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次在世界湾区圈露面的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既有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也有强劲的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撑。2017年,广东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相关从业人员名列全国第一。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已经积攒了一定的经济发展能量。据统计,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加港澳2区)以不到全国0.6%的土地和不到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3%的经济总量。与同类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占地面积超过旧金山、纽约和东京湾区面积的总和;港口吞吐量是以上三个世界级湾区总和的5倍,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其人口年龄的结构也相对较轻,劳动力人口比重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动力强劲等优势。此外,从产业发展来看,香港的金融贸易、深圳的高科技、东莞的制造业,粤港澳大湾区的每一地域可谓分工明确,联系紧密,内部均衡,使之成为世界著名湾区应是水到渠成。

(摘编自刘晓琰、樊海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优势》)

材料二:

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的发展情况,研究国际湾区发展历程及经验,或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从纽约湾区经济历史的演进来看,由于毗邻港口并占据了有利的区位优势,湾区经济的开端往往越源于港口经济,但随着其经济内涵不断丰富,经济领域不断扩张,之后会经历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这三个不同阶段。纽约湾区经济的不断成熟,与合理的行政规划、明确的产业分工、开放的贸易格局等分不开。


图1     纽约湾区的发展演进路径

年代

演进路径

19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

单级城市,以港兴市基于港口发展商业贸易和加工制造业;美国制造业中心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末

城市群,资本之城以纽约为核心城市,形成卫星城环绕的都市圈;全球金融中心

21世纪至今

世界级湾区,创新崛起跨国金融机构集中地;依附著名大学构建产学研创新机制


图2     纽约湾区核心城市纽约的经济增幅(1980年至今)

图3     四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排行
TOP10TOP50TOP100TOP200TOP500TOP1000TOP1468
大学数量大学数量大学数量大学数量大学数量大学数量大学数量
纽约湾区

5

13

15

20

42

64

70

粤港澳大湾区

0

0

2

6

10

18

20

东京湾区

0

1

1

1

5

15

34

旧金山湾区

1

3

7

7

9

9

10

总计

6

17

25

34

66

106

134

(摘编自林勇、沈玲娣等《纽约湾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启示》)

材料三:

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带来巨大冲击,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四大湾区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变化、新趋势。国外三大湾区都加大了对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的研发力度,个别领域甚至出现新的争夺战。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发展紧盯科技前沿,将计算机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力争在“工业4.0”时代的未来产业领域中把握更多的发展先机。在纽约湾区,除了继续保持金融领域的绝对优势以外,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迅猛发展。

国外三大湾区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大都全球布局,供应链遍及世界各地。受疫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一度阻断。各国纷纷鼓励制造业回归本土,争相就近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国外三大湾区经济发展正从“全球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向“区域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转变。

(摘编自刘佳骏《全球四大湾区:特色鲜明各放异彩》)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纽约湾区从19世纪初开始就依托港口发展商业贸易和加工制造业,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实现了经济升级和产业分工。
B.纽约湾区在经济发展历史上分为以港兴市、资本之城和创新崛起三个时期,由美国制造业中心最终发展成科技创新中心。
C.纽约湾区与其核心城市纽约在发展演进路径上并不完全一致,现阶段经济增幅较低的纽约正处于自1980年以来的发展强盛期。
D.纽约湾区的高等教育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这为纽约湾区能够依附众多的著名大学构建产学研创新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粤港澳大湾区在占地面积、港口吞吐量、人口动力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超越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的潜力。
B.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把科技发展作为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支撑,广东省加大了对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
C.相较于其他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入选TOP1468的大学只有10所,数量最少,只有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半,可知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
D.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业已重塑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原本相对稳定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3.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发展上怎样才能进一步大放异彩?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三概括说明。
2022-11-2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交会对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问天实验舱,中国空间站建造跨出关键一步。问天实验舱作为我国首个空间站科学实验舱在太空能开展哪些实验,备受关注。

