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们认识产生差异的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1 . 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求同存异。该观点(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观点。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023-12-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高考班)试题

2 .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因其歌词直接化用《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对以丑为美,颠倒黑白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从而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一些网友认为刀郎在歌词中暗藏了一些针对其他歌手的讽刺。而另一部分网友则表示,歌词没有那么复杂,不应该被过度解读。还有网友表示希望在今后的音乐欣赏中,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和解读音乐作品,让音乐回归到它最本真的意义中。网友们对其歌词立意的热议体现了(     

A.对既有论断的怀疑是真理发展的动力B.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C.任何客观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3 . 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不同时节的风在诗词中蕴含着不同的情韵:春风(东风)是万物复苏、草木萌发的生机;夏风(南风)是万物生长,草木欣欣的惬意;秋风(西风)是万物凋零,草木摇落的感伤;冬风(北风)是万物萧条,草木枯黄的孤寂。不同的境遇产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情带来不一样的风景。有人眼中的风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圈圈涟漪,有人眼中的风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片片落红……对此,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①有关风的诗词创作源于诗人的主观想象
②诗人的情感和现实的“风”景相互依赖
③对风的描述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诗人对风情韵的表达,具有主观能动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11-2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联合质量测评政治试题
5 . 芜湖铁画是我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芜湖铁画的继承与创新议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继承论者强调传统工艺应保存,不宜盲目创新;而创新论者提倡突破传统的局限,努力创新。对芜湖铁画继承和创新的不同看法表明(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②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的真理性认识不止一个
③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某市湿地资源丰富,但早些年因围湖造田、房地产开发而遭到了破坏。近年来,该市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探索出“立法在先、全局规划、智慧管理、多方联动”的治理经验,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的殊荣。该市的转型发展表明(       
①人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④运用综合思维认识和处理问题能促进系统优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7 . 上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观测太阳,但直到1610年,人类使用望远镜观测和记录太阳黑子,才开启了太阳科学观测的时代。今天,通过地基太阳望远镜和天基太阳探测器的联合观测,人类对太阳有了全新认识。由此可见(       
①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具体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③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11-19更新 | 238次组卷 | 20卷引用: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政治试题
8 . “雨”是古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常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雨是恬淡人心的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的雨是人生漂泊零落、心痛到极致的雨。“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的雨映照了诗人被贬的怀才不遇。……“雨”在人们的笔下有如此大的差异,这表明(       
①对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等直接相关
②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不同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真理性的认识
④作为客观事物的“雨”是复杂的,变化发展着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 . 毛泽东同志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下列诗句与这段话蕴含的道理相同或相似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④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如何看待预制菜?某餐企负责人说,用预制菜能高效出餐,降本增效;年轻消费者认为预制菜与快节奏的生活相适应;也有人表示,预制菜重油盐、高脂肪、添加剂多等问题让人难以接受;有关专家指出,我国预制菜行业发展亟需全面的安全规范体系。这说明(     
①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没有统一的标准
②人们的认识受个人立场和知识结构影响
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