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期中 2020-04-26 7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大众文化滋养人的心灵

纪东冲

千古文人客梦,几代人的青春里都住着一个金庸。10月30日,作家金庸离世,感念他的文字迅速在朋友圈刷屏,怀念他的文章成为不少微信公号头条选题,许多网友纷纷留言遥想当年读他作品时的动人一刻。

一个文化人的离世,引发如潮感怀,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如果不是被他的作品吸引过、感染过,如果他的作品不曾陪伴过自己的青春,人们不会对他如此感念。“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人们记诵这一嵌入14部作品首字的“名句”背后,正是金庸武侠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生的对读者心情怡养、心智启迪、心灵温润的影响。数十年来,金庸武侠作品一纸风行,深刻启示我们,大众文化作为与大众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品类,更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己任。

有人这样回想:“多少‘70后‘80后’曾在被窝里、在课堂书桌下,阅读金庸先生的小说。”有人这样写看他作品后的收获:”这二十几年,金庸的小说是我随身携带、反复阅读最多的作品。所思所想每年都有不同,有纯粹创作技艺方面的认知的变化,亦有文化历史价值观多个方面的新发现。”

一些人急于评价说金庸的作品太“俗”,难登大雅之堂;一些人说他的作品堪称经典,其文化底蕴与历史深度开辟了大众文化的新境界。相较于此,金庸作品读者的留言与感想,道尽的是他的作品让很多读者不能忘怀这一不争的事实。也许,对作品历史地位与高度的评价,可以留给时间。但对于大众文化作品来说,首先要能陪伴大众、滋养心灵,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紧要的。

可以说,金庸的武侠作品,以故事、以人物滋养着读者的心灵。他写的虽然是武侠小说,但他的群侠“更贴近于生活,更像是平民英雄,也有自身的爱恨纠缠,也有迷茫的困顿无助。但如羽化之蝶,历尽劫波,终成大侠”。更重要的是,他的群侠,不少都有着一种卓然洒脱的精神人格,有着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一种见义勇为、持守正义、重信然诺的世间道义,包含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与价值理念。在相当意义上说金庸运用的是武侠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抒写世道人心,浸润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涧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金庸作品赢得大众也从另一面提醒我们,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那些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作品,那些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作品,或许能一时哗众取宠,却终因不能滋养人、感染人,而被大众遗忘,更会被历史尘封。

金庸走了,但他留下了读者众多的作品。我们期待更多作家创作更多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陪伴人的成长、滋养人的心灵。

(选自《人民日报》2018.11.1第5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心中一直都有做侠客的梦想,而他的作品正好满足了很多人的心理需求。
B.大众文化要以滋养心灵为己任,因为它与大众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能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C.有人反复阅读金庸作品,从中不仅感受到了金庸高超的创作技艺,还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知识、侠义精神、家国情怀等等。
D.大众对金庸的作品评价不一,有褒有贬,这也许需要时间来验证谁对谁错,任何作品要成为名著都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磨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读者不能忘怀金庸的作品,对于大众文化作品而言,这样的能陪伴人的成长、滋养人的心灵的作品一定是优秀作品。
B.金庸笔下的大侠不少都是历尽劫难如羽化之蝶,终成大侠,一般都有突出的侠义精神与爱国精神,让几代国人为之倾倒。
C.承载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金庸作品,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充满了正能量,陪伴大众多年。
D.卓然洒脱的精神人格,坚守正义、重信然诺的世间道义,家国情怀是金庸作品能长久影响中国人的生活的最重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境界视野狭小的甚至以丑为美的作品,虽然红极一时,终因不能滋养感染人而失去生命力,最终会被大众遗忘,被历史尘封。
B.几十年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能深入人心,正说明金庸武侠小说在读者内心世界中能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力量。
C.金庸先生离世引发不少网友唏嘘感慨,这与他运用武侠这一题材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他作品中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才产生这样的效果。
D.好作品一般都有正能量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为大众喜爱,甚至传承数代人历久弥新。金先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2020-04-2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17日,教育部为切实做好岁末年初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印发《关于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隐排查整改做好岁末年初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深刻吸取学校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结合本地实际,把握冬季和学期末特点,举一反三,将各种不安全因素纳入防控范畴,立即开展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强化整改落实,切实维护学校安全和谐稳定,保障学生健康安全,要重点加强六个方面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一是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情况。二是学校食品与卫生安全情况。三是冬季采暖及消防安全情况。四是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情况。五是校车及上下学交通安全情况。六是防范非法入侵校园、学生欺凌和暴力情况。