空间站能提供长期的微重力、辐射等特殊研究环境,方便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模块更换和维修维护。“空间科学是引领我们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探索人类如何在地外生存,或是研究生命起源等,必须在外太空来开展相关实验。”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王珂说。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吕从民介绍,问天实验舱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等4个领域方向规划部署了10余个研究主题,已立项40余项科学项目。生命生态实验柜将开展拟南芥、果蝇、斑马鱼等动植物的空间生长实验,揭示微重力对生物个体生长、发育、代谢的影响。“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基础的物理学和宇宙学规律,同时通过生物、医学、材料学等研究提升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为人类未来走向深空而做一些知识和技术上的储备。”

(选自《问天实验舱将要展开哪些实验研究》)

材料二

8月29日,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暨空间站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阶段性进展发布会举办。问天实验舱设计师赵黎平解密,由问天实验舱带到中国空间站的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已经“满月”。目前,拟南芥幼苗已长出了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有5~6厘米高。但是相比于在地面,太空植物的生长速度还要慢一些。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郑慧琼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进一步解析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HONORS理论指导。同时,通过分析比较此两种模式植物在空间环境中开花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网络的变化,解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选自《中科院科学家解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植物全生命周期实验》)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类在地外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气和纯净水,成为空间生命科学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十多年来,随着重返月球、登陆火星、建立月球或火星基地成为人类空间探索的重要目标,建立以植物为基础的空间生物再生生命支持系统,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在过去60多年中,科学家们对于在空间种植和栽培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各种空间飞行器中进行了20多种植物的培养实验。早期人们的空间植物培养实验主要目标是如何在空间环境中养活植物,使其能够萌发、生长、开花和产生种子,如今这些目标都一一实现了。

(节选自《到太空“种”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样品拟南芥和水稻是此次空间实验的模式植物,主要研究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为太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B.为了实现太空植物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这一目标,科学家们早期曾对空间植物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C.带到中国空间站的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已经“满月”,虽然生长速度较地面慢,但长势良好,充分说明太空培育植物并不困难。
D.问天实验舱在4个领域方向部署了10余个研究主题,立项40余项科学项目,并且陆续开展微重力条件下高等植物培养的实验。
3.结合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各自的报道侧重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具体方略有: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摘编自《人民日报政文·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

材料二: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这样的睿智,值得今人借鉴。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摘编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材料三:

东西方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在原始自然观基础上,原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初始审视,从卡西尔的思想观念中,原始自然观就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以及所有的自然物都属于一种生命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的生存需要顺应自然,依赖自然,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发明的人工取火,保存火种,制造石器、骨器等,就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成就,从创造的劳动工具方面来讲,人和其他动物就存在了本质的区别,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但本质上仍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从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的差异性角度来讲,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快速迭代、科技的进步,体现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观念和行为。但是,从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原始自然观中生命一体化思想逐渐演变为天人合一,具有顺应自然和改变自然的双重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继承发展了东西方传统自然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与工业文明时代中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将自然和社会碎片化,利用技术和资本将其重新组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掠夺、被操纵的一种形态。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从而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工业文明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由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对立,由于对自然任意开发,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形势逐渐严峻。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之间遵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金凤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虽没有“生态”一词,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不违背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生态思想。
B.目前,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面临灭绝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之行。
C.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形态不是掠夺、被操纵,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D.“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自然观,顺应当今人类的生存需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讲天地人关系的时候,认为天人协调才是理想境界,人的生产生活不应该违逆自然,逆天而行。
B.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生态文明思想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思想核心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
D.无论天人一体、天人对立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对天人关系的有益探索,都有合理的一面。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用来警醒“人类中心主义者”的一项是(     
A.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毛泽东)
B.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胡锦涛)
C.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D.征服自然的工作是一项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必然受到神的鼓励。(培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请结合材料,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2022-11-14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慢性病发病老年人数攀升,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口也逐步增加。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中央多次强调抓紧养老布局、培育发展养老产业,面向老年人口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逐步完善我国养老体系。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从最初倡导机构养老转变为社区居家养老,现阶段的养老重心则转移到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未病辽养、病后疗护的集医、养、康、护等于一体的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并对其进行持续性照护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双方参与协同推进医养结合,能够最大程度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及医疗需求,特别是高龄失能老年人,被认为是解决当前养老难题的一大有效途径。

