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8 题号:95081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元宵

邱立新

初五一过,老康就拖着跛脚,蹬着三轮车走村窜屯吆喝着卖元宵,可年一过,乡下人陆续外出打工,喧闹的村子渐渐沉静下来,把老康的叫卖声衬得没了活力。

一天晚上,老康吃完饭坐在桌边,数一元、五元的零散纸票,女儿小米在另一边算题。

米呀,乡下卖元宵不如往年了,我明天去城里摆元宵摊,城里人多,要不你跟我去,也好有个照应?他边用粗手将数好的纸票放在旧铝饭盒里,边拿眼瞅着小米。

我学习呢,没空……小米顿了顿笔尖说。

城里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同学,甚至老师,让自己这个老师同学眼里的“好学生”站在大街上,扯着嗓子和这瘸腿老男人卖元宵,那是多丢人的事儿!上次他去学校给自己送雨伞,就有同学掩嘴窃笑,让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了。

米呀,欠学校的书费,加上这学期学费,还差好几百,听人说明天是时兴的“情人节”,要是想挣钱,卖花最快啦,我想你明天跟我去,你卖花,我卖元宵,咋样?老康目光里藏着份坚持,仍旧说。

我……我学习忙!小米不耐烦了,妈当初咋找这么个没本事的男人呢。

夜里,几声鞭炮响彻山村,震得小米心里一阵慌乱。自去年母亲患肺癌去世,小米像夜夜奔跑的风,整日泡在书堆里,她发誓要考上最好的医科大学,寒假里,常从清晨学习到深夜。

如今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学了。妈得病后,家徒四壁不说,欠亲戚朋友家的钱也有小山高。上学期开学前,也是学费凑不齐,自己心里像装了火炭一样。后来,出去一天的老康面无血色,头冒虚汗,拖着跛腿回来了,竟从怀兜里掏出几张粉色百元票!那天,小米摸出钱上有老康的体温。

看来,今年没有那份惊喜了,夜的黑从头顶压下来,小米躺在炕上怎么也睡不着了。

天刚麻麻亮,老康叫醒了小米。

米呀,馒头在锅里,我去卖元宵了,我在花草大棚订了花,捎带着一起卖。老康说完,静静杵在地中央,没走。昏黄的灯光照着他那张倦怠脸,像风干的黑枣皮。一会儿,他又直了直腰。

米呀,我知道我没本事,可你学习好,不读可惜了。虽说你不是我亲生的,可我答应了你妈,供你上大学,圈里的那三头小猪仔,开春也要大了,如今你要是能帮衬,也帮衬帮衬我。

老康像是在同小米商量,更像是在乞求,他一直低着头。

小米僵木一样窝在被窝,看老康侧歪着干瘦的身子慢慢推门出去。一阵冷风趁势从门缝挤进来,她打了个寒战。

“嘀铃铃”老年电话机不住声地响,找了半天,才发现声音来自炕梢的麻袋片底下,是老康把老年机落在了家里,小米按了接听——老康么,我们血站今天上班,你过来吧。

过去?去干什么?小米问。

这是老康的电话吧,他前几天不是一直打电话,着急卖血么,前几天春节放假,今天上班,你捎信儿告诉他过来吧。对方听出接电话的不是老康,解释着。

小米僵在了老康刚才站的地方,更冷的风从门缝钻进来,吹得人直激灵。她穿上棉袄棉裤,揣起老康的老年机,骑上自行车往老康出村的方向追去……

那天,小米把美得让人心动的一大筐玫瑰花全卖掉了,和老康顶着白月亮回家时,老康身上背的小挎包里,装了一沓厚厚纸票。

第二天,第三……城里的热闹市场上,一个高三女生和一个干瘦跛脚老头儿,每天起早贪黑卖起了元宵。

正月十六早上,小米把头一天从银行换回的一沓百元票小心放进书包里时,老康憨笑着。

米呀,这几天让你跟我挨累了,耽误你学习了吧。

米呀,其实我还有个办法能搞到钱,可是,可是我突然找不到能搞到钱的电话号码了……

是你卖血的地下血站电话号码吧?早让我删除了!

你……

那个号码永远也不要用了!今年考完大学,上学前我帮你养猪,下个寒假咱们还卖玫瑰花、元宵!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米总是以学习忙为借口拒绝老康提出的要求,表明她看不起老康,也表明她此时并没有真正在心里承认过老康是自己的父亲。
B.“风干的黑枣皮”这一比喻,既是对老康外貌的刻画,也暗指了老康身体的衰弱和生活中的种种艰辛。
C.“一阵冷风趁势从门缝挤进来,她打了个寒战”一句借助环境描写写出了小米看老康侧歪着干瘦的身子慢慢推门出去后内心的触动。
D.“出去一天的老康面无血色,头冒虚汗,拖着跛腿回来了”与下文血站来电话情节相互照应,使得小说情节圆合完整。
2.为什么老康一再坚持要小米去卖花来帮衬自己?请根据原文分析其理由。
3.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以“卖元宵”为题的用意。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陌生人交流