(摘自教育部网站)

材料二:

调查发现超过两成(23.0%)的“00后”觉得校园不够安全。校园安全感缺失既有个体因素带来的情感体验,也有对客观存在威胁的主观反应。从个体因素来说,年级、家庭经济水平和抚养状况对少年儿童的校园安全感影响较大,29.8%的初中生、35.8%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校园不安全感。交叉分析还发现,31.1%的母亲长期外出务工的少年儿童,31.9%的父/母去世的少年儿童校园安全感差,均高于平均水平(23.0%)

从客观原因来看,校园恶性事件、校园暴力和校园意外伤害时有发生,校园周边环境混乱,直接对少年儿童造成了人身威胁,带来不安全感。此外,各种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网络视频的传播也加剧了中小学生校园的不安全感。

有专家认为,这些暴力伤害事件暴露了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不到位、应急能力不足、防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议以安全教育为突破点,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家校配合,重点关注亲情缺失、家庭经济困难的少年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疏导工作,缓解他们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摘自《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调查》)

材料三:

舆论对校园暴力产生原因的观点倾向

   

(图中文字为学校只重智育不德育、父母责任大应反思其教育方式、家庭学校社会责任兼而有之、社会不良习气和浮躁情绪导致孩子模仿、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到位所致、职能部门也应负责、其他)

(摘自人民网)

材料四:

为确保校园安全,俄中学计划引入人脸识别系统。俄教育部新闻处向媒体通报说,俄罗斯全国正在推进的“数字中学”计划主要是为了确保校园安全,在目前几十种安保系统方案中,人脸识别系统不仅可靠,而且比其他许多系统成本低,可以防止不相干的人进入校园。俄总统儿童权利全权代表库兹涅佐娃12月2日对塔斯社表示,为提高校园安全,俄有关方面已经拟定30项措施,计划于近期提交俄政府审议。

针对校园暴力,德国引入一套“动态风险分析系统”,学校收集行为异常学生的相关信息,借助软件加以分析,计算出某名学生暴力倾向的严重程度,以便掌控。有些德国学校让学生们学拳击、太极,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也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在科技防范上,德国要求今年年底前所有学校要安装警报装置,一旦发生险情,将发出警报信号。在德国波茨坦市,每位老师都可以在险情发生时通过手机启动特定号码,激活警报系统,警报声可响遍教室、走廊、运动场馆。

(摘自《环球时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关注了青少年校园安全问题,材料一侧重在官方态度上,材料二侧重在学生感受角度。
B.材料三的数据分析表明,学校不重德育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C.材料二从现象和数据的角度来展开,专家经过调研得出青少年校园安全感缺乏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D.材料四中,俄德两国政府对于校园安全问题都很重视,采取了多项高科技手段辅助加强安全措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学校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制度不健全,应急能力不足,防范机制不健全,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B.从个体因素说,家庭经济水平和青少年的安全感成正比,留守儿童或单亲儿童的校园安全感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C.从客观原因看,校园周边环境混乱对校园安全有影响,不法分子喜欢把学生作为报复社会、制造影响的目标。
D.德国用“动态风险分析系统”,学校收集行为异常学生的信息,借助软件分析某学生暴力倾向的严重程度,以便及时制止暴力事件发生。
6.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校园安全保障措施的认识。
2020-04-2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页的翻过

张承志

二十多年前,有一次曾经未加思索地写道,游牧草原的循环不已的历史,“也许要翻向它的最后一页了”。

这么感觉的原因,是由于那时开始出现了定居,虽然只是草拌泥房子的定居。而且,一年中迁徙的次数在减少。此外迹象还有很多,比如,一直成为大草原形象的木轮子勒勒车,有被工业生产的铁筋车取代的可能。

而今天,这“最后的一页”已经掀得雷鸣风吼。它破坏着,替代着,唆使着,蔓延着,带着粗俗而生机勃勃的欢叫,恣情地在延续了十数个世纪的旧营盘上摧枯拉朽。

草原的交通与驮载,正在被拖拉机和客货吉普车所替换。越冬、春羔、驻夏,加上秋季追逐草籽和营养的频繁走场迁徙,已经变成了一座砖房和一座毡房的基本定居。热乎的火炕,夹墙后的啤酒,使年轻人不愿动荡地搬家。都市里时髦的话题—草原的退化和沙化,首先在一座座砖房周围开始了。