(摘编自《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材料二: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国老龄人口特点、家庭发展趋势等新情况,瞄准医养结合的难点堵点,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各方持续努力,让医和养结合得更加通畅。

医疗卫生机构在诊疗、护理、康复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养老机构在生活照料、身体调养等方面具有专长,二者相互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能。过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辖,二者在业务上完全独立,导致医和养难以真正打通。这需要部门之间相互配合,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业务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前,一些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优质服务收费还偏高,普惠性有些不足。收费高的背后是医养结合机构的人力、租金、医疗耗材等综合成本高。降低机构服务成本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招投标等方式,让服务效率高的机构进入,同时发挥医保和长期护理险的作用,降低医疗照护负担;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医养结合服务的公益性,在土地租金、财税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患,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专业人才直接决定着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和供给。要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增设健康和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从源头上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盘活现有资源,扩充医养结合服务队伍,例如引导现有医务人员从事居家医疗服务、进驻医养结合机构,鼓励退休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志愿服务,加强对照护员、养老护理员等人员的培训等。目前,与医疗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机构薪酬水平偏低,难以吸引医疗和养老复合型人才。因此,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是医养结合吸引专业人才重要举措。

发展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不断疏通难点堵点,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专业规范、质优价廉、多元可持续的服务,让老年人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申少铁《让医和养结合得更通畅》)

材料三:

卫生和养老服务是两个系统,各有各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卫生服务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健康服务,突出健康预防、治疗等特性。而养老服务的对象则是具有一定风险性和脆弱性的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目标在于为这些特定的老人群体提供保护管制和照料,具有很强的照护性。就养老服务与卫生服务的关系而言,两者在许多方面发生互动或重叠,如痴呆老人的照料、临终关怀服务、残疾老人康复服务和精神健康服务等。另一个重点是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中医疗护理(健康照料)的关系。这两种照料服务不容易区分,主要差别在于,医疗护理是在医院内辅助医疗的一种照料活动,而养老服务是在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中一项照料服务活动,有时需要药物治疗辅助。

尽管有时候养老服务需要卫生配合,但不能总想用卫生的思维和手段来提供养老服务,甚至用卫生的思维和手段取代养老服务。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不是说在养老服务机构都建立卫生服务设施就叫做医养结合了,养老服务过度医疗化挤占医保资金的做法不可取。所谓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属于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一项,一定是以养老服务为主、卫生为辅。因此,我们一定要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合理设计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

(摘编自李兵《关于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养老形势日益严峻,这就要求逐步完善养老体系。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发生着转变,现阶段的养老重心则转移到医养结合。
B.《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满足了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C.医疗卫生机构在诊疗、护理、康复等方面有专业优势,养老机构在生活照料、身体调养等方面有专长,二者相互合作,就能实现优势互补。
D.卫生服务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健康服务,而养老服务的对象则是老年群体,就养老服务与卫生服务的关系而言,两者几乎没有重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论述了医养结合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B.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虽然不容易区分,但本质并不相同。
C.只要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卫生服务设施,就能做到医养结合。
D.想有效解决当前的养老难题,应协同、重点推进医养结合。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打通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具体做法的一项是(     
A.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
B.养老机构改造和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增强内设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C.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为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绿色通道等医疗服务。
D.医疗机构应设法让患有重症的老年病人住在医院,既为其提供医疗资源,也提供养老服务。
4.根据材料二,从哪几个角度入手让医养结合更加通畅?
2022-11-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 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成绩令人欣喜,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安全的全局性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吃饭问题,要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摘自《人民日报》2022.6.2《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

材料二:

从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摘自《“探界者”钟扬》)

