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8-2019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河北 高二 阶段练习 2019-04-22 49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政治史(旧)、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修(旧)、文化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史(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 西周时期,“君权宗法化”是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体现之一。下列选项可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D.“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 “上古三代时期,商朝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
A.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B.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
C.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这一变化
A.强化了天子权力
B.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
C.降低了女性地位
D.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
2018-04-03更新 | 539次组卷 | 17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8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 夏、商、周三代更替的事实,使周人不得不怀疑“天命”的永恒,对此,《尚书》记载:“天命糜常”、“惟德是辅”。这说明
A.孔子继承了夏商周的主流文化思想B.《尚书》是研究此历史的唯一证据
C.西周确立的宗法分封制具有优越性D.周人认为天命、道德是治乱的关键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名校
5.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以后中国古代之封建贵族已全崩溃,于是四民社会遂正式成立。”这里所说“四民社会”其社会制度应该是
A.分封制
B.共和制
C.宗法制
D.封建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2020-11-10更新 | 315次组卷 | 3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8. 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2018-07-24更新 | 265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相国)。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转型加速
B.贵族政治没落
C.改革变法兴起
D.诸侯争霸激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1. “万岁”是古代中国皇帝的代称,始于汉武帝,后来礼颂皇帝时,都要用“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敬辞。这反映了统治阶级意在
A.突出君主独尊地位
B.彰显帝王丰功伟业
C.强化皇权主义思想
D.固化君臣等级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2017-10-10更新 | 399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对于郡县的划分,《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大率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由此可知汉代
A.郡县制最终取代分封制
B.南方郡县多地旷人稀
C.南方郡县比北方数目多
D.北方郡县经济实力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
A.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B.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
C.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D.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旨在
A.削弱门下省审议权B.减少决策失误
C.完善中央监察制度D.集权于中书省
2017-03-03更新 | 263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学业水平模拟(三)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后改为中书省),魏曹丕始设,掌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这种演变表明
A.隋唐君主权力不断加强B.国家行政机构日益庞大
C.皇权专制下的权力转移D.中央官吏权力过度集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8. 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9. 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017-10-30更新 | 307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南省五岳八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0. 先秦时期,周成王“桐叶封弟”;汉末农民义军立一个刘姓放牛娃为君,说他是刘邦后裔;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古代政治活动中的这类现象表明
A.君主获天意认可才能凝聚民心
B.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
C.古代民众对明君治国的期盼
D.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1.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C.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D.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2018-09-22更新 | 1354次组卷 | 91卷引用:2015届江西上饶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2. 《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家禄一季;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这表明唐王朝
A.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直接挂钩
B.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
C.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D.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3. 南北朝陷入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2020-07-21更新 | 610次组卷 | 43卷引用:东北三省四市2017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4. 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C.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2018-11-15更新 | 257次组卷 | 29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5. 宋孝宗是个围棋爱好者,为此内廷中供养着一名叫作赵鄂的围棋国手。赵鄂自恃得宠,向皇帝跑官要官,孝宗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由此反映出
A.宋代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朝政混乱,大权旁落
C.赵鄂自恃得宠失去信任
D.外廷权力急剧膨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6.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据此可知
A.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B.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
C.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
D.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
2017-10-28更新 | 271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7. 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
2017-06-04更新 | 593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8. 明朝地方机构的设置几经变化。最初因袭元旧制,设立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后形成以三司分治省政的基本体制;宣德年间,设置巡抚主持地方政务(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正德年间,为应对农民起义、倭寇入侵等问题,又加派兵部尚书督察院御史身份的“总督”管理数省。由此可见,明朝
A.意在健全各级基层机构巩固统治B.地方过度分权导致机构运转不灵
C.临时性措施复杂多变,漏洞百出D.地方管理政策具有中央集权色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9. 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
A.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D.内阁对皇权有效的制约
2019-01-18更新 | 102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0. 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递呈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A.削弱了总督巡抚权力B.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018-11-01更新 | 342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7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1. 据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2018-06-04更新 | 273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32. “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
2018-02-02更新 | 438次组卷 | 37卷引用:江苏省苏北四市2018届高三一模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3. 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其意图是
A.扩大地方的权力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整饬地方的吏治D.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4. 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
C.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D.齐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35. 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
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
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
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6. 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其揭示出的核心问题是
A.宰相制度逐渐衰落
B.封建官僚机构的日益完善
C.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D.政府监察职能得以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37. 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军机处
A.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B.成为全国政事中枢
C.囊括内阁六部机构
D.各项制度趋于健全
2019-04-17更新 | 248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8. 东汉顺帝之前选拔官员多靠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这一规定
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
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
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
D.打击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9. 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说明
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
B.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
C.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了改善
D.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0. 汉武帝时,刺史能够“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东汉时有诏书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A.刺史的权力有扩大趋向
B.东汉时刺史失去监察职权
C.汉朝刺史的职权变化无常
D.刺史的监察对象为各级官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1. 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017-11-05更新 | 870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模拟演练(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2. 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
A.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
B.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
D.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
2017-06-04更新 | 750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考考前保温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3. 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等。汉代天子下诏举贤     
A.运用了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B.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
C.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D.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45.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 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
2022-10-15更新 | 281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6. 恩格斯在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A.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C.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47.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抗击日本海军时,南洋水师保持中立,材料说明此时期
A.部分洋务官员视水师为个人私产B.清政府已经丧失军事指挥的权力
C.地方自强势力与清政府分庭抗礼D.新兴汉族地方割据集团逐步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48. 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其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这表明,近代中国内的“租界”
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
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了中国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9.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
B.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C.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
D.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50. 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
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
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名校

