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三 阶段练习 2020-12-18 2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洲老鼠”计划

老鼠不仅有99%的基因和人类相似,而且在胚胎发育、疾病类型甚至行为上都和人类有可比之处。科学家开始一项耗资1亿英镑的计划:培育不计其数的转基因老鼠。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病、癌症及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揭示上述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这项计划的协调人维斯特教授说:“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

“欧洲老鼠”计划是三年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那项耗费巨资的DNA排序计划揭示了人体两万种基因的构成。但是,科学家目前仍然不知道其中一半基因的作用或者这些基因能制造哪些蛋白质。

科学家承认,老鼠和人类如此相似的事实的确令人惊讶。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欧洲老鼠”计划将使用一种称作“黑六品系”的老鼠。这类老鼠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而且完全出自同系交配。每只雄鼠都是其他雄性“黑六”的克隆,每只雌鼠也都是其他雌性“黑六”的克隆。参加“欧洲老鼠”计划的科学家将从这些“黑六”中提取胚胎,消除或改变其中一种基因,再把经过遗传改性的胚胎放回雌鼠子宫,创造一个每名成员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的新种群。科学家将对“黑六”体内的两万种基因重复这个过程。剑桥生物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伯尼博士说:“最后,这就将使我们得到两万种老鼠,而且每种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

然后,科学家将观察这些基因变异对每种老鼠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每种基因有什么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科学家还希望弄清不同的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有哪些影响。人类的主要疾病不是由一种基因而是由多种基因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之中还有环境因素。

1.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鼠遗传研究将揭示人类主要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
B.老鼠遗传研究将找到人类主要疾病的新药物和新疗法。
C.科学家希望通过老鼠遗传研究弄清不同的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的影响。
D.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以“小老鼠和人类基因极其相似”开篇,为下文“欧洲老鼠”计划的相关论述做了铺垫。
B.第二段提及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资巨大但收效甚微,目的是与“欧洲老鼠”计划形成鲜明对比。
C.文章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维斯特教授等人的言论,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D.作者论述了基因对人类主要疾病的影响,同时指出“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逻辑严密。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老鼠”计划成功,科学家便会知道人体两万种基因的作用及其能制造哪些蛋白质。
B.“欧洲老鼠”计划将消除“黑六品系”老鼠每名成员体内的一种基因,从而创造一个新种群。
C.如果能够发现“黑六”体内每种基因的作用,相应的人类基因的作用就能得以了解。
D.“欧洲老鼠”计划的研究和实施将极大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
2020-12-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息技术正在引起一场教育革命。

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成为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推动力,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即时学习、碎片化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进一步颠覆了以“教”为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非系统学习被纳入学习的范畴。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被应用于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教师承担的任务发生了诸多转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受到挑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同时,信息技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除了传统的学科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数字化胜任力、信息化胜任力、基于技术的教学能力等,教师角色的内涵空前扩大。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狭义的“学校教育”受到了挑战。首先,教育的时间不再局限于在校时间,教育时间从学生在校时间溢出,扩张到校外时间、闲暇时间;其次,教育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学校范围内,由学校扩张到了家庭、博物馆、社区乃至赛博空间。教育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各种校外培训机构、互联网教育机构的发展使狭义的“学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网络教育虚拟社区、移动学习、在线教育等内涵被融合进“学校”概念的内涵中。

可以说,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技术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

(摘编自顾明远《“人工智能+”正引起一场教育革命》、谭维智《教育学核心概念的嬗变与重构》)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成就斐然,投入的经费逐年增长,2019年国家投入资金达3318亿元。这些资金支出情况如下表:

2019年教育信息化投入资金支出占比

   

(数据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变革,但科学技术自从被人类创造开始,就暗含风险成分。因此,教育需要积极适应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育变革,更需警惕“信息技术异化”的风险。教育发展中的技术异化集中表现为:

一是信息技术以其“用”控制着教育,弱化教育的复杂性。所谓“用”主要指向于呈现教育内容的媒体手段。信息技术被带入教育之中,人们就会试图将任何教育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技术化手段,教育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教育工具和手段。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学、评、测、管等各个方面都将被格式化和工具化,作为一种认知性与技术性、人际性与社会性、道德性与伦理性共存的综合活动,教育的复杂性不断被弱化,学生的心智与思维趋向线性化和机械化。

二是信息技术以其“艺”规约着教育,教育日趋程式化。信息技术之“艺”通过重构教师的教学策略,塑造教师的教学模式,形成统一的教育内容、固定的教育程序,将学生塑造成符合统一标准的规范化个体,使教育变成形式化、重复化、简单化的程序,缺乏深度,崇尚效率。

三是信息技术以其“道”侵入教育,遮蔽教育的生命意义。信息技术之“道”对教育的影响最终将作用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使教育者从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转向片面关注教学的效率和策略,原本预想的通过技术的运用焕发教育的生命活力,最终却阻碍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带来“技术凸显,生命凹陷”的畸形发展。