材料三: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最早的选种育种,是根据经验进行的。在看天吃饭的年代,人类一直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进行着不间断的育种尝试。“春华灼灼,秋实离离”,这是对粮食生长过程的概括,同时也说明着种子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在人工选种育种方面,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诗经》中,就有关于农作物选种和育种的记载,“种之黄茂”,意思是播种时要选色泽光亮美好的种子,才会长出好苗。到了汉代,则出现了“顺时种之,则收常倍”的“存优汰劣”的穗选法。

据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以灾荒为由,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第二年,越国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煮熟之后还给吴国。吴国将这些种子当作良种播到地里,最终颗粒无收,引发饥荒。越国乘机发兵打败吴国。这些文字资料体现着古人对粮食和种子安全的危机意识,也一遍遍提醒我们,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种业的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安全。

作为粮食的根本,种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所谓“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的优劣同时也决定了价格,而价格决定了市场份额,以及人们培育这种粮食的积极性。

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如今我国大豆有进口依赖;大部分蔬菜、水果以及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国产品种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能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农产品仍然存在差距。一些常见的蔬菜品种,如番茄、西兰花,种子进口比重较高。如果我国不能解决优质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我国农业将面临“卡脖子”风险。那么我们买来的种子不能种出来之后复制保留吗?答案是不能,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种子的基因优势慢慢消失。俗语中有“良种种三年,不选就要变”,就是这个道理。

目前,种源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一方面,良种的培育作为知识产权的范畴,需要我们严格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另一方面,世界上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他们利用技术优势开发出基因限制技术,即所谓的生物锁。一种是不育技术,另一种是农民自然无法保留的品种。总之,通过让下一代种子在许多方面不如上一代强大,实现技术垄断,对产品专利进行全方位保护。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种子需求大国,中国的种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种子产业价值链与核心竞争力面临双重考验。面对挑战,如何增强紧迫感,提高品种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民族种业,培育出更多可供农民选择的高产、优质、高稳定性的品种,从而使中国种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中国广大种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5.24)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进口粮食很多,对优质种子进口依赖性很强。只要实现科技自强,种源自主,就能完全摆脱外国的控制,真正实现粮食安全。
B.从4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得好,我国的粮食产业发展喜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多重挑战下,我们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
C.从最早的选种育种,看天吃饭,到现在的科技育种,人类不间断的育种尝试,决定着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丰富。
D.种子达人——钟扬,扎根青藏高原,努力建设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这项工程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虽然在高原上开展采集种子的工作无比艰难。
3.下列的农谚能体现择优选种重要性的一项是(     
A.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
B.小满粒不满,麦有一场险。
C.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壮的。
D.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
4.为什么说粮食与种子安全一个关乎现在,一个关乎未来?
5.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他的《粮食危机》中记述了美国曾经以种子为武器,对阿根廷进行的“农业屠戮”。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丢失种子主权的悲剧一再上演,为我们敲响警钟,为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2022-11-09更新 | 578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包装印有《觉醒年代》剧中形象的红砖冰激凌、含有中医药材的咖啡、从传统年画获取灵感的8K影片《门神》……在2021年服贸会首钢园文旅服务展馆内,经典的时尚“国货”随处可见。这些“中国智造”引领的“中国潮流”悄然崛起,向世界彰显着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展馆内处处可见的中国元素与时尚潮流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意义非凡,是中国自信引领的全方位潮流的涌现,更是民族文化和大国科技驱动的全面创新。

“国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品牌与新时代潮流文化的交融,二者的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中国智造”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因的“无缝对接”。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关电商平台“618”促销活动期间,国产品牌销售额占比超过70%。首钢园区内,前往非遗文化体验基地、陶瓷艺术馆的人们络绎不绝。越来越走俏的“国货”背后,是国家创新力、创造力的提升,说明我们的产品和品牌更加“走心”,也更符合现代消费群体的喜好。

只有紧紧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为传统文化寻找到转化发展的表达方式,才能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

(摘编自陶玉《“国潮”崛起凝聚文化自信的力量》)

材料二:

表1   国潮品牌四大维度

表2   中国李宁——国潮市场新风口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22年国潮品牌发展蓝皮书》)

材料三:

从《龙门金刚》到《只此青绿》,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绝美中国元素一次次令世界惊叹。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年轻人中大受追捧。

年轻也许无法怀旧,但经典对年轻人而言,永不褪色。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元素在世界时尚舞台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形成双向互进的新国潮现象。国潮一方面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新生代群体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消费主张的变化。

可以说,根植于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是国潮热的原动力。这些年,从曾经流行的韩流、日系、欧美风,到如今的国潮热,消费领域的流行趋势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国人文化态度的时代转变。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时代舞台大放异彩,故宫文创、国家宝藏引爆话题榜,还是穿汉服、用国货、听民乐、看古装剧等等等,国潮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文化新宠。这虽然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文化风潮、一种流行趋势,但也能够体现出自我风格和生活态度,获取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而且融进了社会热点、时代精神,因而年轻人在追逐文化潮流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契合。

围绕国潮下的国漫、国货、国艺、国乐、国学,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崛起、“圈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作为追求表达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新形式,无疑振奋人心。可在这股追崇的热潮中,我们仍需多几分冷思考,不急功近利,不骛于虚声,要以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让国潮热持续热下去。

(摘编自张忠德《“国潮”崛起彰显文化自信》)

1.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平台推出创作激励计划,鼓励创作者运用小视频、全息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展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B.2016年成立的国产牛奶品牌“认养一头牛”将抖音、小红书作为营销主阵地,与消费者建立了密切联系。
C.第15届中华老字号博览会上,国产老字号纷纷变身,如龙虎牌推出与潮玩家合作的DIY手作清凉油香囊。
D.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青铜味”十足的月饼文创产品,尝到跨界的甜头后,又推出了“青铜面具”雪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中国元素,在推陈出新中筑牢品牌自信,可以让老品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B.国潮品牌以“文化+科技”为支撑,立足于新人群、新产品、新IP和新营销等四个方面,谋求创新发展。
C.2021年3~7月,李宁品牌在运动服饰品牌天猫旗舰店的销售额同比增速第一,并4次荣登月度排名榜首。
D.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双向互进,促进了国潮热的升温,提升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3.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提到了“国潮热”的原因,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在破解城市交通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智能交通自1973年大力提倡以来,早期因受限于通信手段,发展速度比较缓慢。1995~2000年,随着数据传输速度突飞猛进的增长和位置服务技术、通信技术的突破,智能交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通信技术已经不再成为限制因素,此时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主要受限于计算能力。2000~2010年,智能交通技术全面推进,高清视频、智能分析研判等在城市交通领域得到全面应用。2010年至今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出行等将会成为智能交通系统下一阶段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随着城镇化,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面临拥堵、污染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强劲增长,交通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而道路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仅仅依靠新建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供给能力难以解决当前面临的严峻交通问题。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在破解城市交通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智慧化,再到智慧网联,传统的交通运输业不断升级换代。信息化改造了以往传统公共交通模式,大数据则是引领了整个公共交通行业往精益化发展的新阶段。以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为例,500亿条数据信息让公交集团能够更加优化资源、实现更符合市民出行需求的线网优化配置,同时对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的跟踪管理,以保障司机和车辆的最佳状态。与此同时,通过分析用户的出行习惯,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有关候车、实时路线轨迹等信息,乃至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智慧化的交通不仅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更能助力城市公共交通提升运行效率。腾讯2019年复盘了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灯光秀的热力图,发现8万人集中返回,交通疏导一定是个问题。而利用LBS技术和腾讯生态体系下产生的大数据连接交通管理部门,有效验证了城市现有公交线路规划的合理性,进行新公交线路的设计,实现对交通、人流的精准管理。