嘉陵、铃木,一辆辆摩托在嘟嘟穿梭。马群里的乘马发肥,赛会上难得挑出善奔的骏马了。而且三年两年不骑,驯马暴烈难御,还原成了“生个子马”。牛则几乎都是生个子;女人们缺乏驯顺的牛去拉车打水,从百步之外的水井打一缸水,居然要男人启动柴油拖拉机,一路黑烟地兴师动众。确实,女无乘车男缺坐骑的问题,牧人不愿意骑马的问题,破天荒地出现了。

摩托、铁丝网、一挡、二挡、离合器,随潮水般的汉语借词涌入草地。加上啤酒瓶子、三轮货郎、盲流小偷、运牛车装修队,如今奔向乌珠穆沁草原的一切,使人目不暇接心慌意乱。

前年回草原时,以前羊群珠散草海的风景,被挖上了疮疤似的黑窟窿。原来是承包了这片草原的一支采矿队,挖开青草,开出一个个采铜的土矿坑。采矿坑或是矩形的探槽,深数米;或是坑道,深不可测。

以前,牧民们讲述四周地名的时候,说到奥由特 (oyotu),总是带着神秘的语气。“有翡翠的地方”,它既是牧民的古老家乡,也是我插队的最初营地,听着我自然也很喜欢这个地名。谁知古老地名是一种原罪,因为它招灾酿祸,引人入室,天生就是破坏安宁和自然的情报。

马驹在矿坑里摔断腿,队的羊被人盗走。前年发现,牧民兄嫂的神经已经失衡,我也目击了游荡成群的闲汉,夜间轰鸣的载重卡车。黑洞愈挖愈多,南边山坡一片疮痍。采矿队每天用大拖拉机运水,水井几近干涸,在水草本足的乌珠穆沁见的水纠纷,终于出现了。争执时一片混乱,各自嚷着对方听不懂的语言。家家的狗都晕了,不知谁该叫该咬。草原上甚至奔着两三头猪;这使牧民的小儿们大感新鲜,舞着马竿子追逐。去年夏天再回草原,牧民兄嫂更加憔悴了,他们求救般地望着我,不知所措。

北方的大草原静谧得据说能听见四十里外的一只子咳嗽。草海的潮动能吞吸近在咫尺的声音,所以经常是当汽车一直开到鼻子下头,才被人听见。

环境的巨变,安宁的打破,不仅是对一种千年未改的古老心理的压力,也是对一种特殊能力的破坏——牧民们对自己不能判断感到慌乱。无力的感觉,是从未有过的。

一连三年,每个夏季我都返回乌珠穆沁的草原,为的是在渴望的安静里休息身心;没想到,却看够了历史翻页的实相。

一年的富裕使我惊奇而满足。第二年门口就出现了闯入者;对来串门的采矿队,我不知说什么才好。我只能叨叨些保护草场,心里却满是烦恼。我的安宁也被毁了,千里迢迢地,来看破坏植被。第三年牧民兄嫂要求我立刻去为他们上诉官员,他们已经急得乱了方寸。

窥见了历史的翻页,究竟是一种收获呢,还是一种痛苦?

游牧社会的文化,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和文化。它曾经内里丰富无所不包。无论拉水的牛比赛的马,讲起来都是一本经,套套解数娓娓动人。无论语言的体系或一个单词的色彩,分析到底都会现出真理,闪起朴素的光辉。在如此世界里,男女老幼生死悲欢,无不存在得生动感人。它深藏着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一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一些人的基本问题。

若是培养它的环境存在,它就存在。反之它会逐步消失。不知道,人类是否已经决定要改变这个环境。尽管世界上还有各大牧区,牧养(而不是厩养)的文化还在继续;但是,如乌珠穆沁那样的,相对纯粹的游牧文化类型,过去就曾经罕见,今后更临近终结。

