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3 道试题
1 . 在冯天瑜先生看来,“中体西用”论者为了消解既承认西方政教的优长又固守孔孟精义之间的矛盾,便抛出了“西学中源”的法宝。可见,“西学中源”观点的提出
A.不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B.表明中国学习西方已上升到政治层面
C.阻碍了中国器物层面的西化
D.突破了千年传统文化本体的构想模式
2 . 1870前后,俾斯麦先后接待了来自日本与中国的两批使节,日本“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作根本的改造”,中国“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因此,他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胜,中国败。”据此可见当时中日的主要差异是
A.学习的根本动机
B.外交的谋略胆识
C.政府的改革理念
D.社会的发展程度
3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表现?
(3)据材料三,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谈谈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2019-11-01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马永顺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变夷之议,始于言技,继之以言政,益之以言教。”文中的“言技”是指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2019-10-23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5 . 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2019-10-18更新 | 467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5-2016学年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旧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项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019-10-17更新 | 205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0年黑龙江绥滨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7 . 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A.发昌机器厂——农工商总局——《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B.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周——《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
C.刘立川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大生纱厂——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第一届人大召开
2019-10-12更新 | 140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验收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近代中国1850—1904年间译著概况简表,下列选项对此解读不合理的是
时期译著类别译著来源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日本
1850—189940%30%10%8%3.5%85%15%567种
1902—190410.5%21%24%25.5%11.3%16.8%62.2%573种

A.知识界否定了西方科学的价值B.来源变化能体现受甲午战争影响
C.学习西方在反思中不断的深入D.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型
2019-10-11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
2019-10-01更新 | 67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10 . 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的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方式受到冲击而造成的如此猛烈、痛苦的动乱。”以下历史事件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洋务派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
B.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C.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D.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
2019-09-1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东南联合体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