材料二

(摘编自产业信息网《2020年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材料三∶

大数据应用的最核心功能之一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优化。从现实来看,因信号控制不合理导致的通行资源浪费和交通延误十分明显。就控制范围而言,信号控制可以分为单路口信号控制、干线协调控制(线控制)和区域信号协调控制(面控制)。在模型方面,当前国内外单路口信号控制从模型到应用已经成熟,干线协调控制也有大量应用型产品和案例,但区域协调控制技术应用案例有限。在系统控制软件方面,目前中国依然主要依靠SCOOTSCATS两个系统,以及美国、西班牙等研发的系统,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应用很少。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也在尝试建立适合中国混合交通流特性的控制系统,

对于视频识别技术的研究,由于其算法的复杂度以及目标行为的多样性等原因,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在国外已有成熟的智能视频监控产品,可以在监控系统中实现异常状态自动报警的功能。中国城市视频监控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每千人拥有的视频监控数量作为指标,目前中国摄像头密度最高的北京市每千人拥有摄像头数量为59个,仅仅相当于英国平均水平的80%、美国的60%。而二线城市摄像头覆盖率更低。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二线城市的摄像头数量为5万~10万个;三线城市则<5万个。就摄像头密度而言,三线城市的摄像头密度远远低于10个/千人。

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也是痛点之一。目前数据的碎片化所形成的分割,以及企业之间的壁垒等,容易造成一种孤岛现象,很多数据不能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要使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和服务模式更加智慧化、人性化,离不开共享数据。

(摘编自《智慧交通,实现城市效能的最大化释放》等相关资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自1973年大力提倡以来,迄今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B.智能交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通信技术、计算能力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提升。
C.大数据信息错误和控制系统不完备、信号控制不合理会导致通行资源浪费和交通延误。
D.美国等发达国家智能视频监控产品比较成熟,我国城市视频监控人均占比低于英美等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化交通,通过分析用户的出行习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也能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效率。
B.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资源有限,以及城市拥堵、污染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C.2014~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高速公路智慧化市场规模均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2020年这两项的规模均为2014年的三倍以上。
D.2016~2020年,我国智慧交通技术支出规模由2016年的277.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02.7亿元,但增速呈下降趋势。
3.制约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三概括。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

“每年腊月廿九下午是我和爸爸贴春联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一年都没有落下过。”河北唐山姑娘杜一然(化名)回忆说,北方的冬天很冷,有时她贴春联手都冻木了,但父女俩还是忙得不亦乐乎,浆糊都要刷上好几遍,让春联粘得尽量牢固。

“以前每年除夕夜我都和家人一起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准时出门放烟花。”来自辽宁沈阳的徐畅说,“近年来空气污染较重,倡导环保,家人守岁后聊聊天就休息了。不过,年前和爸爸妈妈一起大扫除、祭祖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事情”。

在北京工作4年的张媛(化名)每年都回家过年。“除夕到家,第二天上午就早早起来和家人一起给亲戚朋友拜年。”张媛介绍,去年她和父母还去逛了逛庙会,“人非常多,特别热闹,还有表演活动”。

调查显示,春节期间,89%的受访者会回家乡过年。贴春联(68.4%)和拜年(52.5%)是人们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其他还有祭祖(44.2%)、守岁(44.3%)、收发压岁钱(42.8%)、扫尘(38.8%)、上香(34.4%)、逛庙会(34%)、放爆竹(32.3%)和撞钟祈福(22.4%)等。

徐畅认为,过年扫尘一方面是为辞旧迎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干干净净迎接来拜年的客人。

“‘新春’佳节嘛,就要迎新纳福。”张媛今年春节打算去庙里上香,祈求新的一年有好的开始。“去年人非常多没能实现,希望今年如愿”。

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交互分析发现,18—35周岁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60.9%的受访者是为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60.4%的受访者是为除旧迎新,增加年味,其他原因还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4.4%),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45.6%),不忘祖训、不忘根本(36.1%),凑热闹(17.1%),固定流程(11.1%),打发时间(10.8%)等。

“我小时候喜欢凑热闹,过年时大街上有扭秧歌就会去看。”杜一然向记者介绍,小时候,春节期间的“扭会”活动是孩子们的一大盼头,能进行一下午,非常热闹,大人们也都出去看,还可以一起聊聊天。“近几年‘扭会’活动少了,我希望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能传承下去,它很有意义”。

