真能管住孩子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镇和农村未成年人在网络应用的使用上各有倾向,前者主要是社交网站等社会属性较强的应用,后者则更偏好于短视频动画等休闲娱乐应用。
B.2020年上半年,我国未成年人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已不到三成,而且在遭遇相关事件后,大多数未成年人能够利用不同的渠道维权或举报。
C.“青少年模式”是在国家机构指导下由主要视频平台推出的,防止青少年沉迷于这些视频平台,并阻止其对这些视频平台充值等行为的系统。
D.针对前期“青少年模式”存在的内容单调、系统存在漏洞等问题,各平台纷纷采取措施,有助于解决家长担心的孩子上网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男生居多,而女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B.就家庭结构类型而言,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主要来自双亲家庭,来自联合家庭或隔代家庭的并不多。
C.从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父母的工作类型看,占比较高的是务工人员,其中父母双方都在本地务工的占比最高。
D.我国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年龄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多,城乡中小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也在近两年逐年缩小。
3.小明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还未成年的小明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为了防止小明沉迷于网络,爷爷对他采取了断网策略,禁止他上网。请以小明父母的身份劝说小明爷爷恢复他的上网权利,简要列出几点理由。
2022-01-18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三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本意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分裂。由于人们在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当社会接入新的信息技术时,就会产生信息技术富有者与信息技术贫穷者之间的数字鸿沟。

数字代沟是数字鸿沟概念的一个分支,是数字鸿沟在家庭层面的表现,也是传统代沟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是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还是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年轻群体都领先于年长群体,两代人的地位在网络世界发生颠覆。

研究表明,微信作为了解数字代沟现状的一个视角,它的使用情况显示出较大的代际差异(见下表),无论是微信使用的功能类型还是功能数量,亲代与子代都有着明显不同。研究者通过对数字代沟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亲代年龄越大、子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大;子代年龄越大、亲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小。亲代年龄比子代高出越多,子代受教育程度比亲代高出越多,居住地发达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大。

家庭角色与微信功能使用数   交叉列表

项目

功能

文字图片视频语音聊天语音视频聊天朋友圈转账付款购物定位总计

亲代

计数

126

118

53

51

81

52

108

31

42

10

3

147

百分比

85.7%

80.3%

36.1%

34.7%

55.1%

35.4%

73.5%

21.1%

28.6%

6.8%

2.0%

子代

计数

126

118

63

55

110

87

94

83

65

59

37

128

百分比

98.4%

92.2%

49.2%

43.0%

85.9%

68.0%

73.4%

64.8%

50.8%

46.1%

28.9%

计数

252

236

116

106

191

139

202

114

107

69

40

275

研究者还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数字代沟的出现而恶化,微信等新媒体也带来了弥合矛盾的契机,亲代坦然承认自己在新技术方面的不足,虚心向子代请教;子代欣喜地看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主动向亲代传授数字知识。年轻人对老年人进行数字文化的反哺,可以有效地缩小数字代沟,也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数字反哺的背后。是子代指引亲代亲近数字社会的努力,子代与亲代一同消除数字话语体系中的隔阂,亲代也能感受到在数字世界中的体面与尊严,两代人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取材于林叔,李博,朱秀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同课学习,远程办公、电子行程卡、电子健康码等数字化技术成为人类与病毒周旋的重要武器。然而,在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出来,部分老年人由于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数字化设备,在智能化的疫情防控中显得局促而尴尬,要尊重中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的感受与权益,就要填平这道数字鸿沟,家庭内部的代际交流对此有直接影响。

家庭场域内存在着一种文化反哺现象,即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文化传播。它是中国人反哺情结的存续,彰显着儒家孝道的深层内涵,伴随着数字鸿沟的产生,文化反哺也增加了新的形式,即数字反哺

要帮助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迈过鸿沟,数字反哺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家庭内部亲子沟通越好,数字反哺越是频繁、深刻。同时,数字反哺又能显著提升两代人在亲子沟通中的幸福感,无论是亲代主动向子代请教,还是子代主动反哺,都能够让亲代感受到被子女照拂,也能让子代感受到被父母需要和尊重,双方对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都会产生更加正向的感知。

