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请你根据兴趣小组的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①在一块面积为0.8米×0.8米的大彩色纸上均匀的撒上 100 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
②生物兴趣小组组长作为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捕食者”先背对桌面,接着转向桌子,并快速的“捕获”一张小纸片取出。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大彩纸上只剩下 25 张小纸片为止。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相同。在每个“幸存者”下面放上3个相同颜色的备用小纸片。
④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述步骤,进行4次。每轮均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开始数目和幸存数目。
实验数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20

3

12

2

8

1

4

1

20

2

8

0

0

0

0.

0

20

10

40

17

68

21

84

22

绿

20

5

20

3

12

2

8

1

20

5

20

3

12

1

4

1

(1)分析每次“捕获”后的幸存数目,____色的“幸存者”最多,推测实验中作为背景的大彩色纸颜色应接近于____色。
(2)比较第一次及第四次的“幸存者”数目,____色已无“幸存者”,但其他颜色均存在一定数量的“幸存者”。
(3)本实验表明:当小纸片与大彩纸的颜色差异较____时,便不容易被“捕食者”捕获,从而生存下来。结合达尔文进化论,可见动物保护色的形成也是____的结果。
2024-03-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21-22八年级上·湖南张家界·期末
2 . 面对新冠疫情我们不惧怕,不传谣,科学应对,第一条就是洗手。洗手真的能减少手上的病菌吗?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培养皿号

A

B

C

实验步骤

配制牛肉汁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待用

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的手心取样,然后涂抹到培养基表面。

用无菌棉棒在           ①的手心取样,然后涂抹到培养基表面。

用无菌棉棒直接在培养基表面涂抹。

将A、B、C三组培养皿放入适宜温度的培养箱培养,每天定时观察、记录,直到菌落不再增加。

实验结果

许多菌落

少数菌落


(1)上述实验提出的探究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
(2)C组在此实验中起 _______作用。
(3)将配制好的牛肉汁培养基高温灭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高温灭菌并冷却,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________,②处应填的内容是 ________
(5)实验步骤②,用无菌棉棒对手心取样时,要求A、B两组取样部位面积相同是为了___________。取样后涂抹到培养基表面,这个过程相当于 _______
(6)我们能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
(7)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应养成 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习惯。
3 . 在现代化农场的玻璃温室内,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温度、光照、水分、二氧化碳、无机盐等。图中①和②表示进出叶片的两种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湿度传感器可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植物根尖的______是吸收水分的最主要部位,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______
(2)如图,夜晚叶片释放的气体①是______
(3)二氧化碳传感器可检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夏季晴朗的一天,上午8:00-11:00,温室内氧气的含量______;夜间温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原因是______
(4)为探究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温室条件下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将温室中生长状态一致的甲植物均分成5组,光照适宜,用每天中午12:30监测到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对值)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实验处理

温度(℃)

36

36

36

31

25

相对湿度(%)

17

27

52

52

52

实验结果

光合作用速率

11.1

15.1

22.1

23.7

20.7

据表推测:
①实验1、2、3的自变量是______;要分析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应比较第______组的实验结果。
②中午时,对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______
2024-02-18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在下列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纸巾,再将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纸巾上面,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

培养皿(组别)

场所

阳光下

阳光下

黑暗中

阳光下

温度(℃)

23

23

23

5

纸巾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潮湿

发芽率

90%

0

90%

0


(1)上表的实验设计中共包含了_______组对照实验。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可选用________构成对照实验。甲、乙两组实验中,变量是__________,比较甲丁两组发芽率,说明种子萌发需要_____________
(2)培养皿放入一定数量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_________
(3)甲与丙均有未萌发的种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加入适量营养液继续培养,几周后幼苗生长最好的是_______组,幼苗由种子的_____________发育而来。
2024-02-0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孙疃中心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当人们移开花盆、搬开石块,鼠妇四处逃窜,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如果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在保证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前提下_____ (选填“甲”或“乙”或“丙”)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
(2)有同学提议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不行?请说明原因_______
(3)若某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其他小组的都不同,应该     。(请填写正确选项的对应字母)
A.承认本组的探究活动已经失败
B.坚持本组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
C.立即参考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修改实验数据
D.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多次重复实验确认结果

(4)如果选择甲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可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___
(5)实验结束后。应该如何处理鼠妇_____
2023-12-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6 .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广大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对学习能力会有怎样的影响?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16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②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B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天3.5小时,持续21天。A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③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四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在限制睡眠时长的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_____实验,其变量是_____
(2)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
(3)分析上图可知,随着每组小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______,说明小鼠走迷宫的行为是一种_______行为,由______和学习而获得。
(4)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你认为该科研团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2023-12-1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州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抽测生物试题
7 . 动物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保护色有利于动物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生物兴趣班的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来探究生物保护色的作用。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

菜青虫100只

生活环境

与菜青虫体色一致的青菜叶上

与菜青虫体色不一致的黄色菜叶上

实验处理

放入3只吃虫鸟

放入3只吃虫鸟

实验结果

一分钟后,吃剩78条

一分钟后,吃剩55条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变量是______,实验中设置甲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乙组的实验材料“?”处应该填的是____________
(3)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是:环境变化导致菜青虫原来的保护色失去保护作用,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也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____________(填“相对的”或“绝对的”)。
(4)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分析,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2023-12-1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监测生物试卷
8 .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发现障碍物的”,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后记录撞击和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验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实验

实验处理方法

被观察的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蝙蝠的百分比(%)

A

不做任何处理

1000

71

B

蒙住蝙蝠的双眼

1000

70

C

蒙住蝙蝠的双耳

1000

35

(1)设计实验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从实验A和B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蝙蝠是通过_____________(填器官名称)来发现障碍物的。
(4)蝙蝠的耳和眼在结构层次上都属于_________
(5)是____________的生活环境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2023-12-1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等3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9 . 在一玻璃瓶中加入适量淀粉、水和少量酵母菌,调成稀糊状,瓶口和连有导管的橡皮塞均用凡士林密封住,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下图所示.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根据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会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玻璃瓶会嗅到酒味,是因为有_______产生。取出一些糊状物,滴一滴碘液,不变蓝色的原因是________
(3)本实验说明酵母菌具有________的作用。若把上述装置中的酵母菌换成乳酸菌,其它操作均不变,试管中的石灰水_________;乳酸菌与酵母菌相比较,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将此装置放在冰箱中,则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10 . 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呢?它们是靠气味传递信息吗?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订实验计划前,有同学认为蚂蚁是依靠动作进行通讯的。这一步骤相当于科学探究中的 _______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3个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木条连接起来
②先将事先捕获的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将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在C岛上找到食物。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桥”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
④在蚂蚁爬过的“桥”上涂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发现蚂蚁没有爬上桥。
(2)实验分析: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_____行为的动物。从行为获得的方式来看,蚂蚁觅食的行为属于 ______行为。蚂蚁通过多次尝试,在C岛上发现食物,后面之直过桥到C岛寻找食物的行为属于 _____行为。(均选填“先天性”或“学习”)
(3)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
(4)在上述过程中,蚂蚁成员之间分工合作,集体搬运食物,属于_______行为。实验后应该怎样处理蚂蚁?________
2023-12-06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荟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