(1)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一。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一入学便开始了挖防空洞,功课倒成了次要。只有一门叫做“农业”的课,老师再三强调,这是为着我们将来上山下乡而设的。但是这些来自书本的乡村知识并不能激发我真正的兴趣,或者我也不甘做一名真正的农民吧。我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

(2)每个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早点。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

(3)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铜丝笸箩。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光……在我当时的年岁,没有恰当的语言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她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4)以后的早晨,我总是刻意靠近她,对她作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的一切。我学着她的样子,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模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自己正在身上诞生。是啊,一个新的自己竟在模仿中产生,这是我事先完全没想到的。

(5)后来我搬了家。再后来我作为知青下乡。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偶然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她还在。大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她满不在乎地扫视着排队的顾客,嘴里满不在乎地嚼着什么。我站在锅前,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她从锅里抽出筷子指着我说:“哎,后头排队去!”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来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6)我匆匆地向她指给我的“后头”走去,似乎要丢下一件从未告知他人的往事,还似乎害怕被人识破心思。

(7)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秋天的下午,我乘坐的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了。此时,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

(8)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9)“小时候我常在这买油条。”我说。

(10)“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11)“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12)“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13)“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14)“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15)“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16)“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

(17)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

(18)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19)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

(20)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炸油条姑娘的美让“我”深受震撼,她让“我”自惭形秽,同时“我”决意要学着她的样子,美好地成长。
B.第⑦段说炸油条姑娘“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暗示岁月流逝,她已视店如家。
C.第⑨段开头写下午的阳光使店里显得温暖柔和,这种氛围让“我”产生了急于向炸油条姑娘表达的愿望。
D.文章讲述的是平常的人和事,却从中挖掘出了深刻的思想,这种平中见奇的写法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2.文中四次写到油锅的沸腾、安静,分别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写道:“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2020-01-04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华威先生
张天翼
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永远带着他那根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时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图样。他的时间很紧,他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他立刻就走:要到难民救济会开会。
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他。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口气,有几位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攥着拳头瞪着眼。华威先生态度严肃,从容地走进去,在门口稍停一会儿,好让大家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信任,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都可以放下心来。他点点头,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
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我不能当主席,”他拿着一支雪茄烟打手势。“工人抗战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会,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议也是今天,伤兵工作团也要去的。你们知道我的时间不够支配:只容许我在这里十分钟。我不能当主席,我推举刘同志当主席。”说完嘴角上闪起一丝微笑,轻轻地拍几下手板。
主席报告时,华威先生不断地划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看看它。“我提议!”他大声说,“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得简单一点,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他划了两下洋火之后,猛地对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还要赴别的会,先站起来,发表一点意见。”停了一停,抽两口雪茄,扫了大家一眼。“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要加紧工作,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热心工作。我很感谢你们,但还有一点,你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他又抽了两口烟,嘴里吐出来的只有热气,就又划了一根洋火。
“这第二点就是:青年同志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青年是努力的,是热心的,但是因为工作经验不够,常常容易犯错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弄得不可收拾。”瞧瞧所有的脸色,他脸上的肌肉耸动了一下,表示微笑,往下说:“大家要做抗战工作,没有什么客气可讲。我想青年同志一定会接受我的意见。我很感激你们,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
到门口又想起一件什么事,把当主席的同志拽开,小声谈了几句。“你们工作——有什么困难没有?”他问。“我刚才的报告提到这一点,我们……”华威先生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唔,唔,唔。我知道我知道。我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谈这件事。以后凡是你们想到的工作,可以到我家里去商量,要是我不在家,你们跟我太太谈也可以。她知道我的意见,可以告诉你们。”
五点三刻他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这回他脸上堆上笑容,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带着很机密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还好,不过头有点晕,你呢?”“我啊——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刘主任硬要我干掉,一回家就睡倒了。”谈了这些,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主席。“请稍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他有点意见,先让他发表。”
华威先生点点头站起来,“主席!”腰板微微一弯,“各位先生!”腰板微微一弯,“首先请各位原谅:我到会迟了点,又要提前退席。”随后说出他的意见: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常务理事会是一切救亡工作的领导机关,应该时时刻刻起领导中心作用。他反复地说明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华威先生接连参加两个会议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文笔细腻而又幽默,引人发笑的同时又引人深思。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攥着拳头瞪着眼”传神地表现了难民救济会会场上一位同志对华威先生的不满。
C.华威先生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看看它”,这表明他有着很强的时间观念,每天都在为抗战工作奔走。
D.华威先生的发言简短而中肯,表达了对青年的期望,强调了只有认定领导中心才能做好抗战工作的重要性。
E.小说塑造了抗战时期华威先生这样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带有强烈的讽刺性,巧妙地传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意蕴深刻。
2.华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开头第一段对华威先生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华威先生》是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华威先生身上的种种“矛盾”,来表现对其尖锐而深刻的讽刺。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016-11-18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俄〕阿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
   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2017-09-20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