然而遗憾的是,调查显示,目前数字反哺效果并不太理想。虽然在家庭内时有发生,但数字反哺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主要表现有:子代很少主动教授亲代如何使用数字服务,亲代往往是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困惑,才会向子女请教;很少有子女认为自己应当主动教给父母新的数字文化知识,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认知落后于自己是由年龄带来的必然差异,况且向父母解释流行知识太费动;对信息欺诈的预防,进行安全上网的指导,也总是在看到父母扩散不实信息或财物受损后才会短暂发生。究其原因,数字鸿沟的宽度更多和亲代的阅历、学历及其所处的同辈人际环境有关,子代主动反哺的意识不强烈,反哺行为不具备可持续性,物质与时间成本投入不足,诸多因素导致数字反哺大多停留在浅表层面。

(取材于侯耀婕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代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传统代沟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B.导致两代人的家庭地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C.随两代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增大而减小D.是弥合家庭矛盾的契机,拉近两代人关系。
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数字反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播数字文化。B.可帮助年长一代很好地适应数字社会。
C.在亲子沟通良好的家庭中效果更明显。D.其效果的根本保证是子代的投入成本。
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数字反哺的需求较少。
B.因两代人使用数量接近,“朋友圈”无法成为数字反哺的有效途径。
C.使用微信时,子代与亲代相比,更多选择与生活便利有关的功能。
D.新冠疫情的发展导致了两代人之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急需弥合。
4.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数字反哺”的效果,材料一更加乐观。B.材料二中的“数字鸿沟”均指“数字代沟”。
C.两则材料都关注到了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D.两则材料都是从实际调查分析中得出结论。
5.李明的妈妈请他教自己安装和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李明认为太麻烦而不愿意做。请你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向李明说明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进行数字反哺的意义,并就如何帮助妈妈提出具体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今年6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8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以来,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等种种乱象得到清理整顿,娱乐圈风气为之一新。

花钱买流量曾经一度成为常态,甚至一些明星不怕负面新闻就怕没有新闻。一时间,网上与娱乐明星有关的信息,真假难辨,混乱不堪,可谓明星信息既不“明”,也不可“信”。其实,流量明星因网络得利不过是暂时的,更何况很多明星也饱受不实网络信息之苦。所以,规范明星网络信息,是对明星个人负责,也是对娱乐圈的长期健康发展负责,更是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必要之举。明星八卦早就不该上头条了。

(摘编自贾亮《明星八卦就不该上头条》,《北京晚报》2021年11月23日)

材料二: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年09月03日)

材料三:

不再局限于仙侠奇幻,人民美好生活、科技创新、中华文化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越来越多地成为网络作家下笔着墨的新兴趣点。中国作协引导扶持精品创作,实施当代网络文学创作工程,五年来共扶持129部网络文学作品。一大批网络作家从电脑前抬起头,走进火热的现实,走到改革开放一线、革命老区、扶贫一线、美丽乡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疫情、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都留下了网络作家的身影。据《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在各大网络文学平台2020年发布的新作品中,现实题材作品占60%以上。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向海外输出作品达1万余部,有关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的用户达到1亿多,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成为外国网友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一个窗口。

(摘编自李笑萌《凝聚文艺新力量为时代抒怀——五年来“文艺两新”工作成果述评》,

《光明日报》2021年12月7日)

材料四:

对不良“饭圈”的整治政策出台以来,治理效果较为明显。作为生产主体的明星、导演、影视公司,因偷税漏税、阴阳合同等违法犯罪问题被惩治,高高在上的明星和名导演作为一个群体被拉下神坛,畸形的光环效应不断减弱。不断曝光的明星丑闻,接二连三的银铛入狱,摧垮了“饭圈”文化的信仰支柱。一定程度而言,不良“饭圈”之所以能够存在,作为流通渠道和接触终端的互联网平台发挥了关键作用。整治政策出台以后,各大互联网平台发布了整治“饭圈”乱象公告,特别是对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行为进行重拳打击。最近,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加强演艺人员经纪机构自律管理的公告》,体现了行业协会应有的责任担当。公、检、法、司机关是维护文娱领域清朗环境的保障;学校、家庭、社团组织也对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塑造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摘编自刘建华《以正向亚文化引导负向亚文化》,《中国青年报》2021年11月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与娱乐明星相关的信息真假难辨,一些明星没有新闻时故意制造负面新闻,刷存在感,流量明星从中得利。
B.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平台对不良“饭圈”的存在起了关键作用。若无平台,畸形的“饭圈”文化就无生存土壤。
C.凝聚文艺新力量,更多的网络作家不只写仙侠奇幻,也将人民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实生活作为写作主题。
D.材料二表明,初中生网民网上粉丝应援比例最高,小学生也有5.6%。“饭圈”低龄化问题引起有关监管部门关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网信办开展“饭圈”乱想政治行动,重拳出击,多方联动,治理效果明显,维护了文娱领域清朗环境。
B.未成年人在互联网粉丝应援活动中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成为整治“饭圈”乱象要特别打击的对象。
C.在中国作协和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等团体倡导下,人民美好生活、科技创新等主题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新兴趣点。
D.营造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学校、家庭、社团组织起着关键作用。
3.国家开展“饭圈”乱象整治行动以来,收到了哪些较为明显的效果?请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1年H1中国付费自习室用户满意度情况

(摘自《付费自习室数据分析》)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出行受限,于是出现了一个更为新潮的自习“场所”——网上自习室。一些年轻人或在网上开设的“自习室”学习,或在交互平台上直播自习,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帮助。“这个新现象是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与互联网时代青年生活新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有学者给出判断。

记者在夜里22点时进入B站,输入“自习室”搜索,各类up主的自习直播目不暇接,仍有许多人在自习。访问人次较多的“自习室”,人气超过200万人。“我的数学不能辜负”“北外等着我”……轻松的音乐背景下,弹幕不停穿梭。

很多受访者表示,学习感到枯燥时、自己一个人奋斗感到孤独时,直播是个好的选择,它能让人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友”,大家一起共享求知的时光。“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与网络自习室。”有一年多直播自习经验的90后青年张潇合坦言,实际上,定力不够的播主,很难克服对于弹幕内容和涨粉数量的好奇心,多看几眼屏幕、多回复几句粉丝的提问,学习状态就被打断了。

“不管线上还是线下的自习室,合理利用它,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学播”网红,张潇合直播时不在屏幕画面里摆放任何可能影响参与者注意力的物品,不喊空洞无用的口号。他也不鼓励在网络自习室的留言区讨论学习问题。“讨论应该去教室,而不是自习室啊。”张潇合把“自习场所不闲聊”的标语放在屏幕中最醒目的位置。

(摘编自彭景晖《共享自习:一场关于自律和自我充电的探寻》,《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9日)

材料三:

当代青年群体中出现共享自习现象,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速度不断提高。面对目不暇接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于提高知识水平、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质的诉求,变得更为强烈和紧迫。同时,在校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职场青年面临职业竞争,这些因素催促着青年人主动学习、不断学习、实现自身突破,以在职业生涯中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些学者也提出建议,希望共享自习室这种新生的经济形态能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置于严格的监管之下。自习室需要有安全的设施、良好的通风环境、充足的个人空间,这对久坐桌前的学习者的身体健康很重要。同时,根据我们的实际观察,一些网络自习室里,有不少广告商充斥其中,也会出现不少影响自习者学习的言论。给青年人一个安静爽朗的网络自习环境,还要依靠有关部门加强管理。

共享自习室和网络自习,是学习型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它们能否继续健康发展下去,为热爱学习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代青年主动参与学习、追求自身进步、适应创新环境的姿态,能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青年人不断创新学习方式的做法,也将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这让我们更加相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有能力肩负未来发展的重任。