张媛对记者说,她外婆居住的地方以前每年都会组织一些较大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妈妈会特意带我去看。如今我长大了,那里只是偶尔举办这样的活动了。”

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56.5%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少喝酒打麻将,51.9%的受访者希望地方政府对此给予一定财政支持,46.8%的受访者认为可鼓励各地联合举办,36.8%的受访者建议培养年轻艺人,传承传统技艺。

“我们要与时俱进,也要传承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徐畅认为,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一些年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年轻人应多多重视,多多参与。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18—25周岁的占12.1%,26—35周岁的占63.5%,36周岁及以上的占24.5%。男性占53.8%,女性占46.2%。

(选自2018年02月1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报告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通过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迎喜接福。
B.本次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同时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
C.“每年腊月廿九下午是我和爸爸贴春联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一年都没有落下过。”杜一然的回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D.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在春节期间回家参加的相关传统文化活动中,放爆竹和撞钟祈福两个选项所占比例最低。
2.下列对报告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问卷网在调查受访者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情况时,从人们的参与度、兴趣度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作了报告,很有现实意义。
B.调查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两项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传统文化已然回归人们的生活中。
C.部分受访者建议,应积极鼓励各地联合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此建议意在解决春节活动中的资金问题。
D.徐畅认为,一些年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年轻人应多多重视和参与,从而扎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
3.根据调查报告,从兴趣度着眼说明受访者群体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并简要分析“贴春联”是受访者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原因。
2022-11-0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七十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球第三长河,国家战略水源地,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沿线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忽视了长江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长期不平衡,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账户”透支严重。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

“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强自律。自律意味着取舍,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一些地方之所以面临转型困难,本质上是因为还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上一意孤行。对这些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格以生态红线为标尺,明确什么不能做。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这种“减法”正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开端。

“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整体。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各省市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必须同其他省市精诚合作。

(取材于周亚敏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长江作为战略水源地,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
B.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反映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
C.“不搞大开发”,意味着取舍,取的是良好生态环境,舍的是经济发展。
D.“共抓大保护”,要求沿线省市共同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账户: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
B.赤字:生态需求远小于生态供给
C.红线: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
D.壁垒:行政管理清晰分明的界限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东到上海江苏浙江,西到云南四川贵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带,跨越11个省市,面积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

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严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

受生产和运输“亲水”特性的影响,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沿岸高风险企业聚集。目前,沿江布局有62个工业园区,其中,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该区域,尤其是重化工企业密集分布,生产和运输的危化品多达250余种,由此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所在地及下游地区的供水与生态安全。

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共发生环境突发事件2574起,约占全国总数的53.6%;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环境突发事件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总数的80%以上

(取材于杨桂山、徐昔保等的相关文章)

3.下列对材料二中图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呈持续上升趋势。
B.2010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占全国总数的70%左右。
C.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污染事件发展趋势与全国大体一致。
D.从2015年开始,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数量显著下降。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搞高强度开发,长江经济带生态需求与供给重新实现平衡则指日可待。
B.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恶化与沿江人口稠密、产业规模大有一定关系。
C.空间开发管控的非科学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形势严峻的最主要原因。
D.为保障长江经济带沿线饮用水安全,沿江省市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

材料三

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需要进一步解开思想认识上的结。不搞大开发,并非不发展。长江是资金、人口、资源等多要素流动的大动脉,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坐拥黄金水道的动力引擎在城市发展群上进行了探索。

据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上海基地)统计,近十年间,该中心直接支持上海179个项目、投资1360亿元的产业转移,去向绝大部分是武汉、合肥、重庆、成都等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产业转移初期以制造业为主,近年来电子信息类项目越来越多。

在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同在长三角的湖州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大力发展以物流、金融、科技、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绿色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家庭服务等绿色消费性服务业。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咸宁市,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森工造纸等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逐渐“变脸”,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健康等干亿产业集群正在这座拥有128公里长江岸线的城市崛起。

