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内蒙古 高二 期中 2020-06-22 2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要达成现代化的转向,依法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意义,不仅在于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更在于民法典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民法典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位置重要。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以及法治体系的现代化。作为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法律之一,民法典事关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方方面面,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

民法是万法之母。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不断进步,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与单行法不同,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识,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

另一方面,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体系化的民法典则消弥了单行民事立法之间的疏漏、重复和冲突,充分保护了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民事权利,保证了民事司法的统一、公正、高效和权威,自然也赋予了国家治理能力在民事领域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

从社会层面看,民法典全面、准确、系统确认和保护民事权利,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基本准则,自然也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法治意识和道德共识,这也将大大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付出,达到国家治理强制约束与规范自律相结合的目标,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强大动力,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明确科学定位。

世界民事立法史表明,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法治发展的里程碑。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亟需法治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治理作用,民法典恰逢其时。

“法者,治之端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是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法典蕴含了民事权利保障、法律义务强化、社会秩序稳定等多重价值,是以良法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摘编自蔡斐《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托。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B.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其意义在于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民法典是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与每一个社会个体密切相关。
D.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从不同层面论证了民法典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作用。
B.文章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法是万法之母,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非常重要。
C.文章将法国、德国的民法典与我国的民法典对比,指出当下中国的民法典是在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指出,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民法典蕴含了多重价值,是以良法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因为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路径。
B.民法典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促进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
C.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民法典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出的。
D.“法者,治之端也”,可见良法是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近期全国多地、多校、多所教育机构开展网络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丰富学生寒假生活,确保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组织网上考试、开设直播课程、提供公益性学习资源,课程内容既有针对中高考和边远地区学生的课业辅导,也有培养学生感恩和居家运动的特色课程。

“非常感谢家长及孩子们的努力。准时参加今年第一场考试,祝大家取得理想成绩。”1月28日上午8时55分,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3)班班主任汤彦平在网上对同学们说。学校原定于大年初四组织高三学生参加的考试,转为在网上进行。各科老师将试卷发给班主任,由班主任转发给家长,按规定时间,学生统一打卡参加,诚信应考。之后,老师利用网上直播的方式对试卷进行评讲、答疑。

2月1日起,北京市密云区的中学直播课堂开展对高三学生的考前指导,以及对全体初高中学生的在家学习辅导。武汉市从2月1日起开始组织高三等毕业年级开展在线教学,2月10日开始组织其他年级开展在线教学。辽宁教育学院面向全省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辽宁优质教育资源在线服务联盟”平台。资源类型包括微课、课堂实录、短视频、习题、试题、教材同步听力等,记者采访一名来自沈阳市沈河区的季同学,该同学表示“很受用”。

“不能面对面课堂上课,我们就搭建云课堂,让孩子们在家也能开展学习。”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正在统筹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覆盖各地的优质网上教学资源,全力保障教师们在网上教、孩子们在网上学。教育部拟于2月17日开通国家网络云课堂,将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获得部级奖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吸收其他优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供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

同时,为丰富网上优质学习资源,教育部还协调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教育部门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中小学将本地本校网络学习资源在延期开学期间免费向社会开放,供广大中小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学习。

材料二:

截止2020年2月3日,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累计确诊人数

材料三:

因为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本来干净白皙的脸上,被口罩勒出了醒目血痕;本来纤细光滑的手指,被手套里的汗水泡皱发白……连日来,许多奋战于抗疫最前沿的医护人员的照片,经媒体报道后感动许多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广大医护人员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带给别人,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坚强防线。

医卫事业,向来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充满爱心的光荣事业。翻开中华民族的医学史,“医者仁心”“医道无私”的理念世代相传。当前,疫情是命令,病房如战场。面对疫情,多少医护人员“最美逆行”,多少白衣战士“请战出征”。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铮铮誓言中,我们读懂了他们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广大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生动彰显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不懈追求,在最危险的地方展现出最崇高的精神品质。

