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8 题号:110461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一:ZAO关键词

权利、肖像、用户协议、许可、法律责任、修改、保证、侵权、违反、换成、涉嫌、滥用、提醒、永久、保证、争议、授予、
同意、过度、你自己、变脸、明星

图二:微博话题量表

微博话题阅读者讨论量
ZAO1107.4万3616
ZAO微信分享链接停止访问1.6亿5515
换脸AI或对普通人有潜在危害1.5亿1.4万
换脸软件ZAO修改用户协议500.8万617
换脸软件ZAO回应隐私争议241万54

2019年8月30日晚,一款名为ZAO的AI换脸软件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刷屏,用户只需要一张正脸照片就可以将视频中的人物替换为自己的脸。但是,在一夜爆红之后,ZAO却深陷隐私和版权争议的旋涡之中,9月1日,该软件微信分享链接已经停止访问。

(摘编自微热点)

材料二: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精准且全面的大数据基础之上的,随着各类人工智能终端的发明与运用,我们在学生教育大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所面临的技术障碍越来越小。但是,全面、真实、系统的大数据收集过程将使得学生的个人信息高度透明化。且不论数据的初始收集是否已经触犯到学生的个人隐私权,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收集与应用过程中的出现隐私暴露和非法利用等问题将由谁来负责?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根据前期反馈数据对学生的未来行为进行精准预测,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系统反馈提前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动态进行干预性引导,有效避免学生错误行为的发生。但是,从教育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权利对任何学生进行“有罪推定”,这将会涉及学生的尊严和名誉问题,受到数据分析结果的指引,在事情发生以前已经被刻画为“存在不良倾向”的对象,其丰富的情感与内心活动被忽视,干预性教育使他们失去了及时纠正自己以保持尊严、获得尊重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探索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况且,我们在进行数据收集前能否获得所有学生的授权许可?即使拿到了授权许可,谁又能保证自己手中的数据是绝对安全的?数据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每一步是否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摘编自李家圆、高殿帅《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与伦理困境》)

材料三: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当天,上海市教育部门联合科大讯飞等16家企业,现场签署了《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健康发展倡议书》,呼吁各方共同建立起“人工智能+教育”的行为规范。10条简单的倡议内容,既反映出政府和企业对绿色用网、建设教育新生态的重视和期待,也带出了人工智能热背后的“伦理道德冷思考”。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家长教育需求的提升,带动了一批信息类教育企业的诞生,这些企业紧跟通信技术步伐,适时开发包括人工智能应用在内的系列教育软件或产品,一定程度上对辅助教育教学、缓解教师压力、加强家校互动、助推学生学习等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市场大了,产品多了,鱼龙混杂的情况也出现了,不少产品提供遭明令禁止的分数排名、加塞游戏广告推销商品,更有甚者含有暴力黄色等内容,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助长学习焦虑、传播有害思想,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

企业开门运营自然有盈利需求,但不应忘记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运用新技术赋能教育的同时,最根本的伦理道德、公序良俗要遵守,教育教学的规律应遵循。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备受关注的马云、马斯克“双马对话”,部分话题也带出了人工智能伦理的双重拷问。近日人们对ZAO换脸软件的争议,则暴露出对人工智能应用下的隐私的担心。具体到教育领域,除了要提防开头所提及的显性危害外,对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带来的信息鸿沟、隐私保护、学习依赖等都需要正视和考虑。

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放大其正向效果,削弱其负面效应,增强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桑翔《“人工智能+教育”应融入伦理道德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8月,ZAO换脸软件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刷屏,一夜走红,但随即陷入隐私和版权争议的旋涡,不久该软件的微信分享链接就被停止访问。
B.从ZAO关键词中看,网友热议的有“权利、许可、法律责任、侵权”等涉及法律方面的词汇,而ZAO软件本身的有趣性却较少出现在关键词中。
C.ZAO本身话题的阅读量才一千多万,远不及它所带来的一些负面信息的阅读量,一些负面信息还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这表明人们对信息隐私有猎奇心理。
D.我们在收集学生数据时,要考虑多个问题,比如是否有学生的授权许可,这些数据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每一步是否能够做到公平公正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思政课教师可以提前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趋势,并进行干预,但是,在收集学生个人信息的过程中,缺乏全面、真实、系统的大数据。
B.《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健康发展倡议书》反映出政府、企业对绿色用网的重视和期待,内容虽简单,但却让人冷静地思考人工智能热背后的伦理道德问题。
C.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家长教育需求的提升,推动了一批信息类教育企业的产生,这些企业开发的人工智能应用的系列教育软件或产品,一定程度上有正面作用。
D.有些企业片面追求盈利,开发明令禁止的产品,有的甚至出现黄色内容,造成不良影响,阻碍青少年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3.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负面效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起5G,很多人都会想到快,那么5G到底多快呢?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乔秀全预计,5G网速将比4G至少提高十倍,只需要几秒即可下载一部高清的电影,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超高清视频、VR(虚拟现实)等更高网络体验的需求。