从产业合作到川电入渝,从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到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从成都东进到重庆西进,随着川渝两地能源、信息、开放通道等方面一体化不断提升,成渝城市群从概念逐渐走向现实。

(取材于李亚彪、徐海波等的相关文章)

5.请你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话题,以编辑的身份写一段导语,帮助读者整体把握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其关系。
2022-10-26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初次分配是指市场根据要素效率进行分配;二次分配是政府通过税收、扶贫及社会保障统筹等方式进行再分配,体现了国家意志强制性;三次分配则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募集、捐赠、志愿等慈善公益方式自愿进行的收入分配。如果说初次和二次分配分别是由“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推动的,三次分配则可理解为不同于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社会之手”所推动的,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有人担心三次分配是劫富济贫,是重回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恰恰相反,三次分配是自由市场和私有财产的产物,其目标是和市场经济和公共政策一起推进共同富裕。

(摘自《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三次分配》,有删改)

材料二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注重道德力量。

三次分配主要通过自愿公益捐赠开启进一步的调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腾讯集团宣布投入500亿元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在诸如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提供持续帮助,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三次分配”中的主观能动性。

通常来说,在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和社会进步比较低的阶段,三次分配往往不易彰显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分散的、零散的、短期的、自发的个体行为,而且慈善捐助数量很小。而当人们收入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比较高的阶段之后,三次分配才能够发挥出更加明显的作用,毕竟富人们需要在有能力并有意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

(摘自《三次分配是什么?三次分配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有删改)

材料三

我国慈善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材料四

从调查数据来看,德国第三次分配领域的社会参与意愿和程度都比较高。就慈善捐赠而言,德国捐赠理事会的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1900万德国人进行了捐款,约占德国10岁以上人口的28.5%,个人捐款总额达到54亿欧元,同比增长5.1%;每笔捐款平均40欧元,每人每年平均捐款7次,这两项数据都达到了德国历史最高水平。在德国,致力于追求公益目标、慈善目标的社会组织可以享受免税待遇。捐赠的个人或公司,最高可以扣除5%的应税收入。德国政府还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德国捐赠理事会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联邦部门的资助下开展慈善组织“透明度”提升项目。

德国政府倡导慈善组织在法律范围内的自治管理,一方面推动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发挥行业组织在慈善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德国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DZI)是其有代表性的权威机构。该组织自1992年以来向符合其申报标准的慈善组织颁发捐助徽章,其审查的内容包括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对公众透明度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如果慈善组织不再满足其审查标准,捐助徽章还会被撤回。

德国的慈善教育,注重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内容的全面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德国家庭引导孩子从关爱动物、家务劳动做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还会带领孩子参加助人的公益活动以及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进而培养孩子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意识。德国学校将慈善教育贯穿各个学科、不同阶段,开设相关慈善课程,培养学生平等、宽容、仁爱、互助的慈善理念。社会教育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德国通过慈善组织、媒体等机构,在全社会营造慈善氛围,动员民众广泛参与慈善捐赠。

(摘自《德国怎样进行第三次分配》,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次分配,主要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平均分配。
B.三次分配既不属于市场的分配,也不属于政府的分配,而是出于道德力量的分配,其目标是推进共同富裕。
C.只要当人们收入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比较高的阶段之后,三次分配就能够发挥出更加明显的作用。
D.由于贫困的标准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公众捐赠领域从救助型逐渐过渡成为发展型。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筹款具有能对捐赠人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开发和运用的优势,因此成为了公众捐赠的重要形式。
B.在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和社会进步比较低的阶段,三次分配是一种分散的、零散的、短期的、自发的个体行为。
C.德国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会对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对公众透明度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审查,并向符合审查标准的慈善组织颁发捐助徽章。
D.在德国,致力于追求公益目标,进行慈善捐赠的社会组织、公司及个人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3.我国要建立并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尤其是慈善捐赠,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加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10-2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