随着一种强力的推动,在人对富足与舒适的追求之中,在对青草和对人的侵犯之中,机械人声轰鸣嘈杂,历史在以旧换新

(节选自《风土与山河》作家出版社)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二十多年前的一句话写起,既开门见山点题,又引出下文内容的叙写,更彰显了作者预言的前瞻性,引人思考。
B.第三段运用比喻、排比、拟物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又生动地写出现代工业取代草原传统生活方式的雷霆之势。
C.文章写牧民兄嫂三年的不同境况,旨在以点带面地表现现代草原工业对牧民生活的影响,也表明他们的内心中的焦虑无助。
D.文章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既生动再现了草原生态和牧民生活方式的今昔不同,也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观点态度。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9.文中说“若是培养它的环境存在,它就存在。反之它会逐步消失”,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这种观点?请联系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2020-04-2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垂拱中宰相居道七代孙。贞元中,制举贤良极谏,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秩满,藩府交辟,皆不就。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垍考词判,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

元和初,为翰林为学士。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谓垍曰:“吉甫自尚书郎流落远地,十余年方归,后进人物,罕所接识。宰相之职,宜擢贤俊,今则懵然莫知能否。卿多精鉴今之才杰,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数月之内,选用略尽,当时翕然称吉甫有得人之称。其年秋,垍代吉甫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明年,垍奏:“集贤御书院,请准《六典》,登朝官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永为常式。”从之。

初,垍在翰林承旨,属宪宗初平、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请旌别淑愿杜绝蹊径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

先是,百姓输赋于州府: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建中初定两税时,贷重钱轻;是后货轻钱重,人之所出,固已倍其初征。及垍为相,奏请:“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观察使,仍以其所莅之郡租赋自给。”其诸州送使额,悉变为上供,故江淮稍息肩。

垍虽年少,骤居相位,器局峻整,有法度,虽大僚前辈,其造请不敢千以私。垍在中书,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自拾遗转补阙。垍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韦贯之、裴度知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其后继踵入相,咸著名迹。议者谓垍作相,才与时会,知无不为,于时朝无幸人,百度浸理;而再周遘疾,以至休谢,公论惜之。

元和五年,中风病。宪宗甚嗟惜,中使旁午致问,至于药膳进退,皆令疏陈。疾益痼,罢为兵部尚书,仍进阶银青。明年,改太子宾客。卒,废朝,赐礼有加,赠太子少傅。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九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恳请旌别淑慝/杜绝蹊径/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
B.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恳请旌别/淑慝杜绝蹊径/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
C.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恳请旌别淑慝/杜绝溪径/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
D.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恳请旌别/淑慝杜绝溪径/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即黄河以东,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有“唐尧故地”之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B.补阙,古代官职名,有左右之分,主要是规谏皇帝及举荐人才,与拾遗合称“遗补”。
C.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时实际担任副宰相,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D.银青,汉代御史大夫及官秩在比二千石以上者,除光禄大夫无印外,均银印青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垍品学兼优,为人清正。二十岁中进士,后举贤良极谏科对策第一,特授美原县尉。吏部侍郎郑珣瑜请他主持考核词判时,坚守正道不受贿赂。
B.裴垍恭敬谨慎,严肃为政。裴垍处置机要事务小心谨慎,所提建议非常符合皇上的旨意,此外,他还向皇帝建议减轻了江淮一带百姓赋税负担。
C.裴垍选人用贤,量材授职。裴垍为相后,举荐韦贯之、裴度、李夷简、李绛等人掌管机要政务。这些人后来都相继为相,成为一代名臣。
D.裴垍才能兼备,风范凛然。在担任宰相期间,他严明法治,分清良恶,使唐后期出现了少有的清明政治。离世时,朝廷为他停止朝会去祭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垍虽年少,骤居相位,器局峻整,有法度,虽大僚前辈,其造请不敢干以私。
(2)议者谓垍作相,才与时会,知无不为,于时朝无幸人,百度浸理。
2020-04-2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

〔唐〕陈羽

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重重宫门锁住秋色,月亮照过南宫渐渐映入高楼,凸显了皇宫九重深锁、寒气难入的特点。
B.颔联真切地描绘了月夜京城冷露点缀、流星穿空、宁静空旷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幽雅、孤寂的内心感受。
C.颈联运用想象的手法,诗人在宁静的夜晚听到了漏滴声,想象着富贵人家钟鼓声声、欢乐无比的情景。
D.本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他因生病而看到秋夜之景,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15.有人认为,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2020-04-2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