其实,5G不仅仅是网速快,还具有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天赋“5G的网络延时从4G50毫秒缩短到1毫秒,将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说,5G能让各类智能硬件始终处于联网状态。这也意味着5G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

5G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连成一体,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志远说。未来,5G将为用户提供下一代社交网络、浸入式游戏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同时,也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让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4G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成为可能。

材料二:

中国已经全面步入流量社会,流量经济正在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截至2017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其中有4.63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同时,流量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企业、人与资源,催生出了众多新职业、新业态……

但流量提供便利、娱乐和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烦恼和困惑。据德国研究公司Statista统计,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玩手机三小时,沉迷度在全球排名第二。美国思科公司日前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1年,全球每部智能手机的平均月流量将增加到14.9G。在人的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同时,人的定力、执行力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正是流量经济带给人们的一大困惑,它争夺的是人的注意力,产生的最大问题是迷失。

近日,腾讯进行的一项社交斋戒实验证明,连续15天将微信的使用时间压缩到每天半小时之内,被试者的消极情绪明显下降,工作投入程度大幅上升。这告诉人们,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迎接它、正视它,还要有反思和校正能力。事实上,一些人已经开始选择放下。不管是地铁藏书活动的兴起,还是微信增加微信朋友圈三日可见功能,以及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无疑都是对流量的有意控制和对手机使用的反思。

而伴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更大的改变,还在后头。在5G时代,公众能享受到的流量将是4G时代的10倍以上。基于流量规模的快速壮大,流量社会的门槛将会更低,未来的物联网、VR产业和人工智能等都将迎来快速发展。5G不仅仅是快。如果说4G主要实现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连接,那5G时代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与人、人与物都将在这个庞大的流量世界里实现连通,在5G流量的汪洋大海中将孕育出什么,有些我们可以想象,更多的还无法想象。

技术与人,二者如何和谐共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人类在不断突破技术的同时,技术也在深刻改变着人类。虽然现在很难说流量一族幸福指数提升了,但是未来如果我们能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善加利用,那么技术一定会让人类更加幸福。

(选自《光明日报》2017082214版)

1.下列关于材料一中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4G用户已经占移动用户的大多数,移动流量已经呈爆发式增长,但4G时代不会太久。
B.2020年将实现5G商用,届时消费者对超高清视频,VR等更高网络体验的需求将得到满足。
C.万物互联的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连成一体。
D.万物互联的时代,很多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如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都会得到满足。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介绍了5G时代和现在4G时代相比的诸多优越性,让人们对5G时代的到来充满了憧憬。
B.材料二后半部分也介绍了5G时代的特征,目的是强调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形成且会继续延续。
C.流量经济之所以会争夺去人的注意力,使人迷失,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的定力、执行力不足。
D.腾讯进行的“社交斋戒”实验证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3.技术与人二者将如何和谐共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可行的解决之道。
2023-03-28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的观念中,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而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榜上有名。

5年来,清华、北大的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2018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而学术职位的数量相对稳定。这样,“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2017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 6%,但企业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校这一数字仅为24. 4%。

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

(摘编自李雅娟《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初现》,《中国青年报》 2019年8月5日)

材料二:

在2019年秋天的校园招聘季,深圳中小学教师招聘受到极大的社会关注。为了“补齐教育短板”,深圳拿出了揽才的“诚意”,提供28万元年薪、一年约160天带薪休假、免费公寓,以及未来自己的小孩可以入读该中小学等待遇。部分已公开的招聘名单中,有的学校招聘对象甚至几乎全部是来自清华、北大的应届硕士、博士。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是否“大材小用”?招聘单位又是否唯名校论,攀比清北生人数?