(摘编自张庆花《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青年的创新尝试》,《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21 H1中国付费自习室用户满意度数据来看,用户对付费自习室的学习环境、服务和共享资料比较满意率分别为38%、37.1%和34.5%。
B.《光明日报》记者在夜里22点进入B站搜索“自习室”发现有很多自习直播,看见很多人都参与其中,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帮助。
C.“学播”网红张潇合不喊空洞无用的口号,也不鼓励在网络自习室的留言区讨论学习问题,也不赞成在直播自习中闲聊。
D.作为学习型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共享自习室和网络自习为热爱学习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环境,但其未来前景有待观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网上自习室是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与互联网时代青年生活新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这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
B.直播自习能让人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友”,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适合参与网络自习室,如果缺少定力会直接影响学习状态。
C.共享自习室能够缓解在校学生、职场青年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感受到的压力,也能提高知识水平、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质。
D.当代中国青年肩负未来发展的重任,只要主动参与学习、追求自身进步、适应创新环境,就能决定他们的人生,构建学习型社会。
3.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应该如何让线下、线上的共享自习室发挥其优势?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e阅读,让生活更美好”,这是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的主题。会上发布的《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也用一串串数据证实了“e阅读”是如何深入生活的:2018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达4.3亿,人均数字阅读量为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已达71.3分钟。回顾历年数据,每一项数据都在增长,数字阅读一派快速发展势头,令全民阅读与数字中国建设的成就愈发清晰。

事实上,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与技术的飞跃相生相伴。过去的千百年里,一次次印刷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知识传播的跃升。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探讨了数字阅读理念、方式、实践的创新,还有许多对未来阅读的畅想,我们或许可以用VR眼镜浸入体验一部历史小说,在文字、音视频的交互融合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目前,我国已有40余个省级数字图书馆,近500个地市数字图书馆,同时,数字阅读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政策、技术、市场各要素的汇聚,更加明确了数字阅读产业的未来。

(摘编自《数字阅读让书香中国更加馥郁》,《光明日报》2019年4月15日)

材料二:

图1 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阅读率城乡对比

介质

城镇

农村

图书阅读量(本)

5.83

3.35

报纸阅读量(期/份)

49.36

15.12

期刊阅读量(期/份)

5.37

2.00

电子书阅读量(本)

3.50

2.70

图2 我国成年国民各介质阅读量城乡对比

(摘编自《出版商务周报》2018年4月18日)

材料三:

阅读打卡是为了提升精神世界,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将打卡行为分享到朋友圈,一是有邀请众人监督之意,二是有彰显某种生活方式与价值倾向之意。但当阅读打卡被融入了社交因素,在一些人那里,难免就会有变味的时候。不排除有些人的阅读打卡行为,和占领朋友圈一样,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承诺,拍个照、录段短视频,秀一段时间之后便鸣锣收兵。

阅读打卡有“表演”的成分,但对多数人而言是有益处的,这也是为什么阅读打卡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原因。阅读打卡有“强制”的色彩。强制自己阅读,对于成年人来说,未尝是坏事,都市生活匆忙而慌乱,时间碎片化,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个人都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于是,强行在每天的时间里拿出半个小时用来读书,就有了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会升华一个人的内在,坚持一段时间读书的话,阅读者真能体会到由浮躁变安静的快乐。读书是门槛最低的修身养性行为,读书给予一个人的回馈是巨大的。

阅读打卡潮流的形成,必然是由政府与社会各层面的倡导、阅读机构的推广、商业力量的辅助等协力完成的。在劝人读书方面,这些年来各种举措可以用“苦口婆心”来形容,如今终于初步见到了效果,推广者感到欣慰,阅读者感到有收获,其正面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阅读打卡的好处与坏处比例有多大,这真的不好判断。但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要不要阅读打卡,那就是因人而异,不必用打卡来把读书变成任务,阅读打卡的选择权,一定要百分百交到阅读者自己手里。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4月23日)

材料四:

如今,在日益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相关数显示,每天连续阅读时长在半个小时以内的用户占了大多数。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正选择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比如在飞机、高铁上,甚至是候车室。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中国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掌阅联合中国铁路、厦门航空、联合国,全场景覆盖,打造“阅读无处不在”的全新体验,倡导民众利用碎片时间阅读。

本次掌阅推出的读书日活动,一方面,向人们传递了“阅读可以无处不在,阅读可以随时进行”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提倡民众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去阅读,发掘阅读的更多乐趣。此外,掌阅还希望借助中国铁路、厦门航空、联合国这三大平台,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全民阅读行列中,在响应联合国“走向阅读社会”号召的同时,也搭建起不同出行场景的阅读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乘客们的搭乘体验。00后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长大的一代,对电子阅读有天然的亲近感,移动阅读正成为一种新趋势,掌阅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必将引领全民阅读新时代。

