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3 道试题
1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西用”理解准确的是
A.西方的物质文化B.西方的社会制度
C.西方的思想文化D.西方的政治学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统计,从1862年至1894年的30余年间,洋务派共创办外语、机械、军医、陆军、矿务等类新式学堂24所。这些新式学堂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蕴含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C.导致了科举制度的瓦解D.排斥儒学作为学堂课程内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体西用”这个命题既表述了中学与西学的结合,又规定了中学和西学的区分,“中学”是熟识的东西……推而及于中国田有的文化皆属之,统归于形而上的“道”,西学是陌生的东西,并且伴随着民族冲突来到中国因此对于它的认识和汲取,不能不表现为几代中国人经历的艰辛曲折的过程

“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业都是这种缝合所产生的有益结果这些东西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虽然力量有限终定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断陈代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如知识、围绕“中体西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观点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0-05-2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黑龙江省实验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B.是一个东学西传到西学东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D.是一个不断回归到传统儒学的过程
2020-04-28更新 | 187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5-2016学年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5 .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C.第二次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6 . 晚清中国的危机与应对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原来“一直处在思想话语边缘”的诸子学进入了士人关注的视野。例如:

派别相关史事
兵家1861年,胡林翼编撰的《读史兵略》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因其“详于考古而略于适今”,陈龙昌于1897年编成《中西兵略指掌》,“采曾文正左文襄之法,通古今而系之论……合中西而编之。”
农家1863年,夏燮为《广蚕桑说》作序时说,蚕丝出口之数惊人,几与茶叶相同,如不注意技术改进,这个维持贸易平衡的产业将无法持续。1897年,赵用宾给《裨农最要》作序时指出:“试观外洋诸国,囊括中国之利,几欲一网打尽,所赖稍稍收利权者,丝为尚,丝可忽乎。”
墨家最早在中国使用摄影术的邹伯奇用《墨子》来解释西洋的数学、重学和视学等。1896年,王仁俊根据《墨子·尚同》“选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论证泰西“举民主,有万国公法,皆取于此。”

材料二   办洋务是在西风吹拂之下经世的新阶段、再发展。中国历史上儒法之间的王道和霸道之争,其实质就是政治正当性究竟应该以民生为基础还是以国富为基础的争论。李鸿章幕下的马建忠说得很明确:“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国家富强成为中心,民生降到了第二位。在日益严峻的国势衰落面前,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产生了奇妙的合流。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


(1)阅读材料一,分析晚清兵家、农家和墨家被重新发现和诠释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中“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是如何“合流”的。
7 . 下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贴在墙上。下列表述内容与该漫画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B.“遗其体而求其用”
C.“然欲自强必先理财”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2020-04-02更新 | 331次组卷 | 22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在冯天瑜先生看来,“中体西用”论者为了消解既承认西方政教的优长、又固守孔孟精义之间的矛盾,便抛出了“西学中源”的法宝。由此可见,“中体西用”的思想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指导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
C.适应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要求D.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020-03-3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与该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坚持传统夷夏观念
10 . 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B.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2020-03-06更新 | 272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