实际上,清北生到中小学就职的情况并不算罕见。北大几年前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中,中初教育(基础教育)单位就被单独列作毕业生去向类别,与高等教育单位、国有企业、机关、民营企业并列,报告显示,学历越高,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的比例也越高,本科毕业生没有人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硕士有42人,占比2.22%, 博士达19人,占比3.19%。

深圳龙华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叶滔滔在招聘中的感受是,现在的名校生并不排斥当老师,反而觉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些高校也更重视中小学这一就业渠道。

(摘编自张迪扬《清华、北大毕业生,到深圳当中小学老师》,《南方周末》2019年11月7日)

材料三:

表一: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点分布(%)

行政级别家庭所在就业所在地
频数(1)有效百分比(2)(%)频数有效百分比(%)
省会城市或直辖市122818.2353855.8
地级市146121.7176327.8
县级市或县城190428.285813.5
乡镇5157.61282.0
农村163824.3510.8
合计6746100.06338100.0

[注]①频数:对样本的数据分组后,每一组数据的个数。

②有效百分比:各频数占有效样本数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五期)

表二: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地区划分学校所在地就业所在地
频数有效百分比(%)频数有效百分比
东部地区301243.2287151.8
中部地区256036.8152127.5
西部地区139320.0114520.7
合计6965100.05537100.0

表三:2014- -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材料四:

10月21日,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19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这得益于经济总量继续扩大,也与就业服务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密切相关,针对高校毕业生离校求职高峰,人社部门出台了创业就业新政策,推出了就业指导公开课,提前一个月启动了就业服务专项行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2日)

1.下列表述,不属于“管道泄漏”的一项是 (     )
A.小张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民企华为工作。
B.小王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政府机关工作。
C.小赵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深圳中学教学。
D.小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留在本校教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圳用优厚的待遇吸引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应届硕士、博士生到深圳担任中小学教师,受到极大的社会关注,包括质疑。
B.因为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引发“文凭通货膨胀”,所以高学历的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纷纷到中初教育单位工作。
C.县级市或县城以下地区家庭出身的高校毕业生再回家乡工作就业的比例已经比较低,回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就更低。
D.中部高校毕业生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既比东部高校毕业生在东部就业的比例低,也比西部高校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低。
3.请结合材料总结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出现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1-12-05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同英雄伟大动机相伴随的,往往是伟大的社会效果。英雄烈士不仅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充实了民族的精神殿堂。透过长征将士,人们惊叹于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走近抗战军民,人们感佩于一寸山河一寸血;品读革命故事,人们更深刻理解为什么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回望历史的天空,正是无数先贤英烈,挺立起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对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历史之问,无论任何时候,我们的回答都不应有改变。

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然而社会转型期,总有奇谈怪论制造杂音噪音,混淆世人的历史认知。或是以还原真相”“历史揭秘之名,行曲解历史、虚无价值之实;或是以审丑、炫丑为能事,通过诋毁英雄、嘲弄高尚来哗众取宠、从中牟利;或是宣扬、美化侵略战争,损害国家尊严,伤害民族感情。历史观、英雄观如果扭曲了,轻则精神缺钙、是非颠倒,重则思想滑坡、国家崩溃。李大钊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先有数典忘祖,后有祸起萧墙,历史上、国际上不乏这样的案例。

《旧唐书》中说得好,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新的历史时期,从以各种形式纪念英烈、表彰先进、慰问英模到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尊崇英雄、褒奖英模已成为一项国家大事。抹黑英雄、虚无历史注定不得人心,近年来,各界人士抨击曲解历史、恶搞先烈、侮辱英雄的错误言行,让英雄形象更为生动,让公众认知更为深刻,浚通了民族的精神血脉。新的时代,我国颁布并正式施行了英雄烈士保护法,以法律形式布大信于天下,为全社会唱响新时代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正气歌,注入强劲正能量。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无论是卫戍边疆安宁、挺立抗灾一线,还是养浩然之气、励鸿鹄之志,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更加迫切呼唤群英荟萃,更加需要激荡雄风浩气。没有革命英雄主义,成就不了英雄军队;没有英雄气质,塑造不出英雄国家。英雄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无比珍贵的精神富矿。礼赞英雄、学习英雄,高举英雄烈士们传递过来的火把,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将由我们这一代人书写。

(摘编自李斌《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赞英雄是文艺创作的主题,创作英雄形象不仅要注意文学语言,更要借英雄形象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B.历史帮助我们认清世界和自我,但文学艺术家可以凭借想象描写历史,没有必要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
C.红色文学经典可以成功地塑造英雄,也可以使广大读者受到启迪;但错误的历史观和英雄观可能造成思想滑坡、国家崩溃。
D.英雄烈士保护法的正式施行,就是要以法律的形式为全社会唱响礼赞英雄的正气歌,注入强劲的正能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关于英雄创作和历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文学创作既要从历史中汲取养料,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要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
C.社会转型期容易产生一些驳杂的思想,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D.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的目的就是对那些有曲解历史、恶搞先烈等错误行为的人加以惩罚。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红色经典给读者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赵一曼等。
B.革命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曾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他们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C.抗日神剧艺术性地塑造了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抗战英雄,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D.《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红星照耀中国》等作品成为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4.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塑造的科学家袁隆平为什么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典形象?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5.如何正确看待英雄人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0-23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