(摘编自央视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e阅读”已深入生活,回顾数字阅读历年数据,各项数据都在增长,显示全民阅读与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B.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成年国民不同介质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均高于农村居民,说明城镇居民有更强的求知欲。
C.为了提升精神世界的阅读打卡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对多数人而言是有益的;但当阅读打卡被融入社交因素,可能会变味。
D.掌阅联合中国铁路、厦门航空、中国铁路推出读书日活动,打造阅读的全新体验,也是响应联合国“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VR眼镜浸入体验,在文字、音视频的交互融合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表明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与技术的飞跃相生相伴。
B.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高于其他媒介,数字图书馆大量出现,意味着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势在必行。
C.阅读打卡使读书具有仪式感,会升华一个人的内在,使阅读者能体会到由浮躁变安静的快乐,其正面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D.掌阅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倡导用碎片时间阅读,能满足当今大多数人的阅读需求,必将引领全民阅读新时代。
3.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经济大背景下,全民阅读呈现出哪些新面貌?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航天文化贯穿于航天事业的各个历史进程及各个领域,是几代航天人经过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理念,同时,中国航天文化是一种优秀的社会文化,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将科学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融合在一起。

中国航天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对于太空的向往,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美丽的传说故事与浪漫的飞天情结为航天事业与文化的开创奠定了文化基础,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沿革与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航天文化跟从航天事业的诞生而来。航天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历史性特征之外,又有着显著的时代色彩。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文化吸收了许多先进元素,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先进文化代表。

中国航天文化有独特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中国航天事业从导弹仿制起步,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发展轨迹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基本重合,因此火箭文化在中国航天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它是中国航天的关键文化符号之一,此外,航天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国航天文化的文化符号。

以使命为灵魂、以品质为追求、以创新为动力构成了中国航天文化的显著特征。航天工程是一项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专业的特殊事业,需要高投入,又具有高风险。每一项成果不仅关系到航天事业的进程,还影响到国家的声誉与安危。质量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生命。20世纪60年代,针对航天工程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周总理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从而树立了零缺陷质量意识的理念。新时代,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航天的零缺陷质量意识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理念铭刻在每一位航天人的思想中,贯穿于航天事业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环节里。

中国航天文化的内涵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三大构成要素。航天精神文化是指航天人所特有的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精神、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它是航天文化的核心,影响和指导着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航天物质文化是指经过航天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航天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即航天产品。制度文化是航天精神文化的行为体现,也是物质文化不断丰富的重要保证。随着航天科技转化与应用的加速,航天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也要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社会各界大力弘扬和广泛学习航天文化,可以确保航天文化在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承担重要使命。

(摘编自张春颖《中国航天文化的特色及内涵研究》)

材料二:

中国在外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不断成为全球各地的头条新闻,当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上时,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领域是不断高涨的中国独特的航天文化热潮。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主要参与者的说法,有三种重要精神或历史影响使得这种新兴的航天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这就是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全都与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有关,也是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

几年之前,中国航天文化产品的版图还远没有今天这样广阔。现在很常见的是,中国品牌与中国国有航天机构合作,打造出大量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主题产品。2019年10月,中国知名设计师品牌卡宾在上海时装周期间举办了一场航天主题时装秀。据卡宾说,时装秀是为了宣传中国航天文化,致敬中国航天事业。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安踏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名发布主题系列服饰。今年,森宝积木公司推出了中国长征火箭、卫星、月球车和航天员的系列模型,这个系列是与中国航天文创联名推出的,中国航天文创致力于通过教育活动、文化产品甚至是旅游向青少年宣传中国的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活动和商业产品新热潮正逐年高涨,巩固了国家航天事业。虽然这些产品仍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但以将中国置于太空探索前沿为主题的传媒产品已经开始渗入国际意识,比如翻译成其他语言的《三体》小说三部曲和能够在奈飞频道上观看的电影《流浪地球》。此类产品有助于使中国是太空活动重要参与者的观念在国际上正常化。正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成为美国国民冒险精神的传承者一样,中国将自身历史融入其中的航天产品也能够强化以下说法: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其文明的自然延续——中国也应该属于太空。