51. 材料:唐初统治者吸取隋朝“拒谏饰非”而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重视和鼓励谏官们积极谏言:《贞观政要》之《求谏》篇记载了唐太宗向群臣求谏:“朕每闭居静坐,则自内省。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恩正人匡谏,欲耳目外通,下无怨滞。”除了鼓励群臣谏言,唐初统治者还设置了散骑常侍、谏议大夫、拾遗、补阔、给事中、起居郎等谏官职务专司谏诤之权。武则天统治时期,设置东西南北四个铜匦,由谏官充任知匦史,本意是加强对百官的监督:“以青匦置东方,以受养民劝农之事;以丹匦置南方,以受谏论时政之书;以素匦置西方,以爱陈冤诉屈之状:以玄匦置北方,以受举报高密之信”。在唐统治者的倡导和建议乏下,涌现了一大批谏臣,谏官群体规模庞大,谏诤之风蔚然兴起。

——摘编自关庆华《唐代谏官制度:组织架构、历史价值与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统治者重视谏官谏言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前期统治者上述措施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9年,法国政局发生变化,共和派的刚必达、茹费理内阁接连执政,鼓吹殖民扩张。法驻越海防领事公开叫嚣:“法国必须占领东京(越南北部地区)……一旦欧洲各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申报》似乎感知到这一脉动,相继抛出四篇评论,指出了安南(越南)局势的危险:“今安南之于法人……设有不和,西南境上若广西、若云南,逦迤三四千里,骤议防堵有此大力量乎?”……1882年,李维业率(法)军攻占河内。

——摘编自彭利芝《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

材料二   1883年至1885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使清政府内部出现两种不同观点,一派主张同法国作战,认为国家通过洋务运动,自身经济、军事实力都比鸦片战争时期有所提高,不应再屈辱求和;另一派主张同法国讲和,认为同资本主义列强相比,还十分落后,同法国作战不可能取胜,不可力战。鉴于上述两种观点,清政府左右不定,难于决策,于是决定进行两方面准备,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

——摘编自兰森《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动侵略“安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对中法战争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从影响战争胜负的角度,说明中法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政治史(旧)、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修(旧)、文化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史(旧)

试卷题型(共 52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50
材料分析题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政治史(旧)
2
中国古代史
3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
选修(旧)
5
文化史(旧)
6
中国近现代史
7
经济史(旧)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85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含义和内容  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  宗法制单题
20.65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单题
30.65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  宗法制单题
40.65商朝的建立和内外服制度  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分封制实行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商朝的统治及文化遗存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单题
50.9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单题
60.65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单题
70.4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单题
80.65君主专制的演进单题
90.65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单题
100.4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单题
110.85皇帝制度单题
120.65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单题
130.65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单题
140.65察举制  察举制单题
150.65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单题
160.4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单题
170.65君主专制的演进单题
180.85选官制度单题
190.65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单题
200.65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  商和西周  宗法制单题
210.4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儒家单题
220.4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单题
230.65隋唐的统一单题
240.65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单题
250.65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单题
260.65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单题
270.65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单题
280.6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单题
290.65内阁单题
300.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单题
310.65军机处和密折制度单题
320.85军机处和密折制度单题
330.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单题
340.65分封制  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单题
350.85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  宗法制单题
360.65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单题
370.85军机处和密折制度单题
380.65选官制度单题
390.65郡县制单题
400.65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单题
410.65隋唐的统一单题
420.65分封制实行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单题
430.65察举制单题
440.6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单题
450.65《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单题
460.65《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单题
470.4甲午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单题
480.4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单题
490.6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单题
500.6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背景)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510.85监察与谏议
520.65第二次鸦片战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