(摘编自朱德全《技术与生命之维的耦合:未来教育旨归》)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教育中,学习是以“教”为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如今这种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而被改变。
B.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狭义的“学校”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
C.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有力,投入巨大。2019年投入资金支出占比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在线教育、教育大数据、教育云平台。
D.教育是认知性与技术性、人际性与社会性、道德性与伦理性共存的综合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育的复杂性被改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教育空间更加宽广,学习方式也更加丰富,如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等。
B.虽然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教育方法因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变化,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教育本质不能变。
C.教师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将会弱化,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
D.科学技术自从被人类创造以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也是如此,它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会给教育带来诸多风险。
6.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2020-12-1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峪关,海子里的城

①是风,从祁连的山壁上吹落来的?还带着月氏族人西奔的足印!墨玉托着黑绿色的头颅思考,浅绿浅白的翠玉石挺着个长满鱼子的大肚子游动,鹅蛋样的粉色石上燕子在飞……这满滩的石,透着千年雪水的清凉。我把它们抱在怀里,握在手里,哪一个都舍不得放下。

②闯入这片石头海子时,一种震惊让我呆立良久。在这个叫嘉峪关的城市生活多年,第一次看到这片石海,一片辽阔得让我绝望的石海,绵延几公里,我怎么走也走不到尽头。在我的眼里,每一颗窝在沙里的石头,都刻着水浸泡过的纹络,都溢着一股水汽。看着它们,我仿佛能感觉到每一颗石头的重量,我虽然无法与它们交流,但我相信它们都和我一样,有语言,有感情,会在月光下张大毛孔呼吸。

③铺满石头的河滩,像一幅石头画,展卷而下,铺向下游灯光很近很亮的酒泉。这片河滩的真实名字叫讨赖河,我站立的地方是它原始而真实的模样,它的上游已变成了彩虹桥下的飘带河,夜幕下的河上霓虹闪烁,水幕电影里放着张骞骑着骆驼出使西域的情景剧……

④我光着脚丫,在石海里朝着祁连山的方向走,仿佛伸伸手就能抓到一把祁连山上的雪粒,可是我走到脚板起泡,血红血红的,结果发现还在原地打转转。绝望的我只好将手里的石头放回到石滩里,放回到它们生存的海里。我看见它们像一只只游动的鱼,张着细小的毛孔,畅快地呼吸,蓬勃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样子。原来,那些青绿的麦地边、没膝的草丛中和花池肥沃的土里,冷不丁冒出的石头,也是这个样子,墨绿墨绿的。我们生活里的田野、湖泊、公园甚至楼群,都是从这样的石海里生长起来的啊!

⑤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仿佛就在我转身的一刹那,夕阳隐去,一轮李白笔下唐朝的圆月,浮上白雾茫茫的祁连山顶,泻下一海银光。天地苍茫间,月光里的河水,仿佛一条条缀着细碎银片的青灰绸带,徐徐东去,静默无声,而那滔滔的水声,似乎与水的流动无关,在暗静处不住地回响,像霍去病驱逐匈奴飞奔的马队,轰轰隆隆,飞奔而来,又飞奔而去。海走了,石头记得它们。这片记得边塞诗人们且歌且行身影的石海,这片记得西域的驿使和旅人歇脚打尖情景的石海,这片记得李陵将军厮杀与征战血泪的石海,终归旷寂为无声的戈壁,旷寂为沧海桑田、千山万水后一缕花开的声音,一粒风中的鸟鸣,一个静默的骆驼一样向着太阳静卧的姿势。但我相信,亿万年之前这里一定是海,这些亿万年前被海水漂洗过的石头,还记得海的旷放和辽远。

⑥我坐在石头中间,远处看风景的人看我,我就坐成了一枚与祁连对望的石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从这片石海里吹过的长风,将罗布泊的沙粒吹成柔软的丝绸,长驱几万里,去触摸尖顶的金字塔折射在尼罗河上的灿灿金光,沾上沙粒的古希腊神话、古罗马传奇和西欧古典的哲学,也都披上了一层缎面一样的绒光,咝啦润手,柔滑光亮,像《天方夜谭》里的维度,以丝绸的质地,顺着这条天路般的走廊向东飘拂而来,让沾满砾石的边塞诗铿锵有力。于是,这片被西域神话和哲学思维吹拂过的石海,罩上了一层圣洁的韵致。以至于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角落落石馆里的石头,那些摆上雄关人家办公桌、木书架上的石头,都呈现出哲人沉思的模样。天赖石韵,给这座城市打上了石头坚韧的底色。

⑦往远了说,这座叫嘉峪关的城市,是从石头海子里生长起来的。

在那些出关人的眼里,这片海子是一个永远敞开的怀抱;而对于入关的人,这片叫嘉峪关的海子啊,又是一个可以与炊烟和鸟儿一同栖居的村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的“轮台”和“走马川”是石韵的,在那些石韵流长的边塞诗的意境里,我看见,卢纶落满弓刀的“大雪”,在那个追逐单于的夜里纷纷扬扬。