(摘编自[英]莫莉,西尔克《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特的航天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对于太空的向往可算作中国航天文化的起源,但此时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航天文化。
B.在中国航天文化中,火箭文化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因此它成为了中国航天的关键文化符号之一。
C.从上世纪60年代的“十六字方针”到新时代有关“质量”的理念,可以看出我国航天事业始终把质量当作生命。
D.在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发展、受人关注的同时,另一个重要的领域——中国独特的“航天文化”却被人们忽视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要得到更深层次拓展,关键在于建设航天精神文化,因为它是航天文化的核心。
B.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它们也使新兴的航天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C.几年之前,中国品牌未能与中国国有航天机构合作,使得中国航天文化产品的版图远没有今天这样广阔。
D.中国航天商业产品热潮逐年高涨,巩固了国家航天事业,也使中国是太空活动重要参与者的观念深入人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航天文化的显著特征”的一项是(     
A.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中心,开展“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活动。
B.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深空探测,航天人始终肩负着航天强国的使命。
C.目前我国已有1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但还有一些航天员默默训练数年,无缘太空。
D.我国探月工程实现了世界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创造了新的历史。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介绍了中国航天文化,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不同之处。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开展航天活动、推广航天产品能对中国航天事业起到什么作用。
2021-12-2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简答题-2022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而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则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

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严重超标,自2000年开始我国便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正在朝着深度老龄化社会快速迈进。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共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全球第一,该如何应对?》,腾讯网 2018年8月2日)

材料二

(资料来源:《联合国发布:世界人口展望》)

材料三

基础养老服务与设施的进步让众多老人受益,但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不少老人也反映:“大家都在追求美好生活,我们也有追求美好养老生活的需要。”养老院、床位、护工等数量,已然不能成为养老供需平衡的唯一尺度,否则“养者”的好意未必就能换来“被养者”的满意。

仅一顿老年午餐,一面是不断扩大的助餐“放量”需求,另一面是希望餐食个性化的“提质”诉求。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养老服务的“增量”与“走心”需“双轮驱动”。

“可以借鉴‘白领午餐工程’的方法,以‘社区食堂’为载体,构建‘政府支持、市场承接’的老年助餐服务新模式、新机制。”上海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凤懋伦表示,鼓励各类主体经营的“社区食堂”“一主多辅、多种经营”,通过“质优利微”为更多有需求的市民提供餐食等做法,推出老年助餐服务的“自选动作”,努力满足60岁及以上老年人“放量提质”的助餐服务新需求。

(摘编自《高质量养老还缺啥?》,人民网2019年2月2日)

材料四

“相关部门还应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市场。”安徽大学社会系副教授王云飞说。目前,不少地方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扶持作用。虽然一些地方也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但细化落实不够,没有起到预想效果。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等业内人士认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是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应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目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均处于试点阶段,模式不一,特色各异,建议民政部主动对接牵头部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功能和制度框架,区分与医疗保险的关系,科学确定筹资渠道、评估模式、服务项目与资金管理机制等,使长期护理保险更多聚焦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实际需求。

(摘编自《养老供需错位:“一床难求”与资源闲置并存》,《经济参考报》2019年3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更为深层的原因,最终会体现为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B.1956年联合国对老龄化的划分标准和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标准有所不同,但目前中国同时满足这两个标准。
C.中美日印四个国家中,日本目前的老龄化社会程度最为严重,而中国的老龄化进程速度较快,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超过美国。
D.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中国的特例,而是世界性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老龄人口比率都将持续增长。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基础养老服务与设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养老需求也是发展和变化着的,单纯的放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走心提质也是不可忽视的议题。
B.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对改善养老现状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并细化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帮助提升养老水平。
C.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明确其基本功能和制度框架,使其更多地聚焦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从而替代传统的医疗保险。
D.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切实解决好养老问题,需要统筹好政府和市场等各方力量,也应当遵从实际的情况和需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3.材料一、三、四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1-12-24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5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简答题-2022年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自然村落。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