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使命担当,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屏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广大医护人员是抗击疫情的急先锋,也是救治患者的主力军。有人闻令而动,瞒着家人深夜驰援湖北武汉;有人主动请缨,夜以继日奋战在救治一线;有人孜孜不倦,不断向公众普及科学防控知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紧要关头,广大医护人员经受了严峻考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辞劳苦守护病患、不吝才华攻坚科研,让人民群众安心,增强了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虽然看不到防护服里面你们的模样,但我记住了你们悉心照顾我的样子。”一名安徽合肥的患者在治愈出院时,向救治自己的医护人员真挚地表达感谢。广大医护人员奋力的样子值得铭记,敬业的精神值得表扬,疲惫的身心同样需要用心呵护。当医护人员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如何有效地保护好、支援好“白衣战士”,牵动着许多网友的心。我们看到,在一些捐赠的爱心物资上,特别写上了一句“请交给任何医护人员”;在一些医院附近,有餐饮店无偿提供医生护士的一日三餐。努力为医护人员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救死扶伤的神圣事业,必能进一步坚定全社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

病毒无情人有情。医护人员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可敬的人。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里,医护人员和患者竖起大拇指互相鼓励,定格了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温暖瞬间。这是众志成城的决胜战线,也是不容有失的生命防线。我们向每一个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致敬,向每一位奉献在救死扶伤岗位的白衣天使学习。只要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疫情防控阻击战定能捷报频传,广大医护人员定能早日凯旋。

4.下列对材料一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在庚子年大年初四在网上组织高三学生参加考试,班主任把各科试卷通过家长群转发给家长,按规定时间,学生统一打卡参加,诚信应考。
B.教育部将提供丰富的优质网上教学资源,拟于2月17日将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获得部级奖的课程资源上传到国家网络云课堂,供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
C.据了解,教育部协调北京、上海等地教育部门和一些中小学将本地本校网络学习资源在延期开学期间免费向社会开放来丰富网上优质学习资源。
D.“辽宁优质教育资源在线服务联盟”平台有很多实用的教学资源,广受师生欢迎。
5.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医者仁心”“医道无私”的理念世代相传,才有今天的医护人员奋战一线。
B.医院附近的餐饮店无偿提供医生护士的一日三餐表现了餐饮店的敬业精神。
C.只要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广大医护人员就能全面消除新型冠状病毒。
D.据材料二可推知,沈阳确诊感染人数最多,可能因为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及东三省的交通枢纽。
6.请分别从教育部门、医生角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对“你们”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元宵

邱立新

初五一过,老康就拖着跛脚,蹬着三轮车走村窜屯吆喝着卖元宵,可年一过,乡下人陆续外出打工,喧闹的村子渐渐沉静下来,把老康的叫卖声衬得没了活力。

一天晚上,老康吃完饭坐在桌边,数一元、五元的零散纸票,女儿小米在另一边算题。

米呀,乡下卖元宵不如往年了,我明天去城里摆元宵摊,城里人多,要不你跟我去,也好有个照应?他边用粗手将数好的纸票放在旧铝饭盒里,边拿眼瞅着小米。

我学习呢,没空……小米顿了顿笔尖说。

城里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同学,甚至老师,让自己这个老师同学眼里的“好学生”站在大街上,扯着嗓子和这瘸腿老男人卖元宵,那是多丢人的事儿!上次他去学校给自己送雨伞,就有同学掩嘴窃笑,让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了。

米呀,欠学校的书费,加上这学期学费,还差好几百,听人说明天是时兴的“情人节”,要是想挣钱,卖花最快啦,我想你明天跟我去,你卖花,我卖元宵,咋样?老康目光里藏着份坚持,仍旧说。

我……我学习忙!小米不耐烦了,妈当初咋找这么个没本事的男人呢。

夜里,几声鞭炮响彻山村,震得小米心里一阵慌乱。自去年母亲患肺癌去世,小米像夜夜奔跑的风,整日泡在书堆里,她发誓要考上最好的医科大学,寒假里,常从清晨学习到深夜。

如今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学了。妈得病后,家徒四壁不说,欠亲戚朋友家的钱也有小山高。上学期开学前,也是学费凑不齐,自己心里像装了火炭一样。后来,出去一天的老康面无血色,头冒虚汗,拖着跛腿回来了,竟从怀兜里掏出几张粉色百元票!那天,小米摸出钱上有老康的体温。

看来,今年没有那份惊喜了,夜的黑从头顶压下来,小米躺在炕上怎么也睡不着了。

天刚麻麻亮,老康叫醒了小米。

米呀,馒头在锅里,我去卖元宵了,我在花草大棚订了花,捎带着一起卖。老康说完,静静杵在地中央,没走。昏黄的灯光照着他那张倦怠脸,像风干的黑枣皮。一会儿,他又直了直腰。