(取材于胡美英同题散文)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篇描写了“满滩的石”,写出了生活在嘉峪关多年的“我”第一次看到石海时的强烈震撼。
B.文章通过“铺满石头的河滩,像一幅石头画”,表现海子的美,并以情景剧为后文的历史怀想铺垫。
C.“我”在石海里行走,深情缅怀了李白、霍去病、李陵等英雄人物,目的是赞美嘉峪关的宁静优美。
D.文章以“我”行走在这座海子里的城的所见所感所思为线索,巧妙地将现实和历史交织,文脉清晰。
8.全文主要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9.试探究第⑧段划线句的意蕴。
2020-12-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帝语及之。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及帝既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真宗,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仁宗立,迁礼部尚书。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谓独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谓不听。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议。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

(节选自《宋史•王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
B.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
C.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
D.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对, 科举时代皇帝举行殿试。后也称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
B.符命,帝王受天命的象征。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证治理国家。
C.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日叫“望”,“晦”表示每月的最后一天。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帝王之死常用山陵崩、晏驾、捐馆舍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曾精于学问,得到诸人夸赞。王曾虽然少年失亲,但在叔父的要求下,跟从里人张震学习,在文辞方面钻研较深,后来在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
B.王曾关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皇帝接受符命以后,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臣子都不敢劝谏,只有王曾直言陈述了这样做的五大危害加以劝谏。
C.王曾是非分明,处事遵照法度。曹利用妒忌王曾,但在其犯罪后,王曾反而替他辩解。太后受册封一事,王曾坚持认为不应该在大安殿举行庆典。
D.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王曾担任宰相时举荐贤能和贬斥士人都不曾声张,导致范仲淹对他存在误解,认为他不能公开选拔士人,有亏盛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
(2)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
2020-12-1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①销得:值得之意。②梁广:画家,善画海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春风拟人化,写春风眷顾海棠,为海棠“匀”上迷人颜色,诗人也情不自禁,饮酒赋诗赏花。
B.颈联运用比喻,咏叹海棠就像刚上妆的美女莫愁和梁广笔下的丹青美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C.尾联“朝醉暮吟”与首联“携觞与赋诗”前后呼应,“看不足”直抒胸臆,同时引出下句对蝴蝶的艳羡。
D.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海棠的魅力,语言清新自然,词意婉约细腻,不愧是吟咏海棠的佳作。
15.本诗颔联与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词,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2020-12-1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了周瑜在谈笑之间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业绩;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了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的威猛气势。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小草可以做它的小船,而放置杯子,被子就会粘在地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质问,对秦王朝极尽贪婪的掠夺和肆意无度的挥霍,表达了强烈的愤怒。
2020-12-1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绍兴的一切假若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会是一座戏台。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②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用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打渔人的家,又是交通工具。③因此,客栈对行舟者通常是不需要的的,但是他们离不开戏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诉说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就是一条哗啦啦作响的漫长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④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通过这些声音,使得历史上的人物复活了,我们会因此相信自己正和这些历史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

17.文中四处划线句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会是一座戏台
B.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
C.因此,对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不需要的,但是他们离不开戏台
D.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这些声音,使得历史上的人物复活了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B.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
C.我本来不想去,可是我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检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绍兴,所有的陌生人和他们的情感,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交叉,因此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0-12-1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孔子儒学作为一种文明,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______?这种背景对于儒学的形成、对认识儒学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可不可以这样来设想:孔子儒学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包括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这棵文明大树的树干为什么能够这样粗壮?______。春秋战国时期之于中华文明,是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思想、智慧的繁盛期和高涨期。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华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这一点非常重要。______,不了解孔子儒学广阔的文明背景,我们便很难去理解孔子思想的深度、高度和宽度,很难理解其超越性。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8月2日7时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3000牛发动机点火20秒,成功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此前,“天问一号”已飞行9天17个小时,距离地球超过300万公里。由于深空探测器长时间处于无动力飞行,微小的位置速度误差会逐渐累积和放大。科研人员根据探测器实际飞行轨道与设计轨道之间的偏差,进行对应的探测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预定的轨道上。此次操控在修正轨道偏差的同时,还验证了发动机在轨的实际性能。后续,“天问一号”探测器还将经历数次中途修正,6个多月后抵达火星。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狄德罗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有卓越贡献,是赫赫有名的思想巨人。

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酒红色长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并马上丢弃了旧的长袍。然而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开始觉得自己的办公桌和漂亮的新长袍不匹配,于是他换了新的办公桌,又觉得墙上的挂毯与新办公桌不配套,又买了新的挂毯。随即他又更换了诸如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物件。

最后他突然发觉,自己居然被一件长袍胁迫,更换了那么多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0-12-1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4-60.4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7-90.65其他散文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宋史》  古代文化常识  概括中心意思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4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表现手法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6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变换句式  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选择+表达
20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65压缩语段  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65材料作文  记叙性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