传统村落,既要有,也要有。在修复改造中,设计者要在传统村落物质性的空间存续上做足文章,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强化乡村风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兼顾地域文化的保护,留住乡愁。

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中,团队基于该村保留的大量传统建筑和民族传统文化,从整体改造理念出发展开设计。在的塑造上,对村中尚留的传统木构吊脚楼和风貌迥异的新建砖混房屋,进行了建筑风貌统一修缮设计。同时,团队还在村中人流聚集的地方,设计了可供聊天、休息的木廊、凉亭,为村民搭建交流空间。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通过的塑造,激发的活力。设计团队努力将振兴传统工艺、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落改造相结合。比如,团队将板万村闲置民居改造成刺绣、织布、酿酒等传统手工艺作坊;新建文化传习所、风雨桥;修整戏台;对村小学进行整体改造和扩建,增建了图书馆和文化乡土教室;改建土陶窑以恢复传统制陶工艺……经过改造,板万村”“兼备,整体风貌更美了,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做了起来,非遗展演活动也多起来了。

传统村落的振兴,需要尊重自然、细心呵护大自然的馈赠,还需适应自然、因地制宜。这既是先民的营造智慧,也是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融相生的关键。

浙江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强调在改造中尊重当地古村落的原生态,从而绘就一幅别具韵味的山居图卷。松阳县群山环绕、云蒸霞蔚,黄墙黛瓦的传统村落置于其中,更添古朴之美。为解决老屋无人居住,村落生机渐失的困扰,设计团队尽可能还原村落传统风貌;同时,保留推开窗见山、抬起头观星的生态特色,使改造后的传统村落与自然相辅相成,吸引许多人来此体验,写下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诗篇。

传统村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自然和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长期积淀形成的,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构成乡村聚落的建筑,其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历史长短,还在于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所以,传统村落的改造设计,既不能片面还原某一时期的风貌样式,也不能简单移植异域文化以求创新,而应树立在传承中创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延续其生命。

江西德兴市是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如何使深山里的村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对局部老建筑群进行改造以传承中医药文化或许是个答案。

改造中,设计团队遵循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生态营造原则,对德兴花园村一处曾是学校的老建筑群进行改造活化——完整保留原来校舍一、二层的砖混建筑,并在原来南北向布局的建筑群上,加建东西向的二层钢结构建筑,新老建筑错层叠置,形成了丰富的立体院落空间,创造了崭新的视觉空间形象。设计团队在新建筑群中植入了中医药教学、试验、体验等功能,成功将其改造成了中医药试验培训基地。改造后的建筑群,被杏林馨香浸染,成为带有时代印记的赣鄱文化新地标。周边的村民们也把这里当作公共活动空间,中医药文化在乡村创新性改造中得到传承。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如何让传统村落既不被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抛下,也不被过度开发所破坏,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从传统村落独特的自然形态和人文价值出发,以艺术的视角介入乡村振兴,将有助于实现传统村落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回归。

(摘编自吕品晶《传统村落,回归自然与人文之美》)

材料二:

乡村振兴长期需要城市的支持,具体表现为外界人员与资金的介入。近几年各地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前进证明这种外力是不可或缺的,它包括财力与人力(含智力、技术、管理)两个方面,人力比财力更为重要。鉴于乡村振兴的艰巨性、长期性,外力的介入应该建立长效机制,需要政策支持及有组织的引导。我们的高校、规划设计部门也应该把当前对传统村落的热情转化成行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性支撑,并为此研究具体的措施,如:长期和短期的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乡村课题研究的长性、针对性、实效性,驻村规划师、建筑师制度的建立等等。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村,对象是农民,主人是村民;今天及未来乡村的居住者、从业者、管理者、享用者主要是当地的村民,虽然不排除未来也可能有城市来的移民,但他们不可能喧宾夺主。村民不仅是乡村经济的主人,乡村社会的主角,而且是乡村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承人,因此,他们是乡村振兴真正的内在动力。乡村振兴只有以内力为主,外力为辅才有希望,才可持续。