米呀,我知道我没本事,可你学习好,不读可惜了。虽说你不是我亲生的,可我答应了你妈,供你上大学,圈里的那三头小猪仔,开春也要大了,如今你要是能帮衬,也帮衬帮衬我。

老康像是在同小米商量,更像是在乞求,他一直低着头。

小米僵木一样窝在被窝,看老康侧歪着干瘦的身子慢慢推门出去。一阵冷风趁势从门缝挤进来,她打了个寒战。

“嘀铃铃”老年电话机不住声地响,找了半天,才发现声音来自炕梢的麻袋片底下,是老康把老年机落在了家里,小米按了接听——老康么,我们血站今天上班,你过来吧。

过去?去干什么?小米问。

这是老康的电话吧,他前几天不是一直打电话,着急卖血么,前几天春节放假,今天上班,你捎信儿告诉他过来吧。对方听出接电话的不是老康,解释着。

小米僵在了老康刚才站的地方,更冷的风从门缝钻进来,吹得人直激灵。她穿上棉袄棉裤,揣起老康的老年机,骑上自行车往老康出村的方向追去……

那天,小米把美得让人心动的一大筐玫瑰花全卖掉了,和老康顶着白月亮回家时,老康身上背的小挎包里,装了一沓厚厚纸票。

第二天,第三……城里的热闹市场上,一个高三女生和一个干瘦跛脚老头儿,每天起早贪黑卖起了元宵。

正月十六早上,小米把头一天从银行换回的一沓百元票小心放进书包里时,老康憨笑着。

米呀,这几天让你跟我挨累了,耽误你学习了吧。

米呀,其实我还有个办法能搞到钱,可是,可是我突然找不到能搞到钱的电话号码了……

是你卖血的地下血站电话号码吧?早让我删除了!

你……

那个号码永远也不要用了!今年考完大学,上学前我帮你养猪,下个寒假咱们还卖玫瑰花、元宵!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米总是以学习忙为借口拒绝老康提出的要求,表明她看不起老康,也表明她此时并没有真正在心里承认过老康是自己的父亲。
B.“风干的黑枣皮”这一比喻,既是对老康外貌的刻画,也暗指了老康身体的衰弱和生活中的种种艰辛。
C.“一阵冷风趁势从门缝挤进来,她打了个寒战”一句借助环境描写写出了小米看老康侧歪着干瘦的身子慢慢推门出去后内心的触动。
D.“出去一天的老康面无血色,头冒虚汗,拖着跛腿回来了”与下文血站来电话情节相互照应,使得小说情节圆合完整。
8.为什么老康一再坚持要小米去卖花来帮衬自己?请根据原文分析其理由。
9.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以“卖元宵”为题的用意。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衣:“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垂死乃可图,今则未可,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太祖大喜,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相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候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在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节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卷十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B.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C.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D.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和“移、调、转”意思相近。文中用在拓跋仪立功后,应有升职的意思。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地,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庶人,周代称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拓跋仪有勇有谋,深受太祖赏识。他容貌俊美,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超出常人,有谋略,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屡立战功。
B.拓跋仪睿智果敢,维护国家利益。他出使燕,面对君主的间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洞察敌国国情,制定可图之计。
C.拓跋仪善待士人,拥有雄才大略。他尊重善待来拜访他的名士,并一起谈论当代事务,见解高明,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
D.拓跋仪恃宠而骄,谋反出逃被赐死。他富有才气和声望,深受太祖重视,然而依仗有功而密谋反叛,后因恐惧出逃被抓后赐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2)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古城

李百药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注]李百药:隋末唐初诗人,仕途多波折,唐太宗朝方受到重用。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交代创作的背景,点扣登临的题旨,定下了全诗抑郁怅然的感情基凋。
B.三至六句选取众多意象,从视听、动静、正侧等多角度渲染描绘古城的荒败景象。
C.诗中“迢递孤烟生”句与陶诗“依依墟里烟”句的景象相似,但意绪却大相径庭。
D.秋晚的“霞景”“露气”明艳清新,但着以“余”“晚”的点染,显见幽郁之意未散尽。
15.这首诗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