(摘编自朱良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再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村落的“神”,是指凝聚在乡村聚落形态上的文化,即传统乡村文脉,具体表现为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的现代文明和特定的地域文化。
B.“拯救老屋行动” 立足县域实际,发掘老屋价值,对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和利用,在传承中创新,全面激活了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
C.乡村聚落的建筑的价值与其历史长短没有必然联系,而与其所饱含的历史信息、文化记忆及其对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密切相关。
D.传统村落的振兴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事业,首先靠城市在长效机制下的财力与人的支持,其次靠农民在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努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团队在对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中,综合考虑了要素的改造和提升,将传统村落内化为具有文化活力的社会结构,外化为具有整体之美的乡村景观。
B.大自然给予传统村落宁静优美的环境,传统村落往往与大自然相融相生,人、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在大地上绘就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C.设计团队对德兴花园村一处曾是学校的老建筑群进行改造活化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传承的做法,为深山里的村落实现特色发展做出了完美的示范。
D.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是村民,要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提升村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发现和培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带头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范畴的一项是(     
A.农耕生活中天人合一的空间格局
B.引进大型化工厂、造纸企业
C.辽西地区典型囤顶式居民建筑
D.鼓励中青年学习编织、刺绣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2021-12-17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3练 寒假验收卷(新高考题型)(一)-2022年【寒假分层作业】高一语文(统编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专项规划,都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其中,目前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与以往相比,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有三方面显著特点。

一是范围广。项目覆盖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同时涵盖了国家、省、地市、县各个层级。

二是力度大。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五翻一番。十三五时期,为支持中医中药类项目建设,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

三起步早。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目前中国已经启动实施了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重大工程项目,同时还启动实施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治未病等健康工程,还有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有关项目。

(摘编自熊建王美华《用中医药的规律发展中医药(解读十四五健康蓝图)》,《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4月06日)

材料二:

2015年12月,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她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藏中发掘出来的。

12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第一次学部会议。屠呦呦等93名一流专家受聘担任首批学部委员。中国中医药界有了顶级智囊团

首批学部委员代表着中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最高学术水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说,学部将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战略咨询、学术指导,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点领域、重大措施开展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中药,是提升国家款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中国工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德培认为,学部是知识界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代表着该领域最高层次人才群体。成立学部,是影响未来中医药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国科学家要有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使命担当。

(摘编自罗旭《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3日)

材料三:

春节前后,绘本草精华扬中医国粹——《清肺排毒汤组画》董希源创作展在这里举行,让人们在欣赏国画的同时,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立下大功的国医国药精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董希源是享有盛誉的中国画艺术家,同时也是中医药爱好者。去年2月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董希源就向全国政协提出建议,希望各地中医药管理机构尽快出台中医药防治方案,并尽早组织熬制药汤,作为返岗工作人员、公共场所服务和流动人员的预防药品。2月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发出通知,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在此后的抗疫战中,该药方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事实打动了艺术家的心灵,董希源由此产生灵感:把这一药方中的重要药材,用手中的画笔艺术地呈现出夹,实现中医和国画两种国粹的融合,用艺术的方式弘扬中医药文化。

于是,董希源毅然拿起手中的笔,以清肺排毒汤为题材,历时半年,精心创作出42件国画作品,分别描绘了该剂药方中21味中药材的原生状态与成药状态。这也是中国首次由知名画家将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搬上画卷,以国画艺术的形式为传统中医药画像立传。去年国庆前夕,《清肺排毒汤组画》展览首次亮相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摘编自高建进《让传统书画与中医药碰撞出夺目光亮》,《光明日报》2021年03月0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央财政对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多一倍,中央投资将超过600亿元,这将极大促进中医药业的发展。
B.中国中医科学院将聘任93名一流专家相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些专家将组成中国中医药界顶级“智囊团”,促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做大做强。
C.刘德培院士认为学部的成立对中医药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中药,进而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D.董希源作为中医药爱好者,关心中医药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即建议出台中医药的防治方案,后来创作《清肺排毒汤组画》来宣传中医药。
2.下列对中医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曾长期受到冷落,现在获得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被“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专项规划纳入其中。
B.“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等项目,涉及中医药的软硬件建设。
C.中医药对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利用中医药学研制出青蒿素,并凭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作为绘画的素材,中国画艺术家董希源将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搬上画卷,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内容。
3.中医药如何才能发展壮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